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有没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黄帝内经》)的伟人?

历史上有没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黄帝内经》)的伟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258 更新时间:2023/12/21 6:26:42

明末清初的揭暄就是这样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伟人。

揭暄不是简单的上知天文,而且是世界领先的天文学家。史料记载徐光是天文数学家,他虽有兵学著作但不是率过兵打过仗的将领,因而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家,而揭暄既是军事家,又是中国清代最有影响的天文数学家。揭暄对天文历算的研究堪称一流。有清一代44位科学家,揭暄名列第19位。揭暄有多部天文学、地理学著作传世。伽利略是西方第一个使用望远镜观测天象的,徐光启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望远镜观测天象的,揭暄是江西第一个使用望远镜观测天象的。揭暄是中国清朝唯一一个绘出“月面图”的人。为精察明辨宇宙的奥秘,揭暄博览群籍,考据精核。昼夜运筹推步,“仰

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周易乾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彖传》)。揭暄整个心思无时不在日月星辰间遨游神驰。经过几十个春秋的拼搏撰写的《璇玑遗述》巨著(璇、玑分别指称北斗七星中的第二星和第三星,璇玑还是古代的一种天文仪器),在清初影响极大,以至成书之后“争传者几履满户外矣”。受康熙帝赏识的著名天文数学家梅文鼎读后,手抄其精语另为一卷,名为《璇玑尺解》,称其“深明西算而又别有悟入。其言七政小轮,实为古今所未发。”并把他与汤若望、穆尼阁和王锡阐一起并列为当时世界四大天文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鉴于梅文鼎在清代的地位及其对揭暄著述的垂青,使得揭暄的书后来一版再版。揭暄说:“天在太虚,如一尘之举。地在天中,如一尘之停”“曰天体圆,气亦圆,故所生之物必圆。竹木形长,长而圆;禽兽形横,横而圆;人身头面手足,具各种形而皆圆。天圆则地圆,天地圆则无物不圆。”“天外皆天,天内皆天”“天地大矣,无边无际。”揭暄还独立自主地创立了字宙无限论,否定了哥白尼关于太阳是宇宙中心的说法,其研究成果超出了哥白尼的研究领域。在西学刺激下,揭暄以气本论为基础创造性地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宇宙体系以元气漩涡说为核心的新浑天说,而且给出了动力机制,否定了西方传入统治欧洲2000多年的亚里士多德水晶球宇宙体系和九重天说。针对儒家格物和西方自然研究的一些不足,揭暄对元气旋涡、岁差、左旋、金水星的运动,潮汐以及西方的三际理论提出了独特而新颖的观点。揭暄的这些研究,可以说与欧洲伽利略、法布里修斯及沙依纳等科学家的研究同步,并取得同样自主独立创新的成果,这在整个中国古代都是非常独特的,在中国科学史和中西交流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清史稿》将揭暄列入“畴人”。我国古代“畴人”这一名称是兼指“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的,揭暄无愧这“双桂”之冠。

