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托孤是三国粉们津津乐道的事,这事史书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大可不必过于解读。
01
刘备托孤
《三国志先主刘备传》:
章武三年(223年)三月,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三国志诸葛亮传》: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先主又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这事已经说得很清楚啦:丞相你有能力,十个曹丕也不是你的对手;我儿子能行就辅佐他,不行你就自己来。而且嘱咐儿子们把丞相作为父亲看待。
这基本就是托孤的全部。
02
弦外之音
对刘备托孤遗言,不必过于解读,因为刘备交待的非常清楚啦。
如果仅从刘备与诸葛亮的对话来看,可以有所想象,但这里还有一个人在,那就是李严。
李严是在章武二年,也就是在刘备死去的前一年,就被征召到永安宫,并任命为尚书令。
章武三年,李严与诸葛亮一道受诏辅佐少主刘禅,任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永安。
从这个人事安排看,刘备的意思就是你们全力辅佐少主刘禅,刘禅要听丞相的话,像听我的话一样听丞相的。
意思很明白,我辛苦打下来的江山还舍不得送给别人,但你丞相要取你就取吧,反正我是管不了你了,你看着办吧。
至于“君可自代”,倒是正说明了刘备一向的套路,送个人情,留下个把柄。
都是聪明人,点到为止,心知肚明就行啦,多言无益。
03
事后诸葛
今天看这事,有几点看头:
第一,刘禅行不行刘备不清楚吗?不至于像江湖上传说中的那么不堪,但绝不会有多少能力,起码比他老子差不少。刘备活着都不行,他知道他儿子更不行。
第二,刘备不是要匡扶汉室吗?直接让诸葛亮干不就结了吗?还搞啥子“如其不才,君可自代”干嘛呢?刘备的汉室不是献帝刘协的汉室,仅仅姓刘而已。其意昭然若揭,时人都清楚,就是后人不明白哦。
第三,说与不说都一样,如果诸葛亮想自代,起码刘备是管不了啦。
第四,李严为尚书令,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而且留守永安,不跟诸葛亮一处办公,就是牵制,搞制衡。
第五,没叫你管军事,你诸葛亮六次北伐为何?诸葛亮要统一中国,刘禅,李严都不同意,因为刘备最终没有交待要匡扶汉室哦。
第六,没有完成统一,你诸葛亮不自代;完成统一以后,会不会自代呢?会不会把帝位还给献帝呢?
诸葛亮六次北伐都无功而返,是其一意孤行,不是刘备的遗愿,得不到君臣配合支持,咋会成功呢
建兴九年(231年),再出祁山,李严筹办粮草,由于阴雨绵绵,粮草运输供给不上,诸葛亮撤军,把李严免啦。
234年,诸葛亮死后,李严激愤发病而死。李严一直期望诸葛亮再次起用他,因为除了诸葛亮没有大臣可以任用他。
由此可见诸葛亮与李严作为托孤大臣,跟其他的同事们的关系是如何对立的。
结论是:诸葛亮既没有像刘备说得自代,但也没有按照刘备的遗嘱去做。诸葛亮鞠躬尽瘁,死啦最好,否则还不好收拾。
诸葛亮死啦,对得起刘备,对得起刘禅;诸葛亮不死,可能对得起天下,对不起刘备爷们啦!
诸葛亮北伐与岳飞抗金好有一比,但性质不同。
诸葛亮没有那么伟大。
白帝城托孤,刘备对于诸葛亮说的那句,可辅则辅之,若当真不能辅佐便可取而代之的话,自然不是简单的对诸葛亮的信任,或者说真的舍得把自己奋斗了一辈子的家业在自己还有后的情况下就这么拱手让与诸葛亮了,刘备这么说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刘备剧照
处于对诸葛亮的了解刘备这一生除了靠自己中山靖王后裔的名头以及自己的仁义之风来打拼事业外,他看人,识人的本事也是非常厉害的,在识人这点上三个诸葛亮抵不过一个刘备,而在长期的与诸葛亮相处,交谈之中,刘备早就摸清了诸葛亮的为人个性,所以说自己临终托孤,即便说是让诸葛亮可取而代之,但刘备自己也明白,自己越这么说,诸葛亮反倒是越不会如此去做,从而使得诸葛亮更加的感恩戴德,效忠于刘禅,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也正是刘备的高明之处。
刘备剧照
以此赋予诸葛亮绝对大权,安定巴蜀刘备自己深知,夷陵之战的惨败,使得自己的蜀汉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而这时候自己这个蜀汉的支柱却又即将倒下,蜀汉集团内的各势力恐将失衡,所以此刻蜀汉已经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必须得有一个人拥有绝对的大权,才能够力挽狂澜,稳住自己的家业,并且这个人得有一定的威望和很强的能力,关键的是还得忠心,没什么野心,所以诸葛亮就成了最佳的人选,有能力,够忠心,在刘备集团中绝对的前几号人物,威望名声都具备,加上刘备临终托孤的那番话,也使得其余人兴不起反抗诸葛亮的念头和说辞。
诸葛亮剧照
为刘禅铺路刘备临终前曾下诏对刘禅说过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其实就是把诸葛亮绑到了刘禅的战车之上,毕竟在古时那个天地君亲师的时代,事之如父,得多大的殊荣,诸葛亮安敢不为之感动涕零,安敢不为之效死力,即便说刘禅再怎么顽劣不堪,有了这层关系在,诸葛亮难道还真的会取而代之吗?所以说这也是刘备在为刘禅最后一次铺路,当然如果最后结果实在不堪,那让自己的老臣子继承自己的家业也总好过被曹魏夺取来的好吧,当然了,这也是最为恶劣,极端的情况罢了。
诸葛亮剧照
所以说刘备的托孤也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嘱托,而是深思熟虑又时不我待之下的一次政权交接,不过后来的事实情况也确实是证明了刘备的眼光和诸葛亮的忠心,真的是到了最后,也是鞠躬尽瘁,最后亡故于北伐途中,长使英雄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