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清皇帝玉玺有几种?

大清皇帝玉玺有几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47 更新时间:2024/1/20 6:21:17

大清25颗玉玺

清朝皇帝的印章有两种,一种是皇帝处理政务发号施令所用,比如皇帝之玺。还有一种是闲章,就是皇帝吟诗作画,赏赐大臣用的,比如“丛云”。一般玉制为多。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在哪?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至今没有下落。

传国玉玺,是秦始皇是用神奇的和氏壁镌刻的。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出自丞相李斯所书,由玉工孙寿刻于其上。

秦朝以降,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玉玺为符应,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奉若奇珍,国家重器。希望代代相传,没想到在秦二世手里就亡了国。

刘邦进咸阳后。子婴献上和氏璧交给刘邦。到了西汉未年,外戚王莽夺位。当时的皇帝刘婴才两岁,传国玺由汉孝元太后代管。

据《汉书元后传》记载,当王莽让弟弟王舜向汉孝元太后索要时,汉孝元太后破口大骂,说着汉孝元太后愤怒地将传国玉玺摔在地上,国宝被摔得缺了一个角。

后来虽然后来用黄金镶补着,但自此留下瑕痕。传国玺再一次失踪是在东汉末期。那时政局动乱,汉少帝连夜出逃把传国玺落在宫中,等他回来时,传国玺已经不见了。

不久,长沙太守孙坚征讨董卓时。在洛阳城南甄官并中找到了这枚传国玺。

从这以后一直到唐代,随着政局的动荡和少数民族的南下,传国玺不断易主。唐高祖李渊得到传国玺后,把玺改称为宝。

传国玺最终在历史上失踪是在五代。从宋太祖时,就再也没有人见到过这块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至此传国玉玺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清朝的乾隆皇帝为何要把玉玺定为25方?玉玺又是从何而来?

皇帝的“玺宝”是皇权的象征。古人称之为“宝玺”“御玺”“御宝”或“国宝”。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刻造了第一枚“传国御玺”起,作为象征国家与至高权力的帝王信物,御宝具有极为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其工艺与材质居古代所有工艺品之上,是“君权神授”的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典型象征。到了清朝,乾隆皇帝,一口气整出了25枚玉玺,开创了中国古代玉玺数量之最。

乾隆实出于两个考虑:取法中华根本典籍《周易》之“大衍天数,二十有五”,将所有阳数之一、三、五、七、九相加而得;

乾隆祈望上苍仰蒙,总佑其国“二十五代之长”,仿姬周二十五代之伟业。而有关御宝之仍贮于交泰殿,乃因其殿蕴含天地交泰,阴阳相合所致。这当然是乾隆的一个良好愿望。后人称这二十五印章为“清二十五宝”。

故宫交泰殿馆藏的乾隆二十五宝玺

这25方宝玺: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一直沿用至宣统末年。

这二十五方御宝分别为:

1.大清受命之宝通高12cm,印面14×14cm

白玉质,盘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章皇序”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玉筋篆亦称玉箸篆″,为篆书的一种,其笔道圆润温厚,形如玉箸(筷子),故名〕,左满文本字,右汉文。

制度规定其以章皇序″,即彰显大清皇帝受命于天的正统身份。

2.皇帝奉天之宝通高15.2cm,印面14×14cm

碧玉质,盘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章奉若”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本字,右汉文

制度规定其以章奉若″,即表明清代统治是奉天命而行的

3.大清嗣天子宝通高16.2cm,印面14×14cm

金质,交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章继绳”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本字,右汉文篆体

制度规定其以章继绳″,即大清遵照上天的标准而行事。“继绳”之意为“继继承承”,即继承。皇位继承时使用的玉玺,代表国家行使权力。

4.皇帝之宝皇帝之宝有二方,一玉制,一木制,玉质为绞龙纽,木质蹲龙纽,为皇帝日常用玺。

皇帝之宝其(木制)

通高16.6cm,印面15.5×15.5cm,纽高11cm,纽高11cm,附系黄色绶带

檀木质,盘龙纽

但从清代档案考察,在二十五宝中,此宝的使用频率最高,钤用范围极广,其他诸宝实无以相比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

制度规定其以肃法驾″,它是清代实际使用最多的一方御宝,皇帝颁诏,册封皇后等仪式多用之。是清代二十五宝之中唯一的一方木质宝玺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为“以肃法驾”之象征物,故凡清帝行围及驻跸圆明园或避暑山庄时,都要以这方“皇帝之宝”随驾。此外通过对清代皇帝诏令文书中宝玺使用状况的统计分析表明,二十五宝中用得最频繁、范围最广的也是这方木质“皇帝之宝”,诸如皇帝登基、皇后册命、皇帝大婚、发布殿试金榜及其他重要诏书上均钤用此宝。可以说此宝是清朝皇权的重要标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5.皇帝之宝其(玉制)