揭暄不是简单的下知地理,而是极大地丰富发展了古典军事地理思想及相应战法。

地形地貌一直是古代战争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孙子曰:“地形者,兵之助也”“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地形是用兵作战的辅助条件,将领如能通晓地形,再加上正确的指挥,则无往不胜。把“地”列为关乎战争胜败的“五事”之一,并在“地形篇”“九地篇”中集中进行了论述。《吴子》曰:“使地轻马,马轻车,车轻人,人轻战。”认为地形便于骑马,马便于驾车,车便于载人,人便于战斗。强调善于利用地形,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揭暄继承了这一思想,并将其概念具体化。揭暄在《中卷法部》专列“地”篇详细论述。认为在战争中,如果事先对作战地区地理环境了然于胸的话,并懂得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便能在关键时刻扭转战局。部队行军经过地势险峻的地方时,“有伏可虑”,必须谨慎防止敌人的伏击,因为此种地形最容易造成军队的混乱;渡河时则应该要快速前进,以防敌人在我方渡河到一半时突然袭击,或者在上游决口放水。他在《揭了战法宜地篇》中论述了山战、谷战等25种战法,就林战来说,其特点是“枯林可焚,青林可伏,密林可藏,高林可疑,旷林可出”,因此对应敌人的办法是“于盘曲小路,同以数人惊之,铳炮震之,短兵冲之,投木绊之,列签钉等物剌之,夜复数扰”。进而强调:“克敌者,必审其何路可进,何处可攻,何地可战,何虚可袭,何山可伏,何险可据”。他还认为攻取敌人的城池没有在城内设伏就很难取胜,强调山川的险固必须有强兵固守才能无人可破,否则,山川还有什么危险的呢?此外,“住军,必后高前下,向阳背阴”,向阳便于生活,地势高可以免于水淹的危险,而且要进可攻,退可守。在决定对敌人发起攻势前,“必先相敌地之形势”,便于作战的地形,必须是“有吭,有背,有左夹右夹”,这样才可立于不败之地。在《揭子战法》一书中,揭暄总结归纳了不同地形地貌情况下的几十种战法,他还介绍了国内45个主要地区和战略要地的地形特点、士兵特性和相应战法,特别是还介绍了日本、英国等35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概要、军事思想和战术特点,以及武器装备、历史沿革、气候特点、文化教育、民族风俗、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极大地丰富发展了古典军事地理思想,这在前人兵书中都是没有过的创举。

揭暄不是简单的中知人事,而且是伟大的军事家。他除了著有像《孙子兵法》一样的战略类兵书《兵经》外,还著有被誉为古代战术百科全书的战术类兵书《揭子战书》,还著有阵法阵图和兵器制造类兵书《揭子兵略》,这在古代任何一位兵家中都是没有过的。大家可以读一读历史,中国古代率过兵打过仗有战略类兵书传世的将领只有司马穰苴、孙武吴起孙膑韩信张良、曹操、诸葛亮、李靖、刘基、戚继光、揭暄等少数人,以战术著作传世的极少,与《揭子战书》有些相似的《草庐经略》《百战奇法》,其作者还无从查考;同时以兵法、天文学传世的,除揭暄外,还有徐光启;同时以兵法、战法、哲学、天文学、数学、物理学、西学传世的,唯有揭暄一个人。揭暄所著《兵经》是清代一部很重要的兵书,是清代后期影响很大的一部兵法著作。它继承了中国古代优秀兵学思想,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书中一百个智慧谋略,体现了揭暄博大的军事思想、哲学思想、和谐思想。该书在战争观、谋略、治军、用人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都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全书突出实用性、鉴赏性、可读性,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启迪心智,开阔视野,引人入胜。《兵经》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时任江西提学副使的吴炳称揭暄“异人”,称《兵经》和《战书》为“异书”。2008年4月26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揭子兵法》首发式暨新闻发布会上,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等驻京大单位的高级将领和专家学者对《揭子兵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足见《兵经》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强大的生命力、深远的影响力。揭暄丰富的战争思维、卓越的军事才华孕育了精深的辩证智慧和奇妙的战略计谋,是千秋万代取之不尽、日久弥新的思想宝库。

