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醒自己德行浅薄
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君主这样子城市为了警醒自己德行还不够好。
古代帝王的自称很多,最常见的就是朕,其次是寡人、孤、不俗等。
朕字的本义为舟缝,由此引申为迹象、征兆,凡言朕兆者,谓其几甚微,如舟之缝,如龟壳之裂纹也。在秦以前,不论尊卑,皆自称朕,比如屈原《离骚》中说“朕皇考曰伯庸”,《诗经.大雅韩奕》中说“无废朕命”。秦始皇之后李斯建议秦始皇将朕定为天子的自称,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从此普天之下,除了战乱分裂,只有皇帝一人能自称朕。
春秋时期诸侯王可自称寡人,比较弱小的诸侯王自称孤,而周天子自称“予一人”。战国秦西汉时期,各地诸侯王仍称寡人,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到了东汉末年诸侯王就习惯自称孤,比如《三国演义》中曹操为魏王,常常自称孤,而孙权称帝后仍自称孤。
南北朝时期自称寡人或者孤的都很常见,唐以后自称寡人的就很少了,唐朝诸侯军阀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联合对抗朝廷,各自称王,更多的是自称本王,盟主朱滔自称孤,王武俊等人自称寡人,唐之后往往皇帝才敢称寡人。
为什么古代君王和诸侯王要以寡人自称呢?
古代的观念认为君主的权利是上天赋予的,所以皇帝自称天子,而古代讲究“以德治国”和“以德配天”,也就是说上天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所以君王要是失德便会失去尊贵的权力地位,所以自称寡人是君主的一种谦称,自谦德行很少。而帝王自称孤,并非指天下就自己一个,感到孤单,意为特立无德能。
为什么古代帝王不论说他有多深情可还是有很多嫔妃
这是人性,与深不深情无关。多多的占有社会资源(女人也是一种社会资源,美女还是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是有势力的人的基本追求和体现身份的一种标志。且帝王的三宫六院那是通过制度规定了的皇帝这种职业的标配待遇,就像省长要配专车、吃特供一样。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理之循?……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致礼。礼、法以时而
1、基本观点:治理国家不要总是遵循同一个指导思想,要使国家发展繁荣就不能墨守成规,要改革。2、评价:商鞅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政治势力。
为什么古代帝王,都自称孤家寡人?
孤家寡人的意思:孤,是我孤独,我光杆一个,我没有左膀右臂。寡,是指寡德之人,缺少德行,本领很差。统治者称孤道寡用意何在:很简单,为了招募四方贤士,我都孤家寡人了,我显得求贤若渴,我一心礼贤下士,我谦逊无比,大家快来帮我。在如此谦逊的同时,古代帝王又规定只有自己才可以称孤道寡,别的人这么做就是造反,把这种特别谦逊的称呼固定为特有权势的自己才可以用的第一人称。这是一种统治术。除皇帝之外,古代王侯也可自谦为寡人,《左传》:“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称为寡人的,《世说新语》:“晋王衍诸婿大会,郭家与衍婿裴遐谈,衍谓诸人曰:‘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诗邶风》:“先君之恩,以勖寡人。”这是卫庄公夫人庄姜自称。唐以后只有皇帝可以称寡人、孤家,是一种君主的谦称,无非是为了笼络人心,巩固江山一统。(附录: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朕的意思就是“我”,原意为褊狭之人,也是谦虚的说法。此后朕成为皇帝专用,普通人不得再用。)请采纳,并选为满意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