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随着秦始皇派兵灭掉齐国,整个中原地区,终于被秦国彻底统一。从这一年开始,战国时代彻底结束,历史进入了秦朝。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开创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这一点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不过,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其实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建立在之前秦国好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之上。从秦孝公开始,秦国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之后,才最终统一了天下。
在这个过程当中,秦国涌现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比如商鞅、公孙衍、张仪、范睢、吕不韦、李斯等人,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要说他们当中,谁对秦国统一的贡献最大,恐怕很难下定论。不过,我们倒是可以通过秦国统一天下的整个过程,看看他们到底都对秦国做出了哪些贡献。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即位。秦孝公刚刚即位的时候,秦国正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秦国在春秋时代,曾经一度十分强大,秦穆公更是一度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但是,到了战国初期的时候,因为秦国连续数十年王位动荡,导致秦国国力大幅衰退,被魏国侵占了大片的土地,俨然一副即将彻底没落的景象。
与此同时,随着井田制的瓦解,旧有的社会制度也开始逐渐崩溃。在此之前,中原诸国主要施行传统奴隶制制度,土地制度采取井田制。在这种制度下,奴隶和平民没有任何权力可言。不过,到了战国初期的时候,随着冶铁技术逐渐成熟,导致井田制开始彻底崩溃,原有的社会制度也开始渐渐崩溃。对此,东方六国先后进行了变法,并通过变法改善了社会制度,大幅增强了国力。而秦国这边,因为之前数十年王位动荡,之前几任秦王根本没有能力去进行变法,所以渐渐落后于东方六国。
面对这样的困境,秦孝公即位之后,下定决心开始进行变法。就在这个时候,卫国人公孙鞅来到秦国,向秦孝公提出了变法的详细策略,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并且被秦孝公委以重任,全权负责秦国变法事宜。因为后来公孙鞅被秦孝公封在了商地,所以也被后人称之为商鞅。
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国开始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首先,改革土地制度,鼓励底层平民开荒,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大幅提升了底层平民的劳动积极性。其次,重新设立爵位制度,鼓励平民参军,通过杀敌获得爵位,给了平民阶层上升的阶梯。第三,建立完善的秦法,统一秦国内部的度量衡,迁都咸阳,重新订立户籍制度。
经过商鞅的这一系列改革,秦国百姓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并且可以通过打仗得到更高的地位,有了上升的通道,所以开始热衷生产,勇于参军杀敌。在此之后,秦国开始扭转了之前衰败的颓势,国力开始走向了上坡路。此后,秦国又在战争当中,击败了魏国,彻底成了名副其实的战国七雄之一。
秦孝公在位二十四年,最终因病去世,死后由其子秦惠文王即位。秦惠文王即位后,为了稳固自身权位,首先杀掉了商鞅,但却完全继承了商鞅的变法成果,继续领导秦国向前。
秦惠文王即位的时候,秦国经历了秦孝公时代的国力积攒,已经有了向外大范围扩张的能力。所以秦惠文王即位之后,开始任命公孙衍、樗里子、司马错等人,率领秦军向外主动扩张。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这其中,尤以公孙衍的战功最大。公元前333年,公孙衍率领秦军,再次向魏国进攻,最后拿下了整个河西之地,在军事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就在公孙衍拿下河西之地后不久,张仪就来到了秦国。
张仪是著名的纵横家,来到秦国之后,被秦惠文王拜为客卿。在秦国扩张的问题上,张仪和公孙衍持相反的态度。公孙衍认为应该先打西面的游牧民族,解除了后顾之忧,再进攻东方六国。而张仪却觉得,应该趁着魏国四面树敌,先打魏国。
