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说的帝王应该包括皇帝和王。如果是这样的话,中国历史上最文武双全的帝王肯定是曹操。
先看曹操的文。曹操自身是个杰出的诗人,他的四言诗独步古今,甚至在他之后,人们都感觉没有写四言诗的必要了,因为写得再好,要超过曹操很难。曹操还带动了自己的儿子积极创作诗文,他的儿子后来的魏国开国皇帝曹丕诗文也很好,他首创了七言诗(有争议),他另一个儿子曹植诗文更是了不得,备受后世推崇,甚至有人认为他“才高八斗”。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合称三曹,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突出的地位。曹操还引领了建安文学的发展。他大力推进文化复兴,恢复因战乱遭到破坏的经济文化。在他的引领下,出现建安文化复兴的局面,产生了“建安七子”这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巨人,影响达数百之久。在中国古代,亲自参与诗文创作,并有很高文学地位的帝王不多,像曹操一样引领风尚的更少。
再看曹操的武。曹操起兵的时候,他起点很低,基本上是依靠家族成员。他在中原地区创业,四面环敌,走的非常艰辛。有很多次甚至面临生死存亡的威胁。但曹操坚毅不饶,多次击败强敌,最终统一了北方。可以说曹操一生打的仗,在古代帝王中,没有人超过他。曹操也打过很多经典战役,比如官渡之战,他只有大约两万军队,几乎全歼了袁绍步骑兵十一万。曹操在用人治军方面体现了高超的水平。他迎接汉献帝迁都许昌,维护了中央政府的大旗不倒,客观上保持住了国家的政体的统一完整,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他本人也武艺高强,多次躲开追杀。
文武双全,除了曹操,还能有谁?
汉武帝。政冶上采用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收回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上设太学,军事上北击匈奴;对外关系上开通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使汉朝实现大一统,使汉族、汉人、汉朝走向世界闻名天下做出重大贡献,在晚年期间对自已穷兵黩武又发布罪己昭,一个帝王除了文韬武略,还能意识到自己的缺点,高处不甚寒,真是难能可贵
如何看待乾隆皇帝多次给历代书画名作加以题跋并钤盖印玺?
这个真的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是个“雅好”,话说我也想像乾隆这样,在历朝历代的名字画上盖印题字,流传后世,哪怕后世骂我也好啊,至少证明,哥土豪过,哥拥有过,哥临幸过。可是,我没这个荣幸啊,学习书法十五六年了,国宝级的真迹连边边儿都没摸过,想任性也没这么个资本啊。(其实我只是没能成为皇帝而已)
乾隆老爷子,喜欢附庸风雅,一生写过的诗词都比十几二十个最勤快的悟空问答主合起来回答的问题都多。身为帝王之尊,他能过手的国宝级书画,可谓是浩如烟海,应有尽有,随便都是赫赫有名,随便都是顶级大家的。你说这些作品拿在手中,徐徐展开,日夜鉴赏品读,怎么会不动心呢,怎么会不想亲自动手去摸一摸,去感受感受,临幸临幸呢。更何况,大臣们早就说了,吾皇的书法天生不凡,乃是最具皇家雍容富贵和博大的千古一帝的明君气概。还有吾皇的诗词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篇篇绝妙有玄机。
所以,以朕的天才和艺术境界,给这些名字画题字,盖印,自然是能让它增色不少,甚至更有利于其流传后世,基于这些无法拒绝的理由,朕这字是不得不题啊,这跋是不得不写,这款是不得不落,这个“妙”字是不得不让它显目,这御印是不得不盖上它十个八个啊,这样才显出朕的重视,朕的鉴赏水准,朕的帝王品味,朕的德行和智慧。
既然如此,那就盖吧,题吧,让朕痛痛快快,酣畅淋漓,豪情万丈的盖印盖个够,题字题个够,让朕的气魄和恩德施加于这些传世名作,一幅不够,两幅,两幅不够,十幅,十幅不够,那就天下名作,悉归于朕,朕定然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别人遇到名作是临习,乾隆是直接在原作上疯狂的搞自己的创作)
于是,就在乾隆这样的帝王气魄(强迫症)下,无数国宝级传世书画作品,都无法幸免,这个给后世留下了一个笑话,也留下了一段趣谈,也让乾隆因此真正的在书画的世界里名垂青史(臭名昭著)。并成功使得,今天我们去读这些国宝级的名作时,仍然活在乾隆的御印和御笔题词的阴影之下。
乾隆皇帝喜欢搜集各种名家的墨宝,搜集到手以后还喜欢在上面写写画画盖个章,虽然他自己的书法水平并不怎么样,可是他极度的自负,喜欢题跋、盖章估计是他自己认为自己的书法非常好吧,想让后世的人记住他。
可是他没有算准,不了解现代社会了,虽然他只比美国的华盛顿大了三岁,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我们现在练习书法的少了,知道他喜欢提拔、盖章这件事的人也少了,大家都喜欢看电视剧,我们记住他不是因为他的书法和章,而是电视剧里的他。早知道这样,他应该多出几本自传才对。
有意思的是,有人把他喜欢提拔、盖章这个事说成是好比现在看电视剧上的弹幕,提拔和章盖还真有一点弹幕的意思。不过他发的弹幕有一点多,而且还不分地方,拿来名家墨迹随便就写,正文内容的地方也敢盖一方打印,喧宾夺主了,让人只见弹幕,不见画面了。
比如王羲之的著名的手札《快雪时晴帖》,全文王羲之一共写了28个字,剩下的全部是他题写的字和盖的印章,有多少呢?有一点吓人,他一共在上面盖了172方印章,这也太自负了。
还在上面写了一个大大的“神”字,比王羲之写的字要大的多的多。
同样,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也没有逃过,他的《中秋帖》也就二三十个字,结果乾隆皇帝在上面盖了80方印章,除了他,没有人敢这样啊。
敢在书圣的书法作品旁边写字,也是有勇气。
这个大大的“至宝”也是他写的。
还有王羲之这幅作品上的“龙跳天门,虎卧凤阁。”这几个字写的大大小小,还毫无规律,确实一般,还不如他平时的水平,估计在书圣面前也会紧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