揭暄不是简单的中知人事,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大家知道,思想家研究范围都非常广泛,包括宗教、哲学、政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某此思想家甚至还会涉及到军事理论、生物学、宇宙学等等,而揭暄正是这样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中国思想宝库论军事》收入的名句字数:揭暄最多,孙子紧随其后,吴子居第三。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沈雨梧《清代科学家清代科学家科研成果世界领先、世界同步、中国独创统计简表》载,揭暄一人在物理和天文两个领域的科学思想世界领先。揭暄站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这两个巨人的肩膀上,提出了许多超越了前人的独特见解,其著述蕴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哲学思想、和谐思想、科学思想。揭暄的军事思想:“慎战”“全胜”的战争观即战略思想。揭暄反对穷兵黩武,提倡“以不战弭战”(《兵经先》),主张将战争消灭于敌我双方交战之前。揭暄认为:“兵以除残,非为残”“于是作不攻自拔以全城”(《兵经全》),强调战争的目的是为了铲除残暴,而不是为了残暴,要求城池攻陷后百姓也不会受到惊扰,市场交易依然繁华如故。要求攻城要力求不攻自破以保全城市,要求军队不要滥杀无辜以保全城内的百姓,采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法来保全军队。精湛的谋略。谋略乃战争指挥的中心,将帅智慧的结晶。揭暄认为“兵无谋不战,谋当底于善。”(《兵经谋》)强调将帅要在谋略上高敌一筹才能获胜。谋略的核心是诡道。揭暄说:“兵诡必疑,虚疑必败。”(《兵经疑》)“误人不为人误”(《兵经误》)。可见揭暄的认识极为深刻,是战争中运用谋略取胜的精华所在。丰富的战法。揭暄兵法论述战法最多,也最全面,共有650多种战法,被军史专家誉为“我国近代战术百科全书”。独特的将帅指挥艺术。历代兵家注重将帅的地位作用,而揭暄却着重论述将帅的指挥艺术。揭暄指出:“善将将者,择人专厥任而已矣。”(《兵经任》)要求国家最高当权者给统兵将帅以专权,其有权“相机以为进止”(《兵经任》)。揭暄的哲学思想:揭暄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解释古代的天文术数。他反对观天意,主张观天象而用兵,对术数完全持否定态度,但又主张假借鬼神而用兵。揭暄提出了军事事物具有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他对军事上的许多问题诸如虚实、利害、奇正、智拙等,都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辨证的分析和论述。揭暄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变化。主张以变制变,活用兵法。揭暄的和谐思想:揭暄重视国家和睦、军队团结。他指出:“辑睦者,治安之大较”(《兵经辑》)。强调和睦是治国理军中不可更改的一条极为重要的原则,要求将帅要有惜兵爱兵之心。揭暄主张“慎以行师”(《兵经谨》)“不战而屈”(《兵经争》)。他认为,战争应以“安民”“除残”“益国家”(《兵经全》)为目的,主张多用威慑战略,迫使敌人不战而屈。揭暄倡导世界太平。强调即使战争不可避免,也要“城陷不惊,郊市若故”(《兵经全》)。他说不能做到这些就不能算作保全,不能做到“全”就不能算有惜悯生命之心。他追求世界太平,没有硝烟战火。揭暄的和谐思想与当今时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两大主题何等吻合。揭暄的科学思想:揭暄创立的字宙无限论思想,超越了西方哥白尼的研究领域,比英国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牛顿有关科学思想还要早20多年。揭暄的天地“气化说”思想比法国博物学家布丰的“碰撞灾变说”思想,和德国哲学家康德、法国数学家拉普斯的“星云说”思想(受到恩格斯高度称赞)要早100多年。揭暄关于潮汐起因是月球的引力作用的思想,比牛顿关于用引力理论定量地研究潮汐问题(但尚未论及背月面起潮)还要早22年。揭暄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成果,为世界科学技术作出了贡献,打破了学术界认为“清代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的说法,有力驳斥了外国学者认为清代中国学者对西方传入的天文、数学只停留在介绍水平,没有创新和发展的观点,同时也澄清了17、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科技落后的论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揭暄为中国争了光。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

