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诸侯争霸举刀兵,
兵法实施谋略行。
仁爱自身命不保,
王侯谁愿念此经?
二
一统乾坤安众生,
道德仁义始盛行。
安居乐业讲礼义,
汉武独尊是儒生。
他就是教育家的料,文人遇见兵有理说不清。盖棺定论,后人坐江山需要,拿他当鞭使。
你如何理解韩非子“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力气”这句话的意思?
此语出自《五蠹》。《五蠹》中说:上古时代:上古时代,人民少,禽兽多,百姓生存环境艰苦,多处自然环境困厄中。一旦有人为人们解除某项痛苦,如在树上架木筑屋、钻木取火、为人们治病等,便容易得到极大的信任和尊重,甚至以之为王,听从他的统领。而成为统领的人,又以为人们解除困难和痛苦为已任,亲历亲为吃苦在前,以此来获得人们的敬重,巩固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上古的圣人是用他甘为人们奉献的精神和行动,用他的仁爱和高尚的道德来实现对百姓的统治。
近古时代:近古时代,夏桀和商纣残暴淫乱,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如果有人在夏朝还在树上架木筑巢,还钻木取火,一定会被鲧、禹耻笑了;如果有人在商朝还尽全力去疏导河流,一定会被商汤、周武王耻笑了;这样说来,如果有人在今天还赞美尧、舜、汤、武、禹的政治措施,,定会被新的圣人耻笑了。
韩非子说,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谓永久适用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
他还讲了一个故事,说:宋国有耕田的人,田里有个树桩子,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树桩上,碰断脖子死了。这个人便因此放下手里翻土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兔子不可能再得到,可是他本人却被宋国人笑活。今天想要用古代帝王的政策来治理现在的人民的人,都是和守株待兔的蠢人相类似的人。
守株待兔的人,看起来很聪明,有智慧,有计谋,最后却什么也没得到。韩非子,暗示有些人用机关算来算去,却失去了根本。
所以,他又说:
尧统治天下的时候,他的住房简陋;屋顶都不加修剪,栎木做的椽子都不加砍削;吃粗糙的粮食,喝野菜煮的羹;冬天穿小鹿皮做的袍子,夏天穿葛布做的衣服;即使现在的看门人,穿的吃的都不会比这更差了。禹统治天下的时候,亲自拿了农具干活,给百姓带头,累得大腿上没有肌肉,小腿上不长毛;即使现在奴隶的劳动都不会比这更苦了。按这样的情况推论,古代让出天子地位的人,好比是脱离看门人的生活,摆脱劳苦,所以把天下传给人并不值得称赞。今天的县官,一朝死了,子孙世世代代还可乘车,所以人们看重官职。因此人们对于让位的事,可以轻易辞去古代天子的地位,却难以丢掉现在县令的地位,其原因是利益大小的实际情况不相同。
韩非子用“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小结他的论述。
或许韩非子想告诉读者,如果人们看清了上述问题的实质,就会明白上古的帝王是追求用本身高尚的道德情操来取信于民,获得尊贵的地位,近古(中世)的帝王是追求用才智和计谋来获取在乱世中取胜,而文中所说的当今之世,就既不讲仁德,也不讲才智和计谋,而是以手中拥有的实力霸王硬上弓强占天下。
韩非子生活在战国末期,其间诸侯争霸以获得生存之机,甚至以图天下,其竞争十分激烈,他有这样的观点是不奇怪的。
韩非子的观点有偏激的一面,今天来看当客观认识它。
1,上古时期,大概是原始部落时代。
不管是父系母系,除了部落里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经推举产生的不世袭的部落领袖,其他成员没有太多的身份差别,生产力也是很低下,基本是没有多余的存储也就不存在利益纠纷。大家都是自己或团伙一起劳动,各出其力,共同分享成果。那么谁有渔猎耕种采摘制造工具取火筑巢等生产经验,谁就容易获得大伙赞赏,尊重,从而取得部落领袖地位,能者上,庸者下,而不是靠世袭制。所以,上古竞于道德。
2,中古时期,大概是奴隶制国家从成型和存在时期。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逐渐有了剩余,需要储存管理,人口多了,也需要管理,需要利益分配和工作分工,就是有了利益关系就有了主次之分,有了地位差别,从而有了尊卑分别。有了管理者,有了利益分配,从而促进了国家的形成,有了利益关系,就有了阶层分化,继而就有了竞争,争夺统治者,争夺管理者,那么就必须有思考有计谋有手段,所以,这个中古时期,就是竞于计谋。
3,韩非子说的当今,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间过度阶段。
正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初步成型,标志就是春秋五霸纷起,原有的统治秩序打乱,周天子作为最大的奴隶主失去了权威性,逐渐走下坡路,诸侯国群雄并起,天下纷争,乱世枭雄争霸的天下大乱时期!这时候,因为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生物不断积累,统治者都是野心膨胀,大有天下舍我其谁的气势,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这时候,因为没有权威统一的天下共主,都是拼命扩充实力,谁体格棒,谁拳头硬力气大,谁说了算!也就是凭实力说话,在绝对实力面前,天花乱坠的说辞,绞尽脑汁的三十六计,也被碾压!所以,韩非子看的透彻,告诉为政者,安民富国强兵为王道,凭实力说话,谁厉害谁说了算,谁做到了,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