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一代铮臣魏征的为官之道:不做忠臣做良臣

一代铮臣魏征的为官之道:不做忠臣做良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007 更新时间:2024/2/17 19:37:29

魏征,这位为“贞观之治”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在历史上已经有了那么多忠臣榜样的情况下,身为朝廷上的一名高级官吏,提出了“不做忠臣做良臣”这般石破天惊的见解。魏征在回答唐太宗李世民什么是忠臣、什么是良臣的问题时说:稷、契、咎陶这些人是良臣,龙逢、比干这些人是忠臣。能让自己获得美名,辅助君主获得尊贵的声誉,子孙相传,福禄无疆的臣子就是良臣;自身遭受杀身之祸,又陷君主背上杀戮忠臣的恶名,使小家和国家都遭受损失只留下空名的臣子就是忠臣。纵观魏征的一生,他确实如己所言,不做忠臣,而是一位十分称职的良臣。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有一些理念是很有意思的,诸如有“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的劝告,也有“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的训诫。在这里,“良臣”和“忠臣”显然不能互换,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内涵。能择主而事的臣子,是以自己为中心,以能否施展自己的才华造福于民、造福于社会为目的;不事二主的忠臣,则是以主子为中心,至于主子的作为是否有利于社会、有利于百姓,最多也只是忠臣在效忠主子前提之下的考虑。魏征,就是一个把社会、把百姓置于人君之上的良臣。在他的早期政治生涯中,不仅事过多主,而且对每位主人都恪尽职守、态度从容。

魏征,字玄成,公元580年出生于钜鹿曲城(今河北巨鹿)一个低层官员家庭。他的父亲叫魏长贤,任过北齐朝屯留的县令。魏征小时,家道中落,但贫困的生活并未给他造成不良的影响,相反,他落拓不羁,胸怀大志,宁愿出家当道士,也不愿从事普通的谋生之业。他极喜读书,眼见着天下渐乱,因此特别专注于如何经营天下的学说。

隋炀帝大业末年,天下群雄纷起。时任武阳郡丞的元宝藏,起兵响应夺取了瓦岗军领导权的李密,征召魏征为书记官,这样,魏征也就参加了瓦岗军。李密在隋时做过官,是因不满意所当的宿卫侍从这一职务,称病自免,闭门读书,之后参加瓦岗起义军的。他每次见元宝藏给他的报告,都赞不绝口,一打听,全是魏征写的,于是就将魏征召到了身边,魏征也就从元宝藏的手下变成了李密的手下。魏征到了李密手下后,即向李密提出了10条建议,然而,李密虽然认为这些建议新奇却未能加以实际运用。后来,被李密打败了的隋军将领王世充卷土重来,在洛口一带攻打李密。因才打败过王世充,李密军上上下下都不把王世充放在眼里。魏征分析了敌我情况,但因职位低,只能向李密的长史郑颋建议道:魏公(李密)虽然很快取得了胜利,但骁将锐卒死伤过多;军中府库空虚,对有功的将士又未给予赏赐,战士们求战的心情并不积极。从我军目前这两方面的情况来看,是难以抵挡王世充的。

因此,我军正确的应敌之策,是深沟高垒,跟敌人打持久战。要不了十天半月,敌人粮尽,只能退兵,那时我军乘机追击,必胜无疑。况且东都已无粮食,王世充走投无路,此番来攻是下了决死一战之心的。穷寇难以争锋,请转告李密将军不要贸然与之交战。不料郑颋对魏征这一建议竟然嗤之以鼻,说道:你的这一建议,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魏征想不到会遭此当头一棒,愤怒地说道:这是打败敌人的奇谋深策,哪里是什么老生常谈?说罢,拂袖而去。而这一战,未听魏征建议的李密果然大败。

李密兵败,转投唐高祖李渊。魏征服务的对象,也就从李密变成了唐王朝的统治者。魏征到了李渊手下后,却很久都没有得到建功立业的机会,于是毛遂自荐,请求到山东黎阳去招降尚未归顺的瓦岗军殘部。李渊同意了魏征的请求,并给了他一个秘书丞的衔头。当时,李密的旧部徐世勣还拥有不少人马,控制了东抵海滨、南临江淮、西至汝州、北达魏郡的广大地区。魏征来到梨阳,首先致书徐世勣,帮助他分析了形势,指出瓦岗军处于兵家必争之地,王世充东略之心不死,窦建德南谋之力待举,徐世勣孤立无援,必不能持久。魏征又分析了天下大势,指出天下必将为李渊所有,徐世勣只有尽早归顺,才可保平安富贵。这封信写得逻辑缜密,文情并茂。徐世勣得信,即率队归顺了李氏王朝。徐世勣后来被李渊赐姓李,其所部成了李氏争夺天下的劲旅,为李氏最终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魏征在这次招降中,兵不血刃就收了不少瓦岗旧部,展示了他过人的才华。

