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镇,经常可以看到四个字:“九华兮秀”。据说是乾隆皇帝的题词。于是很多商家,包括酒店、度假村纷纷借用这四个字。甚至有的将后两个字“兮秀”单独使用,让人不知所云。“兮”字在古代汉语中是语气助词,相当于“啊”。著名的句子有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果乾隆的题字用“兮”的话,那么就应该读作:“九华兮,秀!”似乎有些不伦不类。近日,我在小汤山疗养院内的一座小山找到了乾隆的真迹,即“九华兮秀”的最终来源。经仔细考证,这四个字实为“九华分秀”。而且,小山底部有石碑为证。
历史趣味故事
古代避讳的笑话古代人讲“避讳”,即子女避祖、父名字讳,臣民避君王名字讳。一般地说,是在写文章、谈话时避开要避讳的字,通常是用其他字来替换。普通老百姓的避讳还好办,而帝王的避讳可没有商量的余地,它带有强制特点,弄不好就会被杀头。由于皇帝的避讳如此神圣不可侵犯,结果造成了一个个让人喷饭的笑谈。晋文帝名叫司马昭,那么“昭”字别人谁也不许用,于是,连古代的王昭君也得改名,叫“王明君”。晋愍帝叫司马业,那么“业”字就为皇帝独霸了去,甚至连地名“建业”(今南京)也改名叫“建康”。唐高宗叫李治,“治”字就变成皇帝独有的字,而且和“治”同音的字也得改。在行文中凡是遇到“治”的字都改写成“持”“理”等同义词的字。而“稚”字因和“治”同音,凡是用“稚”的地方,都必须用“幼”来代替。好在汉语当中同义词较多,否则真不知如何办才好。唐高宗的太子叫李忠,那么“忠”字也得避讳。朝中实行多少年的官职名“中郎将”,也奉命改为“旅贲郎将”。以上避讳是皇帝或太子的名字,还好理解,发展到后来,甚至连皇帝的姓、属相都要避讳,这一下子更出了许多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宋徽宗因为属狗,因此天下的狗便走了运,有旨禁止天下杀狗。元仁宗因为属鸡,降旨禁止在大都市内提到鸡。从此买鸡卖鸡,都得抱鸡而行,以示对“鸡”字的尊崇。
历代帝王的名字是要避讳的即便是亲兄弟也不例外而姓却不避乃至还有帝王施姓的是重名百轻姓??
雍正就是其帝名胤,因此他的兄弟们都要避“胤”字讳。其实清朝从康熙开始都是这样:康熙名玄烨,兄弟玄改元雍正名胤,兄弟胤改允乾隆名弘历,兄弟弘改宏嘉庆名琰,兄弟改永道光名宁,兄弟改绵但是后来的奕、载、溥三辈不知为什么,只避后面一个字,不避前面的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