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古代勤奋好学的例子,那是灿若星河,比比皆是(因为这就是我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传统美德嘛!)闻鸡起舞(祖狄)、凿壁偷光(匡衡)、韦编三绝(孔子)、萤囊映雪(车胤)、悬梁刺股(苏秦)、程门立雪(程时游酢)、课桌刻早(鲁迅先生乱入)……等等不一而足,俯拾皆是说一个咱们课本上学的一个故事吧!我记得这篇文章是需要背诵的,心疼自己一秒钟,表示对不起美丽大方的语文老师《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当过太子朱标的老师,不过后面来受牵连,被朱重八同志整得很惨)创作的一篇赠序。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全文结构严谨,详略有致,用对比说理,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读来生动感人。毕竟贫富差距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客观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每个人求学路上不免出现攀比和虚荣,怎么应对这样的情况和心理,老先生的文章里表现的很明白,很清楚,在学校,咱不比吃穿用度,因为那是家长苦心奋斗的成果,没啥值得炫耀和骄傲的,咱要比,就比现在求学时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以及,江湖再见时的成就……(打这么多字,快吧自己给感动哭了TT)下面让我们再一起欣(fu)赏(xi)一下几百年前的老先生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吧!送东阳马生序
〔明〕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古今中外有许多勤奋求学的例子。先讲中国古代孔子,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曾拜郯子学礼仪,拜长弘和师橐学乐曲,拜老子学人生哲学,后来被历朝历代推崇为圣人。宋朝时赵中令即赵普,他官已做到了中书令,仍然手不释卷,读书到死。西汉时期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还有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上当照明去读书。孙康利用积雪反光来读书。近现代的毛主席更是生命不止,读书不止,据记截,在1976年9月8日临逝世前天还手捧书在阅读。毛主席为了中国人民幸福真是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外国的例子如俄国的大文学家高尔基勤奋好学,著作很多。导师列宁也是刻苦学习,最后成俄国的伟大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