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古代有些皇帝拿诤臣没办法?

为什么古代有些皇帝拿诤臣没办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171 更新时间:2023/12/16 21:27:28

不是皇帝拿这些诤臣没办法,而是绝大部分出名的诤臣都是遇到明君,被杀死的带的是默默无名的。所以是皇帝捧着这些诤臣,自古就有名言“君有诤臣,不会亡国;父有诤子,不会败家。”皇帝都知道,这些人说的话基本上都是正确的,所以开明的皇帝都会开张圣听。从古至今最出名的几位诤臣分别是魏征,寇准,包拯,海瑞快和司马笨李白来看看,这边我就列举魏征和包拯的例子。

一,魏征(唐太宗-李世民)

魏征,官至光禄大夫,谥号“文贞”。李密王世充击败,魏征随李密归降李唐。魏征一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征向李世民面陈谏议五十多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言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可以比拟的。

有一次,唐太宗因为兵源短缺,而应宰相封德彝之请求,并且下至征用不到年龄的男子入伍。当诏令转到门下省的时候,魏征拒绝签字。太宗大怒,直言斥责道:“我已经决定了,你怎么敢反对?”魏征回答道:“把湖水抽干捉鱼,虽然能得到鱼,但是明年湖中就没有鱼可以捞了;把树林烧光捕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是明年就捉不到了。”唐太宗沉思片刻之后,下令停止征兵的事情,还赏赐了魏征一口金瓮。

可以说,没有唐太宗的博大胸怀,就不能有魏征这样的诤臣。

二,包拯(宋仁宗--赵祯)

天圣五年,包拯登进士第。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贵。再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至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佑七年,包拯逝世,谥号“孝肃”。包拯廉洁公立,立朝刚毅,不附权贵,且英明决断,直言不讳。

仁宗的宠妃张氏,就是后来的温成皇后,向仁宗给自己的伯父张佐求官,有这个侄女的帮助下,张尧佐可谓官运亨通,先后升任三司户部判官和副使,天章阁待制,吏部流内铨,历迁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加官为龙图阁直学士,升给为事中,端明殿学士,后来仁宗要任命他做三司史时,有继位大臣不愿意了。包拯首先站了出来,向仁宗陈述外戚升迁太快,且无功委以重任以及掌握国家命脉的利害关系。包拯说到激动处,唾沫喷了仁宗一脸,仁宗一边用袖子擦脸,一边点头称是。退而求其次,后来赵祯便改命张尧佐为节度使,这边的节度使便成为徒坐空城的虚衔。

这样我们我们就可以看出,,并不是皇帝害怕,而是皇帝深明大义。如果皇帝昏聩的话,其实基本上没有诤臣的。

古代历史上的焚书坑儒是怎样的?

焚书坑儒的起因是这样的,秦始有一次大宴群臣,仆射周青臣在盛宴上祝洒家,称颂秦始皇的统一业绩。博士淳于越起而反对,并引经据典,以古讽今。丞相李斯提议,以古非今,惑乱人心,必须严厉制裁。

李斯的主张对统一国家,巩固秦朝的统治是有利的,可是他却提出了荒唐的极端措施。他主张除了秦国历史以外的书统统烧个干净,谁要是再敢谈论诗书,就杀头,谁要再以古为是,以今为非,就满门抄斩。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无数文化典籍遂变成了一堆堆灰烬。

焚书之后,儒生们更加不满,指责,攻击秦始皇,又引起了坑杀儒生的事件。事情是这样的,秦始皇晚年很迷信,更希自己长生不老,他多次派人去海外求长生不老的仙药,但都未弄到。秦始皇并不死心。又派遣大型船队,装满珍宝,粮食,工具和三千童男童女,由徐福带领去东海仙岛求药。秦始皇为此花费了巨额资金,可徐福和他的小伙伴们却一去不返。

秦始皇在咸阳宫中等得不耐烦了,又听信了侯生与卢生求药的谋划。结果秦始皇只是受到了捉弄。当秦始皇找寻侯生,卢生时才知道,咸阳的儒生们对他进行诽谤,指责他专任狱吏,不重儒生,贪于权势,残暴成性。这使秦始皇大为恼火,龙颜大怒,把参与此事的四百多个儒生,一起活埋了。

这就秦朝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当然也还有很多版本,对此事也评判不一。就在此砖引玉吧!

