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魅力吸引了不同的英雄豪杰。
可以说刘邦是能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人,他在起义推翻秦朝统治、楚汉相争的各个时期都能够举贤任能,不拘一格的提拔使用各类才俊。
为什么萧何、韩信、张良会死心塌地的跟着刘邦干?咱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刘邦的用人方略不会拘泥于地缘因素,而独宠萧何、樊哙、曹参等沛县豪杰,但这些人是刘邦的根基萧何是何等聪明之人,他难道不知道自己就是刘邦的死党吗?作为刘邦起义的老部属,萧何离开刘邦,只能是死路一条,别的诸侯王是不可能信任萧何的。也不会给更好的职位给他。
而且萧何在刘邦集团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他怎么可能不死心塌地的跟刘邦干呢?除非刘邦是扶不起的阿斗,事实上刘邦还是非常有希望统一天下的,所以萧何不会另起炉灶,也不会另觅高枝。
他也不会为赶时髦,而用张良这样的战国纵横家装点门面现在很多企业为了装点门面,不是请名牌大学的教授,就是高薪聘任海外名人学者,但是又不给实际职位,言不听,计也不从,其实就是装点门面而已。
那么刘邦用张良,是不是装点门面呢?开始可能也有这种想法。
所以张良也是“朝秦暮楚”,一会儿投奔刘邦,一会儿效力于项羽。
但是,项羽太清高自大,他用张良,纯粹是装点门面而已,不给适当的职位,言不听,计不从,范增就是前车之鉴。
自从有范增的悲惨遭遇之后,像张良这样的谋士,谁还敢跟项羽这样的主公玩到底。
张良能够始终效力于刘邦,其实也是没有办法,天下不归汉,则归楚。
事实上,张良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所以也就将就着跟着刘邦打天下而已。
而且天下统一后,张良是最先撂挑子的,所以说“海龟式”的张良,也是不得已才最终跟着刘邦而已。
刘邦也不会因为惧怕风险,而放弃初出茅庐的韩信这样的底层谋士韩信投奔刘邦,纯粹就是为了一官半职,而且是狮子大开口,索要刘邦的全部兵权,他虽然自己没有说要当大将军,但是他可以通过萧何的推举,来达到自己的真实目的。
刘邦非常清楚,韩信这样的人,能够留住他,除了功名利禄也没有更好的手段,因为他既不是自己的同乡伙伴,也不是身边的随从卫士。
只能效法周文王求贤,要么不用,要么就赌一回,给他天大的职位,然后榨干他的聪明才智,没想到韩信是一个榨不干的“常胜将军”,从来不打败战,他的军队是越打越多,而刘邦自己带领的军队却越打越少。
可是韩信也仅仅是一个“兵痴”而已,离开军队,他可能什么都不懂,所以除了打战,他也可能什么都不会。
说白了,韩信就是打战的行家里手,而且刘邦又愿意让他带兵,要是在项羽那里,估计一辈子也别想成为将军,更别说“封王封侯”。
总而言之,萧何、韩信、张良之所以自始至终地的跟着刘邦干。就在于刘邦的用人方略不会拘泥于地缘因素,而独宠萧何、樊哙、曹参等沛县豪杰。
刘邦也不会因为惧怕风险,而放弃初出茅庐的韩信这样的底层谋士。
刘邦更不会为赶时髦,而用张良这样的战国纵横家装点门面,而是真心实意的听取张良的建议,争取其为自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我是@龚柳辉,请大家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分享!
我是这么认为的
一,封建王朝的第一位平民皇帝;
1,刘邦,江苏沛县人,小名刘季(排行老三),谥号:汉高祖;
刘季,农家子弟,青年前期给予身边亲朋们的印象是“好吃懒做,随意懒散”;
因此,大多数亲朋“以言避之”;但是,樊浍、彭蒯、萧何和老丈人等却对他的为人很赏识;因为,他的那种“性情豁达,不学有术”的当时外在表现,给人另一种对生活的态度,这或许是当时社会形态造成的一种独特个性;
2,刘邦成家后,时任“汜水亭长”,正值秦王朝二世被左右政权,出现民不聊生的社会恶态,从而造就了这位中年男人的立业之心;
3,创业初期的任何人,都能够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而刘邦却能够在创业成功后,巩固事业中的用人尺度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4,西汉王朝二百多年的基调,就是刘邦的“领导有方,统才有术,和邦友邻”的情况下完成的;
汉高祖刘邦的名言:“大丈夫应当如此(看见秦始皇的车架气派)”!
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萧何,沛县一掌笔文案工作人员;经过祖上几代人的宦海沉浮,其文化精髓得以延生;因而,才有入咸阳,不取财,只要秦王朝的山河和户籍图纸;这一点连刘邦都自叹不如!
西汉建立前期,与楚相争,引荐“韩信”为帅;萧何既要筹备前方的物资和兵源,也得安抚后方的劳苦大众;
其为人居功不敖,不玩阴谋诡计,刷小心眼;即使,刘邦试探其忠诚度都也有一点傻虎虎的;
因此,西汉第一宰相,非“萧何”无出其右。
三,多多益善的兵帅;
“忍”字决,在韩信的创业前期,可谓是运用的甚是料的;在现在的社会中,这样的人也是凤毛麟角。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其职业生涯中,最为浓重精彩的一笔;为楚汉争霸,提供最有效的方法策略。
常言说得好“功成身退”,是有道理的;舍名利,得生存,是一个身在庙堂之上的人应该必备的心理学之一;可惜,人生没有如果!
四,运筹帷幄的人生
张良,是西汉的一位功臣;一部《太公兵法》布局战场时事,一本《素书》,倡导人生几何!
在“西汉政权建立的初始”,张良对时局的运筹帷幄使得刘邦,在短短的几年内,由弱变强,结束楚汉之争,赢得西汉的建立,同时,也让整个社会得以喘息,人民回归正常的生活。
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说,一个有自身自然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时运不济,也能够在跟随者们的帮助下,渡过这不堪的人生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