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满口仁义道德,其实都是为统治阶级和既得利益者服务的。劳苦大众一定要看清其真实面目。
孔老二,人渣一枚。对他自己母亲,都高度歧视!这样的人渣,只为自己的前途负责,从不为人类大众考虑。不是人渣是什么?
儒家思想带着一股尸臭味,对他不予鞭打,不能拯救华夏民族。
当然孔子也有一些言论是对的,但不能因为个别对的,就不能批判他,打倒他!
但凡是反人类的都是人渣思想,但凡是献媚君王,漠视大众权利的独裁主义,都是国民的敌人!民族的敌人!
所以儒家思想,是人类的文化垃圾。是反人类的最丑恶的文化残留!我们一定要认清他的思想本质,反人类,歧视女性,奴役大众,独裁主义,就是他的核心价值观。儒家思想就是文化糟粕,反人类的流氓价值观!
范睢作为秦朝丞相,到底忠于大秦还是更忠于自己?
范睢只是在秦国安身立命,取得秦王信任之后才为其效忠的;相较于之前的颠沛流离和在魏国受到的屈辱,让他怎能忠于自己的国家。
所以范睢明白忠于秦国便是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前提就是要更好的忠于秦王,这之间并不矛盾。况且范睢确实有让秦王信任与重用的资本。
好比现在,如果不好好工作就不可能有丰厚的收入;要想有丰厚的收入就必须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你说这是爱金钱呢还是爱工作,哪个多一些?因此工作和收入同样重要,不分彼此。
故范睢的境遇与之同理!
既然忠君忠己是一回事,那不妨再回顾一下范睢是如何忠君忠己的。
范睢不爱自己国家,偏钟情于秦国1.由于家境清寒且没有充实活动资金去结交权贵的范睢,只好周游列国去向各诸侯国宣扬自己的主张,但都以失败告终。原因在于那些日渐腐朽的中原各国权贵们怎么也不可能选择相信一个流浪之士的言论。
2.无奈之下回到魏国的范睢只好混迹于一名叫做须贾的中大夫门下。在一次跟随须贾出访齐国的时候,齐襄王很欣赏范睢的才能,便送与他许多礼物来加以笼络。真不知道当时范睢是不是因为被这突如其来的馈赠弄昏了头脑,居然没有在第一时间把这些礼物拿出一部分送给自己的上司,你说须贾能高兴吗?
回国后恼羞成怒的须贾便把此事上告了宰相魏齐,还诬陷说这是范睢出卖魏国机密得来的礼物。魏齐不分青红皂白对范睢就是一顿猛打。史书记载打的范睢是肋折齿断,完事后还让人在他身上撒尿加以屈辱。
3.祸福相依这个词用在范睢身上那是再恰当不过。此时正赶上秦国使臣王稽来到魏国,于是在郑安平的推动引荐下范睢与王稽见面,俩人相谈甚欢后,王稽表示愿意带范睢回国,并把他推荐给秦王。
游说是个危险活,范睢的成功得益于秦国国情1.范睢能够在《战国策》中榜上有名,那是因为他也是一个与张仪、苏秦同等厉害的能言善辩之人。《战国策》记录的就是战国时期那些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范睢的游说之路虽然不是一帆风顺,但也没有像后来著有游说之书《说难》的韩非那样悲催,魏冉也不是李斯那样嫉贤妒能或者说魏冉刚开始并没有把范睢放在眼里,反正最后是范睢成功晋级而韩非是失败被杀。
2.商鞅变法后使的秦国实力突飞猛进,商鞅虽然被处死了,但他的新政却顺利的在秦国得以施行。亟需人才是一方面,还有就是当时后宫外戚专权现象严重的秦国内政又是一方面。聪明的秦昭襄王很需要范睢这样一个外援来解决当前困境,因此既有能力又赶上好时候的范睢自然而然的走向了权利中心。
范睢为秦国作出贡献的同时,自身地位也在不断提升1.排挤魏冉,向秦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攻下魏国的怀邑和刑丘两地。授予客卿官职。
2.废弃太后权利,驱逐外戚,加强了君主集权制。范睢从秦王自身利益出发切中要害分析利弊,大受秦王信任,罢黜魏冉,任命范睢为相国。封应侯。
3.长平之战秦赵军队陷入僵局时,范睢反间计的成功实施,使得赵军损失了四十多万人。
鉴于范睢每次提出的策略都对秦国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以至于当曾经救过与举荐过他的郑安平、王稽,一个背叛秦国一个是违反秦法,秦王都没忍心处罚范睢这个为报恩而推荐他们的人。可见范睢在秦王心中的地位!
范睢即是一个感恩图报的人,也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司马迁在细微之处刻画了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身处中原国家的范睢并没有拘泥于儒家的仁义礼智,他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出奔秦国,可谓前路渺茫,但他通过自己的坚持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是平凡人读史记,我来回答。
首先,题干中的“秦朝”改为“秦国”更合适,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才称为“秦朝”。
其次,这个问题可以简单地换个问法,范睢入秦后所作的一切,是为了秦国还是为了自己?
以小编看来,范睢是更忠于自己的。因为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名声、地位,为了自己的一切荣华富贵,为了自己所有的人生理想。
为了自己的这一切,必须也只能依靠秦国。忠于秦国是表面的形式,忠于自己才是本质的目的。
在电视剧《大秦帝国》中,范睢评价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说了这样一句话“一饭之恩必偿,睚眦之仇必报”。
1、他不惜一切代价入秦,冒着生命危险去游说秦昭王。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做官,要权力,依靠秦国的实力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进一步,向当年的魏齐、须贾复仇,出尽自己的心中恶气。
2、他被拜为应侯之后,利用秦国的国威,打压自己的母国魏国,除了邦交的政治需求之外,也掺杂着耀武扬威、复仇出气的个人目的。
3、最主要的是,秦赵长平之战后,白起围攻邯郸之时,他受赵国楼援的游说,力主秦昭王下令撤军,从而错失了灭赵的最佳时机。而这一切的理由很简单,白起灭了赵国的话,功劳就太大了,压过了范睢的政绩,影响了范睢的地位。
综述,战国时候的名士,特别是纵横家们,他们首先忠于的是自己,其次才是自己效力的国家。前者是本质,后者是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