青玉质,交龙纽,满文篆书

据乾隆十三年上谕:“青玉皇帝之宝本清字篆文,传自太宗文皇帝时。”则知此宝刻治于皇太极时。当时满文篆书初具雏形,到乾隆十三年创立成熟和规范化的满文篆书,并施之于宝玺,其生发之迹清晰可见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布诏赦”之用。

玺文朱文,篆书,满文。

制度规定其以布诏敕″,皇帝登基、传位、进士提名、大赦天下、颁布诏书等事皆钤此。

6.天子之宝通高6.4cm,印面7.8×7.8cm

白玉质,交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祭祀百神”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

制度规定其以祀百神″,祭祀庙宇神灵,撰写祭文后钤此。

7.皇帝尊亲之宝通高6.1cm,印面6.8×6.8cm

白玉质,盘龙纽

上皇太后徽号及上尊谥、庙号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篆体

清朝制度规定其以荐徽号″,皇帝、皇后要有徽号,上徽号诏时要钤此宝

8.清皇帝亲亲之宝清二十五宝之八,通高7.7cm,印面7.2×7.2cm

藏于北京紫禁城故宫博物院之交泰殿内

白玉质,交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展宗盟”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

制度规定其以展宗盟″,皇帝晋赏亲族时,钤此

9.皇帝行宝通高13cm,印面,15.6×15.6cm,碧玉质,蹲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颁锡赉”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篆体

制度规定其以颁赏赉″,对有功之臣,皇帝在赏赐颁诏时,钤此

10.皇帝信宝通高6.5cm,印面10.5×10.5cm

白玉质,交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征戎伍”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

制度规定其以征戎伍″,皇帝征兵编制六师时,钤此

11.天子行宝通高13.8cm,印面15.5×15.5cm

碧玉质,蹲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册外蛮”之用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篆体制度规定其以册外蛮″,皇帝册封少数民族首颌时,钤此12.天子信宝通高8.5cm,印面12.1×12.1cm

青玉质,交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命殊方”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制度规定其以命殊方″,对少数民族和属国地区颁令时,钤此。13.敬天勤民之宝通高9.8cm,印面10×10cm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

14.白玉质,交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饬觐吏”之用

制度规定其以饬觐吏″,尊敬上天仁爱百姓之宝,用于来京朝觐官员降旨时用

14.制诰之宝通高14.7cm,印面13×13cm

青玉质,交龙纽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谕臣僚”之用

制度规定其以论臣僚″,敕封五品以上官员,钤此。制诰之宝在清朝乾隆时期以后,在制式和材料的选用上随皇帝的变化而有相应变化

15.敕命之宝通高9cm,印面11.3×11.3cm

碧玉质,交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钤诰敕”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

制度规定其以钤诰敕″,皇帝对六品以下官员发布敕论,钤此

16.垂训之宝通高10.5cm,印面13×13cm

碧玉质,交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扬国宪”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

制度规定其以扬国宪″,颁布向全国庶民宣扬国威、皇帝功德的论旨,钤此

17.命德之宝通高10.4cm,印面13×13cm

青玉质,交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奖忠良”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

制度规定其以奖忠良″,奖励军功,加官晋爵之论,钤此

18.钦文之宝通高9.8cm,印面11.7×11.7cm

墨玉质,交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重文教”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

制度规定其以重文教″,皇帝颁发有关文化教育一类文告时,钤此玺。

19.表章经史之宝通高13.2cm,印面15.3×15.3cm

碧玉质,交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崇古训”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

制度规定其"以崇古训″,皇帝表彰古书籍等时,钤此

20.巡狩天下之宝通高13.3cm,印面15.3×15.3cm

青玉质,交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从省方”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

制度规定其以从省方″,皇帝在各地巡视时,钤此

21.讨罪安民之宝通高13.9cm,印面15.3×15.3cm

青玉质,交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张戎伐”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

制度规定其以张征伐″,皇帝派军队征伐叛乱时,钤此

22.制驭六师之宝通高10.8cm,印面17×17cm

墨玉质,交龙纽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

制度规定其“以整戎行”,皇帝控制管理全国军队,颁布指令时,即钤此

墨玉质,交龙纽,原藏于故宫交泰殿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整戎行”之用,即皇帝控制管理全国军队,颁布指令时使用

23.敕正万邦之宝通高10.7cm,印面13×13cm

青玉质,交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诰外国”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

制度规定其以诰外国″,对外国使臣回书,对属国或少数民族政权回文时,即钤此

24.敕正万民之宝通高10.4cm,印面12.6×12.6cm

青玉质,盘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诰四方”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制度规定其以诰四方″,皇帝向全国百姓发出文告,即钤此

25.广运之宝通高15.6cm,印面19×19cm

墨玉质,交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谨封识”之用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制度规定其以谨封识″,凡是皇帝亲笔题写的匾联等处,其上若用印,即钤此

