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说魏征死后李世民砸毁其墓碑并不奇怪

为什么说魏征死后李世民砸毁其墓碑并不奇怪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007 更新时间:2024/1/17 0:20:43

贞观十六年,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房屋。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李世民多次亲临魏府看他,给他送药,并将公主许给魏征的儿子。

不久,魏征病逝家中,李世民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魏征死后李世民罢朝五天致哀,诏以一品官的礼节送葬,亲自撰写碑文,刻于碑石上。这种荣耀,前所未有,貌似一代君臣之间的知音佳话。

然而,就在魏征死后半年,太子李承乾谋反。魏征是太子李承乾的老师,虽然已经去世,也有失教之嫌。更要命的是,魏征生前曾经极力举荐的两个具备宰相之才的人,吏部尚书侯君集、中书侍郎杜正伦都牵涉了进来,杜正伦因为获罪被免官,侯君集因参与谋反而被斩首。

网络配图

李世民非常生气,认为魏征说他们有宰相之才是在误导自己,说白了这是和奸人串通在一起害他,于是开始怀疑魏征在朝廷内有结党营私的嫌疑。

后来,李世民又得知消息:魏征曾把自己给皇帝提建议的书稿交给当时记录历史的官员褚遂良观看,李世民怀疑魏征是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心里更加气愤,久久不能释怀。

于是李世民自践天子金口玉言的名声,解除了公主与魏征之子的婚约。还不解气,竟气冲冲地来到魏征的墓地,推倒了亲手为魏征写的墓碑。

李世民和魏征这对在后人看来是明君与贤臣的楷模,为什么在魏征死后,李世民对他的态度就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难道仅仅是上面两件事情的叠加?事情应该不会这么简单。

其实李世民和魏征之间的关系,很难说得上有多么密切。虽然后来魏征因为善于进谏看上去日益得势、受宠,但他与李世民之间决非是好友关系,更谈不上有什么战友情谊。他们之间仅仅存在政治上的君臣关系而已。

因为,无论如何都不可否认一点,那就是,他们俩曾经是都想置对方于死地的政敌!而玄武门政变后,是魏征免死重用事件洗净了李世民身上的血迹,澄清了李世民逼父让位、杀死兄弟、侄子、纳室弟媳的诸种污名。李世民通过对魏征的重用不杀和纳谏晋职,在向世人证明自己具有宽容之心,是不忍心杀死自己的同胞兄弟的,实在是自己这二位兄弟做事太绝,天谴当死。

网络配图

反过来,又是李世民成全了魏征的地位和声望,澄清了魏征先后事奉多个主子不是忠贞之臣的污名。魏征通过对李世民貌似死谏的做法在向世人证明,不是我魏征反复无常事奉多主,实在是我以前的主子昏庸不听我的忠言而已。李世民与魏征,一对相互利用的政客,一对假人而已。

而在魏征的貌似死谏中,有时也确曾忘了自己的过往,毫无顾忌地进谏、批评和干预,时间久了,明智如李世民也不能不起逆反心理。尽管魏征的许多君臣理论和治国见解都是高明的,但是说得过多也会让人产生反感,特别是使皇帝不能尽情享受皇家的特权及愉悦,让本性不羁的李世民积怨已久。

对于魏征的许多谏言、谏条,李世民并非发自内心喜好和接受,可他为什么基本接受呢,这不能不说是李世民的一种政治姿态和做秀手段。他要以对魏征的容纳来衬托自己的开明并打造自己的政治形象。

李世民也并不是真心相信和喜欢魏征,他对魏征的容忍也是有限度的。李世民忍到最后,不得不将魏征赶走查资料编史书去了,远离了朝堂,落得了眼前的清净。实际上,这点从他对魏征任用的官职以及从贞观十年后就不再理会魏征就可以看出,他只是为了自己的皇权利益而不得不任用魏征。

同样,为了使自己有好的口碑与形象,他又不得不忍受魏征的进谏。以至于李世民多次忍无可忍,曾经在长孙皇后面前忿忿地说出“早晚有一天要将魏征杀头”、“我恨不得杀了这个乡巴佬”等话来。

网络配图

后来李世民东征高丽失利,据说想起了魏征,后悔莫及地说:“如果魏征还在的话,我就不会犯这个错误了。”给自己找了个台阶,立刻重加赏赐,抚慰魏征家人,并派人去祭奠魏征,重新将魏征的碑立好。

通过对李世民为魏征重修墓碑,可以看出,李世民为自己和魏征二人的政敌君臣关系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这也成为李世民最后一次从对方身上博取青名、澄清自身污名的行为。再返回去看,李世民砸毁魏征的墓碑,才是真正表达了他曾经深藏不露的真性情。理由呢,假人作多了你烦不烦?

