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通劝韩信自立,有原因二,一是蒯通对刘邦为人的了解,二是如韩信能成功,他蒯通就是有功之人,官运亨通那是肯定的。
如果韩信听信蒯通之言,割地为王,自立为一方,短时间里可能得逞一时,等到刘邦平了各地,起兵来拾他时,可能支持不了多久,因为韩信手下原来都是刘邦的人,而且韩信孤立无援,兵败的结果是肯定的。
(题外话,分享一下:学生时代,我对蒯通记得比较牢。因为我原来一直把蒯通读成shan通,后来挨了顿吵才改正为kuai通。)
正文:
蒯通之前,项羽已经派人劝韩信自立了。
公元前203年,韩信灭齐之战,吃掉了龙且的20万军队。灭掉齐国后,韩信手里已经有约50万军队。
正在荥阳与刘邦激战的项羽,闻听齐国战场龙且惨败的消息,派武涉去游说韩信自立为王,韩信拒绝了。
蒯通已经是韩信的铁杆幕僚,灭齐国就是蒯通向韩信进献的计谋。蒯通觉得武涉的话是有道理的,力劝韩信自立为王。那么,韩信此时如果自立,手里有多少筹码呢?
一,韩信的地盘,包括赵国、燕国、齐国。
1,赵国、燕国。
韩信的大军,灭掉了魏国后,被改为河东郡,也就是说魏国是不归韩信管辖的。
韩信攻破代国后招降纳叛,组织了一只新的军队被刘邦一纸调令,就开赴荥阳前线了。可见代国,仍然不是的韩信的地盘。
而韩信攻克赵国,招降燕国后,韩信利用两国资源组成了自己的幕僚团队、军队。刘邦鞭长莫及,对韩信失去了约束力。在燕国、赵国,韩信与国王无异。连封张耳为王,都是韩信向刘邦要求的。
公元前204年,刘邦被项羽打成了光杆司令,要调韩信的兵。刘邦与夏侯婴诈称汉使,才进入韩信的军营夺取兵权,成功的调兵去了荥阳前线。这说明,刘邦对赵国、燕国,是没有控制力的,这两国其实是韩信的地盘。
2,齐国。
韩信在进攻齐国时,刘邦的谋士郦食其已经与齐国谈好了所有事宜。谋士蒯通,却力主坚决进兵齐国,导致齐国烹杀了郦食其。郦食其的死,让刘邦心里很难受。韩信能无视刘邦的感觉,说明韩信已经在事实上做到自立门户了。
二,韩信的实力。
蒯通劝韩信自立时,韩信的实力已经超过楚汉两家了,可以说是一家独大。
楚汉之争,中原战场上,刘邦总是在兵力上捉襟见肘却无兵可调,所以刘邦才几次被项羽围困。
项羽集团的兵力,一半与刘邦作战,一半在后方看家。看家的一半兵力,在龙且带领下开赴齐国战场作战,已经被韩信灭掉了。
韩信此时,北有燕赵的良马产地,骑兵来源充足;又有黄河中下游的粮食主产区,这里还是工商业发达之地。可谓是要物资有物资,要人口有人口。
三,韩信的优势。
1,人才优势。
韩信本身是优秀的军事家,无惧任何一方的军事挑战。出生于公元前231年的韩信才28岁,正是精力旺盛、建功立业的好年龄。
韩信的麾下人才济济,有李左车、蒯通等优秀人才。韩信的齐国,是儒家的发源地,再找一批文官人才出来也不是难事。
2,战略优势。
韩信在中原会一家独大。
项羽一方,后方留守的龙且兵团被韩信消灭后,在中原已经待不下去了。项羽撤回楚国老家,已经是早晚的事。韩信如果想消灭项羽,在项羽撤退途中大有文章可以做。
韩信对项羽,占尽了优势。韩信即使失败了,项羽也没法反击中原,因为项羽没有马匹来源,没有足够的骑兵。
刘邦一方,关中地区已经被竭泽而渔,已经没有多少援兵兵可调。中原与项羽鏖战多时,兵力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如果韩信加入中原逐鹿,刘邦就得灰溜溜的撤退,据函谷关自守。
韩信对付刘邦,除了强攻,破关而入。即使熬,也能熬败刘邦。历史上的刘邦,在蒯通劝说韩信自立之后的第8年就死了。而刘邦的继承人,并不优秀。
楚汉两家决定退出中原后,以韩信“兵仙”之资,想必有更好的办法,最大程度上削弱刘邦和项羽。或许,刘项二人能不能从中原全身而退,都是一个大问题。
至于刘项二人会不会像三国演义中的那样,合作起来对抗韩信,这就不好说了。毕竟,刘邦、韩信、项羽这三个人,都是不世出的人物,他们的心思,我们现代人是难以揣度的。(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