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良是刘邦身边最聪明的人,早料到他会“兔死狗烹”便辞官归隐了

张良是刘邦身边最聪明的人,早料到他会“兔死狗烹”便辞官归隐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4567 更新时间:2024/1/17 0:51:37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张良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但凡建功立业开创王朝者,身边总会有一群帮手,无论是才智过人的“军师团”,还是攻城拔寨的先锋军,这些缺一不可,不过历史总是残酷的,打江山的人有无数个,而坐江山的只能有一个,这就导致曾经同生共死的兄弟,转眼就有了阶级之分,皇帝毕竟只有一个,功成之后,想要稳坐江山,必须防范好这些“兄弟”。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兔死狗烹”的悲剧一直在上演,失去了利用价值以后,那些用命换来的荣耀转眼即逝,反而是功劳越大,受到的猜忌越重,纷纷落得凄惨的下场,刘邦打下江山以后,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在吕后的枕边风下,身边的大臣几乎都遭到了迫害,为大汉打下半壁江山的韩信,一贬再贬,最终以谋反罪名惨遭穿心之刑。

这些人当中只有张良自始至终没有出事,甚至深得吕后尊重,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运筹帷幄的张良又有哪些令人信服的本事,得以善终呢?

张良最大的功劳大致有两个,一个是下邑画策,此举帮助刘邦有了对抗项羽的资本,不然以刘邦的实力,或许还能与之对抗,不过却不会这样顺利,各地反秦势力经过一轮洗牌过后,局势大致明朗,项羽势力最大,狂妄的分封各路诸侯,刘邦也在其中,或许是处于忌惮,项羽将蜀地分给刘邦,此外在刘邦周边还有三个诸侯,将刘邦团团围住,目的就是一旦刘邦有什么风吹草动,自己能在第一时间阻止。

作为过来人,刘邦自然也知道其中隐含的意味,并没有当众撕破脸,而是“灰溜溜”的前去赴任,就在此时有些不满项羽的人站了出来,山东田荣公然挑衅,除掉了项羽的眼线,控制了整个齐地,加上田荣曾对项梁的求救不闻不问,导致项梁战死沙场,此时新仇旧恨交织在一起,项羽暴怒决定出兵讨伐。

项羽大军开拔,亲自带领了上万精兵出击,此时按捺不住的刘邦杀了出来,日夜不停突袭彭城,被项羽压制了多年,终于到了正面对决的时候,项羽在外征战,没想到后院起火,即刻调兵会去救援,刘邦刚刚取胜,本想着一鼓作气击败项羽,结果却失算了,面对项羽大军,刘邦机会没有还手之力,一败再败,差点就丢了命。

历史记载:“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沙石,昼晦。”这场妖风无意中救了刘邦一名,一行人灰头土脸的跑到下邑,暂时休整,此次战败让刘邦明白了双方之间的差距,出征时50多万兵马信誓旦旦,如今却抱头鼠窜没有落脚之地。

刘邦想尽办法卷土重来,甚至放出话来只要能帮助自己度过危机,甘愿将函谷关附近的大片地区拿出来,很快重赏之下就有人站了出来,此人就是张良,张良没有夸下海口,反而对刘邦说:“既然大王要分享领地,我认为最应该分给三个人,这三人分别是彭越、黥布与韩信,只有得到这三人的帮助,夺取天下的机会将大大增加。”

换句话说让出土地是刘邦的的决策,张良是将这个计划完善了而已,说白了就是拿地盘换人才,此举便是张良的第一大功,奠定了后来刘邦夺取天下的班底。

此外一个有张亮提出的计谋则是“阻止分封”,当时正处在楚汉相争的关键阶段,刘邦被逼到荥阳,局势十分不利,一些人对刘邦说,听闻六国旧贵族对项羽不满,可以借助这些人的力量与之对抗,我们可以先行答应恢复六国名誉,将来分封他们为诸侯,刘邦觉得有道理,于是就命人动身游说,将这些人都拉拢到自己身边。

然而被张良听到以后却大力反对,认为虽然六国多有不满,但是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没有人会冒险对对抗项羽,如果此举没有成功,反而会对自己大大不利,刘邦仔细权衡,最后决定听取张良建议,从此不再提分封事宜。

这就是张良所做的贡献,仔细想来似乎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换了个人也能想出来,这些都不能称为张良受宠的最大原因,归根结底张良身上有他人没有的品质,张良家室显赫,祖上曾在韩国出了五任丞相,权势显赫。

生在这样的家族中,张良自然很有本领,不过到了他这一辈,还没来得及建功立业,大秦的铁骑就踏平了韩国,国仇家恨交织在一起,让张良从心底厌恶秦国,此后变卖家产,将换来的钱财都投入到反秦事业当中,还曾雇佣杀手埋伏秦始皇,虽然失手了,但是张良的名声却传遍了天下。

