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所凭依,将在德矣”出自《左传宫之奇谏假道》的“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意思是说: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当初,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就用唇亡齿寒的道理劝阻虞公不能上晋国的当。虞公说:“我用丰盛洁净的祭品供奉神灵,神灵一定会保护我们虞国。”宫之奇怼道:“神所冯依,将在德矣。”意思神灵所凭依的在于德行,与你供奉的祭品有个毛关系。结果虞公没有听宫之奇的话,虞国在晋国灭掉虢国,晋军回师途中乘机灭掉了虞国。
“鼎之轻重,似可问焉”出自《左传王孙满对楚子》的“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意思是:周朝还没到亡的时候,问鼎中原还早了点。当初,楚国军队远征陆浑戎人,军队行至洛水之滨,周定王派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军。楚庄王祈福周王室衰落,就向王孙满打听周王室神器九鼎的大小,意思有取而代之的想法。王孙满怼到:周王朝虽然衰落,但一个政权的延续,不在鼎的大小,而在于德和民心,“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想取而代之周王室不是一个楚国所能干成的。
当初,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占据东南半壁江山,左宗棠此时选取《左传》这两句话给曾国藩写了这份密信:“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意思是曾国藩此时威望盛隆,有神灵庇佑,可以乘此机会,黄袍加身,问鼎中原了。
据说,曾国藩看完此份密信后,改了一个字退给左宗棠。左宗棠看完信后就烧掉了,从此左宗棠与曾国藩就开始别扭不断。原来密信变成:“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未可问焉!”意思是说神灵是会保护有德行的人,坐拥天下的都是有德行的人,这不是你所能想的。
左宗棠肯定没建议过,说这话的人根本不了解左宗棠的性格。左宗棠如果是这样不知轻重的人,他就不会是左宗棠了。
(1)左宗棠的性格根本不可能劝曾国藩称帝
从左宗棠临终前给光绪、慈禧上的“遗折”看,他屡次提及咸丰皇帝知遇之恩。可以肯定地说:作为一个第一次见面就没看上曾国藩的人,他怎么可能把整个家族、亲朋故旧的性命都交给一个自己并不看好的人吗?
综合起来对其评价八个字:好人一个,才能一般。
许多人都在说这句话:曾涤生侍郎来此帮办团防。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与仆甚相得,惜其来之迟也。
同时,咸丰四年再与胡林翼的信中,左宗棠说:涤公才短,麾下又无勤恳有条理之人。
可见,左宗棠认为曾国藩有知人用人的心胸,但才能有限。所以,左宗棠不会劝曾国藩称帝。
(2)左宗棠虽然性格豪爽不善权谋,但也并非一勇之夫、没有社会实践的人
领兵统帅没钱自我享受正常,没钱领兵不可能的!因此,为了争抢军费、为了争抢军功,谁不与曾国藩争?又有谁不跟曾国藩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因为军费问题,各个将领之间的矛盾并不小。
曾国藩的湘军内部就有江中源派系的刘长佑、刘坤一;罗泽南派系的老湘营;左宗棠派系的楚军;李鸿章派系的淮军;胡林翼派系的霆军鲍超部;曾国藩派系的湘军等许多派系。这些都被称为“湘军”系统。但他们都各自有自己的组合。
这些人老湘营和曾国藩派系不和,最后与楚军合流;
曾国藩派系与淮军关系虽好,但那是在李鸿章有求于曾国藩时,李鸿章翅膀硬了后,不也讽刺曾国藩是只会修“长城”的人。而且李鸿章属于“带着官位”投奔的曾国藩,因此,一直希望有自己的“独立队伍”。
左宗棠和曾国藩都是聪明人,就凭自己和曾国藩掌握的军队造反?
再者说,不造反时听你的,是为了荣华富贵;造反了,那你就是反贼!谁敢打包票自己的手下人不会背叛他们。
因此,关于曾国藩称帝的这些谣言,其实主要是1900年后才陆续出现的,那时清廷已经在许多人心中失去“合法性”。人们往往编造诸多根本无法证明的话,作为体现自己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