619年,隋末起义于河北、已自立为夏王的窦建德于聊城一举歼灭宇文化及所率军队,随后又大败唐军,攻陷梨阳,俘获魏征,魏征又成了窦建德的部下。窦建德得魏征,也十分赏识他的才干,但赏识不等于重用,窦建德只给了魏征一个起居舍人的官当,专门负责记录窦建德的言语行迹,真是大材小用了。魏征在窦建德手下一呆就是两年。两年之后,秦王李世民率军与王世充和窦建德的联合军团决战,先大败窦建德于虎牢关,后又迫使王世充投降,占领洛阳,取得东方战场的决定性胜利。窦建德兵败,身在窦营的魏征趁机劝说窦建德的洛州守将唐旦,一同投降了唐朝。

魏征在窦建德手下呆了两年之久,现又重新降唐,若以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即使不给戴上“叛变投敌”之类的帽子,至少也要划进立场不坚定之流,给予一定的惩处,不会再用;即便因有一技之长再用,也会在档案上注明,属于控制使用之列,不能参与决策和机要之类工作。李渊大度,没有惩处魏征,但也没有大度到重用魏征。倒是太子李建成慕魏征之名,将其召进太子府,任为太子洗马。太子洗马是一个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职,从级别上看,不低,是从五品上,而且虽是太子属官,但属老师之类,很受礼遇的。魏征到了李建成手下,也就一门心思为太子办事。他看到李建成和唐王李世民在争夺最高权力上的明争暗斗,特别是看到李世民的功劳和影响一天天大起来,很为太子担心。

窦建德部将刘黑闼拥兵南下,魏征感到太子建立功勋的机会来临了,就对李建成建议:有人说您只是以年长而位居东宫,无大功而要四海臣服。现刘黑闼残兵散众南下,此时击之,势必如摧枯拉朽。请您亲率大军讨伐,获取功名,并以此结识山东豪杰。李建成接受了魏征的建议。当时刘黑闼军士气甚锐,如立即交战很难取胜。魏征又建议李建成不要急于同刘黑闼军正面交锋,而应先发动政治攻势。魏征说:上次击败刘黑闼,俘获的将领皆被处死,他们的妻子儿女也都成了阶下囚。后来虽有诏书赦其余党之罪,却无人再敢相信我们。

现在释放全部被囚禁的俘虏,安抚宣赦后遣送回去,我们就可以坐视敌军离散了。李建成采纳了魏征的建议。果然不出魏征所料,刘黑闼军粮草用尽,军心大乱,士卒多有逃亡,李建成大胜。大败刘黑闼这一役充分显示了魏征的政治军事才能。后来,魏征又多次建议李建成早作准备,甚至应对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可惜李建成对魏征的这些建议犹豫不决。而李世民毕竟不是等闲之辈,不等李建成先下手,他就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让李建成成了刀下之鬼,魏征则被李世民俘获。

李世民捉到魏征后,问他: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并摆出了一副要杀他的样子。我们不知道假如魏征此时被吓得痛哭流涕,或跪地求饶,李世民又将会如何对待他。但此时被抓的魏征却态度从容,不卑不亢,很冷静地回答李世民说:太子若听从我的建议,哪里会遭受今天的横祸。李世民惜才如命,早就听说过魏征的大名,一见面临死刑威胁的魏征能如此从容,便放了他,并收为手下,给他封了一个詹事主簿的官。于是,魏征又成了李世民的部下。李世民虽然用了魏征,但一开始也并不重用,从詹事主簿这一级别就可以看得出来。唐制,詹事主簿只一个从七品上,很低级的。

纵观魏征早期的政治生涯,可见魏征一直是实践着他“良臣择主而事”、事天下不事一人、做良臣不做忠臣的政治理念的。也正因为魏征有着这样豁达的政治理念,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才留下了魏征这么一颗闪亮的明星。

