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鲁肃是个明白人,能审时度势,乐善好施,喜欢结交天下豪杰。
鲁肃字子敬,临淮郡东城人,父亲早亡,跟祖母生活。家庭富裕多才,生性乐善好施。身逢乱世,他把救济穷困和结交读书人作为当务之急。居巢县长周瑜,带几百人专程登门拜访鲁肃求粮,鲁肃家有两仓米,各三千斛,鲁肃大手一挥就送了一仓,周瑜见鲁肃大手笔,一见面就和他惺惺相惜。袁术想让鲁肃代理东城县长,鲁肃知道袁术袁绍兄弟乃冢中枯骨,徒有虚名,是没有明天的,速带同族一百多人南行到居巢投奔周瑜,鲁肃随周瑜东渡长江,后因送祖母灵柩归葬东城暂时辞别周瑜。
二、周瑜的举荐之功。
周瑜说服了鲁肃,加盟东吴集团。周瑜又向孙权推荐说鲁肃具备辅佐君主治理时政的大才,应当招揽重用以成就帝业。
三、鲁肃向孙权提出东吴版《隆中对》。
孙权出于对周瑜的倚重,当即接见鲁肃,相见甚欢,众宾客告退后,孙权又留鲁肃同席对饮,孙权犹抱琵琶半遮面,说我继承父兄创立的基业,试图建立齐恒、晋文那样的功业,君谓计将安出?鲁肃坦言:汉室已不可复兴,曹操坐大,不可能旦夕铲除,劝孙权占据江东先成三足鼎立之势,以观天下局势。力主趁北方混乱,剿灭黄祖,进伐刘表,穷尽长江所覆盖的地方,然后称帝建号以图霸业。听他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孙权从此更加尊重鲁肃,赐鲁母衣服帷帐及日用杂品,使他富贵如初。
四、刘表去世后,鲁肃向孙权谏言事不宜迟,当派人前往荆州刺探军情,如刘备与刘表儿子关系融洽就结盟他们,共抗曹操;如刘备与他们离心离德,就另想办法,以成就大事,最终抢得先机,孙刘结盟、赤壁大捷,三分天下。
鲁肃闻知刘表幼子刘琮降操,刘备仓惶逃跑,准备南渡长江。鲁肃直赴当阳县长阪,劝刘备和孙权通力合作,后来才有孔明出使,孙、刘联兵战赤壁。
四、曹操准备过江南下,张昭等都吓得尿了裤子,鲁肃晓以利害,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
东吴众臣见曹操势大,都劝孙权迎操。唯有鲁肃一言不发,孙权如厕,鲁肃追到檐下,直言利害,说我等降操不失官位,您要降曹没有归宿啊!一席话点醒梦中人,孙权长叹:你是我的知音,你是上天给我的最好礼物。
五、赤壁大战,周瑜主管军事,鲁肃担任赞军校尉,共立奇功。
赤壁大战,东吴大军周瑜是总司令,鲁肃是总参谋长,他佐助周瑜,以弱胜强,奠定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格局,孙权得以称孤道寡。
六、鲁肃是能揣度主公孙权心中小九九的心理学大师,深得孙权喜爱。
赤壁大战后,曹操北逃,鲁肃先行返回吴郡,孙权大请众将迎接鲁肃。鲁肃要入阁门拜见主公,孙权起身行礼,说:子敬,我用扶鞍下马方式迎接你,足以使你显耀么?鲁肃小步快走而前说:不够。同僚一脸懵B,就座后,鲁肃说道:我希望将军的声威德行覆盖四海、囊括九州,完成帝王大业,那时再用安车软轮来征召我,才算是显耀啊!孙权仿佛看到了自己将来的王者荣耀,自然心花怒放。
七、力劝孙权借荆州与刘备,以成鼎足之势。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听说孙权以荆州之地资助刘备,当时写信的笔惊得掉地,他知道自己有生之年一统天下的理想将成黄梁美梦。
八、周瑜病危荐鲁肃自代,单刀赴会,为东吴讨回三郡之地。
周瑜死后,鲁肃成了周瑜之后的江东第二任总司令,刘备平定益州后,孙权要求他归还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之地,刘备不允,孙权派吕蒙率军攻取。刘备亲自带兵回公安,派关羽夺三郡。鲁肃驻益阳,与关羽对峙。鲁肃请关羽相见,各自兵马留在百步之外,两位主将单刀相会,鲁肃不惧三国时万人敌的武将关羽,尽显儒将风流。后刘备被迫划湘水为界,双方罢兵。
九、周瑜、鲁肃时代的联刘国策还是吴蜀双赢的政策,孙权吕蒙毁掉盟约,最终使吴蜀失去了刮分魏国的可能。
吴蜀不顾强魏在侧,先夺荆州,后战夷陵。使双方综合实力大受影响,吴蜀都失去了经略中原的可能。如果吕蒙趁关羽襄樊大捷、中原震动,趁势再次出兵合肥,从魏国割块肥肉完全可能。从这个角度考虑,东吴吕蒙的战略目光远逊于鲁肃,这是战术家和战略家的差距啊!