历史上说秦始皇是暴君,其中一个依据便是“焚书坑儒”。

相传这是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建立秦朝之后,为了“以愚黔首”(不让平头老百姓学习到先进的思想而干预到统治者的领导地位,以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和控制诸子百家对于秦朝不利言论而进行的一次焚毁大量经典著作并且坑杀大批儒生的运动。

可是秦始皇表示,宝宝心里有苦说不出啊!

事实上,秦始皇只是下令焚毁了与《诗》、《书》、《百家语》以及部分在民间私藏的《六国史》,而对于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书籍并没有焚毁。

“秦焚书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旧留得;如说“非秦记及博士所掌者,尽焚之”,则六经之类,他依旧留得,但天下人无有。”朱熹至于为何要焚书,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百家思想阻碍了秦始皇的统一进程。秦始皇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一个全天下认同的社会价值观。所以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思想。

至于秦始皇下令大肆坑杀儒生,那更是无稽之谈,所谓的坑儒,这个“儒”指的不是儒生。真实情况是两个民间骗子忽悠秦始皇能够找到长生不老药,当时渴望修仙飞升的秦始皇一听,头脑发热,结果着了两个骗子的道。

后来秦始皇逐渐发现不对劲,这俩骗子不但坑钱而且还到处散播对秦始皇不利的谣言,就这样一个能够横扫六国的始皇帝岂能容得下这俩个骗子,龙颜大怒。

认定与这辆人一样干这种行业的“方术士”都不是好人,随即下令大批诛杀这些做占卜,巫医的人,这便是历史上的“坑儒”。

秦本坑乱道之儒而非圣人之徒朱彝尊那么历史上真正焚书坑儒的人究竟是何方神圣呢?他就是那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项羽

清朝文豪刘大曾讲过:“书之焚,非李斯之罪,而项籍之罪也。

项羽咱们都知道,作战异常凶猛,可谓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神,对待敌军俘虏基本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一律屠杀。

若是遇到据城不降的军队,破城之时便会屠城,鸡犬不留。不难看出项羽的性格真的是非常残暴。

说起坑儒,那就稍微显得有点微不足道了,人家是屠城,不管你是平民百姓还是富甲一方的商人统统屠杀,无辜的死在屠杀中诸子百家的门下弟子所占的比例还会少么?要是说起焚书,那就更是九牛一毛了,就单说其在推翻秦朝后火烧阿房宫的“楚人一炬,付之焦土”,雍容华丽,占地规模庞大的阿房宫在项羽的大火之下化为灰烬。(虽然阿房宫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项羽纵火秦朝宫殿却是没有争论的)

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试想偌大的秦王宫中有多少金银珠宝,又有多少藏书。对历史典籍的损毁破坏是毁灭性的,这一次次的战争,无尽的大火又烧掉了多少经典名著呢?这恐怕是难以估算的。

所以,秦始皇只是一个可怜的背锅汉,而罪魁祸首是项羽!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朱元璋,为何独对大脚马皇后言听计从?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马皇后与朱元璋结合于布衣之时。朱元璋发迹之初,因受郭子兴猜忌,曾数度陷于危困,马皇后以自已的才智从旁周旋,助丈夫脱困。为备不时之需,马皇后闲暇即率诸军士之妻缝制衣物,朱元璋攻克太平后,马皇后恐元军尾随其后,不等朱元璋命令,急率众将士妻妾渡江,让朱元璋的军队无后顾之忧。当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交战,战

  • 明朝的藩王在当时被限制的多厉害?藩王们都做些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明代对藩王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政治权利和出入自由。对藩王的限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历代皇帝左一条右一条逐渐累加的,慢慢得让藩王们“无法呼吸”。永乐朝对藩王的禁令明成祖朱棣夺取皇位后,表面上说要维持祖制,大家都是兄弟,赏赐也非常大方,但是仍在继续削藩。但是朱棣削藩比朱允缓和许多,基本上是每当藩王

