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鲁肃是怎样得到孙权赏识的?

鲁肃是怎样得到孙权赏识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245 更新时间:2024/1/25 6:07:37

鲁肃受到孙权的赏识、重用,原因如下:

一、鲁肃是个明白人,能审时度势,乐善好施,喜欢结交天下豪杰。

鲁肃字子敬,临淮郡东城人,父亲早亡,跟祖母生活。家庭富裕多才,生性乐善好施。身逢乱世,他把救济穷困和结交读书人作为当务之急。居巢县长周瑜,带几百人专程登门拜访鲁肃求粮,鲁肃家有两仓米,各三千斛,鲁肃大手一挥就送了一仓,周瑜见鲁肃大手笔,一见面就和他惺惺相惜。袁术想让鲁肃代理东城县长,鲁肃知道袁术袁绍兄弟乃冢中枯骨,徒有虚名,是没有明天的,速带同族一百多人南行到居巢投奔周瑜,鲁肃随周瑜东渡长江,后因送祖母灵柩归葬东城暂时辞别周瑜。

二、周瑜的举荐之功。

周瑜说服了鲁肃,加盟东吴集团。周瑜又向孙权推荐说鲁肃具备辅佐君主治理时政的大才,应当招揽重用以成就帝业。

三、鲁肃向孙权提出东吴版《隆中对》。

孙权出于对周瑜的倚重,当即接见鲁肃,相见甚欢,众宾客告退后,孙权又留鲁肃同席对饮,孙权犹抱琵琶半遮面,说我继承父兄创立的基业,试图建立齐恒、晋文那样的功业,君谓计将安出?鲁肃坦言:汉室已不可复兴,曹操坐大,不可能旦夕铲除,劝孙权占据江东先成三足鼎立之势,以观天下局势。力主趁北方混乱,剿灭黄祖,进伐刘表,穷尽长江所覆盖的地方,然后称帝建号以图霸业。听他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孙权从此更加尊重鲁肃,赐鲁母衣服帷帐及日用杂品,使他富贵如初。

四、刘表去世后,鲁肃向孙权谏言事不宜迟,当派人前往荆州刺探军情,如刘备与刘表儿子关系融洽就结盟他们,共抗曹操;如刘备与他们离心离德,就另想办法,以成就大事,最终抢得先机,孙刘结盟、赤壁大捷,三分天下。

鲁肃闻知刘表幼子刘琮降操,刘备仓惶逃跑,准备南渡长江。鲁肃直赴当阳县长阪,劝刘备和孙权通力合作,后来才有孔明出使,孙、刘联兵战赤壁。

四、曹操准备过江南下,张昭等都吓得尿了裤子,鲁肃晓以利害,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

东吴众臣见曹操势大,都劝孙权迎操。唯有鲁肃一言不发,孙权如厕,鲁肃追到檐下,直言利害,说我等降操不失官位,您要降曹没有归宿啊!一席话点醒梦中人,孙权长叹:你是我的知音,你是上天给我的最好礼物。

五、赤壁大战,周瑜主管军事,鲁肃担任赞军校尉,共立奇功。

赤壁大战,东吴大军周瑜是总司令,鲁肃是总参谋长,他佐助周瑜,以弱胜强,奠定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格局,孙权得以称孤道寡。

六、鲁肃是能揣度主公孙权心中小九九的心理学大师,深得孙权喜爱。

赤壁大战后,曹操北逃,鲁肃先行返回吴郡,孙权大请众将迎接鲁肃。鲁肃要入阁门拜见主公,孙权起身行礼,说:子敬,我用扶鞍下马方式迎接你,足以使你显耀么?鲁肃小步快走而前说:不够。同僚一脸懵B,就座后,鲁肃说道:我希望将军的声威德行覆盖四海、囊括九州,完成帝王大业,那时再用安车软轮来征召我,才算是显耀啊!孙权仿佛看到了自己将来的王者荣耀,自然心花怒放。

七、力劝孙权借荆州与刘备,以成鼎足之势。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听说孙权以荆州之地资助刘备,当时写信的笔惊得掉地,他知道自己有生之年一统天下的理想将成黄梁美梦。

八、周瑜病危荐鲁肃自代,单刀赴会,为东吴讨回三郡之地。

周瑜死后,鲁肃成了周瑜之后的江东第二任总司令,刘备平定益州后,孙权要求他归还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之地,刘备不允,孙权派吕蒙率军攻取。刘备亲自带兵回公安,派关羽夺三郡。鲁肃驻益阳,与关羽对峙。鲁肃请关羽相见,各自兵马留在百步之外,两位主将单刀相会,鲁肃不惧三国时万人敌的武将关羽,尽显儒将风流。后刘备被迫划湘水为界,双方罢兵。

九、周瑜、鲁肃时代的联刘国策还是吴蜀双赢的政策,孙权吕蒙毁掉盟约,最终使吴蜀失去了刮分魏国的可能。

吴蜀不顾强魏在侧,先夺荆州,后战夷陵。使双方综合实力大受影响,吴蜀都失去了经略中原的可能。如果吕蒙趁关羽襄樊大捷、中原震动,趁势再次出兵合肥,从魏国割块肥肉完全可能。从这个角度考虑,东吴吕蒙的战略目光远逊于鲁肃,这是战术家和战略家的差距啊!

