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他是北宋著名科学家,揭秘真实的沈括

他是北宋著名科学家,揭秘真实的沈括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690 更新时间:2023/12/11 3:27:19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沈括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他因撰写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而名垂青史。

《宋史·沈括传》称其“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可以这么说,沈括是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收藏家、地理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医药家、天文学家、水利学家、军事家等等!

就连我们当代世界离不开的“石油”,也都是沈括最先定义命名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称赞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

现代有人甚至开玩笑说,沈括大致相当于宋朝的牛顿加爱迪生加诺贝尔加伽利略,想象一下,沈括是一个多么恐怖的人物啊!

然而,令人不知的是,沈括却也是一个投机的政客,尤其擅长告密坑朋友,见风使舵。《宋史·沈括传》中,就记录了宋哲宗时的宰相蔡确对沈括的评论:“首鼠乖刺,阴害司农法”。

同时代的大文豪苏轼更是深受沈括之害。苏轼与沈括曾经在崇文院共同任职,两人关系还不错。后来,沈括支持王安石变法,并受到其重用;而苏轼则与司马光等人对变法持反对态度。

据南宋王铚《元祐补录》记载,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遭到新旧两党攻击的苏轼主动要求出京到杭州任职。

第二年,沈括受命巡察两浙农田水利的情况,临行前,宋神宗叮嘱他关注一下在杭州任通判的老同事苏轼。

当沈括和苏轼见面后,虽然两人政见不同,但并不妨碍交情,愉快地畅谈一番,临别前,沈括提出拜读一下苏轼最近写的新诗词。苏轼也没多想,就把被贬杭州后的一些诗词交给了沈括。

这些诗词,包括后来给苏轼带来牢狱之灾的《咏桧》、《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等诗。

沈括回京后,就开始认真研读苏轼的这些诗词,并凭借敏锐的嗅觉,把他认为出格的诗句用红笔圈了起来,比如《咏桧》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沈括认为这是诽谤皇帝,皇帝飞龙在天,苏轼的意思却是要到九泉去找龙,居心何在?

于是,沈括把这些有诽谤皇帝之嫌的诗句交给了宋神宗,揭发苏轼在诗文中“愚弄朝廷”、“无君臣之义”。然而,宋神宗却没当回事,沈括自讨了个没趣。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改任湖州太守,按惯例上奏了一份《湖州谢上表》,除了叙述的例行公事外,苏轼在后面来了几句牢骚的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沈括看到后,再次拿出苏轼的诗词老调重弹,继续在宋神宗的面前告苏轼的小黑状。

有了沈括这个始作俑者,监察御史的何正臣、舒亶,国子博士李宜,御史中丞李定等人立即用沈括圈出的“苏轼反动诗词”为引子,给苏轼来了一场“文字狱”,“乌台诗案”正式爆发,让这位大文豪在优待士大夫的那个宋朝里坐牢103天。

沈括作为变法派紧跟宰相王安石,王安石对沈括也很重视,一再提拔重用他。可是,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王安石在保守势力的反扑下,黯然罢相下台。

作为变法派的骨干,沈括害怕受到牵连,赶紧转变风向,向新任宰相吴充递交了一份秘密报告,对免役法的态度出现了前后明显的变化,这就给了他人攻击沈括的口实。

次年,当时还是御史的蔡确以依附大臣(吴充)、越权言事(免役法归司农寺负责)、前后态度不一等理由弹劾沈括。宋神宗也就把沈括贬出京城,知宣州(今安徽宣城)。

元丰元年(1078年),宋神宗打算重新起用沈括,蔡确再次上书,指责沈括“反复无常、附会大臣,被贬不足一年,不宜擢升”,诏命又被撤回。沈括也为自己玩的这种两面三刀、见风使舵的手法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九月,沈括举家搬迁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东)

。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知州,沈括居然像个没事人一样,经常跑到杭州去找苏轼唠嗑叙旧,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也只得继续微笑面对。

标签: 沈括北宋

更多文章

  • 沈括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说他的一生非常可惜?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沈括,北宋

