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世民杀兄弟,逼父亲,霸亲嫂,为什么还说他是个好皇帝?

李世民杀兄弟,逼父亲,霸亲嫂,为什么还说他是个好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099 更新时间:2024/1/19 18:50:24

唐太宗杀兄,逼父,霸嫂。这些事在中国基本家喻户晓,稍有点历史知识的人基本都知道。但历朝历代人们都不把这些当话柄污蔑唐太宗,原因人民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去评价历史人物,是站在公正、公平的角度上,评价帝王将相,是一分为二的评价。因为杀兄,逼父,霸嫂都是家事,与别人无关。他杀的是亲兄弟,逼的是亲父亲,霸的是亲嫂,没错吧。抢的是李家的皇位,既使不一定完全正当,老百姓认为那是人家的家事。况且历史早已证明,按李世民的情商、智商、战功、治国政策和为当时对大唐人民贡献都是当之无愧,独一无二的开明皇帝。当时他兄杀弟,是在他兄弟要去杀他的路上,这件事老糊涂李渊也有份。李渊本来就是个优柔寡断的人,当时反隋是李世民在太原城上逼着他起兵才当上皇帝。李世民为大唐东征西伐,收复天下。回京城反而差点丧命于愚父和兄弟之手,如果真是李世民被杀,中国历史上就不会有辉煌的“贞观之治”。这叫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李世民使用的是家法。在国家层面李世民几乎没有大的过错,李世民喜欢鸟,外番进贡一只美鸟,李世民私自把玩,被魏正撞上,只能藏于怀中。魏正明知皇上怀中有鸟,迟迟不走,等到鸟在皇上怀中被憋死才告退。李世民做为一个封建皇帝且能如此自律,难得难得。难怪历史上对李世民的评价如些之高。人民对历代皇帝不是从一事一物上评价,而是客观公平,从他对待人民的饥苦,对人民的爱护,对社会的进步,成就上来评价。李世民深知人民的重要,“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是这个封建皇帝的名言。这是李世民的《百字箴言》读过无数次,但每次诵读都为这位封建皇帝的文采和人品感动不已。百字原文如下:

耕夫碌碌,

多无隔夜之粮;

织女波波,

少有御寒之衣。

日食三餐,

当思农夫之苦;

身穿一缕,

每念织女之劳。

寸丝千命,

匙饭百鞭,

无功受禄,

寝食不安。

交有德之朋,

绝无义之友。

取本分之财,

戒无名之酒。

常怀克己之心,

闭却是非之口。

若能依朕所言,

富贵功名可久。

孔圣人说过,要为尊者讳。也就是说,当权者不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大家不但不能说,还要替他掩盖。只能颂,不能批!

大家认为历史哪个皇帝最仁慈(3个)?

刘秀》李凤杉画

历史上最仁慈的皇帝当属汉光武帝刘秀

刘秀(前657),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汉高祖九世孙,东汉开国皇帝。2557年在位。25年称帝,定都洛阳。

说刘秀仁慈,主要因为以下六点:

第一,刘秀即帝位后,九下诏令,释放奴婢,使下层人民获得了相对的自由,并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第二,裁并四百余县,精简官吏,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也减轻了人民的供养负担,利于国家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恢复。

第三,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赈灾济贫,救民于水火之中。

第四,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昃乃罢,夜分乃寐,是一个勤于政务的皇帝。

第五,善待当年跟随他打江山的开国元勋,没有干鸟尽弓藏的事情。

第六,生前约省民财,临终遗诏薄葬,是个节约皇帝。

当然,在打江山过程中,也曾杀人无数,但

和历代帝王相比,最为仁慈。

1、皇帝就没有真正仁慈的,试想一个执掌生杀大权的人,又怎么会对阿猫阿狗真正的仁慈。

2、如果非要说从中选出一个来,宋仁宗赵桢吧,都是书里记的,不知道是真是假。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舍得是什么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舍得二字结合,形成一个词组。通常理解不应分割开来,如:有舍就有得,形成一个付出就要有回报的利益交换关系,这样就眨低了该词的意义啦。我认为要整体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才有正面意义,如:某某人真舍得……是指该人做事为人敢于付出给予,大方不计私利。这行动可贵,是重情投资,一般不求回报。象许多人扶贫、救灾、倾家捐