最后,张仪的想法,得到了秦惠文王的认可。而作为失败者的公孙衍,只能离开秦国,转而去魏国和韩国工作,给秦国一度造成了不小的麻烦。直到暮年的时候,才再次回归秦国,帮助秦国完成了对蜀地的控制,最终病逝于任上。
因为秦国主动扩张,而且扩张速度很快,其他几个国家,也开始渐渐认识到了秦国的威胁。于是,在著名纵横家苏秦的串联下,东方六国开始联合起来,共同针对秦国。如此一来,秦国同时被其他六国针对,自然再难扩张。接下来整整十五年的时间里,秦国都没能再踏出函谷关半步。
就是在这个时候,公孙衍离开了秦国,张仪成了秦国新任相国。
张仪上位之后,通过外交手段,帮助秦国破了东方六国的合纵联盟。正是因为张仪,秦国才不至于被东方六国围殴灭国,而且还有了继续扩张的机会。
秦惠文王在位期间,秦国国力进一步提升,已经成为了战国七雄之首,逼得其他六国不得不组成联盟,共同对抗秦国。在和东方六国交战的过程当中,张仪和公孙衍,显然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秦惠文王在位27年,最后因病去世,此后其子秦武王即位。
秦武王是个大力士,据说力能扛鼎。不过,在秦武王即位三年之后,在某次举鼎活动当中,秦武王不慎被鼎砸到,最后因此去世了。因为秦武王在位只有三年的时间,时间较短。这三年秦国对外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扩张行动。
秦武王去世后,其异母弟秦昭襄王即位。秦昭襄王即位的时候,因为年龄较小,所以只能由太后暂时摄政。这位太后,就是《芈月传》里面的那个芈月。
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前四十年都是太后把持朝政,秦昭襄王自身权力有限。直到那位宣太后去世之后,秦昭襄王才终于自行掌权。
不过,虽然长时间处于权力有限的状态,但秦昭襄王在位的这五十六里,秦国国力却再次大幅提升,达到了足以灭掉六国的层次。之前四十多年时间里,秦国的大权虽然一直都在那位宣太后手里,但这位宣太后却是个狠人,帮助秦国吞并了义渠,并且彻底掌控住了蜀地。此时的秦国,终于没了后顾之忧,可以专心对付东方六国。公元前265年,宣太后病逝,秦昭襄王彻底掌握了所有的大权。
在宣太后晚年的时候,秦国其实已经有了吞并天下的国力。但东方六国的联盟,依然让秦国感到十分苦恼,就在这个时候,范睢来到了秦国,帮秦国解决了这个难题。
范睢原是魏国大臣,后来因为在魏国遭人嫉妒,差点被杀,最后侥幸逃到了秦国。到了秦国之后,范睢帮秦昭襄王制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交好距离秦国较远的齐国,主攻和秦国最近的韩赵魏三国。
范睢提出的这个战略,从根本上瓦解了东方六国的联盟,让秦国可以再次挥师东进,先后多次击败了韩赵魏三国。公元前262年,秦将白起率领秦军,在长平一战当中大败赵国,而后一战坑杀了赵国四十五万精锐。经此一战后,赵国全国精锐,近乎全部损失殆尽。
长平一战当中,秦国虽然也损失了近二十万大军,但相比赵国,秦国国力雄厚,二十万战损并非无法承受。此时的秦国,也完全有能力直接灭掉赵国,继而灭掉其他国家。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秦国内部却出了问题。身为相国的范睢,因为担心白起灭掉赵国之后,地位会超过他,所以向秦昭襄王提出撤兵。秦昭襄王考虑到秦军此时同样战损严重,再加上赵国已经答应割让六座城池,作为秦国退兵的赔礼,所以秦昭襄王便真的下令退兵了。
然而秦昭襄王的这次退兵,却错失了一个最好的机会。赵国方面,虽然口头上答应割让城池,但在秦国退兵之后,非但没有退兵,反倒积极联络其他五国,再次组成了同盟。几个月之后,等到秦昭襄王反应过来,意识到情况不对,已经晚了。
意识到自身错误的秦昭襄王,再次派秦军深入赵国,打算一战打下赵国国都邯郸,希望能够一战灭掉赵国。但秦国大将白起,因为之前和范睢的私人恩怨,选择了拒绝领兵。没有了白起的统领,秦军战力大减。进入赵国之后,对邯郸久攻不下。最后,魏国和楚国相继派大军来援,秦国大败,一战损失了二十万大军。
至此,秦昭襄王已经彻底失去了灭掉赵国的机会。而且,因为之前赵国的努力,东方六国的联盟,又有了死灰复燃的迹象。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秦国在东方几国组成联盟的情况下,再也无法取得大的战果。至于范睢,同样也在这几年当中,因病去世了。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秦昭襄王去世后,其子嬴柱即位,史称秦孝文王。秦孝文王在位仅仅三天之后,便同样因病去世了。再之后,秦孝文王之子嬴异人即位,史称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早年曾在赵国做过质子,做质子期间,得到了商人吕不韦的大力支持。甚至就连他能返回秦国,继承王位,也是因为吕不韦从中疏通,做了很多的工作。所以,秦庄襄王即位之后,任命吕不韦为相国。
秦庄襄王仅仅在位三年时间,便同样因病去世了。秦庄襄王去世后,其子嬴政即位,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不过,秦始皇刚刚即位的时候,才只有十三岁而已,难以掌控朝局。所以秦国的大权,当时都掌握在王后赵姬,以及相国吕不韦手里。
