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拜国宝为师,用国器做事,魏文侯为何能让四方贤士多归之?

拜国宝为师,用国器做事,魏文侯为何能让四方贤士多归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471 更新时间:2023/12/21 14:44:53

魏文侯是一个具有超凡人格魅力的君主,他治下的魏国人才济济,最为著名的有吴起西门豹、翟璜、段干木、李悝等等。能聚集这么多四方贤士,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雄心大志富国强兵

魏国当时在诸侯之中的地理位置非常尴尬,北有赵国、南有楚国和韩国、东有齐国、西有秦国,周围强敌环伺。更糟糕的是魏国四周没有高山天险,易攻难守,所以以攻代守的战略,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在魏文王心里产生了。要想实现这样的战略计划,没有顶尖的人才,是非常难的,于是招贤纳士就开始了……

二、自我修行求学上进

魏文王是一个上进心很强的人,对于有文化的知识分子非常的尊敬,为了学习治国他放下身段,亲自去拜谒名家大儒。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人都先后当过魏文侯的老师。尤其是段干木对魏文侯的帮助非常大!

三、广开言路心胸宽广

魏文侯的心胸是很宽广的,他从不轻易听信谗言,对任用的大臣也是信任有加,很多有才能的贤士都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例如乐羊在攻打中山国的时候,就有很多人上奏说乐羊战事不利应当撤换,但是魏文侯不为所动,最终乐羊成功打败中山国凯旋而归,得知此事后乐羊大为感动!

总之拜国宝为师,体现了他的求学上进;用国器做事,展现出他富国强兵的雄心壮志!贤士明君风云际会,缔造了盛极一时的魏国!

我是余水,历史是我的兴趣,分享是我的喜好,关注我,一起谈谈五千年前的事儿!

魏文侯是战国初期最励精图治的君主,率先变法图强,开创了魏国的霸业。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优秀人才的帮助。魏文侯是如何获取这些人才的认可,为其所用,大概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个分析。

第一、礼贤下士,尊重人才。魏文侯是魏桓子孙子,自幼喜谈治国方略,与贤士结交。他即位后就派自己的弟弟魏成子到其他的国家寻访人才,重金请到魏国。魏文侯请来了孔子的学生子夏,并拜子夏为师,让其以儒家的“仁义”之道教授魏国的子弟,并经常亲自到子夏授课的地方,听子夏讲解“仁义”大道。成为国君之师,教授宗室子弟,可是儒学者的至高追求。魏文侯谦下己身,待子夏以国师之礼。使天下的人才看到了魏文侯的求贤之心。在请子夏的弟子段干木的时候,魏文侯亲身数顾茅庐,就算吃了闭门羹,也要在门前行完礼再走。

第二、文化包容,兼收并蓄。在战国初期,各种学术流派互相排斥,攻击。当时主流的治国思想是儒家和法家。在一个国家,如果国君认同儒家治国思想,任用儒学者,往往法家的人才就会受到打击,排斥;重用法家,则儒家会受到打击,排斥。而魏文侯做到了儒法并存。魏文侯不以学派来区分人才,只要是对治理国家有用的人,都会受到任用。当时,魏国的大臣中,李克、段干木、田子方是儒家代表,李悝、翟璜则是法家代表。并且魏文侯在人才的选拔上,不看出身,只看能力,在那个“礼不下庶人”的年代是尤其难能可贵。

第三、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魏文侯即位后,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治国方针政策。在农业上,根据魏国本国实际的耕地情况,推行精耕细作,并且制定了粮食收购的最低保护价,保障农民的利益,积极推动对外贸易,鼓励国人从商。在政治上,推行依法治国,以李悝的《法经》为蓝本,规范国人的行为。在军事上,联合赵国,韩国,互为唇齿,在稳固的同时,西向扩张。有了这样贤明的君主,有了这样强大的国力,天下的优秀人才,纷纷涌到了魏国。

魏文侯在礼贤聘请的同时,努力增强自身的实力,使天下的人才看到了实现自己抱负的理想之地,纷纷来到魏国,也不足为奇了。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以和为贵的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将相和,战国时期,赵国将军蔺相如与赵国的文臣本来不睦,但是蔺相如为国家计对廉颇保持退让和忍耐,最终感动了廉颇,廉颇负荆请罪,与蔺相如结为至交。在历史上传位一段佳话,1、三尺巷的故事河南安阳老城区内有一条善良巷,那里曾是明朝宰相郭朴的祖宅地点地。听说当年郭家街坊建房造屋挤占了郭家一墙之地,郭家人气不过

