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孔夫子的“仁爱思想”为何在当时没有市场,之后却受到推崇?

孔夫子的“仁爱思想”为何在当时没有市场,之后却受到推崇?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308 更新时间:2024/1/19 18:36:46

诸侯争霸举刀兵,

兵法实施谋略行。

仁爱自身命不保,

王侯谁愿念此经?

一统乾坤安众生,

道德仁义始盛行。

安居乐业讲礼义,

汉武独尊是儒生。

他就是教育家的料,文人遇见兵有理说不清。盖棺定论,后人坐江山需要,拿他当鞭使。

你如何理解韩非子“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力气”这句话的意思?

此语出自《五蠹》。《五蠹》中说:上古时代:上古时代,人民少,禽兽多,百姓生存环境艰苦,多处自然环境困厄中。一旦有人为人们解除某项痛苦,如在树上架木筑屋、钻木取火、为人们治病等,便容易得到极大的信任和尊重,甚至以之为王,听从他的统领。而成为统领的人,又以为人们解除困难和痛苦为已任,亲历亲为吃苦在前,以此来获得人们的敬重,巩固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上古的圣人是用他甘为人们奉献的精神和行动,用他的仁爱和高尚的道德来实现对百姓的统治。

近古时代:近古时代,夏和商纣残暴淫乱,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如果有人在夏朝还在树上架木筑巢,还钻木取火,一定会被、禹耻笑了;如果有人在商朝还尽全力去疏导河流,一定会被商汤、周武王耻笑了;这样说来,如果有人在今天还赞美、舜、汤、武、禹的政治措施,,定会被新的圣人耻笑了。

韩非子说,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谓永久适用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

他还讲了一个故事,说:宋国有耕田的人,田里有个树桩子,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树桩上,碰断脖子死了。这个人便因此放下手里翻土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兔子不可能再得到,可是他本人却被宋国人笑活。今天想要用古代帝王的政策来治理现在的人民的人,都是和守株待兔的蠢人相类似的人。

守株待兔的人,看起来很聪明,有智慧,有计谋,最后却什么也没得到。韩非子,暗示有些人用机关算来算去,却失去了根本。

所以,他又说:

尧统治天下的时候,他的住房简陋;屋顶都不加修剪,栎木做的椽子都不加砍削;吃粗糙的粮食,喝野菜煮的羹;冬天穿小鹿皮做的袍子,夏天穿葛布做的衣服;即使现在的看门人,穿的吃的都不会比这更差了。禹统治天下的时候,亲自拿了农具干活,给百姓带头,累得大腿上没有肌肉,小腿上不长毛;即使现在奴隶的劳动都不会比这更苦了。按这样的情况推论,古代让出天子地位的人,好比是脱离看门人的生活,摆脱劳苦,所以把天下传给人并不值得称赞。今天的县官,一朝死了,子孙世世代代还可乘车,所以人们看重官职。因此人们对于让位的事,可以轻易辞去古代天子的地位,却难以丢掉现在县令的地位,其原因是利益大小的实际情况不相同。

韩非子用“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小结他的论述。

或许韩非子想告诉读者,如果人们看清了上述问题的实质,就会明白上古的帝王是追求用本身高尚的道德情操来取信于民,获得尊贵的地位,近古(中世)的帝王是追求用才智和计谋来获取在乱世中取胜,而文中所说的当今之世,就既不讲仁德,也不讲才智和计谋,而是以手中拥有的实力霸王硬上弓强占天下。

韩非子生活在战国末期,其间诸侯争霸以获得生存之机,甚至以图天下,其竞争十分激烈,他有这样的观点是不奇怪的。

韩非子的观点有偏激的一面,今天来看当客观认识它。

1,上古时期,大概是原始部落时代。

不管是父系母系,除了部落里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经推举产生的不世袭的部落领袖,其他成员没有太多的身份差别,生产力也是很低下,基本是没有多余的存储也就不存在利益纠纷。大家都是自己或团伙一起劳动,各出其力,共同分享成果。那么谁有渔猎耕种采摘制造工具取火筑巢等生产经验,谁就容易获得大伙赞赏,尊重,从而取得部落领袖地位,能者上,庸者下,而不是靠世袭制。所以,上古竞于道德。

2,中古时期,大概是奴隶制国家从成型和存在时期。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逐渐有了剩余,需要储存管理,人口多了,也需要管理,需要利益分配和工作分工,就是有了利益关系就有了主次之分,有了地位差别,从而有了尊卑分别。有了管理者,有了利益分配,从而促进了国家的形成,有了利益关系,就有了阶层分化,继而就有了竞争,争夺统治者,争夺管理者,那么就必须有思考有计谋有手段,所以,这个中古时期,就是竞于计谋。

3,韩非子说的当今,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间过度阶段。

正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初步成型,标志就是春秋五霸纷起,原有的统治秩序打乱,周天子作为最大的奴隶主失去了权威性,逐渐走下坡路,诸侯国群雄并起,天下纷争,乱世枭雄争霸的天下大乱时期!这时候,因为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生物不断积累,统治者都是野心膨胀,大有天下舍我其谁的气势,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这时候,因为没有权威统一的天下共主,都是拼命扩充实力,谁体格棒,谁拳头硬力气大,谁说了算!也就是凭实力说话,在绝对实力面前,天花乱坠的说辞,绞尽脑汁的三十六计,也被碾压!所以,韩非子看的透彻,告诉为政者,安民富国强兵为王道,凭实力说话,谁厉害谁说了算,谁做到了,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文韬武略,品格德性都不具备的刘邦,为什么却能成就帝王大业?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哈哈,刘邦恰恰就是那个文韬武略,品格德性不凡的帝王。否则刘邦驾驭不了,这么多的文臣武将,成就大汉四百年的基业。我们华夏儿女写汉字,学汉语,没有刘邦的雄才大略,哪有汉民族这一说。萧何算不算贤臣良相,张良算不算智多星,韩信算不算兵仙。这么多天才星是不是都围着刘邦转。如果刘邦没有能量,能吸引这么多天才星围