揭暄不是简单的中知人事,而且是伟大的哲学家。有哲学专著《揭子性书》为证。揭暄对古代的心性之学,尤其是宋明理学(指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的理学)颇有异议,认为他们并没有渗透心性学之根本。在程朱理学(指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的理学)中,“总天地万物之理”是太极,而万物中又各有太极;无极只是太极的极致,是无之中的至极之理。揭子认为这种理论太过简单,因此他在卷一中指出性始于虚初,之后依次为太虚、天天、天、天地……性根,然后才到性,之后为心,对宇宙到人心进行了细致的分疏。揭暄还对儒佛道各家经典的性命说进行了点评,指出其中的种种不足。揭暄认为,性理之学已经失传很久,他所要做的就是不避天地忌讳,阐明心性之学。揭暄不但对先儒性理之学提出了批评,在天学上也对前人多有不满,因此撰有《昊书》。《性书》的主题是心性之学,《昊书》则是言天地万物之书,正如作者所说,两书实相表里,应一起参阅。揭暄自认为他在这两部书中已把天地间的道理说尽。《揭子性书》是揭暄以传统心性之学为主题,综合儒佛道各家学说撰写而成的。该书由外及内,从宇宙到人心,丝丝入扣,环环相连,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是一部很新奇的著作,是揭暄学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闪耀着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揭暄阐述了各种性的本质,并作了唯物化的解释,认为都是气的各种表现。指出:“真心即性,真性即心”(《揭子性书卷三真心》)。其友谢毓玄读后顿有豁然开朗之感。在《兵经》一书中,有很多篇章阐明了揭暄丰富的军事哲学思想。石云理说:“明清之际出现了一群学者,他们站在理学的立场上,把传统的自然知识与当时传入的欧洲科学和哲学知识结合越来,对所谓的天地万物之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股十分显著的自然哲学潮流。揭暄就是这一学术潮流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且是明清之际唯一一个把当时传入的欧洲宇宙学同理学宇宙论调和起来,真正建立起一个独特而完备的新宇宙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创见的学者。”“韩国学者林宗台在讨论方以智与揭暄对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的反应时,论述了其自然哲学的知识背景,并对揭暄在建立统一宇宙模型上的努力与成就进行了分析,从而将揭暄的自然哲学思想研究引向深入。”《中国兵书通览》在论述古代兵书时,末尾大都有这么一句话,大意是书中含有一些封建糟粕的东西,学习时要有所甄别,而在评价《兵经》时则没有这句话,原因是揭暄本来就是唯物主义哲学家,当然在他的著作中不会含有封建糟粕的东西。

揭暄不只是简单的中知人事,而且是伟大的家。揭暄的西学成就在同时代无人可以比肩可以佐证。

揭暄的兵书能够超越《武经七书》与揭暄借鉴西学有关。揭暄生活的时代,正值欧洲科学革命进入尾声。以牛顿为代表的科学家采用机械的宇宙观和最新的数学知识,将空间几何化,从而实现了人类科学史乃至思想史的巨大飞跃。明清之际,以亚里士多德理论为基础的西学经由传教士大量输入中国。从明代开始,我国兵书中开始介绍西方军事学说和西方先进军事技术,这对揭暄研究兵学和科学无疑产生了较大影响。这是包括孙武等古代兵学家都没有赶上的好时代,因而他们的兵学著作也就没有西学可以借鉴。揭暄很幸运,赶上了这样一个好时代,但赶上这个好时代的人很多,为何却没有大的作为,关键问题还在于个人。揭暄的西学成就在同时代无人可以比肩。对于西学,揭暄既不同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人出于信仰全盘吸收,又不同宋应星、王夫之、杨光先等人自我封闭彻底排斥;既不同王阳明、熊明遇不太加批判的吸收,也不同方以智的“浅尝辄止”,与游艺自然研究的庞杂。他在批驳西学的基础上超越西学并塑造自我,向更高更远更深的方面拓展,因而总是看人所不见,想人所不想,发人所不发。形成的兵学和宇宙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甚为罕见。像揭暄这样能通中西而成一家之言的极为少见。时人对揭暄的赞誉不在于他对西学的吸取上,而在于他能超越西学有所发明创新。梅文鼎、方以智也是从他超越西学的角度来称赞他。方以智、方中通称誉揭暄是“集千古智,为张祖邵蔡申中土之气,岂甘为远西所轩轾的千古奇人。”“其论述出于大西诸儒之上。”方中通将《璇玑遗述》看作超越中西天学的著作,无论比之中国的天学还是西方的宇宙论,它都是一部创新之作。所谓旁观者清,西学这个他山之石成为揭暄锻造自身理论的镜鉴。揭暄之所以在兵学研究上有过人之处,与他多年的作战实践和通晓哲学、西学特别是科技有关;而揭暄的宇宙论明显优于同时代的人,又与他敢于怀疑和创新的儒将性格以及精通军事、韬略满腹和思想新锐敏捷有关。刘亚洲上将在《百岁空军》中说:“军事需要科技。科技反过来又推动军事革命。二者是双胞胎。”揭暄就是军事和科技这对双胞胎的化身,哲学又为揭暄插上了翅膀,因而他的兵学和天文学著作才能别有创意高人一筹。《兵经》《揭子性书》《璇玑遗述》等经典著作,是揭暄在中国的军事、哲学、科学史上书写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将一个集军事理论、作战实践、宇宙论、哲学、科学、西学于一身的立体的揭暄展现在世人面前。

