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是一个具有超凡人格魅力的君主,他治下的魏国人才济济,最为著名的有吴起、西门豹、翟璜、段干木、李悝等等。能聚集这么多四方贤士,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雄心大志富国强兵
魏国当时在诸侯之中的地理位置非常尴尬,北有赵国、南有楚国和韩国、东有齐国、西有秦国,周围强敌环伺。更糟糕的是魏国四周没有高山天险,易攻难守,所以以攻代守的战略,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在魏文王心里产生了。要想实现这样的战略计划,没有顶尖的人才,是非常难的,于是招贤纳士就开始了……
二、自我修行求学上进
魏文王是一个上进心很强的人,对于有文化的知识分子非常的尊敬,为了学习治国他放下身段,亲自去拜谒名家大儒。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人都先后当过魏文侯的老师。尤其是段干木对魏文侯的帮助非常大!
三、广开言路心胸宽广
魏文侯的心胸是很宽广的,他从不轻易听信谗言,对任用的大臣也是信任有加,很多有才能的贤士都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例如乐羊在攻打中山国的时候,就有很多人上奏说乐羊战事不利应当撤换,但是魏文侯不为所动,最终乐羊成功打败中山国凯旋而归,得知此事后乐羊大为感动!
总之拜国宝为师,体现了他的求学上进;用国器做事,展现出他富国强兵的雄心壮志!贤士明君风云际会,缔造了盛极一时的魏国!
我是余水,历史是我的兴趣,分享是我的喜好,关注我,一起谈谈五千年前的事儿!
魏文侯是战国初期最励精图治的君主,率先变法图强,开创了魏国的霸业。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优秀人才的帮助。魏文侯是如何获取这些人才的认可,为其所用,大概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个分析。
第一、礼贤下士,尊重人才。魏文侯是魏桓子的孙子,自幼喜谈治国方略,与贤士结交。他即位后就派自己的弟弟魏成子到其他的国家寻访人才,重金请到魏国。魏文侯请来了孔子的学生子夏,并拜子夏为师,让其以儒家的“仁义”之道教授魏国的子弟,并经常亲自到子夏授课的地方,听子夏讲解“仁义”大道。成为国君之师,教授宗室子弟,可是儒学者的至高追求。魏文侯谦下己身,待子夏以国师之礼。使天下的人才看到了魏文侯的求贤之心。在请子夏的弟子段干木的时候,魏文侯亲身数顾茅庐,就算吃了闭门羹,也要在门前行完礼再走。
第二、文化包容,兼收并蓄。在战国初期,各种学术流派互相排斥,攻击。当时主流的治国思想是儒家和法家。在一个国家,如果国君认同儒家治国思想,任用儒学者,往往法家的人才就会受到打击,排斥;重用法家,则儒家会受到打击,排斥。而魏文侯做到了儒法并存。魏文侯不以学派来区分人才,只要是对治理国家有用的人,都会受到任用。当时,魏国的大臣中,李克、段干木、田子方是儒家代表,李悝、翟璜则是法家代表。并且魏文侯在人才的选拔上,不看出身,只看能力,在那个“礼不下庶人”的年代是尤其难能可贵。
第三、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魏文侯即位后,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治国方针政策。在农业上,根据魏国本国实际的耕地情况,推行精耕细作,并且制定了粮食收购的最低保护价,保障农民的利益,积极推动对外贸易,鼓励国人从商。在政治上,推行依法治国,以李悝的《法经》为蓝本,规范国人的行为。在军事上,联合赵国,韩国,互为唇齿,在稳固的同时,西向扩张。有了这样贤明的君主,有了这样强大的国力,天下的优秀人才,纷纷涌到了魏国。
魏文侯在礼贤聘请的同时,努力增强自身的实力,使天下的人才看到了实现自己抱负的理想之地,纷纷来到魏国,也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