张良是坚决的反秦人士,说回刘邦从一个小人物逐步做大,不敢肯定他在内心怨恨秦王,但是夺取天下是他的最终目的,相比于项羽等诸侯,刘邦无疑出身低微,没有家室支持,还是一个贪财好色的无耻之徒,如此便需要一个人来美化刘邦,帮助他编制“谎言”。

在张良的影响下,刘邦登上神坛,作为秦末出色的“炒作专家”,张良是最好的人选,某种意义上远比带兵打仗来的重要,看来张良不止美貌如同女子,心思同样缜密,是刘邦最得力的助手,这也是为何张良善终的最大原因。

标签: 张良汉朝

更多文章

  • 盘点历史上最厉害的六个谋士 张良垫底诸葛亮只能排在第四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张良,诸葛亮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历史上最厉害的六大谋士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第六:张良张良,战国时期韩国人,祖上五代都是韩国的宰相。张良在群雄灭秦时选择了刘邦。刘邦进攻咸阳的时候,张良献计贿赂秦军守备,刘邦先入关中者王之;鸿门宴之时,张良一直跟随左右,利用项伯帮刘邦脱险;楚汉之争时,张良运

  • 张良是什么样的人?为何后世要称颂张良?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张良,汉朝

    很多人谋略比张良高,官做得比张良大,为何后世却反而称颂张良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张良,相信没有人不知道的,身为“汉初三杰”之一,高祖刘邦对其更是称赞有加,被誉为“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张良,韩国人,出生于宦官世家。先辈在韩国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祖父连任三朝宰相

  • 张良真的是个聪明人吗?为什么说他害了自己的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张良,汉朝

    张良真的是懂得进退的聪明人吗?其实他的一做法害了他的儿子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张良是西汉初年的功臣中获得后世赞誉最多的人。由于他不居功自傲,又懂得进退,及时辞官归隐。他这种做法,后世给予了极大的肯定。认为后世张家能成为中国2000年历史上最显赫的家族之一,

  • 张良晚年为什么要云游四海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张良,汉朝

    还不知道:张良晚年为什么要云游四海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西汉王朝的诸多名臣之中,张良的出身是优于萧何与韩信的,因为他的祖父就曾经连续担任过三任韩国的丞相,而他的父亲也担任过韩国两任丞相,但是就在张良怀着雄心壮志想要建功立业之时,韩国就被秦国给灭亡了。这对

  • 汉初三杰的张良、萧何、韩信,最后结局分别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韩信,汉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韩信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人被合称为汉初三杰,这是汉高祖刘邦说的,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刘邦对于这三个人

  • 汉朝建立功臣是怎么排名的?为什么萧何排第一张良排六十二?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汉朝,萧何,张良

    汉朝建立功臣是怎么排名的?为什么萧何排第一张良排六十二?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汉朝建立之后,作为皇帝的汉高祖刘邦,自然是要对曾经跟随自己一起打天下的臣子们进行论功行赏。他自己也说过,有萧何、张良、韩信三人帮助他很多,这三人也被后世称为“汉初三杰”。但是,萧何作为第一大功臣,排名功臣中的第一位,可为什

  • 刘邦和吕雉为什么会让张良安然度过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张良,汉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张良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张良我们知道汉初三杰之一,为刘邦的鼎定天下立下了无数大功,照理说这般显眼出众,智谋无双的大功臣,在平定天下之前是君主眼里的香饽饽,腹心一般的依仗,而一旦天下太平,他的作用失去或者说减弱,那反倒成了君王眼中之患,属于那种不

  • 该人决胜千里不输张良,行军打仗不输韩信,别人称之为“雹神”?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朝

    该人决胜千里不输张良,行军打仗不输韩信,别人称之为“雹神”?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秦末天地群英并起,赵王赵歇在李左车的辅佐之中变成雄踞赵地的王者英雄,说到这儿,大伙儿必须很好奇心这一李左车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什么他会有那么大的本领,难道说就连被称作“兵仙”的韩信也并不是他的

  • 《史记》中本纪和世家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萧何与张良入世家韩信不行?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汉朝,汉初三杰

    《史记》中本纪和世家有什么区别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史学上的地位是无法企及的,由于文言文的障碍,导致很多人都没有读过史记。其实《史记》也就五十来万字,要是硬读真的没有啥!不是和大家吹,我一年平均就能码出二百万字,虽然以水文居多,但是活还

  • 刘邦在鸿门宴上逃跑的时候为什么留下张良 刘邦是想让张良死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鸿门宴,张良

    还不知道:张良留在鸿门宴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当年秦始皇出巡的时候,有两个人看见秦始皇的巡游车架的时候,分别感慨的说了一句话,一个人说“彼可取而代之。”另一个人说“大丈夫生当如此。”两句话,代表了不同的性格,而前一句正是西楚霸王项羽可言,而后者便是汉高祖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