揭暄不只是简单的中知人事,而且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古代既是杰出的军事家又是杰出的物理学家的,唯有揭暄一人。沈雨梧《清代科学家清代科学家科研成果世界领先、世界同步、中国独创统计简表》载,揭暄一人在物理和天文两个领域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成果世界领先。内蒙古师范学院数学系硕士研究生导师李迪教授在《揭暄在物理学上的贡献》中指出:揭暄是我国17世纪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物理的许多方面进行过深入研究,特别是在力学、光学和声学研究上成果显著。在力学方面,如果说17世纪是大气压力研究创始时期,揭暄便是创始者之一。揭暄对流体动力学的认识也很独到。他认为“凡气动则生风”(《物理小识风征》),与现在所说的“空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是一致的。现代认为潮汐的起因是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引力造成的,而起作用的主要是月球(《物理小识》)。揭暄强调月球的引力作用,没有说到太阳,抓住了要害,比牛顿关于用引力理论定量地研究潮汐问题还要早22年。在光学方面,揭暄解释了海市蜃楼现象,他说:“水在涯矣,倒照人物如镜,水气上升,是照人物亦镜,或以为山市海市蜃气而不知为湿气遥映也”(《天经或问后集》第四册)。揭暄把云彩看做是一面大镜子是正确的。他还绘图说明海市蜃楼产生的原理,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幅海市蜃楼图。揭暄和游艺解释海市蜃楼是光线经过两次反射和折射造成的,图上的画法虽然与现代有别,但思想一致。关于极光成因的假说。极光是一种见于夜间的光亮,出现于地球南北两极上空,十分壮观。首先从理论上进行探讨的是揭暄和游艺,揭暄认为极光是由于“清湿之气”反射太阳光造成的。现代一般认为极光是“太阳风”射到地球磁场的作用范围时形成的,即太阳决定了极光的产生,这和揭暄、游艺的见解有相同之处。关于极光研究,揭暄比英国的富兰克林还要早100年以上。关于反曙暮辉现象,揭暄认同方以智“光肥影瘦”说,揭暄说:他曾经在黄昏时分,观察到太阳光射入空中,从西向东,环抱着大地,形成像拱桥那样的光弧。他由此认识到,太阳光不是按直线传播的,它能够“随物曲附”(《物理小识》),这说明方以智的“光肥影瘦”说是正确的,也是对传统光行直线认识的重大突破。在声学方面,揭暄认为“气本有声”(《物理小识声论》)。声音是借空气传播的,揭暄所指的“气”正是空气,其认识是相当高明的。在数学领域,揭暄对数学公式和数理也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阐发。在日本人编著的《数学辞典》中,还载有《揭暄》条目。此外,揭暄在化学、生物学等方面也有自己的创见,当时既有很高评价,方以智称其“每发一条,辄出大西诸儒之上”。揭暄的成就不仅超过了当时来华的欧洲人的科学知识,而且接近当时欧洲的水平。揭暄的科学著作,成为我们今天研究揭暄乃至17世纪科学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在古今中外有哪些勤奋求学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中国古代勤奋好学的例子,那是灿若星河,比比皆是(因为这就是我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传统美德嘛!)闻鸡起舞(祖狄)、凿壁偷光(匡衡)、韦编三绝(孔子)、萤囊映雪(车胤)、悬梁刺股(苏秦)、程门立雪(程时游酢)、课桌刻早(鲁迅先生乱入)……等等不一而足,俯拾皆是说一个咱们课本上学的一个故事吧!我记得这篇

  • 古代有哪些让你瞪目结舌的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分享一则让人瞠目结舌的古代奇案:奸夫怒杀奸妇,只因为他看不惯这女人对待自己的丈夫不够好。看这句话是不是有点懵,不要着急,听我细细讲来。在明朝德安府孝感县城有一个叫林雄的守城兵卒,他娶了一房娇妻赵氏。这赵氏姿色上佳,却不守妇道,与城中一个叫李逢春的。十月一天,轮到林雄城墙守夜,赵氏知道他吃过晚饭就要去