鲁肃四十六岁去世,孙权举行国葬,孔明也为他举行哀悼仪式。后来孙权称帝,登坛回头对大臣们说:过去鲁肃曾对我说过称帝的事,他真是明白天下大势的人物。

综上述,鲁肃是大战略家,杰出的心理学大师,躬逢乱世,所遇主公孙权是有志天下的雄主,又有好哥们大都督周瑜的大力举荐,自然会受孙权重用。

可能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让人误以为鲁肃是个忠厚老实木讷的人,只要不肤浅,稍微思考下鲁肃为何会继周瑜之后,成为东吴的第二任大都督这个问题就明白了,鲁肃并不是演义里描述的那个人。在演义里,鲁肃简直就等同打酱油的角色,若是仔细思考一番,若鲁肃是个简单的人,他能成为东吴大都督?

鲁肃起初跟孙权是毫无交集的,因周瑜知道鲁肃之才干,劝说鲁肃与他一同去见孙策,很得孙策赏识,后来因为祖母过世,鲁肃离去至孝守丧。鲁肃归来时这段时间,曹操与袁绍正开展官渡之战,同年孙策死于许贡刺客之手。

当时鲁肃听从好友刘子扬的建议,准备投奔扬州巢湖的郑宝,一个演义里没有的人物。此时周瑜已将鲁肃的母亲接到了吴郡,若非周瑜,鲁肃跑哪去去了就不得而知了。

在周瑜的劝说下,鲁肃决定同周瑜去见孙权。而此时的孙权正是年轻有进取心之时,孙权与鲁肃初次见面时相谈甚欢,但让鲁肃决定留下了的是孙权此时的进取心,采纳了他的《榻上策》。

都知道诸葛亮的《隆中对》,却不知道早在诸葛亮还未出山之前的好多年前,鲁肃就以战略大师的眼光给东吴谋划了一个前程未来,成为了后来的东吴贯彻实施的行政方针。

注:公元200年鲁肃说《榻上策》,公元207年末,诸葛亮说《隆中对》。

鲁肃的《榻上策》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类似,主要说的是,孙权当时继承孙策位置后,由于当时天下群雄混在,汉室早已经衰败,而孙权向鲁肃求教,如何完成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霸业。

鲁肃以战略的眼光给孙权分析了一番,直言说汉室已不可能复兴,曹操官渡之战必胜,而今后北方将是曹操独大之势,不可能除掉。又分析了一番江东与北方的利弊,直言荆州牧刘表的两个儿子必然相争,故而建议孙权积蓄实力,讨伐黄祖,占据荆州,而后在占据益州巴蜀之地,形成天下两分的局面,再图王霸统一之业。这就是孙权赏识鲁肃的主因。

演义有时真的很误人,孙权三次攻打江夏黄祖才将黄祖消灭,可见黄祖并不差,这其中也发生了甘宁投吴等事。孙权一直未能拿下江夏,也得益于刘琦总是能及时支援江夏黄祖,这又是个被演义所误之人。

这之后嘛,刘备从曹操手中逃脱,投奔刘表被安排在新野抵挡曹操。时间就跑到了207年末这期间,诸葛亮出山,曹操统一北方,刘表病死,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由于这时候荆州局势发生了变化,又建议孙权联合刘琦、刘备对付曹操,如若刘备没有这个意愿,就吞并刘备。后来的结果都知道了,鲁肃与诸葛亮一拍即合,孙刘联盟,赤壁之战爆发。三方争夺荆州。

赤壁之战前,东吴以张昭为首的一派主张降曹。鲁肃看出了孙权的心思,当时的孙权是主张一博的。于是鲁肃建议召回正在练军的周瑜,主战派占据上风,鲁肃帮助周瑜出谋划策,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赤壁之战后,孙权更加赏识鲁肃,被视为光武中兴之臣的邓禹

曹操虽败,可是实力不是孙吴能独自抗衡的,鲁肃由大局出发,建议保持联盟,被刘备假意借荆州,后来的事差不多都知道了。

鲁肃得孙权赏识,除了他为人豪爽外,更是他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让孙权佩服,如同诸葛亮给刘备战略规划指明了道路,鲁肃亦是给孙权指明了道路。综合来说,诸葛亮与鲁肃两人还是很像的,榻上策与隆中对几乎就是一个模子,两人都知道曹操势大,非是一家之力能抗衡,鲁肃与诸葛亮都极力保持及主张孙刘联盟,这也是为什么鲁肃病逝后,诸葛亮举哀祭拜哀悼他,可以说是一种惺惺相惜。

