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边令诚为什么要陷害高仙芝 陷害他的原因是什么

边令诚为什么要陷害高仙芝 陷害他的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839 更新时间:2023/12/11 6:28:40

高仙芝,高句丽人,唐著名的军事将领。

公元747年,高仙芝以副节度使的身份率军征讨和吐蕃争夺的重点区域:葱岭以南,现在的帕米尔高原。

葱岭的小勃律国,原是唐的附属国,是吐蕃通往安西四镇的交通要道。后来吐蕃和小勃律结为姻亲,继而控制了小勃律和西北各国,中断了对唐的朝贡。大唐曾派出数次大军讨伐,由于该地地势险要都无功而返。

直到高仙芝的到来,他仅以万人就擒住小勃律王和吐蕃公主。西域各国“皆震恐,威归附”。

在葱岭取得胜利后,高仙芝曾一度陷入险境。他是以副节度使的身份来到前线,在葱岭使吐蕃的野心遭到挫败,并且由该地送出战报给朝廷。而他的上司,一个羌人夫蒙灵誉将军,时任安西都护兼节度使的身份,驻军在龟兹,却对高仙芝的做法极为愤怒。因为他认为派高仙芝作战的是自己,那么这个胜利的战报应该由自己发出才合理。

唐代的军队里除了司令官外,还有与之等级的监军。监军并不指挥将士,却负责监视司令官,并且向朝廷汇报军队的实际情况。边境战场往往在战报上多加以粉饰,所以皇帝会派自己信任的人以监军的身份前往监督。谁是皇帝信任的人呢?当属太监。

节度使对部下是有生杀大权的。夫蒙将军倘若一意孤行要这么干,高仙芝就难免一死。监军边令诚急忙将实情汇报给朝廷“高仙芝之奇功乃有史以来最辉煌者。”他却因此惹怒了夫蒙将军几乎丧命。

好在朝廷迅速做出回应,解除夫蒙的职务,召回长安。高仙芝取而代之接任安西节度使。

高仙芝的一条命是边令诚救回的,可由于后来军事太繁忙,高仙芝竟然忘记向这位救命恩人道谢。

公元755年安禄山造反,率领精骑部队由范阳杀来。高仙芝从长安出发,监军还是他的老搭档边令诚。由于叛军皆是精锐部队,一路所向披靡,高仙芝驻守在陕州迎敌。

最初边令诚也没想着要除掉这位昔日同伴,可日后他揣摩着李隆基的心思,要知道边令诚做事的最高原则是:一切奉承皇帝的旨意,他知道李隆基心里的最佳人选是哥舒翰。哥舒翰此刻正以养病为由躺在家中。

一旦起用哥舒翰,和他同级的高仙芝该怎么办?这时边令诚的脑海里才涌现出一个冷酷的想法:除掉此人。

恰在此时高仙芝的一大举动给了边令诚除掉他的最佳理由。

高仙芝准备退出陕州,前往潼关据守。他考虑到陕州是储存物资的重要基地,库房里金钱,粮食,衣服等物堆积如山,这些军需物资当然不能留给安禄山的叛军使用。因此高仙芝准许打开库房任由将士们取走里面的东西,实在拿不走的就放火烧掉了。总之绝对不能落入敌军手中。

平心而论,高仙芝的行为并无不妥之处。官兵们长期领不到饷银,再不给点好处,你让哪个给你拼了命打仗?对普通士兵而言,谁当皇帝都没关系,自己拿到银子才是正事。

可边令诚的报告是这么写的:高仙芝及封常清擅自撤退军队,吞没军粮,并且打开国家数代储备的官库,据以为私。李隆基的回复也很快:将两人处斩,军众前行刑,以儆效尤。

封常清被杀后,遗体就随便被放在草席上。高仙芝从阵地返回,边令诚立即带着上百名刀手包围了他,说:“陛下对大夫也有一道敕令。”随即带他到封常清的遗体旁。高仙芝说:”如果说我从陕州撤退到潼关是罪,便要杀头,我无话可说;但如果说我贪污物资,截减军粮,可是诬陷我的。“并质问边令诚:”上有天,下有地,全军将士都在,难道你边令诚就不知道吗?“

全军将士都爱戴高仙芝,不停地说这是冤枉啊。高仙芝呼喊道:”我在京城把你们招来,朝廷的那点物资,拿来装备你们都不够!我同你们曾约定,只能指望大家从杀敌立功中求取高官重赏。我若真有贪污行为,你们全都说出来!“士卒们高呼:”冤枉!冤枉!“

葱岭之役是奇迹般的胜利,这在军队里早已是传奇。将士们仰慕的英雄就这样死在自己人手上,这不是莫大的侮辱吗?