  • 天下舍得二字最是难得,能否说说你对舍得二字的理解?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看到这个题目,我脑海中居然出现了这条俚语“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话糙理不糙!民间对舍与得之间的辩证关系表达的如此简单明了接地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付出才有回报,这既是人间至简的道理,也是一种自然规律。谢谢邀请!我对“舍得”二字的理解可能有点不同?抛开善良和同情心去论“舍得”似乎有点勉?往往一个人

  • 刘邦的智慧?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笔者认为,刘邦的智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懂得“厚黑”之术。刘邦家里穷、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老农,从小混迹于社会。因为无依无靠,刘邦的发迹只能靠自己。但他聪明之处在于,他知道自己的力量有限,且不谈厚度,连温度都不能保持,因此,他把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把在社会上学到的知识都结合起来,然后做出了一个大义

  • 历史上君王依靠大臣,大臣死后国家衰败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吧~能想起来的就是这个了,刘禅依靠诸葛亮,使得蜀国能够依然坚持北伐,以攻代守,诸葛亮一死,蜀国就后继无人,形式急转直下,虽然有姜维撑着苟延残喘,但是依然没有阻止其率先灭亡的历史进程~隋朝结束了几百年来的战争局面,其中隋文帝功不可没,他使中国在短时间了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他发展农业,建了许多粮仓,

  • 白帝城托孤是否有弦外之音?刘备真舍得将江山社稷赠送给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白帝城托孤是三国粉们津津乐道的事,这事史书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大可不必过于解读。01刘备托孤《三国志先主刘备传》:章武三年(223年)三月,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三国志诸葛亮传》: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

  • 水浒传中梁山起义为什么没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梁山起义是发生在北宋末年的一次农民起义。《张叔夜传》记载:……叔夜知海州,宋江起河朔,转掠十郡,官军莫敢樱其锋,声言将至。张叔夜使间者觇其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馀,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令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历

  • 有人说怡亲王胤祥在临死时吞土,这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人称“常务副皇帝”的老十三胤祥,临终前吞土这件事不仅是真的,并且他吞下去的还是货真价实的泥土。在不少清宫题材的影视剧中,只要是涉及到雍正皇帝,那必然绕不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雍正皇帝最爱的弟弟,老十三胤祥。老十三胤祥,是雍正皇帝的坚定支持者,不管是在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期间,还是在雍正登基之后,胤祥

  • 司马光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准确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这事吧,其实怎么说都有理。司马光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八》,说是李世民钓鱼执法,裴矩反对,认为这违背了圣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教诲。于是李世民纳谏,还狠夸了他一顿。道学先生司马光由是大发感慨:“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

  • 从孟子”仁政“思想说起,孟子为何无法接受“燕王哙行禅让”?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我想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一、子之窃国的阴谋。二、燕王并不高明。三、子之毫无政绩可言。一我们先看《资治通鉴》对这件事的记载:苏秦既死,秦弟代、厉亦以游说显于诸侯。燕相子之与苏代婚,欲得燕权。子之与苏代通婚,想要得到燕国的国君地位。而后,苏代出使齐国回来,和燕王就有了这么一段对话:燕王哙问

  • 古代两千多年出现了很多盛世,为何只有隋朝“开皇之治”是个奇迹?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开皇之治,是指隋朝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开创的政治稳固、社会安定、百姓富足、文化繁荣的盛世局面。隋文帝杨坚是弘农华阴人,乃四知先生杨震的后人,杨坚的历史功勋,首先是杨坚称帝后,灭后梁丶伐南陈,成功地统一了历经近三百年战乱频繁的中国,结束了东晋十六国以来南北分裂的五胡乱华黑暗时期。与此同年,南面的琉球群岛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