标签: 一代铮臣魏征

更多文章

  • 揭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要杀掉魏征的接班人?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李世民

    魏征去世之后,同样以直谏著称的刘洎继任门下侍中。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刘洎作为魏征的接班人,或许能与唐太宗在上谱写一段君臣佳话。可是在贞观十九年(646年),刘洎却惨遭冤杀。此事也成为后来很多人攻击唐太宗的“黑历史”,但真相究竟如何呢?网络配图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因身染重病而卧床不起,刘洎、褚遂

  •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要命人推倒魏征的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魏征

    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和魏征的故事被世人所称道,传位千古美谈,可是世人只知道开始,却猜不到结局。魏征死的时候李世民还伤心地说我失去了一面镜子,谁能想到过了不久魏征的墓就被李世民给砸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网络配图魏征,河北人,在辅佐李世民之前

  • 李世民为什么要砸毁魏征的墓碑 后来又复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一直被看作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是李世民标榜自己广纳谏言的招牌。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然而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出人意料的变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而且一怒之下竟然亲自砸

  • 最牛谏臣魏征:他为啥敢劝谏唐太宗私生活?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唐太宗

    俗话说,劝酒不劝色。成就一桩好事可能需要很复杂的过程,而搅黄一件事有时只需一句话。按照通常的规则,一个男人有了花心,另一群男人往往假装不知或暗地怂恿,虽不想当牵线的红娘,但也不愿当棒打鸳鸯的法海,人们一般的态度是在沉默和好奇中让他们往好处发展,这就叫成人之美。不过,唐代名相魏征却不按常规出牌,竟让李

  • 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真实关系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唐太宗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我们都被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骗了一千多年,所谓“明君直臣”的千古佳话,根本就是两人心照不宣地出演对手戏,刻意营造出来的政治作秀!先来看看魏征是如何被唐太宗启用的。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开始清除建成余党,因早闻魏征才名,故专门召见,刚一见面,就质问魏征:“汝离间我兄弟,何也?”没想到魏

  • 魏征如何用“拍马屁”的方式来劝谏唐太宗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魏征

    说起名垂史册的“贞观之治”,就不能不提唐太宗与魏征这对千古难遇的“圣主与诤臣”。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魏征是一位刚正不阿,敢于当面指责皇帝错误的大臣。但鲜为人知的是,魏征其实还有“阿谀奉承”的一面,并且用“拍马屁”劝谏唐太宗改正错误。网络配图大约在贞观十年(636年)前后,太子李承乾的地位出现动摇,崛起

  • 唐太宗如此看重魏征可为何还要砸掉他的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太宗

    我们知道魏征和李世民的关系是非常好的。李世民我们知道,他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很有谋略,开创了贞观之治,算是一位非常有功绩的皇帝。而魏征呢,算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贞观之治的盛世离不开魏征的贡献,魏征在历史地位非常高,算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网络配图 历史民和魏征在历史上是一对著名的君臣CP。魏征经

  • 李世民对魏征包容了什么?成就贞观之治的盛世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世民

    唐太宗登位以后,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以隋亡为鉴,密切地注视着民心、民情和民意,紧紧地团结周围的文武大臣,先后实行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政策:减少苛捐杂税,不过分奴役和压迫农民;严惩贪官污吏,奖励功臣良将;重视科举取士,选拔统治人才;革除弊政,励精图治;善于倾听不同意见,不断改进统治方法,等等。在短

  • 魏征做了何事 就算在“奸臣”里也难找比肩者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魏征

    唐朝一代名臣魏征,字玄成,巨鹿曲城(今河北晋州市)人,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大家都知道,魏征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之一。作为古代杰出的谏官代表,魏征“事有必犯,知无不为”,即使是唐太宗李世民发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网络配图 虽然历代老百姓都知道魏征是个清官,可

  • 千年谎言,李世民和魏征的真实关系竟是这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魏征

    都说,成功男人的背后,总会站着一位伟大的女人。这话真不假!隋文帝杨坚,虽被老婆独孤皇后“管理”的都不想当皇上了,但却使杨坚造就了“开皇之治”。而唐太宗李世民,因为背后站着长孙皇后,让他成就了“贞观之治”。据史载,公元636年长孙皇后去世后,有宫中的女官,就把长孙皇后编撰的《女则》这书呈给唐太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