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的藩王在当时被限制的多厉害?藩王们都做些什么?

明朝的藩王在当时被限制的多厉害?藩王们都做些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852 更新时间:2024/2/27 21:29:01

明代对藩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政治权利和出入自由。

对藩王的限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历代皇帝左一条右一条逐渐累加的,慢慢得让藩王们“无法呼吸”。

永乐朝对藩王的禁令明成祖朱棣夺取皇位后,表面上说要维持祖制,大家都是兄弟,赏赐也非常大方,但是仍在继续削藩。

但是朱棣削藩比朱允缓和许多,基本上是每当藩王出现逾矩的行为,马上颁布一条禁令。

起初,代王朱桂要修造王府,朱棣便下令规定,以后王府之事涉及到地方衙门,必须上报朝廷,不能直接给地方下令。

这一条就把藩王节制地方政府的权利取消了。

当然在政令初期,执行的效果并不好,尤其是地方政府也拿捏不好尺度。

永乐元年五月,晋王朱济令有司每二十里设火燎,并修治桥梁和道路。

这看起来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是却是在干涉地方行政。

于是,朱棣马上发布第二条禁令,令诸司不得听命诸王,并且对王府与地方诸司的事务做了明确划分。

这样,藩王不可以使唤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也不能随便听命,双向限制。

另一方面,藩王对自己的权限范围也在逐渐地试探。

永乐三年七月,周王朱在封地内张贴榜文,发号施令,此举并没有麻烦地方政府。朱棣敕谕:不可以!

永乐三年九月,齐王朱令王府护卫守青州城门。朱棣下令:禁止!

永乐三年,楚王府擅制夜开城门铁牌,朱棣告戒:不许!

通过这些事件,朱棣虽然没有明说,但实际上就是将藩王的权力严格限定在王府之内,其他啥都不许干。

襄阳襄王府

还有最后一条:禁止与外藩往来。

针对的是原来坐镇边境的藩王,如今不需要藩王来屏藩帝室了,这一条自然就不允许了。

总体来看,成祖朱棣只是在藩王的政治权利上限制得较多,远不如后来人苛刻。

宣德朝对藩王的禁令宣德朝对藩王的限制明显更加严格,主要体现在连寻医问药这种小事向朝廷申请。

宣德元年三月,巡按山西监察御史祝描述晋府宁化王的情况,这样写道:

宁化王母亲患病,晋府拒绝遣医救治;宁化王想从民间求医,却不敢擅自行动,只能请求祝代为上奏。

一介郡王求医治病,都已经达到感恩戴德的地步了,实在有些可怜。

另一方面,由于宣德朝也出现了藩王起兵造反的现象(汉王朱高煦谋反),所以朝廷官员开始有有意无意地“监视”诸王的行为,宣宗默许。

英宗、景泰朝、成化朝对藩王的禁令第一,禁止藩王与朝廷官员往来,主要是防止诸王勾结官员,在一方坐大,威胁皇权。

这一条比较过分的是,即使官员与藩王间不谈论政事,只是以文人身份与藩王谈论诗词歌赋,也不可以!

既然往来都不可以,那更不能结亲了,此外王府之人出入宫门也有相关限制。

到了成化朝,又对王府的亲眷做了相关规定:王亲任官去王府三百里开外。

总之,限制是越来越多样,越来越严格。

出入自由方面的禁令首先,藩王不得进京,朝廷禁止诸王以奔丧、朝觐、请命等任何理由入朝;

永乐时,只有在前期朱棣皇位未稳,愿意与各藩王共叙“亲亲之谊”;宣德之后,这个禁令就严格,偶尔藩王进谏,都是皇帝特赐恩宠。

其次,不能随意出城,即使省墓,也要申请许可后才行,至于行香和游玩更是通通都不行;

第三,诸王不得相见。

即使是亲兄弟也不行,《明史》中记载,襄王朱瞻的封地由长沙迁往襄阳,途经亲弟朱瞻的封地安陆。在兄弟处徘徊多日不愿程,临别之际,朱瞻悲恸道:此生你我兄弟不复相见了!

甚是悲戚。

由此可见,明代朝廷通过一条条禁令把藩王困在各自府内,不允许有任何意外发生。

藩王们的日常藩王们也是人,面对诸多限制,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享乐,满足自身的欲望。

由于藩王们不许择业,全靠朝廷供养,也不能参与政治,闲着没事干的藩王们就开始纳妾、生孩子。

王府人口多了,俸禄不够养,就想办法霸占田地。有明一代,没有一个藩王是不侵占民田的。

平日里,主要发展各自的兴趣爱好。

有喜欢风雅的,有乐意作诗的,有喜欢书画的,有发展戏曲的,还有与僧道、方士交往密切的;