  • 宋太祖因小事打落大臣两颗牙齿,为何很快便向大臣道歉?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每天分享一点儿历史上有趣的人事物,先【关注】不迷路!史海扑通古代再英明的君主,也有犯错误使性子的时候,作为大臣就会想尽各种办法与皇帝斗智斗勇,来劝谏皇帝,约束皇帝的言行。作为一位英明的君主虚心接纳,就会传为一段美谈。宋太祖赵匡胤喜欢在后园弹鸟雀。一位大臣声称有紧急国事求见,赵匡胤一听有紧急事,马上放

  • 左宗棠劝曾国藩称帝,写了“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什么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神所凭依,将在德矣”出自《左传宫之奇谏假道》的“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意思是说: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当初,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就用唇亡齿寒的道理劝阻虞公不能上晋国的当。虞公说:“我用丰盛洁净的祭品供奉神灵,神灵一定会保护我们虞国。”宫之奇怼

  • 关于古代杰出的军事家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著名军事家的故事兵家之祖——孙武爱护士兵的吴起一雪前耻的孙膑破匈奴的名将李牧秦国名将白起略不世出的绝世名将——韩信受士兵拥护的将军卫青年少得志的霍去病“飞将军”李广帝王名将李世民威震北狄的李靖裴行俭大破西突厥之战唐朝著名将领王忠嗣精忠报国的岳飞传奇人物戚继光毁誉参半的特米斯托克利著名战争故事古代篇最

  • 虎符能调动千军万马,君王是如何防止将军造反的?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经常挂在嘴边,却毫不觉察,不能不佩服祖先智慧。10公分长的小老虎能调动千军万马,这可马虎不得,要知道枪杆子里出政权,谁掌握了军权,谁就能掌控国家。这个铜铸的小玩艺可不简单。私人订制从史料看,制作虎符比铸钱成本都高。虎符大多选精铜制作,在铜矿被政府控制,冶炼技术由少数御用工匠掌握的情

  • 为什么古代皇帝普遍短命?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为什么古代皇帝普遍短命?原因是多方面的缘故?有人说,人的寿命天注定,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关健是多因素在环绕。第一个,古代医疗设备太差,大师医术水平过低,科学技术落后,有很多疑难杂症无法判断诊治,眈误了最佳治疗时间方案,加上大部分皇帝好色,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你能满足她们的生理欲望吗?别说一个皇帝老儿,

  • 列举魏晋名士及其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1.嵇康当得起魏晋风流名号的,首推嵇康。原因有三:一是真正意义上的美男子,二是不与权贵合作,三是慷慨赴死,从容就戮。嵇康是健康型美男子一枚,不同于只有颜值的柔弱小鲜肉。史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约等于今天的一米八多,容止出众、风姿特秀,举止萧洒,气度爽朗俊逸。他的好山巨源经常痴痴地盯着他看:“岩岩若孤松

  • 打仗没赢过,升官没停过的夏侯为何如此受曹操厚待?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关公之所以成神,万世景仰,就在于“忠义”二字;夏侯之所以受曹操厚待,亦无非忠义“。关羽之忠,今天来看似乎是愚忠,但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对统治者来说,那是大忠;夏侯之忠,只对曹操一人尽忠,就今天来看,是最明智之忠。由于曹操一生存在争议,为后世诟病,连累夏侯之忠义也打了折扣,不为世人所熟知、称道。但夏侯

  • 历史上有哪些啼笑皆非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他是历史上跑得最快的皇帝,逃跑能力出神入化,一国君王以逃跑出名简直让人贻笑大方让人啼笑皆非!如果说到历史中跑得最快的皇帝是谁,很多人会一头雾水,因为以前的史料中也没有皇帝跑步速度的记载。不过有这么一个皇帝,他以逃跑出名,不仅让令敌人望尘莫及,还让不少史学家们大为疑惑。此人正是元朝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