就很纳闷,鲁肃这么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不为私利,忠于大业,单刀赴会临危不惧直斥关羽,坦荡豪爽,能言善辩的人杰,怎么就成了一个忠厚平庸可欺的人了呢?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为何古代君王自称孤或寡?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孤:原是先秦时王侯的自称。《礼记玉藻》:“凡自称……小国之君曰孤。”《庄子盗跖》:“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吕氏春秋君守》:“君民孤、寡,而不可障壅。”注:“孤、寡,人君之谦称也。”秦朝以后沿用为皇帝的自称。寡:原是先秦时王侯的自称,见上条引《吕氏春秋君守》及注。秦朝以后沿用为皇帝的自称

  • 为什么历史或影视剧总遇到皇帝明知谁是奸臣却不铲除他?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人性有善恶两面,当外部环境的制约,强而有力时,人性的真、善丶美就会成为主旋律,而人性的假、丑、恶就会被深深的掩埋。如果外部环境的压制力不够,人性的丑恶必将显现。人的动物性本能就有可能凌驾于人的社会性之上。古代帝王所受的制约极少,因此多数帝王都是恣意妄为的主。他们所做的一切决定,都是为了满足其私欲而已

  • 韩愈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既是文学家,又是政治家。他的一生有许多故事,韩愈走马牵山,韩文公祭鳄鱼,韩愈投书苍龙岭,韩文公设水布,韩愈与叩齿庵等等。在这里叙述下韩愈走马牵山的故事。唐代韩愈原在朝廷做大官,因写了一篇奏章劝皇帝不要迎佛骨,以免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皇帝看后很生气,就把他从京城贬到潮州来做刺

  • 萧何月下追韩信,追回后韩信官拜大将军,留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谢谢邀请,发表一下个人看法,欢迎大家讨论。萧何,韩信,刘邦在历史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萧何追韩信的前后经过。大致经过秦朝统一天下后,废除分封以法治天下,由余人民对政策不习惯,更兼秦朝不停的劳役和兵役让人民不聊生,人们都怀念诸侯王的时代,但畏惧秦始皇

  • 历史上有没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黄帝内经》)的伟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明末清初的揭暄就是这样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伟人。揭暄不是简单的上知天文,而且是世界领先的天文学家。史料记载徐光启是天文数学家,他虽有兵学著作但不是率过兵打过仗的将领,因而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家,而揭暄既是军事家,又是中国清代最有影响的天文数学家。揭暄对天文历算的研究堪称一流。有

  • 在古今中外有哪些勤奋求学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中国古代勤奋好学的例子,那是灿若星河,比比皆是(因为这就是我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传统美德嘛!)闻鸡起舞(祖狄)、凿壁偷光(匡衡)、韦编三绝(孔子)、萤囊映雪(车胤)、悬梁刺股(苏秦)、程门立雪(程时游酢)、课桌刻早(鲁迅先生乱入)……等等不一而足,俯拾皆是说一个咱们课本上学的一个故事吧!我记得这篇

  • 古代有哪些让你瞪目结舌的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分享一则让人瞠目结舌的古代奇案:奸夫怒杀奸妇,只因为他看不惯这女人对待自己的丈夫不够好。看这句话是不是有点懵,不要着急,听我细细讲来。在明朝德安府孝感县城有一个叫林雄的守城兵卒,他娶了一房娇妻赵氏。这赵氏姿色上佳,却不守妇道,与城中一个叫李逢春的。十月一天,轮到林雄城墙守夜,赵氏知道他吃过晚饭就要去

  • 宋太祖因小事打落大臣两颗牙齿,为何很快便向大臣道歉?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每天分享一点儿历史上有趣的人事物,先【关注】不迷路!史海扑通古代再英明的君主,也有犯错误使性子的时候,作为大臣就会想尽各种办法与皇帝斗智斗勇,来劝谏皇帝,约束皇帝的言行。作为一位英明的君主虚心接纳,就会传为一段美谈。宋太祖赵匡胤喜欢在后园弹鸟雀。一位大臣声称有紧急国事求见,赵匡胤一听有紧急事,马上放

  • 左宗棠劝曾国藩称帝,写了“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什么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神所凭依,将在德矣”出自《左传宫之奇谏假道》的“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意思是说: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当初,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就用唇亡齿寒的道理劝阻虞公不能上晋国的当。虞公说:“我用丰盛洁净的祭品供奉神灵,神灵一定会保护我们虞国。”宫之奇怼

  • 关于古代杰出的军事家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著名军事家的故事兵家之祖——孙武爱护士兵的吴起一雪前耻的孙膑破匈奴的名将李牧秦国名将白起略不世出的绝世名将——韩信受士兵拥护的将军卫青年少得志的霍去病“飞将军”李广帝王名将李世民威震北狄的李靖裴行俭大破西突厥之战唐朝著名将领王忠嗣精忠报国的岳飞传奇人物戚继光毁誉参半的特米斯托克利著名战争故事古代篇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