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选秦始皇。虽然太史公没少黑他,但和人才有关的段子,他是最多的。举几个例子:
对韩非:读到《孤愤》《五蠹》,看得入了迷,感叹一句,“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为了得到韩非,甚至立刻发兵攻打韩国。当然,最后韩非是死在了秦国,但其实史料记载很明确:“于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韩非也在秦国从事间谍活动,这个案子里他并不是无辜的。
对郑国:水工郑国也是韩国派来的间谍,秦王政发现后依旧对其重用,水渠修好还以他的名字命名,这就是郑国渠的由来。
对李斯:秦王政一度在盛怒之下发布逐客令,但看罢李斯的《谏逐客书》,立刻180度转弯,废除了这道命令,李斯更因此得到重用。
对尉缭:尉缭骂过秦始皇,说他少恩而虎狼心,后来逃跑了,秦王政硬是给追回来了,请他当国尉。
对顿弱:顿弱恃才傲物,见秦王不拜,又说秦王对母亲不孝,秦王政也并不在意。
对姚贾:韩非弹劾过姚贾,说他出身低,是看门人的儿子,还说他有前科,是“梁之大盗,赵之逐臣。”秦王政一向很看重韩非,但在这件事上并没有听他的。
对高渐离:高渐离是荆轲的好友、刺客的同党。秦王政因为爱惜他的音乐才能,只是把他眼睛弄瞎了,仍然留在身边。注意,这个举动看起来还是很残忍,但当时确实是有用盲人当乐师的传统,盲人因为眼睛看不见,所以听力格外灵敏。做到这个份上,秦王政算得上仁至义尽。
如果说,以上这些例子只有一两件,秦始皇只是一两次的敬贤,那确实有作秀的可能。但是类似的故事这么多,作秀能做一辈子,还能说他是作秀吗?也只有秦始皇这样,能聚拢一大批人才为自己所用,才能完成统一天下,统一文明这样的功业。
诚信得贤才是什么典故?
历来成大事者,无不讲究诚信,应该为世人所学习。
三家分晋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历史上称为“三晋”。在“三晋”之中,魏国最强盛。
魏文侯是一个贤明的君王,他把搜寻人才当作最重要的政事。时刻提醒自己。他以诚实、守信用为立身之本。以朋友的身份和贤人相处,从来不摆国君的架子。
魏成子知道段干木是位贤才,推荐给魏文侯。魏文侯听魏成子说段干木才能出众,是位贤者,平生不为利禄权势所引诱,隐居在西河乡下,不愿意出来做官,就亲自带着随从前去求见。
诚心求人才
魏文侯乘坐着高头大马拉着华丽的车子。随从们骑着骏马,举着鲜明的旌旗,浩浩荡荡地开进了西河这个小地方,一直找到段干木的门前。魏文侯亲自叩门。
段干木看到魏文侯车子驶向自己门前,赶紧跳过后墙躲避起来。
第二天早晨,魏文侯又来到西河把车子停在村边,下车步行到段干木的门前求见。段干木又躲起来不见。
魏文侯叹息:“此人真是不为名利的高士呀!”从此,整整一个月,魏文侯每天都亲自前往求见。乡下的老百姓都骂段干木端臭架子。
段干木看到魏文侯这样诚心实意,很受感动,只好出来相见。魏文侯又请他一同乘车回都城共商国事。此后,魏文侯以客礼待段干木,以师事之。
四方贤士听说这件事,都前来投奔。魏文侯量才录用,贤士高人济济在朝。
秦国屡次想发兵打魏国,都畏惧魏文侯手下多贤人,不敢轻举妄动。
诚信守义,天下归心
魏文侯和贤人相处,最讲究信用。有一天暴雨骤降,魏文侯在宫中宴请群臣,时至中午,君臣酒兴未艾,暴雨还是下个不停。魏文侯问:“现在到了什么时间?”左右侍从回答:“已经到了中午!”魏文侯毫不迟疑地站起来,催促随从快去备马车,要出去打猎。
大臣们劝说:“天下着大雨,不能打猎,不要去空跑一趟!”
魏文侯说:“寡人已经和旁人约好,今天中午一块去打猎,他一定是在郊外等着我了,虽然雨天不能打猎,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说完,他就带着随从登上马车,很快就消失在白茫茫的雨帘之中。
大臣们感慨道:“君王这样守信用,国家怎么能够治理不好呢?”
魏文侯以诚信得贤才,卜子夏、田子方之属,吴起、乐羊、西门豹之徒皆聚于魏。魏文侯还在丰收年份把粮食由国家平价买进,荒年时再平价卖给老百姓,实行这种办法之后,老百姓生活安定,努力发展生产,魏国很快就富强起来,成为战国初期的一大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