一代英雄就此谢幕。当安禄山得知取而代之的是哥舒翰时,大喜。还有比这更讽刺的事吗?李隆基不了解哥舒翰,安禄山却清楚得很!此时的哥舒翰早已不是当年的英雄了。(现在他是瘫痪老人)

据说事后边令诚也有悔意。

标签: 唐朝高仙芝

更多文章

  • 关于边令诚和高仙芝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又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朝,高仙芝

    话说唐军进驻潼关之后,向来与高仙芝关系不睦的边令诚终于找着了打小报告的机会。他向玄宗告状,说封常清扰乱军心,故意夸大叛军实力,使士兵产生恐慌情绪,应予严惩;关于高仙芝就讲得更多了,说他不战自退,弃地数百里,还诬陷他克扣粮饷,贪污钱财。高仙芝边令诚的汇报让唐玄宗怒不可遏,立即下令将二人就地处决。封常清

  • 大唐双子座!高仙芝和封常青被斩杀基定国家灭亡的命运!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朝,高仙芝,封常青

    大唐双子座!高仙芝和封常青被斩杀基定国家灭亡的命运!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中国历史上唐朝是一个兴盛的王朝,可是在国难的时候,两位大将却被被莫须有罪名斩杀,堪称是大唐帝国的悲情双子。唐朝建立初始,皇帝贤明仁善,臣子敢于直谏,是他们的共同发展使得唐朝的国力越来越强盛,说是万国朝见并

  • 高仙芝外战无敌 高仙芝为什么打不过安史之乱的叛军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高仙芝,安史之乱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高仙芝和安史叛军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唐朝是我国最辉煌的一个朝代之一,至今外国还都把中国人的街道称为唐人街。而唐朝初期,兵强马壮的帝国铁骑平定了很多边境的少数民族,高句丽就是其中之一。而今天的主人公高仙芝正是出生在高句丽,观其一生,立下战功无数,多次平定外乱

  • 唐朝将领高仙芝的知名度高不高?为什么他的存在感不高?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高仙芝,唐朝

    高仙芝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首先,高仙芝的不是知名度不高,而是算比较高的,相信很多对唐史感兴趣的朋友都知道。这里说的唐史,指的通史,偏向政治史方面,如果是搞专门史的可能不太了解。当然,专门史还要看哪个方向,搞唐代军事史的更应该知道,要是搞文学史的,也应该知

  • 率2万人翻高原,高仙芝的战斗力到底有多强?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高仙芝,唐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高仙芝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公元741年,唐玄宗李隆基将年号改为了“天宝”,这时候的唐帝国繁荣达到了顶峰,帝国边境的防御体系完善,勇悍的将领率领着精锐的士兵镇守着四方,除了吐蕃仍然有能力对帝国的边境造成威胁,其余地方的战斗都是微不足道的。这时候的西域已经

  • 五福老人郭子仪的墓地究竟在何处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郭子仪

    郭子仪被人称为郭令公,世人多以汾阳王代替其原名。天宝年间参加武举进入官场,安史之乱成就了郭子仪的丰功伟绩。郭子仪为唐守卫近三十年,是中兴名将。郭氏家族兴旺,子孙众多,郭子仪被称为“五福老人”。郭子仪简介郭子仪被人称为郭令公,世人多以汾阳王代替其原名。天宝年间参加武举进入官场,安史之乱成就了郭子仪的丰

  • 唐朝名将郭子仪为何一生未受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郭子仪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

  • 看到郭子仪后 回纥叛军竟扔下兵器跪拜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回纥叛军,郭子仪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

  • 霍光与郭子仪同为几朝元老权倾天下 为何结局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霍光,郭子仪

    霍光与郭子仪,一文一武,堪称汉、唐两朝的中兴之臣,不过如果两人PK,只怕郭子仪会更胜一筹。无论古今,对于做人做事都有一个很精辟的衡量标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这几个层次,霍光的失败之处恐怕就在于——齐家。网络配图霍光跟随汉武帝近30年,“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小心谨慎,未尝

  • 郭子仪历经三朝每次都逢凶化吉依靠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郭子仪

    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叫李享,他后来继承了皇位,就是后来的唐肃宗。网络配图他的名字叫“享”,其实一点也不懂得享受。野史中载,正因为他的节俭,才让他顺利地步入权力巅峰。李享做太子的时候,经常陪唐玄宗吃饭。有一次,御膳房准备了一些熟肉,里面有熟羊腿,玄宗让李享把羊腿割开来。李享就用手把羊腿分开了,手上沾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