    沈括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74岁的沈周在杭州钱塘老家病逝。他的儿子沈括,在回乡葬父守丧期间,成为世界科技史上一项重要发明的历史见证人。沈括在侄子家中看到布衣毕昇留下的泥活字,他晚年撰述《梦溪笔谈》时对此印象深刻,遂将毕昇的活字印

  • 大国医钱乙:从民间大夫到成为太医院院长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大国医钱乙

    大国医钱乙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钱乙是儿科大夫,在乡间很有名。那么钱乙是怎样从一个民间大夫变成国医的呢?在古代,小孩子的存活率低,哪怕他是天皇贵胄。北宋时期,长公主的女儿得病快要死了,皇帝派来的御医没有办法治好她。钱乙雕像有人就向公主推荐了钱乙,那时他只是一个民间大夫。长公主爱女心切,也顾不得身份地

  • 钱乙是谁?钱乙有哪些著作?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钱乙,著作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钱乙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钱乙,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有《小儿药证直诀》共三卷。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辨证论治的范例。那他为什么被封为是儿科之祖先呢?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的第

  • 钱乙在中医历史上有什么地位?被尊称为“儿科之圣”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钱乙,中医

    钱乙(1032年-1113年),字仲阳,宋代东平人,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曾任太医。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钱乙以被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曾因治愈皇亲国威的小儿疾病而被授予翰林医学士。其一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钱乙幼科冠绝一代

  • 探索北宋“儿科圣手”钱乙的人生经历和学医过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钱乙,北宋

    钱乙,接下来听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钱乙(1032-1113),字仲阳,北宋山东东平人,北宋时期著名的儿科医家。初以《颅囟方》成名,曾为长公主女儿治病,授翰林医学士。后又为皇子疗疾,神宗皇帝提拔他为太医丞,赐紫衣金鱼袋。钱乙医名卓著,“幼科冠绝一代”,又创“地黄圆”,即后世之六味地

  • 朱熹的老师“延平先生”李侗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侗

    古之延平(今南平市)五步一塾、十步一庠,被誉为“邹鲁之邦”。朱熹的名字传扬久远,而他的老师李侗,人们却知之甚少。李侗(公元1093年—1163年),字愿中,南剑州剑浦县崇江里樟林乡(现南平延平区炉下镇下岚村)人,人们称他为“延平先生”。

  • 理学宗师“李侗”,一生有哪些成就,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侗

    李侗(1039——1163),南宋学者,字愿中,南剑州剑浦县崇仁里樟林乡(现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下岚村)人,学者称延平先生、文延平,与杨时、罗从彦、朱熹并称为“延平四贤”,又尊称“闽学四贤”。他祖父、父皆以儒学起家。李侗24岁时,始学于罗从彦,尽得其所传。从学后,屏居山田,结茅水竹间,谢绝世故,教授乡

  • 宋代南剑三先生之一的罗从彦故里究竟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罗从彦,宋朝,故里

    作为宋代理学中的重要一员,罗从彦(1072-1135)的学术思想和学术地位清晰可辨,无可置疑,但是因素却使一个并不复杂的罗从彦地籍归属问题,慢慢发展成了让罗氏宗亲和罗从彦研究者都纠结不已的情感问题和学术问题,让人感到无语无奈。历史上,围绕着罗从彦“地籍”和“脉系”的争执,开始于明代中后期,而致此事件

  • 解读罗从彦的历史地位,对“闽学”发展起到多少作用?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朝,罗从彦

    宋明时期,我国东南地区出现了一批研究、倡导、宣传并发展二程(程颖、程颐)理学的学者,经过数代师、弟长期艰苦努力,终于在学术上形成了有别于濂、洛、关学的独立学派,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闽学”。在这一学派中,最著名的是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即史称“闽学四贤”。四贤当中,先师杨时以程门立雪求道被传为千古佳

  • 宋朝经学家、诗人,豫章学派创始人罗从彦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朝,罗从彦

    罗从彦,字仲素,世称豫章先生,北宋熙宁五年(1072)八月十三日生于南平罗源里(今南平市东坑乡罗源村)。宋元符三年(1100),罗从彦到将乐含云寺拜见杨时。经杨介绍,他出卖田产作旅费,赴洛阳拜见程颢,请授《易经》。政和元年(1111),在南京(今河南商丘)杨时门下学四书五经。政和二年,杨时任萧山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