吕不韦任相国期间,开始对秦军进行改革,避免秦军打硬仗,坚决反对秦军屠杀平民。在此之前,秦军在战场上极为凶狠,因为秦国人参军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升官发财。所以大多数秦国士兵,在战场上都十分凶狠。不光对敌军凶狠,对敌国平民也十分凶狠。而吕不韦则坚决反对这种风气,对秦军进行了改革。
客观来说,吕不韦对秦军的改革,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这种改革的话,秦军后来横扫天下,肯定会杀戮过重,激起各地的强烈反抗。如此一来,秦国后来能不能迅速统一天下,也就成了一个问题。
除了对秦军进行改革之外,吕不韦掌权期间,还坚决支持嬴政,帮助少年嬴政坐稳了王位,这也算是他的巨大贡献之一。
几年之后,随着嬴政逐渐长大,开始正式亲政。吕不韦因为被卷入了谋反案,再加上他权势过大,威胁到了嬴政的王位。所以最终,吕不韦被流放蜀地,途中饮鸩自尽。
嬴政掌权之后,开始在之前几代秦王的基础上,继续向外扩张。此时的秦国,已经有了统一天下的能力。在嬴政掌权的同时,李斯也开始脱颖而出,成为了嬴政最依仗的智囊。
李斯原本是吕不韦的门客,在吕不韦被逐之后,通过谏言得到了嬴政的赏识。李斯帮嬴政制定了统一天下的详细计划。包括灭六国的顺序,以及以重金收买各国重臣,离间各国君臣的策略。李斯的这个计划,得到了嬴政的认可,后来嬴政也是给了李斯很多钱财,让李斯去收买各国的重臣,效果显著。后来嬴政因为种种原因,想要驱逐出身其他国家的客卿,李斯向嬴政上书《谏逐客书》,阻止了嬴政的决定,帮秦国留下了不少人才,也算是大功一件。
按照李斯制定的目标顺序,嬴政开始逐渐攻灭六国。公元前230年,秦国首先灭掉了韩国。公元前228年,灭赵;公元前226年,灭魏;公元前223年,灭楚,同年灭燕;公元前221年,灭齐。
至此,秦国彻底统一了天下。
从秦国统一天下的整个过程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商鞅通过变法,帮秦国建立了强大的制度根本;公孙衍通过战争,帮秦国奠定了傲视其他诸国的地盘;张仪瓦解了六国的联盟,帮秦国赢得了足够的战略机会;范睢制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彻底瓦解了六国的联盟;吕不韦改革秦军,辅佐秦庄襄王和嬴政两代秦王上位;而李斯则是帮嬴政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目标和详细计划。
这些人,都曾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当中,立下了至关重要的功劳,很难说谁的功劳更大。
秦国从立国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一共600年的时间,历经38位国君,但是与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密切相关的是后秦时期的七位国君,他们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王嬴政。
1、秦孝公(重用商鞅,支持变法,秦国开始变得强大起来)(公元前361年前338年)
2、秦惠文王(车裂商鞅,但是延用其变法,值得肯定)(公元前337年前311年)
3、秦武王(公元前310年前307年)(跟大力士比举重,被砸死了,也没有儿子,悲催)
4、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秦始皇的老祖父,重用范雎,定下“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在位时间最长56年,把儿子都给熬死了,贡献也最大)
5、秦孝文王(这是个老太子,好不容易熬到当皇帝了,可能太兴奋了,在位三天就挂了,忽略不计)公元前250年。
6、秦庄襄王(秦始皇的爹,重用吕不韦),秦异人/嬴楚,公元前249年公元前247年。
7、秦始皇(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21年。(千古一帝,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由秦国完成统一,并不是偶然的,秦自商鞅变法以来,由于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比较强大,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军队装备精良,供给充足,战斗力强。因此,从公元前238年起,秦王政开始亲自执政,他从吕不韦、手里夺回了权力,重新部署了对付六国的战略和策略,开始了统一中国的战争,在十年的时间里,秦国逐步消灭了其他六国,最终完成了统一。
题主上面列举的几位主角就是秦国后期这七位国君时期人物,咱们一个个来看看,到底谁对秦国统一大业的功劳最大呢?大家自己定夺吧!
