身在闹市,心向青山
安史乱后,大唐国力衰微,中央对地方掌控力大减,由此在接下来的一个半世纪内出现了所谓的“国都六陷,天子九逃”的局面,其中涉及五位皇帝,即唐玄宗、唐代宗、唐德宗、唐懿宗(2次)、唐昭宗(4次)。
1、安史之乱,唐玄宗李隆基出逃
安史之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安禄山攻破潼关,长安再无险可守,六月十三日凌晨,唐玄宗李隆基逃离长安,之后兵分两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北上。
同年七月,安禄山攻陷长安。
2、吐蕃攻占长安,唐代宗李豫出逃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乘大唐东平安史之乱,无暇西顾之机,率大军攻占奉天(今陕西乾县)、武功,唐代宗以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出镇咸阳。
但大军尚未集结,吐蕃大军已经渡渭水逼近长安。于是代宗李豫出走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吐蕃占据长安15天后引兵西退。
3、泾师之变,唐德宗出逃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节度使李希烈叛乱。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唐德宗从西北抽调泾原兵马救援。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带五千人马途经长安,适逢天降大雨,泾原兵士饥寒交迫。恰在此时,德宗派京兆尹王翔犒赏军队,而王翔带的尽是粗米咸菜。泾原兵士大怒,之后哗变攻入了长安城。
事出突然,皇宫的禁卫军根本无法抵抗,德宗仓皇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这就是唐朝历史上的“泾师之变”。
4、黄巢之乱,唐僖宗出逃
广明元年(公元881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唐僖宗南逃成都。
5、节度使内乱,唐僖宗出逃
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僖宗宠信的宦官田令孜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交恶。于是,田令孜联合宁节度使朱玫、凤翔节度使李昌符向王重荣开战。
之后,王重宗则求救于太原李克用,二人联手大败朱玫和李昌符,进逼长安。唐僖宗出逃到凤翔(今陕西宝鸡)。
6、藩镇割据,唐朝名存实亡,唐昭宗四次出逃
黄巢之乱后,各藩镇在平定农民军的过程中纷纷做大,藩镇割据之势正式形成。
公元893年,唐昭宗以藩镇跋扈为名,征讨干政的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李茂贞击败朝廷神策军,其党羽想劫唐昭宗到凤翔,长安城内一片混乱,唐昭宗出城逃奔终南山石门。
之后,太原节度使李克用闻讯发兵南下击败李茂贞,救回唐昭宗。
这是唐昭宗第一次出逃。
公元895年,河中节度使王重盈死后,其子王珙与其兄王重荣之子王珂争夺节度使之位。
李克用支持王珂,李茂贞支持王珙,昭宗将节度使给了王珂,李茂贞大为不满,发兵攻入长安,昭宗逃离长安,在投奔李克用途中被华州节度使韩建劫持了两年有余。
这是唐昭宗第二次出逃。
公元901年,大唐朝臣与宦官的矛盾尖锐化,宰相崔胤召朱温入关,谋诛宦官。
宦官韩全诲等人劫持昭宗及其家属到凤翔投靠李茂贞。
902年,朱温率兵入关中,围困凤翔,与李茂贞为争夺昭宗展开了激战。
这是唐昭宗第三次出逃。
朱温围困凤翔,李茂贞孤立无援,城中粮食断绝,又遇严寒大雪,李茂贞无法再坚守,于是在903年将韩全诲等二十多名宦官斩杀,将他们的首级送给城外的朱温,同时将昭宗也交给了朱温。
之后,朱温将昭宗迁到由他控制的东都洛阳。八月,朱温密令朱友恭、氏叔琮等人弑杀昭宗。
这是唐昭宗第四次逃离长安,也是最后一次,并结束了悲惨的一生。
唐朝皇帝出逃长安,除了吐蕃趁大唐东平安史之乱时占据长安的一次之外,其余都是内乱,体现出来的依然是大唐中央权力的衰落。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安史之乱平定后至黄巢之乱的一百年间,大唐还是相对比较稳定的,藩镇之中除了河朔三镇也都是服从中央的,是黄巢之乱又一次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此后中原形成李茂贞、李克用、朱温、刘仁恭四强并立的局面,其实五代十国的乱局从黄巢起义便已经开始了。
谢邀,我是风情,“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学习历史、借鉴历史,学会经世致用。何谓经世?致力于国家,致力于社会谓之经世;何谓致用,以我之所学,化我之所用谓之致用。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这是太宗李世民给子孙后代留下的治国良策,然而他的后世子孙显然并没有听他祖先的话,堂堂大唐王朝皇帝,竟被叛贼数次逼出帝都长安,落魄逃走,差点命都没了,实在是唐朝的耻辱,若太宗李世民在天之灵看到他的子孙如此场景,不知又是做何看法呢?