  • 为什么小小的沛县居然拥有萧何曹参樊哙这么多优质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成王败寇。刘邦起义的时候,跟他一起造反的人有一千多个。这其中,以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等人在历史上留下的名气最大。看了这份起义名单,你可能会觉得刘邦这老小子的运气真好啊,居然开局就聚拢了大小王加四个2。天下不归他得,真是没天理了。可是,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除去萧何、曹参这些名留青史,

  • 为什么古代有些皇帝拿诤臣没办法?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不是皇帝拿这些诤臣没办法,而是绝大部分出名的诤臣都是遇到明君,被杀死的带的是默默无名的。所以是皇帝捧着这些诤臣,自古就有名言“君有诤臣,不会亡国;父有诤子,不会败家。”皇帝都知道,这些人说的话基本上都是正确的,所以开明的皇帝都会开张圣听。从古至今最出名的几位诤臣分别是魏征,寇准,包拯,海瑞快和司马笨

  • 中国古代朱元璋,为何独对大脚马皇后言听计从?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马皇后与朱元璋结合于布衣之时。朱元璋发迹之初,因受郭子兴猜忌,曾数度陷于危困,马皇后以自已的才智从旁周旋,助丈夫脱困。为备不时之需,马皇后闲暇即率诸军士之妻缝制衣物,朱元璋攻克太平后,马皇后恐元军尾随其后,不等朱元璋命令,急率众将士妻妾渡江,让朱元璋的军队无后顾之忧。当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交战,战

  • 明朝的藩王在当时被限制的多厉害?藩王们都做些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明代对藩王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政治权利和出入自由。对藩王的限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历代皇帝左一条右一条逐渐累加的,慢慢得让藩王们“无法呼吸”。永乐朝对藩王的禁令明成祖朱棣夺取皇位后,表面上说要维持祖制,大家都是兄弟,赏赐也非常大方,但是仍在继续削藩。但是朱棣削藩比朱允缓和许多,基本上是每当藩王

  • 有没有人知道古代御医医好皇帝的经典案例啊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姚僧垣(499583年),字法卫,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家。曾担任南朝梁宫廷的御医,江陵之战后,被北周朝廷招募。北周武帝宇文邕在连年的征战中身体越来越差,有一天,突然不能说话,眼睑下垂,遮住眼睛而看不见东西,还有一只脚也缩短了,无法行走,从这些症状看,武帝得的是中风。请来姚僧垣看

  • 历朝皇帝为何大都很难活到60岁以上?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一、“耗”得过度。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不是白养的。你养她们,她们也“养”你,这就是相互关系的实质。二、吃得过好。除龙肝凤髓,皇帝什么吃不到?你吃好东西过多、过份,自然过犹不及,好东西会对你“反咬一口”。三、权位过虑。时刻担心被谋反、纂位。养尊处优的表象之下,其实思虑过度、精神负担过度。四、“工作过量”

  • 如何看待汉武帝时代人才辈出的现象?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西汉汉武帝时期文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武有卫青,霍去病,董仲舒是司马迁的老师,董仲舒是孔孟的忠实粉丝,董仲舒,对孔子有认真的研究,孔子对尧,舜,禹,夏朝是否存在?是虚构,还是艺术创作?!司马迁对秦始皇,刘帮,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历史符合实际,对夏朝,对夏朝以前的历史有历史根据。谢谢邀请!人才

  • 历史上哪些皇帝没有杀过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代皇帝中不杀功臣的比较少,但并不代表就没有,这就要看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由于皇帝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掌握着国家的生杀大权,国家法律的制定都是以皇家的意志为意志,法律完全体现了皇家的利益,是为皇家统治服务的,如果违反了皇帝的意志和利益,就必然受到法律的严惩,所以作为帝王,基本上没有不杀人的。如

  • 雍正一年休三天,每天睡4小时,是真实的历史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349位皇帝当中,像雍正帝那样勤政的帝王绝无仅有。可以说,雍正皇帝是中国史上最勤政的帝王。勤政殿,就是他意志的体现。圆明园前身实则是雍正皇帝身为亲王时的藩邸。雍正帝继位之后,圆明园由藩邸赐园成为皇帝办公和起居之所。雍正皇帝从登极一直到去世,基本是在这里。圆明园门内正中为“正大光明殿”,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