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许褚一生忠于曹操,而且立功无数,死后却为何进不了曹魏太祖庙?

许褚一生忠于曹操,而且立功无数,死后却为何进不了曹魏太祖庙?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418 更新时间:2023/12/20 6:50:27

一生为曹操安全负责,破张绣之役斩首万计冲锋陷阵为大功,关中之战渡黄河手举马鞍身披重甲箭着如刺猬保卫曹操平安渡河。韩遂和曹操会面,马超想掠持曹操,只见许赭怒目园睁,吓得马超忘记为何来,不知所为没有行动,成功地用自己身长八尺,膀大腰园容貌雄伟,勇猛绝人吓退马超的想法。曹操死后曹丕才把他提拔为武卫将军,继续宫中保卫安全,到曹睿当皇帝还工作。死时为牟乡侯。他一生为曹家祖三代安全着想竭尽全力但还是必然在封建社会有等级制度下,不是曹魏政权的的核心人物,是曹操家的小奴才,没有资格进入属于家庙性质的太祖庙。

曹操的庙号是为“太祖”,所谓“庙号”即古代皇帝死后被后人在庙中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所以曹魏太祖庙便是曹魏后人供奉魏武帝曹操,行祭祀之礼之处。古时一个王朝的后世之君为追忆那些逝去的有功于社稷之臣,往往会将其纳入太庙进行陪祀。曹魏太祖庙中先后便有二十六位有功之臣被选入太庙进行供奉,其中多数是当年追随曹操南征北战,救曹操于危难,深受曹操信任之人,然而奇怪的是有一个深得曹操信任,随曹操征战多年且数次救曹操于险境的人,在其死后却并没有享受到陪祀太庙的殊荣,这个人便是曹操的爱将许褚。

也许有朋友会说许褚只不过是一个负责保护曹操的护卫首领,他没有领军打过仗,也没有什么谋略,更别说戍边卫国,镇守一方了,所以许褚不能入选太庙倒也在情理之中。不过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了,这个人便是典韦,为什么说典韦呢?因为在许褚之前,典韦便是负责保卫曹操之人,和许褚一样,典韦的战功并不多,且典韦护卫曹操不过短短三年便不幸战死,但令人不解的是典韦却在公元243年被魏帝曹芳纳入太庙陪祀:

秋七月,诏祀故大司马曹真、曹休.......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立义将军庞德、武猛校尉典韦于太祖庙庭。《三国志》相反许褚忠心耿耿整整护卫了曹操长达二十余年,却未入太庙,这背后究竟是何缘故呢?愚以为其因有二。

许褚不入太庙的两大缘故其一:功绩不显

许褚追随曹操二十余年不假,但却不似曹仁、张辽等人,他没有征战、安国之功,只有护卫之力。许褚确实是一个尽忠职守的好护卫,官渡之战时,许褚曾力战刺客保曹操安危,渭南之战中,许褚更是拼死护主,助曹操安全渡河以避马超,不过这一切却也是他作为护卫的职责所在。至于为何典韦能入太庙呢?或许典韦是个曹魏烈士吧,因为他用他的性命换来了曹操生的希望。昔日曹操征张绣时,张绣主动降曹,而后来曹操因欺辱张绣婶娘以致张绣叛变,时张绣率军突袭曹操,曹操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应战,此战曹操一方损失惨重,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以及典韦皆战死,而曹操若非有典韦拼死护卫,恐难幸免于难。

其二:性情孤直,不善交际

许褚勇武,忠贞不二,深受曹操喜爱,但可惜这个人只懂得忠心护主,却不善处理与同僚之间的关系。史载许褚为人正直,恪守法律,不善言语但又事事较真。对于君王而言,有这样的臣子无疑是放心的,但在同僚眼中,这便是个异类。许褚孤直的性格使得他和同僚之间的关系相处得并不和谐,更曾直接与一些曹魏名臣结怨,其中曹氏亲族中赫赫有名的曹仁便曾与许褚闹过不愉快。《三国志许褚传》记载:

“征南将军自荆州来朝谒,太祖未出,入与褚相见于殿外。仁呼褚入便坐语,褚曰:“王将出。”便还入殿,仁意忿之。”昔日征南将军曹仁从荆州回来拜见曹操,当时曹操还没出来,曹仁进去后和许褚在殿外相遇。时曹仁叫许褚过来与他私聊,却不料许褚一点面子也不给曹仁,直接拒绝说道:“魏王马上要出殿了。”于是自己回到殿内,而这使得曹仁很是愤怒。事后曹操曾问许褚,说到曹仁是国之重臣,他都主动找你许褚了,你许褚为何都不理他呢?许褚答道,曹仁是外臣,自己是内臣,不宜私交。不可否认,许褚这么做是对的,他以公事为重,但同时也将自己陷入了一个尴尬境地。

