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萧何、韩信、张良会死心塌地的跟着刘邦干?

为什么萧何、韩信、张良会死心塌地的跟着刘邦干?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943 更新时间:2024/1/16 20:58:37

刘邦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魅力吸引了不同的英雄豪杰。

可以说刘邦是能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人,他在起义推翻秦朝统治、楚汉相争的各个时期都能够举贤任能,不拘一格的提拔使用各类才俊。

为什么萧何韩信张良会死心塌地的跟着刘邦干?咱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刘邦的用人方略不会拘泥于地缘因素,而独宠萧何、樊哙曹参等沛县豪杰,但这些人是刘邦的根基萧何是何等聪明之人,他难道不知道自己就是刘邦的死党吗?作为刘邦起义的老部属,萧何离开刘邦,只能是死路一条,别的诸侯王是不可能信任萧何的。也不会给更好的职位给他。

而且萧何在刘邦集团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他怎么可能不死心塌地的跟刘邦干呢?除非刘邦是扶不起的阿斗,事实上刘邦还是非常有希望统一天下的,所以萧何不会另起炉灶,也不会另觅高枝。

他也不会为赶时髦,而用张良这样的战国纵横家装点门面现在很多企业为了装点门面,不是请名牌大学的教授,就是高薪聘任海外名人学者,但是又不给实际职位,言不听,计也不从,其实就是装点门面而已。

那么刘邦用张良,是不是装点门面呢?开始可能也有这种想法。

所以张良也是“朝秦暮楚”,一会儿投奔刘邦,一会儿效力于项羽

但是,项羽太清高自大,他用张良,纯粹是装点门面而已,不给适当的职位,言不听,计不从,范增就是前车之鉴。

自从有范增的悲惨遭遇之后,像张良这样的谋士,谁还敢跟项羽这样的主公玩到底。

张良能够始终效力于刘邦,其实也是没有办法,天下不归汉,则归楚。

事实上,张良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所以也就将就着跟着刘邦打天下而已。

而且天下统一后,张良是最先撂挑子的,所以说“海龟式”的张良,也是不得已才最终跟着刘邦而已。

刘邦也不会因为惧怕风险,而放弃初出茅庐的韩信这样的底层谋士韩信投奔刘邦,纯粹就是为了一官半职,而且是狮子大开口,索要刘邦的全部兵权,他虽然自己没有说要当大将军,但是他可以通过萧何的推举,来达到自己的真实目的。

刘邦非常清楚,韩信这样的人,能够留住他,除了功名利禄也没有更好的手段,因为他既不是自己的同乡伙伴,也不是身边的随从卫士。

只能效法周文王求贤,要么不用,要么就赌一回,给他天大的职位,然后榨干他的聪明才智,没想到韩信是一个榨不干的“常胜将军”,从来不打败战,他的军队是越打越多,而刘邦自己带领的军队却越打越少。

可是韩信也仅仅是一个“兵痴”而已,离开军队,他可能什么都不懂,所以除了打战,他也可能什么都不会。

说白了,韩信就是打战的行家里手,而且刘邦又愿意让他带兵,要是在项羽那里,估计一辈子也别想成为将军,更别说“封王封侯”。

总而言之,萧何、韩信、张良之所以自始至终地的跟着刘邦干。就在于刘邦的用人方略不会拘泥于地缘因素,而独宠萧何、樊哙、曹参等沛县豪杰。

刘邦也不会因为惧怕风险,而放弃初出茅庐的韩信这样的底层谋士。

刘邦更不会为赶时髦,而用张良这样的战国纵横家装点门面,而是真心实意的听取张良的建议,争取其为自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我是@龚柳辉,请大家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分享!

我是这么认为的

一,封建王朝的第一位平民皇帝;

1,刘邦,江苏沛县人,小名刘季(排行老三),谥号:汉高祖;

刘季,农家子弟,青年前期给予身边亲朋们的印象是“好吃懒做,随意懒散”;

因此,大多数亲朋“以言避之”;但是,樊浍、彭蒯、萧何和老丈人等却对他的为人很赏识;因为,他的那种“性情豁达,不学有术”的当时外在表现,给人另一种对生活的态度,这或许是当时社会形态造成的一种独特个性;

2,刘邦成家后,时任“汜水亭长”,正值秦王朝二世被左右政权,出现民不聊生的社会恶态,从而造就了这位中年男人的立业之心;

3,创业初期的任何人,都能够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而刘邦却能够在创业成功后,巩固事业中的用人尺度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4,西汉王朝二百多年的基调,就是刘邦的“领导有方,统才有术,和邦友邻”的情况下完成的;

汉高祖刘邦的名言:“大丈夫应当如此(看见秦始皇的车架气派)”!

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萧何,沛县一掌笔文案工作人员;经过祖上几代人的宦海沉浮,其文化精髓得以延生;因而,才有入咸阳,不取财,只要秦王朝的山河和户籍图纸;这一点连刘邦都自叹不如!

西汉建立前期,与楚相争,引荐“韩信”为帅;萧何既要筹备前方的物资和兵源,也得安抚后方的劳苦大众;

其为人居功不敖,不玩阴谋诡计,刷小心眼;即使,刘邦试探其忠诚度都也有一点傻虎虎的;

因此,西汉第一宰相,非“萧何”无出其右。

三,多多益善的兵帅;

“忍”字决,在韩信的创业前期,可谓是运用的甚是料的;在现在的社会中,这样的人也是凤毛麟角。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其职业生涯中,最为浓重精彩的一笔;为楚汉争霸,提供最有效的方法策略。

常言说得好“功成身退”,是有道理的;舍名利,得生存,是一个身在庙堂之上的人应该必备的心理学之一;可惜,人生没有如果!