鲁肃四十六岁去世,孙权举行国葬,孔明也为他举行哀悼仪式。后来孙权称帝,登坛回头对大臣们说:过去鲁肃曾对我说过称帝的事,他真是明白天下大势的人物。
综上述,鲁肃是大战略家,杰出的心理学大师,躬逢乱世,所遇主公孙权是有志天下的雄主,又有好哥们大都督周瑜的大力举荐,自然会受孙权重用。
可能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让人误以为鲁肃是个忠厚老实木讷的人,只要不肤浅,稍微思考下鲁肃为何会继周瑜之后,成为东吴的第二任大都督这个问题就明白了,鲁肃并不是演义里描述的那个人。在演义里,鲁肃简直就等同打酱油的角色,若是仔细思考一番,若鲁肃是个简单的人,他能成为东吴大都督?
鲁肃起初跟孙权是毫无交集的,因周瑜知道鲁肃之才干,劝说鲁肃与他一同去见孙策,很得孙策赏识,后来因为祖母过世,鲁肃离去至孝守丧。鲁肃归来时这段时间,曹操与袁绍正开展官渡之战,同年孙策死于许贡刺客之手。
当时鲁肃听从好友刘子扬的建议,准备投奔扬州巢湖的郑宝,一个演义里没有的人物。此时周瑜已将鲁肃的母亲接到了吴郡,若非周瑜,鲁肃跑哪去去了就不得而知了。
在周瑜的劝说下,鲁肃决定同周瑜去见孙权。而此时的孙权正是年轻有进取心之时,孙权与鲁肃初次见面时相谈甚欢,但让鲁肃决定留下了的是孙权此时的进取心,采纳了他的《榻上策》。
都知道诸葛亮的《隆中对》,却不知道早在诸葛亮还未出山之前的好多年前,鲁肃就以战略大师的眼光给东吴谋划了一个前程未来,成为了后来的东吴贯彻实施的行政方针。
注:公元200年鲁肃说《榻上策》,公元207年末,诸葛亮说《隆中对》。
鲁肃的《榻上策》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类似,主要说的是,孙权当时继承孙策位置后,由于当时天下群雄混在,汉室早已经衰败,而孙权向鲁肃求教,如何完成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霸业。
鲁肃以战略的眼光给孙权分析了一番,直言说汉室已不可能复兴,曹操官渡之战必胜,而今后北方将是曹操独大之势,不可能除掉。又分析了一番江东与北方的利弊,直言荆州牧刘表的两个儿子必然相争,故而建议孙权积蓄实力,讨伐黄祖,占据荆州,而后在占据益州巴蜀之地,形成天下两分的局面,再图王霸统一之业。这就是孙权赏识鲁肃的主因。
演义有时真的很误人,孙权三次攻打江夏黄祖才将黄祖消灭,可见黄祖并不差,这其中也发生了甘宁投吴等事。孙权一直未能拿下江夏,也得益于刘琦总是能及时支援江夏黄祖,这又是个被演义所误之人。
这之后嘛,刘备从曹操手中逃脱,投奔刘表被安排在新野抵挡曹操。时间就跑到了207年末这期间,诸葛亮出山,曹操统一北方,刘表病死,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由于这时候荆州局势发生了变化,又建议孙权联合刘琦、刘备对付曹操,如若刘备没有这个意愿,就吞并刘备。后来的结果都知道了,鲁肃与诸葛亮一拍即合,孙刘联盟,赤壁之战爆发。三方争夺荆州。
赤壁之战前,东吴以张昭为首的一派主张降曹。鲁肃看出了孙权的心思,当时的孙权是主张一博的。于是鲁肃建议召回正在练军的周瑜,主战派占据上风,鲁肃帮助周瑜出谋划策,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赤壁之战后,孙权更加赏识鲁肃,被视为光武中兴之臣的邓禹。
曹操虽败,可是实力不是孙吴能独自抗衡的,鲁肃由大局出发,建议保持联盟,被刘备假意借荆州,后来的事差不多都知道了。
鲁肃得孙权赏识,除了他为人豪爽外,更是他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让孙权佩服,如同诸葛亮给刘备战略规划指明了道路,鲁肃亦是给孙权指明了道路。综合来说,诸葛亮与鲁肃两人还是很像的,榻上策与隆中对几乎就是一个模子,两人都知道曹操势大,非是一家之力能抗衡,鲁肃与诸葛亮都极力保持及主张孙刘联盟,这也是为什么鲁肃病逝后,诸葛亮举哀祭拜哀悼他,可以说是一种惺惺相惜。
就很纳闷,鲁肃这么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不为私利,忠于大业,单刀赴会临危不惧直斥关羽,坦荡豪爽,能言善辩的人杰,怎么就成了一个忠厚平庸可欺的人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