由于许褚无显赫功绩,加之许褚不善结交,与曹氏重臣关系不融洽,故终难入太庙。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孔子是一心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言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孔子的满口仁义道德,其实都是为统治阶级和既得利益者服务的。劳苦大众一定要看清其真实面目。孔老二,人渣一枚。对他自己母亲,都高度歧视!这样的人渣,只为自己的前途负责,从不为人类大众考虑。不是人渣是什么?儒家思想带着一股尸臭味,对他不予鞭打,不能拯救华夏民族。当然孔子也有一些言论是对的,但不能因为个别对

  • 李世民杀兄弟,逼父亲,霸亲嫂,为什么还说他是个好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唐太宗杀兄,逼父,霸嫂。这些事在中国基本家喻户晓,稍有点历史知识的人基本都知道。但历朝历代人们都不把这些当话柄污蔑唐太宗,原因人民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去评价历史人物,是站在公正、公平的角度上,评价帝王将相,是一分为二的评价。因为杀兄,逼父,霸嫂都是家事,与别人无关。他杀的是亲兄弟,逼的是亲父亲,霸的是

  • 舍得是什么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舍得二字结合,形成一个词组。通常理解不应分割开来,如:有舍就有得,形成一个付出就要有回报的利益交换关系,这样就眨低了该词的意义啦。我认为要整体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才有正面意义,如:某某人真舍得……是指该人做事为人敢于付出给予,大方不计私利。这行动可贵,是重情投资,一般不求回报。象许多人扶贫、救灾、倾家捐

  • 天下舍得二字最是难得,能否说说你对舍得二字的理解?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看到这个题目,我脑海中居然出现了这条俚语“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话糙理不糙!民间对舍与得之间的辩证关系表达的如此简单明了接地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付出才有回报,这既是人间至简的道理,也是一种自然规律。谢谢邀请!我对“舍得”二字的理解可能有点不同?抛开善良和同情心去论“舍得”似乎有点勉?往往一个人

  • 刘邦的智慧?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笔者认为,刘邦的智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懂得“厚黑”之术。刘邦家里穷、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老农,从小混迹于社会。因为无依无靠,刘邦的发迹只能靠自己。但他聪明之处在于,他知道自己的力量有限,且不谈厚度,连温度都不能保持,因此,他把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把在社会上学到的知识都结合起来,然后做出了一个大义

  • 历史上君王依靠大臣,大臣死后国家衰败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吧~能想起来的就是这个了,刘禅依靠诸葛亮,使得蜀国能够依然坚持北伐,以攻代守,诸葛亮一死,蜀国就后继无人,形式急转直下,虽然有姜维撑着苟延残喘,但是依然没有阻止其率先灭亡的历史进程~隋朝结束了几百年来的战争局面,其中隋文帝功不可没,他使中国在短时间了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他发展农业,建了许多粮仓,

  • 白帝城托孤是否有弦外之音?刘备真舍得将江山社稷赠送给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白帝城托孤是三国粉们津津乐道的事,这事史书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大可不必过于解读。01刘备托孤《三国志先主刘备传》:章武三年(223年)三月,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三国志诸葛亮传》: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

  • 水浒传中梁山起义为什么没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梁山起义是发生在北宋末年的一次农民起义。《张叔夜传》记载:……叔夜知海州,宋江起河朔,转掠十郡,官军莫敢樱其锋,声言将至。张叔夜使间者觇其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馀,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令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历

  • 有人说怡亲王胤祥在临死时吞土,这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人称“常务副皇帝”的老十三胤祥,临终前吞土这件事不仅是真的,并且他吞下去的还是货真价实的泥土。在不少清宫题材的影视剧中,只要是涉及到雍正皇帝,那必然绕不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雍正皇帝最爱的弟弟,老十三胤祥。老十三胤祥,是雍正皇帝的坚定支持者,不管是在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期间,还是在雍正登基之后,胤祥

  • 司马光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准确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这事吧,其实怎么说都有理。司马光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八》,说是李世民钓鱼执法,裴矩反对,认为这违背了圣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教诲。于是李世民纳谏,还狠夸了他一顿。道学先生司马光由是大发感慨:“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