四,运筹帷幄的人生

张良,是西汉的一位功臣;一部《太公兵法》布局战场时事,一本《素书》,倡导人生几何!

在“西汉政权建立的初始”,张良对时局的运筹帷幄使得刘邦,在短短的几年内,由弱变强,结束楚汉之争,赢得西汉的建立,同时,也让整个社会得以喘息,人民回归正常的生活。

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说,一个有自身自然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时运不济,也能够在跟随者们的帮助下,渡过这不堪的人生困境。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你认为历史上的好皇帝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李世民,乾隆,朱元章。康熙,赵匡胤,刘秀,刘邦,刘桓,宋仁宗,雍正。中国历史上谥号惠帝和庙号仁宗的都是善良的皇帝,但是谥号惠帝的往往比较平庸,如汉惠帝、晋惠帝等,而庙号仁宗就厉害了,又仁义,又有能力,所以历史上汉族庙号仁宗的只有两人,分别是宋仁宗赵祯和明仁宗朱高炽。先说宋仁宗赵祯,初名赵受益

  • 古时候著名的忠臣、清官都有哪些?有什么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题主问这个问题是不是想累死回答者?(`)第一个问题还好,第二个问题纯粹是想找事。(ˇ_ˇ:)回答这个问题感觉就像重读九年义务教育似的,又想起了初中背课文的情景。(皿)算了,不写了。这些都太多了,例如明朝的海瑞、岳飞、方孝孺、铁铉、我只提一个著名的忠臣岳飞吧。北宋靖康之耻,二帝被俘虏,赵构称帝建立南宋

  • 你认为中国帝制时代,前1000年哪位帝王最优秀?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谢邀!这个问题看起来没啥意思,但是仔细想想,还是很让人惊叹的。帝制时代,我们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自称皇帝开始;一直到公元1912年,清王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前221年至1912年,两千年多一点,还真可以划分一下。公元前221年到公元907年,从秦朝到唐朝灭亡,划分为前1000年吧。接着

  • 中国古代历史上哪个皇帝是最幸运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幸运这个词说的再通俗点就是运气好。历史上运气最好的皇帝,非乾隆莫属。运气一:弘历有幸出生在帝王之家,自小天资聪颖,相貌堂堂,气宇不凡。生的好!此上苍赐给他的第一运。运气二:康熙子孙众多,弘历十多岁时才见到爷爷第一面,说起来也是巧合。才貌出众的弘历令康熙眼前一亮,此后带至身边,悉心培养,刻意雕琢。贵人

  • 有没有古代赊账不还钱的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早年有个秀才,来到酒肆,见到老板愁眉苦脸,正为一大堆欠条发愁,嘴里发着牢骚:没钱吃饭就别吃,吃了就欠钱。一些有钱人更缺德,吃饭不付现钱尽赊账,一向他要钱就恼。这样的小本经营怎能经得起长期赊欠。于是聪明的秀才就在墙上提了几句打油诗:一进门来苏东坡,坐下韩信问萧何。苏秦巧语言六国,徐庶无语你没辙。赊账好

  • 秦朝为了灭六国其历代君主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我是历史领域创作者,下面我说说秦国的历代君王为灭六国做了什么:1.首当其冲,自然是秦献公(384年-前362年)。可能大家会好奇,为什么不是重用商鞅的秦孝公?亲献公废除了当时实行三百多年的以人殉葬的制度,改用陶俑。当时最宝贵的就是土地和人民,没有这项举措,也不会有后世的兵马俑。秦献公晚年打败

  • 秦穆公一生广纳贤才,任贤为重,为何死去之时把贤臣殉葬?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春秋时期,帝王将相死后,都会用活人殉葬,多者数百人,少则几个人,这是当时的风俗与传统。不仅仅是帝王将相,普通的士大夫死后,也会根据自己的实力选一个或者数个人殉葬,以彰显身份尊贵。殉葬的人越多,殉葬的人级别越高,则主人越尊贵。因此秦穆公死前同意了子车氏三贤为他殉葬的请求,不过一件事让子车氏三贤青名留名

  • 历史上还有哪些人具有忠贞的品格?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一、古代历史上英雄忠贞品格的有:1,文天祥。一身正气,民族英雄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

  • 古代年老的皇帝如何在生前打压太子,而又保证其在自己死后有足够的权利继位?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年老的皇帝如何在生前打压太子,而又保证其在自己死后有足够的权利继位?这个问题估计出自最近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片子里圣人想安逸生活,又不肯交出权力,宁愿类似君主立宪把朝政交给右相,也不想提前退位,把皇位交给太子。这是为什么呢?先说年老的皇帝在年老时为什么打压太子一、觉得太子不如自己,太子结党就

  • 古代的皇帝凭什么让那么多人为他卖命呢?难道真的相信他是所谓的“真命天子”么?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这命题分两步看。前句一个和后一个有因果关系。纯属牵强附会。前一句,放在今天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替老板打工?后一句就来个附会,说当年老板目光敏锐,意志坚强,排除万难,家不要,妻不管,娃儿读书坑老妈代,然后,一分钱都舍不得花,喝凉水,啃馒头。终于从地摊上掘得人生的半桶金,然后,然后就是合伙的来了,打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