标签: 魏征

更多文章

  • 一代铮臣魏征的为官之道:不做忠臣做良臣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一代铮臣魏征

    魏征,这位为“贞观之治”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在历史上已经有了那么多忠臣榜样的情况下,身为朝廷上的一名高级官吏,提出了“不做忠臣做良臣”这般石破天惊的见解。魏征在回答唐太宗李世民什么是忠臣、什么是良臣的问题时说:稷、契、咎陶这些人是良臣,龙逢、比干这些人是忠臣。能让自己获得美名,辅助君主获得尊贵的声誉

  • 揭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要杀掉魏征的接班人?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李世民

    魏征去世之后,同样以直谏著称的刘洎继任门下侍中。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刘洎作为魏征的接班人,或许能与唐太宗在上谱写一段君臣佳话。可是在贞观十九年(646年),刘洎却惨遭冤杀。此事也成为后来很多人攻击唐太宗的“黑历史”,但真相究竟如何呢?网络配图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因身染重病而卧床不起,刘洎、褚遂

  •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要命人推倒魏征的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魏征

    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和魏征的故事被世人所称道,传位千古美谈,可是世人只知道开始,却猜不到结局。魏征死的时候李世民还伤心地说我失去了一面镜子,谁能想到过了不久魏征的墓就被李世民给砸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网络配图魏征,河北人,在辅佐李世民之前

  • 李世民为什么要砸毁魏征的墓碑 后来又复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一直被看作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是李世民标榜自己广纳谏言的招牌。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然而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出人意料的变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而且一怒之下竟然亲自砸

  • 最牛谏臣魏征:他为啥敢劝谏唐太宗私生活?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唐太宗

    俗话说,劝酒不劝色。成就一桩好事可能需要很复杂的过程,而搅黄一件事有时只需一句话。按照通常的规则,一个男人有了花心,另一群男人往往假装不知或暗地怂恿,虽不想当牵线的红娘,但也不愿当棒打鸳鸯的法海,人们一般的态度是在沉默和好奇中让他们往好处发展,这就叫成人之美。不过,唐代名相魏征却不按常规出牌,竟让李

  • 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真实关系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唐太宗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我们都被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骗了一千多年,所谓“明君直臣”的千古佳话,根本就是两人心照不宣地出演对手戏,刻意营造出来的政治作秀!先来看看魏征是如何被唐太宗启用的。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开始清除建成余党,因早闻魏征才名,故专门召见,刚一见面,就质问魏征:“汝离间我兄弟,何也?”没想到魏

  • 魏征如何用“拍马屁”的方式来劝谏唐太宗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魏征

    说起名垂史册的“贞观之治”,就不能不提唐太宗与魏征这对千古难遇的“圣主与诤臣”。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魏征是一位刚正不阿,敢于当面指责皇帝错误的大臣。但鲜为人知的是,魏征其实还有“阿谀奉承”的一面,并且用“拍马屁”劝谏唐太宗改正错误。网络配图大约在贞观十年(636年)前后,太子李承乾的地位出现动摇,崛起

  • 唐太宗如此看重魏征可为何还要砸掉他的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太宗

    我们知道魏征和李世民的关系是非常好的。李世民我们知道,他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很有谋略,开创了贞观之治,算是一位非常有功绩的皇帝。而魏征呢,算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贞观之治的盛世离不开魏征的贡献,魏征在历史地位非常高,算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网络配图 历史民和魏征在历史上是一对著名的君臣CP。魏征经

  • 李世民对魏征包容了什么?成就贞观之治的盛世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世民

    唐太宗登位以后,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以隋亡为鉴,密切地注视着民心、民情和民意,紧紧地团结周围的文武大臣,先后实行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政策:减少苛捐杂税,不过分奴役和压迫农民;严惩贪官污吏,奖励功臣良将;重视科举取士,选拔统治人才;革除弊政,励精图治;善于倾听不同意见,不断改进统治方法,等等。在短

  • 魏征做了何事 就算在“奸臣”里也难找比肩者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魏征

    唐朝一代名臣魏征,字玄成,巨鹿曲城(今河北晋州市)人,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大家都知道,魏征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之一。作为古代杰出的谏官代表,魏征“事有必犯,知无不为”,即使是唐太宗李世民发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网络配图 虽然历代老百姓都知道魏征是个清官,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