商鞅秦国自商鞅变法开始变强大,也就是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的才能得以发挥出来,商鞅变法主要两点:
一、废除世袭世碌制度,打击贵族,
二、实行军功爵制,奖励普通老百姓
商鞅在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打击贵族的同时,奖励百姓,先富农后富国。富国之后就是要强兵,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把秦军训练成虎狼之师,打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大大提高了战斗力,这是作战能胜利的关键。
经过变法改革,使得原本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期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所以有了秦孝公的支持,变法得以完成,最终使国富民强,秦国可以和六国相抗衡了,从比变得强大起来了,商鞅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商鞅的变法,也就没有秦国的崛起,更谈不上后来的统一大业,商鞅是开创者,这个功劳是无人能比的。
张仪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之后,首创“连横破纵”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得到秦惠文王的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
张仪的功绩主要是破“六国合纵”抗秦之术,
所谓的合纵连横,从地域上讲,就是以韩赵魏为主,北连燕,南连楚,南北相连为纵;东连齐,西连秦,东西相连为横。从策略上来说,合纵是“合众弱以攻一强”的意思,是阻止强国进行兼并的策略;
因为秦国变强大,会威胁六国,所以六国为此提出了“合纵”之术,就是六国合作对抗秦国,秦国为此15年不敢出关,秦国为了继续向东延伸,就派出张仪去连横六国,来破合纵之术,并且取得了效果,六国之间关系紧张,有的亲秦,有的背秦,张仪的功劳也是攻不可没的,
经过张仪、公孙衍的连横合纵,苏秦的合纵攻秦,战国时代的形势逐渐朝着对秦国有利的方向发展,使得秦国国力更加强大,慢慢走向了统一。
范雎在秦国与六国合纵连横斗争一番之后,秦国趁六国关系紧张,范雎为秦昭襄王定下了一个“远交近攻”的大战略方针,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范雎主要秦国先攻打与自己相近的邻国,韩国、赵国、魏国,远的国家齐国,燕国,楚国,就跟他们建立外交关系,防止他们与赵、魏、韩联合,历史实践说明这个方针是完全正确的,秦国先灭韩国,后败赵国,又攻魏国,秦国的领土大大增加,为后来秦王嬴政攻灭六国提供了有力保障,其中丞相范雎的功劳也是最大的。
自古以来,取功名难,于成功后能急流勇退更难。像范雎片言而取天下之后,又能够于巅峰之际、成功之时,全身而退,在春秋战国之际,更显得难能而可贵了。
吕不韦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吕不韦可能也比不上一代贤相管仲、诸葛亮等人。在人们心目中,吕不韦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很难用一两句话就把他说清楚。但是,如果把吕不韦放到他生活的战国时代去考察,就会发现,吕不韦其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是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卓越贡献的人
吕不韦的主要功绩:
1、不惜散尽千金立异人为嫡嗣
立异人为嫡嗣。虽然吕不韦此举有政治投机的目的,但立异人为嫡嗣客观上起到了稳定秦王室的作用,秦昭襄王去世后王室没有发生内乱,加之吕不韦以相国职位辅佐异人,整顿朝政,发展经济,休养生息,富国强民,使秦国在秦昭襄王、安国君死后不断发展,维持了对东方六国的高压态势,加快了统一六国的步伐。从这个角度看,吕不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2、吕不韦执政时期,对外战争讲究策略,避免打硬仗、打恶战,禁止屠杀百姓
秦军是出了名的虎狼之师,不分兵、民,见人就杀。因此,吕不韦在秦国执政后,反对在战争中进行大规模的屠杀,应该说,吕不韦的战争观是进步的,他在执政中尽量避免硬碰硬的战争,以减少损失,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3、组织门客编著《吕氏春秋》,这是吕不韦执政期间的一件大事
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吕氏春秋》被列为杂家,这个“杂”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权下实行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吕氏春秋》吸取各家比较进步的思想。如对于儒家,主要吸取其民本思想、修齐治平思想;对于道家,主要吸收其清静无为的思想;对于墨家,主要吸收其薄葬的思想;对于法家,主要吸收其法治思想。
纵观吕不韦的一生,功过相比,还是功大于过,他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开创了商人从政的先河,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秦能完成统一大业,吕不韦功不可没!
李斯吕不韦死后,秦没有停下统一六国的脚步,秦王嬴政在李斯的辅佐下,
1、实行郡县制,统一行政;
2、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3、制定法律,依法治国;
4、还统一了车轨、度量衡,统一了文字,以小篆为标准文字,李斯的小篆被公认为“小篆书法之祖”。李斯的功劳主要是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制定的各种礼仪制度,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
总结秦统一六国,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确立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秦的统一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加强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开创了中国历史的一个新纪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