宁王朱权著《太和正音谱》

同时,就有不好的兴趣爱好,像强抢民女,荒淫取乐、豢养无赖,与地方无赖无异。

有很多宗室藩王,他们很关心时政与民生,但苦于条条框框的禁令政策,使自己的志向和抱负无处施展。

大多数的宗室藩王,慢慢都变成了皇室的蠹虫,到后期,宗室人口膨胀,给明朝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有没有人知道古代御医医好皇帝的经典案例啊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姚僧垣(499583年),字法卫,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家。曾担任南朝梁宫廷的御医,江陵之战后,被北周朝廷招募。北周武帝宇文邕在连年的征战中身体越来越差,有一天,突然不能说话,眼睑下垂,遮住眼睛而看不见东西,还有一只脚也缩短了,无法行走,从这些症状看,武帝得的是中风。请来姚僧垣看

  • 历朝皇帝为何大都很难活到60岁以上?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一、“耗”得过度。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不是白养的。你养她们,她们也“养”你,这就是相互关系的实质。二、吃得过好。除龙肝凤髓,皇帝什么吃不到?你吃好东西过多、过份,自然过犹不及,好东西会对你“反咬一口”。三、权位过虑。时刻担心被谋反、纂位。养尊处优的表象之下,其实思虑过度、精神负担过度。四、“工作过量”

  • 如何看待汉武帝时代人才辈出的现象?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西汉汉武帝时期文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武有卫青,霍去病,董仲舒是司马迁的老师,董仲舒是孔孟的忠实粉丝,董仲舒,对孔子有认真的研究,孔子对尧,舜,禹,夏朝是否存在?是虚构,还是艺术创作?!司马迁对秦始皇,刘帮,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历史符合实际,对夏朝,对夏朝以前的历史有历史根据。谢谢邀请!人才

  • 历史上哪些皇帝没有杀过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代皇帝中不杀功臣的比较少,但并不代表就没有,这就要看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由于皇帝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掌握着国家的生杀大权,国家法律的制定都是以皇家的意志为意志,法律完全体现了皇家的利益,是为皇家统治服务的,如果违反了皇帝的意志和利益,就必然受到法律的严惩,所以作为帝王,基本上没有不杀人的。如

  • 雍正一年休三天,每天睡4小时,是真实的历史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349位皇帝当中,像雍正帝那样勤政的帝王绝无仅有。可以说,雍正皇帝是中国史上最勤政的帝王。勤政殿,就是他意志的体现。圆明园前身实则是雍正皇帝身为亲王时的藩邸。雍正帝继位之后,圆明园由藩邸赐园成为皇帝办公和起居之所。雍正皇帝从登极一直到去世,基本是在这里。圆明园门内正中为“正大光明殿”,其

  • 有些公司领导总是爱听顺耳话,而忠言逆耳就是听不进,甚至会招来讨厌,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奢望公司领导个个从谏如流广纳忠言是不现实的。大部份领导都喜欢下属报喜不报忧,那些逆耳忠言往往引起领导反感,因为敢于采纳不同的意见,需要领导者具有广阔的胸襟和真正的自信。领导“不纳忠言”其实是人性和职场心态两方面原因造成的。领导也是人间一凡人,他跟大家一样有自己的好恶。如同我们都不喜欢被别人批评一样,

  • 假如刘备一直听诸葛亮的话,蜀国会不会统一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不会统一天下。后汉三国鼎立是一种实力动态平衡,三方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消长,必然导致联盟的重新组合,蜀国不管怎么样资源体量太小,综合实力积累增长,都比不上吴国和魏国,实力不足以单方面支撑统一天下。如果依赖联盟,联盟又是个动态变量,不断变化,因而蜀国不具备这样的强力约束,很难形成综合对比实力。如果刘备

  • 读《中国古代帝王与名士故事》有感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原本,读者本书的目的,只是为了积累知识,写好中考语文作文得高分,但渐渐的,我发现了它的价值,透过这本书我深刻的认识到读者本书的初衷是狭隘的。我怎么没想到要为自己留一道缝隙呢,反而只是为读而读。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灵魂,为心灵留下自由舒展的空间啊。《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是由许多有趣的小故事组成,这

  • 商鞅被哪位君主赏识?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商鞅本是卫国人,早年喜好法家的学说,颇富才干后来到魏国在魏相公叔痤府中做家臣,对于李悝、吴起在魏国的变法理论及实践非常熟悉。魏相公叔痤晚年向魏王推荐商鞅,但魏王不用商鞅。商鞅在魏国不得志,后听闻秦孝公广招贤才,就应招到了秦国。到秦国后通过景监先后和孝公谈论帝道、王道,孝公都不感兴趣后以霸道说之,和孝

  • 中国古代历史上哪几个皇帝或者王是嫡长子继承皇(王)位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数字表明他是唐朝第几代皇帝。8.唐代宗李豫(726年-779年),唐肃宗长子。初名,封广平王,在位17年,享年54岁。9.唐德宗李适(742年-805年)(适发音为Kuò),唐代宗长子10.唐顺宗李诵(761年-806年),唐德宗长子。大历十四年(779年)立为皇太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