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熹的老师“延平先生”李侗

朱熹的老师“延平先生”李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242 更新时间:2023/12/19 0:31:29

古之延平(今南平市)五步一塾、十步一庠,被誉为“邹鲁之邦”。

朱熹的名字传扬久远,而他的老师李侗,人们却知之甚少。李侗(公元1093年—1163年),字愿中,南剑州剑浦县崇江里樟林乡(现南平延平区炉下镇下岚村)人,人们称他为“延平先生”。

李侗年轻时曾拜杨时的弟子罗从彦为师,后来他又成了朱熹的老师,杨、罗、李、朱师生四人都是理学大师,古称“延平四贤”。

李侗得罗从彦真传后屏居山田,谢绝俗务,悉心研究理学达40多年之久,他把朱熹传授儒家思想核心“仁”的真谛及“二程”(程颢程颐)的“性理”之学,传给了朱熹,朱熹进一步发展了李侗的阐释义理兼生命为主的学说,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这个学说认为“理是先天地而存在”,把抽象的理提高到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境界,虽然背离了“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史观,但认识不能超越一定的历史条件。

李侗的理论主要有“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说人在认识上有了疑问要通过“静坐思之”,才能激发人的智慧和灵性,才能达到“明人伦、察天理”的认识高度。在研究方法上提出要“理一分殊”,说研究问题要一事一事地反复推寻,要循序渐进,“别穷一事”,这里有着从特殊到普遍的朴素的辩证法,实属难能可贵。

李侗墓祭扫活动

李侗学问渊博,造诣颇深,虽然他深居简出、闭门读书,对天下大事的计划谋略和远见卓识却令人惊叹。当时名士朱熹、罗博、刘嘉誉等均拜倒在他的名下。

1126年6月,孝宗皇帝宣朱熹进京探讨对时局的看法,动身前,朱熹专程拜访了李侗,李侗是个“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爱国者,他竭力主张抗金,反对与金兵议和。他对朱熹说了三点:首论“大学之道”,次言今日“非战无以复仇”的理由。三述古圣王制敌之道。朱熹谈了上述三点,孝宗甚喜,对朱熹更加赏识。

朱熹发展了李侗学说,主张人际间交往应做到“交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的兼爱思想。说人与人之间要讲诚信,“人之无信,不知其可也。”又说“正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把治国安邦与“正心术、讲诚信”的理学思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此外,《朱子家训》中的“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亲也。”以及“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等,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也是相一致的。

李侗一生淡泊名利,好静坐,不喜著书作文,只有《萧山读书谈》、《论语研究》等少量著作,但他的语录颇多,由朱熹编成《延平问答》,后人又把它辑成《李延平先生文集》。

李侗一生不愿为官,为人耿直,嫉恶如仇,退居林下后,还流传一些如何与地方权贵斗争的动人传说故事。

李侗在家养老,从不以大师自居,他衣食简朴,平易近人,平时很少出门。当他得知在他的邻村罗坑村出了一个“张三府”(管辖建宁、邰宁、延平等三府,故人称“张三府”),鱼肉乡里,无恶不作,百姓恨之入骨,就想找个机会治一治这个狂徒。

一天,张三府从延平府程回罗坑村祭祖,一路上浩浩荡荡,鸣锣开道,好不威风,当经过李侗住的樟岚村时,以往都是迳直过去,从不下轿子,李侗原本并不计较这些礼节,这次想要教训他一下,李侗事先对一个老仆人如此这般地交代了一番,当张三府的轿子往村子大路上行进时,轿子突然停住了,张三府掀开轿帘一看,原来路中间摆了一张太师椅,椅背上披了一件太师的官袍,椅子旁边还坐了一个正在打瞌睡的老仆人。张三府猛醒到,他得罪了李侗了,慌忙下轿,朝着官袍作揖,又央求坐在椅子旁边的老仆人,让他多向太师说说好话。但那个老仆人一言不发,背起太师椅,连正眼也没看一下张三府,扬长而去。弄得张三府好生尴尬,只好徒步走回罗坑村。张三府从此也收敛了许多。李侗惩戒张三府的故事在乡间广泛流传。

隆兴元年,李侗应福唐(福州)太守伍应辰之邀,赴福唐讲学,不幸于同年十月十五日病逝于府治之馆,享年71岁,归葬于延平炉下瓦口村,谥文清。清康熙曾御笔亲题“静中气象”四个大字,今仍保存在李家祠堂。

去年4月6日,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瓦口村隆重举行“公祭先儒李侗大典”,

瓦口村的李侗墓前彩幅、鲜花、古乐一应俱全,人们按古礼向这位先哲焚香致敬。南平市延平区区委书记张国旺在典礼上讲了话,表达了全区人民对先生的深切缅怀和敬意。

始建于宋代的李侗宗祠,虽经清朝时重修过,但毕竟年代久远,风雨剥蚀,破损严重。去年5月,由市、区两级政府的宣传部门牵头,采取社会捐款,族人参办的方法修葺一新,并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供后人参观和瞻仰。

