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被先皇贬官,等先皇驾崩后,又被新皇帝大力提拔使用的官员,比较著名的有唐朝时期的李世民死前贬大将李,清朝时期的康熙死前贬官张廷玉等。
李世民和康熙都是一代明君,李和张廷玉也是良将贤臣,那么为何他们要在临死之前贬谪他们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李世民和康熙死的时候贬自己最信任大臣的官,然后让自己的儿子登基后为他们升官。其实这也是帝王惯用的一种手段,新君为官员升官,这样官员就会感谢新君,就能更好的为新君干活。
古代的时候想要做官的人,一般就是想要做大官,而他们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害怕被贬官。所以一旦贬官的时候,官员往往很是沮丧。因为一旦贬官就可能意味着他们的仕途就要止步于此,而想要升官就很难了。
张廷玉被康熙连贬三级
清朝时期的张廷玉便遇到了这样的事情。张廷玉因为很有才干而被康熙看重,一路平步青云做到了二品官。而且当时能够进入南书房的绝对是皇帝的心腹,年纪轻轻的张廷玉有幸成为其中之一。然而自此之后便再也没被升官。
后来康熙在临死之前突然下旨,张廷玉直接被连贬三级。这在外人看来绝对是难以接受的,贬官倒是其次,重点是张廷玉是被康熙看重的人,却不曾想被连贬三级,这种情况发生在谁身上都绝对是晴天霹雳,感觉自己流年不利。
事实上,当时被贬官的不止张廷玉一个人,另外一个人听到这个消息后惶惶不可终日,以为被皇帝弃用了,那么就意味着这辈子在官场上到头了。然而此时的张廷玉却一点都没有伤心惆怅,虽然他脸上很是严肃,但是内心却是很高兴。
须待新君赐恩
跟他关系不错的官员也来安慰他,张廷玉也只是说自己没事。回到家的时候,张廷玉的儿子也听说了这件事,于是便来安慰自己的父亲。然而却只见自己的父亲却似乎是满面春风,好像是升职了一样。
张廷玉的儿子不明就里,很是纳闷,于是便上前问自己的父亲怎么回事?然而这个张廷玉却笑着对儿子讲了八个字,“为父须待新君赐恩。”这就让张廷玉儿子更是不解,看到儿子的样子,张廷玉并没有太多解释,只是说,慢慢你就知道了。
果然没过多久,康熙驾崩,雍正登基。而雍正登基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张廷玉升官,直接成了太子太保,官职比以前还要高。而且,终雍正一朝,张廷玉是雍正年间混的最好的汉臣。
其实张廷玉这个人很聪明,而且跟着康熙那么久,自然知道康熙的意思。正是因为张廷玉知道康熙的目的,所以在被连贬三级的时候不但不伤心,反而很是高兴。而他对儿子说的那八个字,后来也果真字字应验。
帝王驭人之术
所以,古往今来几千年,皇帝的驭人之术方法很多,其中这种先贬后升的做法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这其实也反映了前任皇帝的苦心,把恩惠臣子的机会留给后任皇帝,这样臣子就回感恩于提拔重用他的新皇帝,忠心的为新皇帝卖命。
这类大臣在中国历史上的确很多。但是有这样一类大臣并不是因为老皇帝昏庸无道,埋没人才,贬其官职,也不是新皇帝慧眼识英才,对其进行提拔再造。相反,这是老皇帝的一种权谋之术,将大臣贬官之后,后新皇帝重新提拔,希望他能感恩戴德,忠心服侍新君,维稳江山社稷。
唐太宗贬徐世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英主,他开创的贞观之治一直以来都受后世所推崇,同时他本人也是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君主。他这当中就包括他爱惜人才、礼贤下士的品质,正是如此,诸如李靖、秦琼、尉迟恭、魏征、徐世、房玄龄等名将能臣都甘心为他赴汤蹈火,建功立业。
即使在李世民登顶大位、君临天下时,依然将这种君臣关系处理的如火纯青。因为他知道,一个国家的建设离不开这些能臣吏将,所以在他病重大限将至时,也不忘为他的后世基业着想。
李世民因病不能处理朝政时,下了一道旨令,将与他征战多年的重臣徐世贬为叠州都督,虽然这个职业也不算太小,但对于徐世这样的能臣来讲,明显是不能与之相匹。这一举动也使得身为太子的李治大为不解,于是便去找李世民向徐世求情。
面对李治的疑惑,李世民语重心长的对他说道:“我如今大病不起,已是时日不多,将来你登临大位之初,由于毫无政绩,必定得不到那些老臣的信服,也很难驾驭他们,而徐世在这些老臣中的威望较高,能力也突出,我如今将他贬职,待日后你即位,再重新任用他,拜他为宰相,他必定会对你心存感激,忠心辅佐。”
李治在即位以后,按李世民的嘱咐,将徐世提拔为宰相,徐世也因此感恩戴德,忠心辅佐新帝李治,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唐太宗李世民的驭人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