此方宝玺,为二十五宝玺最后一方,个头最大,重十多公斤

这二十五方宝玺中,经常使用的只有檀香木皇帝之宝、碧玉敕命之宝和青玉制诰之宝三方,分别用于诏书、颁发文书和给予官员发布诰命。25方玉玺是一段古代皇权的历史,也是一段宫廷治印、雕刻的历史!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北魏皇帝为何有人说个个都短命?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我是历史淘沙,这个问题由我来答。这个问题问的有些奇怪,北魏皇帝短命是事实,不是有人说才这样的。拓跋、拓跋涛这些北魏前期赫赫有名的皇帝,都是在正直壮年时期被刺杀;拓拔余、拓拔弘都是因为皇帝被刺杀才上位的,结果又被迅速结束了性命;拓跋嗣和拓拔都是英年早逝,拓拔弘是被冯太后毒死。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以后的

  • 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对中国历史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一脉相承。如果我们将之视为一体,那么从北魏建国至隋朝一统天下,便犹如秦国历五百年终灭六国。1,北魏的历程公元383年,前秦苻坚败于淝水。三年后,公元386年,鲜卑拓跋复国成功,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呼和浩特)。至公元398年,拓跋正式改国号为“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史

  • 赵武灵王和北魏道武帝拓跋谁更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谢邀你提的是一个比较问题,比较的对象不同,标准也不一样,比如说,两个文人谁厉害,要比较谁的知识渊博;要比较两个武士谁厉害,要比较其中谁武艺高强;比较两个帝王谁厉害,当然看谁治国能力强。下面试分析赵武灵王和北魏道武帝拓跋谁厉害:一,在初期巩固政权中两人能力不相上下赵武灵王父亲死后,楚秦燕齐四国想趁会葬

  • 中国古代王朝历代皇帝年号众多,为何清朝皇帝基本都是一个年号?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其实不只是清朝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明朝皇帝亦是如此,有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明清实行的是一世一元制。什么是一世一元制呢,就是皇帝在位期间只能用一个年号。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还要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1368年明朝开国,朱元璋建元洪武。这位后世看来的残暴皇帝,因为出身于农民,其实对于农民还是不错的,朱元璋不喜欢

  • 传国玉玺历经千年为何神秘失踪了?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传国玉玺这东西应该是真有,但啥时候没了这事就不好说了。在豹眼看来,恐怕没有经历千年,传国玉玺存世的时间并没有多久。后世那些所谓的传国玉玺,应该不会是原来的那个,恐怕都是赝品。01传国玉玺的由来,及第一次丢失的经历据说秦始皇称帝后,命人用和氏璧镌刻了这个传世玉玺。其方圆四寸,上钮交五龙,正面由玉工孙寿

  • 消失的那个传国玉玺有留下使用过的圣旨啊文书啊命令啊的文物吗?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我来从传国玉玺本身的历史进程,来分析一下,是否还有留下带有传国玉玺印章的文物。传国玉玺的诞生传国玉玺第一次是出现在西汉司马迁著的《史记》这本史书上的。据记载,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在攻破赵国之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和氏璧(传国玉玺),并且留下了“完璧归赵”的典故。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天下之

  • 北魏政权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鲜卑人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重大贡献就是消灭了黄河流域的大小割据势力,结束了十六国纷乱,基本统一了北方。形成了南北朝对峙局面,为后来隋统一全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拓跋氏是鲜卑族的一个分支,原住在嫩江流域、兴安岭附近。北魏的主要建立者是拓跋,立国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成为了北方最为强大

  • 历代文献中,传国玉玺是何模样?和人们想象中的一样吗?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传国玉玺长什么样子,我想连古人都没见过的,失传已有2千多年了,虽然说历史有记载,但那也只是文字记录而已!具体什么形状,对于我们并不重要,就拿我来说它就是个象征着权力,地位的印信,今天,历朝历代的封建王朝用皇帝用过的章多得去了!它们都称玉玺,无论是金子做的,还是铜铸的,玉雕的印信统称为玉玺,可见国人对

  • 为什么清朝时会有一些小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270余年的江山,共传12帝,其中,未成年人登基为帝的包括:顺治6岁,康熙8岁,同治6岁,光绪4岁,宣统3岁。之所以这么小就作皇帝,各有其历史原因。众所周知,清朝实行八旗制。努尔哈赤时代,形成了八旗主共治国政的传统。因此,对于谁继承皇位,也要交由八旗主等人组成的诸王会议讨论。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

  • 北魏皇帝列表,历史上北魏皇帝共有多少个?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北魏有13位皇帝。宣武皇帝拓跋圭,庙号太祖,在位时间386年409年。明元皇帝拓跋嗣,庙号太宗,在位时间409年423年。太武皇帝拓跋焘,庙号世祖,在位时间424年452年。南安隐王拓跋余,庙号熹祖,在位时间452年。景穆皇帝拓跋晃,庙号恭宗,在位时间452年。文成皇帝拓跋浚,庙号高宗,在位时间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