第一位:唐玄宗李隆基玄宗李隆基前半生功勋卓著,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先天政变,可以说李隆基是大唐王朝开元盛世的第一手缔造者,然而玄宗在开创了盛世之后,唐玄宗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在罢免多位救国宰相之后,奸臣李辅国上位,自此矛盾愈发深厚,唐天宝14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天宝15年(公元756年)叛军占领东都洛阳,哥舒翰出军迎战,兵败被擒,同年6月,叛军长驱直入,进攻帝都长安,玄宗闻风而逃,成为唐朝第一位出逃长安的皇帝!
第二位:唐代宗李豫代宗李豫,于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继位,继位次年即平定安史之乱,新唐书评论代宗为
盖亦中材之主也。而在旧唐书中,得出“古之贤君,未能及此。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英明的君主,在唐应宝二年(公元763年)因权臣程元振阻挠吐蕃一直攻到占州(今彬县),代宗才得知叛军已经马上攻进长安,仓促派遣将领迎战,由于组织不力,没有集结足够兵力,代宗不得出逃帝都长安逃往陕州(河南陕县)成为唐朝出逃长安的第二位皇帝。
第三位:唐德宗李适李适,代宗李豫长子,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登基为帝,在位之后,勤于政事,颇有一番中兴之势,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成都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向朝廷请求袭其父位(原本就是走个过场的事情),但德宗决心削藩,如此好的机会,李适怎会放过?李适严词拒绝,李惟岳随即联合多名节度使起兵叛乱,即四镇之乱:德宗派兵平叛,因赏赐不周,平叛部队也反水,即泾原兵变,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叛军又一次攻陷帝都长安,德宗率文武百官出逃奉天,成为唐朝第三位出逃长安的皇帝,史称奉天之难。
第四位:唐僖宗李儇原名李俨,唐懿宗病重弥留之际,李俨在宦官的大力支持下被立为皇太子,唐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懿宗驾崩,李俨登基为帝,改名李儇,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军抵达潼关,直逼长安,僖宗得知后异常恐慌,君臣相对哭泣,束手无策,自此唐朝皇帝再次被逼出逃长安,僖宗成为唐朝第四位出逃长安的皇帝。在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李克用反叛,大败朱玫,叛军又一次剑指长安,僖宗再次出逃,昔日风光的大唐王朝落魄到如此地步,令人唏嘘不已。
第五位:唐昭宗李晔李晔于文德元年(公元888年,年份挺吉利,就是运气不太好)继位,继位之时,经过前几任帝王的折腾,大唐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帝国的统治危在旦夕,昭宗虽有救国救民之志,但他还是没有那个能力,虽制订出一套适应形势的统治方略,但效果却并没有他想的那样好,反而致使他终生受限于权臣李茂贞与朱温。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李茂贞联合节度使率军攻入长安,昭宗出逃终南山。唐乾宁三年(公元996年),李茂贞再次对朝廷用兵,昭宗屁股还没捂热,又再次出逃。唐天复元年(公元901年),朱温于李茂贞混战,朱温获胜,大有弑君夺位之势,昭宗碍于情势,又一次出逃长安。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昭宗被宦官劫持,强行迁往东都洛阳,这是昭宗最后一次出逃,没过多久昭宗在洛阳被弑,成为唐朝第五位出逃帝都长安的皇帝,而他的儿子李祝即唐哀帝,也就是唐朝最后一位皇帝,于公元908年被朱温废杀,自此唐朝灭亡,结束了这个伟大王朝在中华大地上289年的统治。
结语有很多人问,为什么看历史;很多人回答,以史为鉴。现在我来告诉你,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因为我发现,其实历史没有变化,技术变了,衣服变了,饮食变了,这都是外壳,里面什么都没变化,还是几千年前那一套,转来转去,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还是会死。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弱点。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