  • 看过陆毅版诸葛亮后完全被洗脑了,很想知道,这个正史里魏延对蜀汉到底是忠心不忠心?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魏延的忠心是不用怀疑,魏延想投敌是在最后一刻,带着儿子十几个人逃跑的时候!魏延如果想背叛会怎么办?只有两条路,其一是带兵投靠魏国,其二是带兵攻打刘禅,然后取而代之。但是魏延都没有,他只是不满诸葛亮死后的安排,想要返回成都说理,讨要说法,可惜的是魏延的政治能力太低,人缘太差,导致蜀汉朝堂之上,没有一个

  • 如何看待有些人说的“称颂诸葛亮只是封建统治者为了让臣子学习忠诚的需要”这种说法?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称颂诸葛亮是封建统治者要臣子学习诸葛亮的忠诚”。这种说法看起来是对的呀。问题的关键是:封建统治者在他们的统治时期,有哪一代,哪一朝发过“皇帝诏书”,称颂诸葛亮。或者要求臣子们学习诸葛亮呢?历史书上,好像没有这样的记载,老师也没有给我们讲过,在民间的传说中,也没有听到有人这样说。“有的人说”,这些人

  • 《甄传》:甄屡屡犯错,皇上为什么舍不得杀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甄屡屡犯错?太夸张了,甄离宫修行前究竟犯了什么错?甄以穿错纯元故衣被禁足,但甄有没错,有多大的错?皇上心里最清楚!穿错纯元故衣是甄的错吗?甄到哪里去弄得到纯元故衣?皇上并没有深究,皇后也只是让内务府顶了一下缸。甄禁足后,眉庄去找太后求情:只是穿错一件衣裳,皇上何至于此?太后说:这件事哀家虽不过问,但

  • 有人说秦国的扩张惊动了周王室,秦国是如何吞并西戎并成为西戎霸主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秦国最早并不是一个诸候国,秦人的祖先秦非子因为帮周孝王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了秦地(今甘肃天水),成为一个有封地的小领主(卿大夫),还算不上一个诸候国,而秦非子被认为是秦国的开国之君。到秦襄公时代,当时的周王是周幽王,周幽王为了博他的爱妃褒姒一笑,不惜峰火戏诸候,结果有一天,犬戎真的来攻打周幽王,这

  • 如果刘备听诸葛亮的话,是否可以中兴大汉?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刘备按照诸葛亮的三分天下,然后徐徐图之的计划,先联吴拒曹,再同曹兵交战,取之,回头再攻东吴,大汉可兴。只是时间可能需要很多年,而且中间不能有大的失败和挫折。事实胜于雄辨,听和不听都不可能,这是社会,历史的局限性。因为刘备不是明君,诸葛亮也不是圣人,天时地利人和不向蜀国倾斜。所以这个假设不成立。古

  • 古代帝王对妃子的承诺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接连惨遭丧子打击的富察皇后没过多久就病逝在南巡的途中,乾隆皇帝固然悲伤,但皇后的葬礼也不能耽搁,还有谥号也要拟定。而说到富察皇后的谥号“孝贤”二字,就不得不提乾隆的另一位宠妃,慧贤皇贵妃了。慧贤皇贵妃高氏乃包衣高氏出身,本为汉人,却被雍正相中封为了宝亲王弘历的侧福晋。高氏虽然一生无子无女,但乾隆依旧

  • 你觉得南唐后主李煜是个痴情的人吗?为什么被称为千古词帝?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历史上出了两个非常奇葩的皇帝,奇葩就在于他们同是亡国之君,能够留名千古的不是他们治理国家的能为和作为,而是他们的绘画艺术和文学作品。一个就是南唐的李后主李煜,其诗词歌赋能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算是青史留名,只不过是留下来的名,让人不耻。而另一位皇帝就是北宋末年的赵佶,其养鸟、观鸟和

  • 《尚食》的真实历史:明宣宗“废后”,真是因为爱情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是的,因为孙氏从小就跟朱瞻基青梅竹马,十岁时就入宫作为太孙妃的人选,不料造化弄人,后来明成祖朱棣为了巩固朱瞻基皇太孙的地位改立了胡氏为太孙妃,因为胡氏的父亲是锦衣卫里的老人了,在锦衣卫中有些声望,朱棣为了宣宗这个孙子也可谓是煞费苦心。但后来因为孙氏生了个宣宗的第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再加上

  • 周天子大封诸侯时并没有秦国这一号,为什么最终有了秦国的中原争霸?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西周王朝建立之初分封了许多诸侯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姬姓宗室子弟,少部分是圣人后裔及功臣元老,还有就是前朝后裔。比如燕国就是姬姓宗室子弟,陈国是帝舜后裔,宋国是殷商后裔,齐国是功臣姜子牙后裔。秦国是东周的开国诸侯,算是功臣封国这一类,在西周时期秦人只是王室附庸,没有独立建国!嬴族之先是伯益,伯益追随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