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权为何选定顾雍为丞相?顾雍为何如此受重视

孙权为何选定顾雍为丞相?顾雍为何如此受重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791 更新时间:2024/1/16 9:46:59

孙策临死向孙权交权时,有一句著名临终嘱咐,说是“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孙权虽然基本遵从哥哥遗愿,让周瑜总管军事和外交,对张昭也很尊重,却并未安排张任丞相:东吴第一任丞相是孙邵,孙邵死后代替他的是顾雍

顾雍似乎不显山不显水,没有任何惊人言行,那他究竟何德何能,使孙权如此重视、重用呢?

他的出类拔萃之处,恰恰是他的低调。

网络配图

顾雍其实师出名家:他的老师蔡邕(蔡雍)是东汉大文学家和书法家,是蔡文姬的父亲。小顾幼时向避难于吴的蔡邕学习弹琴和书法。他学习这些才艺不是被迫,不是为中考、高考加分,也不需要家长牺牲周末时间陪伴,所以能静下心来练习,一点就通。蔡老师惊讶他的才气,以至于激动地说:“你以后一定能成器,我就把我的名字给你吧!”从此他就叫顾雍。当然了,老师把自己的名字给了学生之后,自己也留了一份,还是叫蔡邕。于是师生同名(同音),传为佳话。

编电视剧的可以在这里加一段顾雍和蔡文姬的纠葛,或埋下个什么伏笔。我这里没有相关故事。

接着说。小顾二十岁就被推荐为合肥市市长,后来又辗转各地任职。孙权当会稽郡郡委书记(太守)的时候不能到任,就命顾雍为副书记(郡丞),代行书记职务。顾雍很快将会稽治理得井井有条。几年后又升官入朝。孙权当吴王后,顾雍被封了侯。封侯后回乡探亲时,家里人还不知道呢,知道之后当然非常吃惊。这种境界,一般人就难以达到:过去讲“衣锦还乡”,汉朝的老祖宗刘邦当年就弄得很张扬。在下拿自己比量,别说被封侯,记得小时候初次进动物园见了猴,回家还逢人就说呢。

顾雍低调,但绝不平庸。他自持内倾,寡言少语,但只要话一出口,就能切中肯綮。他不喝酒,所以别人在酒后狂欢时,一见到顾雍,就不敢放肆了,连孙权都说:“有顾先生在场,我也不敢纵情”。但顾雍与张昭有所不同:他并不像张子布那样直接出面干涉,使别人当众下不来台。当时的人都知道,孙权有事需要征求丞相意见时,总是让中书令去顾雍家里探访。如果主上的意见合乎顾雍的意思,可以执行,顾雍就设宴招待来者,与之热烈讨论;顾雍若觉得不妥,就板起面孔沉默不语,也不张罗酒食。于是来人只好告退。这样君臣都不伤面子。

顾雍做官不追求表面政绩,不搞“面子工程”。当时驻守江边的诸将急于立功,就提出各种主动进攻的建议。孙权为此请教顾雍,顾雍就指出诸将的真正动机:他们并非从国家利益出发,而只为自己功名。他建议孙权予以制止。

网络配图

但顾雍并非那种怕犯错误而不做为的官僚。平时他常微服私访,考查政务是否得当,调研回来以后就将意见上呈主公。提案若被采纳,他就归功于皇上;若被驳回,也不发牢骚。你想,这样的手下,孙权能不喜欢吗?倘若相反,做属下的提出点合理化建议,成功之后到处宣传:“这可是我提出的啊!”而若主上没采纳,后来又确实坏了事,就得理不让人,到处嚷嚷:“不听我的,栽了吧?”那这样的人还想不想干下去啊?

即使提不同意见,顾雍也用平静的语气,并不激动,并不慷慨陈词。大家觉得他说话有分量,是因他的想法本身的正确性,再就是大家相信他人格的正直,他办事公道公平,一切出于公心。

老顾自己低调,也不希望子孙们过于张扬。孙权要将自己的侄女嫁给顾雍的外甥,特意宴请顾家父子以及顾雍的孙子顾谭。顾谭这时已担任要职,看到皇上高兴,他也忘乎所以,就借着酒醉跳起舞来,还跳起来没完。顾雍心里生孙子的气,但没马上发作。第二天,他把顾谭招来,当面斥责说:“你觉得你是杰青啊?了不起啊?当年萧何多大的功啊,每次见汉高祖还谨小慎微,好像不善言辞的样子呢!你对国家有什么汗马功劳?做了什么可以大书特书的事?不过是靠着我的地位,靠当孙子罢了!你这样忘乎所以不知节制,将来准会坑爹坑爷!”说完就背身面壁躺在床上,不理孙子了。过了好久才让孙子离开。

顾雍的中正持平,还用之于对手或罪犯。有位叫吕壹的官员,平时作威作福,以权谋私,还诬陷无辜,诽谤大臣,连顾雍本人都被他攻击过。后来这吕壹被“打老虎”抓了起来,顾雍亲自审问。面对攻击过自己、现在成了阶下囚的吕壹,顾雍仍和颜悦色,平心静气审问,临了,还问犯人需不需要作最后陈述。此时,一位名叫怀叙的官员冲上前,当众对犯人侮辱谩骂。顾雍马上予以制止,并批评说:“有国法在那,你何必这样呢!”