标签: 李侗

更多文章

  • 理学宗师“李侗”,一生有哪些成就,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侗

    李侗(1039——1163),南宋学者,字愿中,南剑州剑浦县崇仁里樟林乡(现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下岚村)人,学者称延平先生、文延平,与杨时、罗从彦、朱熹并称为“延平四贤”,又尊称“闽学四贤”。他祖父、父皆以儒学起家。李侗24岁时,始学于罗从彦,尽得其所传。从学后,屏居山田,结茅水竹间,谢绝世故,教授乡

  • 宋代南剑三先生之一的罗从彦故里究竟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罗从彦,宋朝,故里

    作为宋代理学中的重要一员,罗从彦(1072-1135)的学术思想和学术地位清晰可辨,无可置疑,但是因素却使一个并不复杂的罗从彦地籍归属问题,慢慢发展成了让罗氏宗亲和罗从彦研究者都纠结不已的情感问题和学术问题,让人感到无语无奈。历史上,围绕着罗从彦“地籍”和“脉系”的争执,开始于明代中后期,而致此事件

  • 解读罗从彦的历史地位,对“闽学”发展起到多少作用?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朝,罗从彦

    宋明时期,我国东南地区出现了一批研究、倡导、宣传并发展二程(程颖、程颐)理学的学者,经过数代师、弟长期艰苦努力,终于在学术上形成了有别于濂、洛、关学的独立学派,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闽学”。在这一学派中,最著名的是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即史称“闽学四贤”。四贤当中,先师杨时以程门立雪求道被传为千古佳

  • 宋朝经学家、诗人,豫章学派创始人罗从彦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朝,罗从彦

    罗从彦,字仲素,世称豫章先生,北宋熙宁五年(1072)八月十三日生于南平罗源里(今南平市东坑乡罗源村)。宋元符三年(1100),罗从彦到将乐含云寺拜见杨时。经杨介绍,他出卖田产作旅费,赴洛阳拜见程颢,请授《易经》。政和元年(1111),在南京(今河南商丘)杨时门下学四书五经。政和二年,杨时任萧山知县

  • 隋太祖杨忠年轻时曾打死的“揜于”是什么动物?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杨忠,南北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杨忠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杨忠是隋文帝杨坚的老爸,隋炀帝杨广的爷爷。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他称帝后,追尊死去的老爸杨忠为隋太祖。这好比司马炎称帝后,追尊爷爷司马懿为宣皇帝一样的道理。隋太祖杨忠(507~568),表字揜(yan)于,弘农华阴(今陕

  • 揭秘典故“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杨时被称为 “闽学鼻祖”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杨时,北宋

    杨时的故事大家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杨时,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非常著名的理学家,他不仅是将程灏、程颐兄弟的理学思想带入福建的第一人,还是“道南系”的开创者,这在中国理学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关于杨时的故事。杨时出生于公元1053年,

  • 揭秘杨文广与穆桂英究竟是夫妻还是母子?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杨文广,穆桂英

    杨文广在北宋时期是个非常著名的人物,他是杨延昭的儿子,曾经被范仲淹提拔做官,担任过侍卫军龙卫以及防御使等职位,在宋神宗统治时期曾经和西夏军作战过,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战功。后来还在争夺代州地区的时候进献过阵图和策略。在民间曾经流传过许多关于他的事迹,其中《杨文广征南》讲述的就是他的故事,那么《杨文广征南

  • 揭秘杨文广与穆桂英究竟是夫妻还是母子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杨文广

    杨文广在北宋时期是个非常著名的人物,他是杨延昭的儿子,曾经被范仲淹提拔做官,担任过侍卫军龙卫以及防御使等职位,在宋神宗统治时期曾经和西夏军作战过,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战功。后来还在争夺代州地区的时候进献过阵图和策略。在民间曾经流传过许多关于他的事迹,其中《杨文广征南》讲述的就是他的故事,那么《杨文广

  • 杨文广与穆桂英是什么关系?揭秘穆桂英在历史中真的存在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杨文广,穆桂英

    杨文广与穆桂英有何关系熟悉杨家将作品的人对杨文广与穆桂英这两个人物都十分熟悉,但关于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流传着很多的说法,有人说他们是母子,也有人说是夫妻,更有人说两者并没有什么关系。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种说法呢?首先,关于杨文广与穆桂英母子关系的说法与文学和影视剧作品分不开。在这些作品中,认为穆桂英和

  • 历史上的杨令公有几个儿子, 杨文广又是谁的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朝,杨家将

    杨家将的故事,与三国、水浒一样,经过千年流传后已经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不过,由于戏曲、小说的巨大影响,人们所熟悉的杨家将与历史上的杨家将有着一定的区别,有的是历史的真实,有的则是文学艺术的虚构。本文要说的,恰好是两个典型的例子。说起杨家将,总不免了会提到杨业的儿子们。杨业有几个儿子呢?我们所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