  • 有没有人知道古代御医医好皇帝的经典案例啊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姚僧垣(499583年),字法卫,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家。曾担任南朝梁宫廷的御医,江陵之战后,被北周朝廷招募。北周武帝宇文邕在连年的征战中身体越来越差,有一天,突然不能说话,眼睑下垂,遮住眼睛而看不见东西,还有一只脚也缩短了,无法行走,从这些症状看,武帝得的是中风。请来姚僧垣看

  • 历朝皇帝为何大都很难活到60岁以上?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一、“耗”得过度。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不是白养的。你养她们,她们也“养”你,这就是相互关系的实质。二、吃得过好。除龙肝凤髓,皇帝什么吃不到?你吃好东西过多、过份,自然过犹不及,好东西会对你“反咬一口”。三、权位过虑。时刻担心被谋反、纂位。养尊处优的表象之下,其实思虑过度、精神负担过度。四、“工作过量”

  • 如何看待汉武帝时代人才辈出的现象?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西汉汉武帝时期文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武有卫青,霍去病,董仲舒是司马迁的老师,董仲舒是孔孟的忠实粉丝,董仲舒,对孔子有认真的研究,孔子对尧,舜,禹,夏朝是否存在?是虚构,还是艺术创作?!司马迁对秦始皇,刘帮,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历史符合实际,对夏朝,对夏朝以前的历史有历史根据。谢谢邀请!人才

  • 历史上哪些皇帝没有杀过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代皇帝中不杀功臣的比较少,但并不代表就没有,这就要看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由于皇帝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掌握着国家的生杀大权,国家法律的制定都是以皇家的意志为意志,法律完全体现了皇家的利益,是为皇家统治服务的,如果违反了皇帝的意志和利益,就必然受到法律的严惩,所以作为帝王,基本上没有不杀人的。如

  • 雍正一年休三天,每天睡4小时,是真实的历史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349位皇帝当中,像雍正帝那样勤政的帝王绝无仅有。可以说,雍正皇帝是中国史上最勤政的帝王。勤政殿,就是他意志的体现。圆明园前身实则是雍正皇帝身为亲王时的藩邸。雍正帝继位之后,圆明园由藩邸赐园成为皇帝办公和起居之所。雍正皇帝从登极一直到去世,基本是在这里。圆明园门内正中为“正大光明殿”,其

  • 有些公司领导总是爱听顺耳话,而忠言逆耳就是听不进,甚至会招来讨厌,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奢望公司领导个个从谏如流广纳忠言是不现实的。大部份领导都喜欢下属报喜不报忧,那些逆耳忠言往往引起领导反感,因为敢于采纳不同的意见,需要领导者具有广阔的胸襟和真正的自信。领导“不纳忠言”其实是人性和职场心态两方面原因造成的。领导也是人间一凡人,他跟大家一样有自己的好恶。如同我们都不喜欢被别人批评一样,

  • 假如刘备一直听诸葛亮的话,蜀国会不会统一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不会统一天下。后汉三国鼎立是一种实力动态平衡,三方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消长,必然导致联盟的重新组合,蜀国不管怎么样资源体量太小,综合实力积累增长,都比不上吴国和魏国,实力不足以单方面支撑统一天下。如果依赖联盟,联盟又是个动态变量,不断变化,因而蜀国不具备这样的强力约束,很难形成综合对比实力。如果刘备

  • 读《中国古代帝王与名士故事》有感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原本,读者本书的目的,只是为了积累知识,写好中考语文作文得高分,但渐渐的,我发现了它的价值,透过这本书我深刻的认识到读者本书的初衷是狭隘的。我怎么没想到要为自己留一道缝隙呢,反而只是为读而读。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灵魂,为心灵留下自由舒展的空间啊。《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是由许多有趣的小故事组成,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