你看,那时的顾丞相就有了现代的法律意识,懂得保护犯人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

网络配图

但是,对顾雍的这种做法,后来研究三国史的一些人并不都以为然。比如有个叫徐众的,他评论说:“顾雍不因吕壹诽谤过自己而公报私仇,保持和颜悦色,这是长者风度。但是,对这样的罪犯,还征询他有什么要说的,这就不对了。吕壹这个坏蛋全国人民都恨他,有人还要亲手宰了他呢。顾雍让他申诉辩护,如果不接受上诉,于法理不通;如果接受上诉,皇上若出于尊重丞相意见的考虑原谅了吕壹,那被他陷害过的陆逊等人不太可悲了么?怀叙当面侮辱谩骂罪犯,不是由于私愤,没什么错。对不仁的人不仁,这就是‘仁’!所以,顾雍不该批评怀叙。”以今天观点看,顾雍和徐众到底谁对谁错呢?

标签: 孙权

更多文章

  • “东吴名相”顾雍:一生仕途亨通、善始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顾雍,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顾雍的文章,欢迎阅读哦~顾雍(168年—243年),字元叹,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东吴在位19年的丞相,又“东吴名相”之美誉。在三国时代,东吴孙权的手下也是人才济济,但能像顾雍那样一生仕途亨通,并善始善终的人却是屈指可数的,这是为什么呢?顾雍一生如

  • 张昭从未当丞相,顾雍却为相十九年,孙权是如何选择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张昭,三国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张昭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曹魏黄初三年(吴黄武元年),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孙权正式开国,也是孙权权力的再一次提升。当然,对于他手下的文官武将,更是一次晋升的机会。孙权此时需要一个丞相,总领万机。很多人都找来表示应该让张昭来担任吴国丞相,但孙权却表示

  • 三国名臣顾雍的生平是怎样的?历史上顾雍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三国,顾雍

    顾雍的故事是怎样的?顾雍是怎么死的?如何评价顾雍?中国历史故事网这就为你介绍:顾雍生平简介顾雍(168年—243年),字元叹。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汉末至三国时吴国重臣。顾雍少时受学于蔡邕,弱冠即任合肥县长,历任娄、曲阿、上虞县长,所在之处皆有治绩。任会稽郡丞,代行太守事,讨平寇贼,安定郡县。数

  • 东吴在位19年的丞相,揭秘顾雍的传奇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顾雍,三国

    说到顾雍,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故事。顾雍(168年—243年),字元叹,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东吴在位19年的丞相,又“东吴名相”之美誉。在三国时代,东吴孙权的手下也是人才济济,但能像顾雍那样一生仕途亨通,并善始善终的人却是屈指可数的,这是为什

  • 位高权重却一尘不染的东吴名臣,顾雍为何不出名?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顾雍,东吴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顾雍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三国中治国才能可与诸葛亮比美的,还有东吴的名相顾雍。关于顾雍这个人,看官你可能没有听说过,其实这也并非罗老先生对他有什么偏见,他不出名也不是偶然的,因为他不是一个贪功好利之人,即使处在高台上,顾雍也一样一尘不染,不与其他人争功,

  • 顾雍是能与诸葛亮比肩的丞相,他有哪些有趣的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三国,顾雍

    顾雍(168—243),字元叹,吴郡吴县人。三国孙吴丞相、政治家。顾氏是江南名门望族。顾雍从小聪明机灵,少年时曾从因避怨而隐居于吴的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原名雍,字伯喈)学琴与书法。蔡邕对顾雍的才华十分赏识,认为将来必定有所成,于是将自己的名字相赠。顾雍像 弱冠之年,顾雍即由州郡官吏表举推荐,担任

  • 诸葛亮为什么要挥泪斩马谡?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诸葛亮,马谡

    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度,在山上扎营,是丢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丢失,让蜀汉军队丧失了继续进取陕西的最好时机,作为将领,马谡需要负主要责任。诸葛亮斩马谡可谓是千古传诵。马谡的伏法归咎于他犯的军法,但是犯了军法的将领不一定就一定要处斩,比如唐时二路元帅薛丁山屡次犯军法,但却并没有被斩首示众。由此可见

  • 诸葛亮执法有失公平?为何斩马谡却放纵法正?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诸葛亮,马谡,法正,三国

    军纪严明,的确是保持一支军队旺盛战斗力和优良作风的根本保障。但在乱世多战的背景下,将帅频征于沙场,孰能无过?谋士累算于阵前,岂能无遗?再加之人才竞争激烈,“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故而军中极刑的实施并不能完全拘于俗理,束于常规,对于尊者、名将必须适度而刑。相比于曹操,诸葛亮则施刑太重,屡对手下重臣痛下

  • 街亭疑云:马谡到底违背了诸葛亮什么样的部署?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诸葛亮,三国,北伐,

    诸葛亮初次北伐中原,有魏国等三郡叛魏响应,占有军事上的主动,可是,由于马谡将街亭丢失,形势发生了逆转。诸葛亮进攻失去了所可以依托的据点,只好退回到汉中。兵退后,诸葛亮将马谡斩首,以追究军事失败的责任。马谡本来是个参军,在诸葛亮南征时给诸葛亮献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

  • 马谡为何不受重用 诸葛亮骂马谡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马谡

    三国马谡马谡,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生于190年,卒于228年,享年39岁。字幼常,襄阳宜城人(今为湖北宜城南),为三国时期蜀汉侍中马良之弟。马谡共有兄弟五人,并在五人中年龄最小,但五兄弟个个都才气过人,被人们称为“马氏五常”。马谡画像马谡原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国,曾相继担任过绵竹县令、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