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东吴在位19年的丞相,揭秘顾雍的传奇经历

东吴在位19年的丞相,揭秘顾雍的传奇经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791 更新时间:2024/2/13 17:23:17

说到顾雍,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故事。

顾雍(168年—243年),字元叹,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东吴在位19年的丞相,又“东吴名相”之美誉。

在三国时代,东吴孙权的手下也是人才济济,但能像顾雍那样一生仕途亨通,并善始善终的人却是屈指可数的,这是为什么呢?

顾雍一生如此幸运,凭借的不仅仅是他自己的才华,也不是家门出身,而是自己的人格魅力。

顾姓在当时是吴郡四大家族“顾、陆、朱、张”的首位,也是江南的名门望族。在顾雍小的时候,东汉著名的大学者蔡邕避祸而南下,顾雍的父亲就让顾雍拜蔡邕为师,学习弹琴和书法等。

顾雍才思敏捷,心思沉静,深得蔡邕的喜爱。蔡邕就把自己的原名“雍”字赠送给了这位弟子。又因受到老师的赞叹,所以顾雍的字为“元叹”。

受到大学者老师的赞誉,再加上顾雍本人又才识出众,所以,顾雍在20岁的“弱冠”之年就被举荐为合肥县长,后来又历任娄县、曲阿、上等地的地方官,在这些地方都建树了良好的成绩。

建安五年(200年),孙权兼任会籍太守,但孙权并未到任,而是让顾雍为会稽郡丞,代理太守之职,全权处理一切事务。顾雍也不负所托,把会籍打理的井井有条,人心归附。

就这样,顾雍凭借自己的才华,逐渐地进入孙权的权力中心。黄武四年(225年),丞相孙邵病逝,孙权没有选择大家都猜测的顾命大臣张昭为丞相,而是任命顾雍接任丞相一职。

顾雍内心刚直,自律很严。孙权喜欢饮酒,常常和一帮臣子们饮酒作乐,顾雍不像张昭那样对孙权进行严厉的批评,而是和众人一起端坐在席中,但却滴酒不沾,沉默寡言。

顾雍这种态度的威慑力却远大于张昭的疾言厉色,孙权和众大臣看到顾雍这样,往往也不敢放肆,担心被顾雍责备。孙权为此而感叹的说:“顾公在座,使人不乐。”

顾雍行事低调,不喜张扬。黄武元年(221年),孙权称吴王后,封顾雍为阳遂乡侯,而顾雍受封后,连家人也没告诉,后来家人还是从别人的口中才知道此事的。

顾雍性格如此低调沉静,正如古人所说的“静生慧”那样,沉静安宁的心境可以洞察世间百态,因此,孙权又评价顾雍说:“顾公不言,言必有中。”

孙权每遇到难以解决的事,就会派手下去找顾雍商量拿主意。顾雍要是赞同孙权的意见,就会请来人吃饭,边吃边商量细节;如果不满意,就不会请来人吃饭。这样久而久之后,孙权干脆都不问手下“顾公怎么说”,而是直接问:“顾公请你吃饭了吗?”

顾雍无论是对上司还是同级,甚至是对下属,他在说话的时候即便是持有不同的见解,也不会用激烈的方法去反驳对方,而是会从更加理性的方面入手,再引导对方走入自己的思维,使其最终能够认同自己的意见。

顾雍对外人宽宏大量,但对家人的要求却很严格。一次,孙权出嫁一个侄女,宴请了顾雍祖孙三人。

在宴会上,顾雍的孙子顾谭多喝了几杯酒,有些失态,当众跳起了舞而且还制止不住。

次日,顾雍当面狠狠地责备了顾谭一番:“君王以含垢为德,臣下以恭谨为节。昔萧何吴汉并有大功,何每见高帝,似不能言;汉奉光武,亦信恪勤。汝之于国,宁有汗马之劳,可书之事邪?但阶门户之资,遂见宠任耳,何有舞不复知止?虽为酒后,亦由恃恩忘敬,谦虚不足。损吾家者必尔也。”(《三国志·张顾诸葛步传》)

顾雍最后那几句话说顾谭不够谦虚谨慎,担心顾家要败在你的手里了。顾谭听完羞愧不已,在那里面壁思过了足足一个多小时才被顾雍赶走。

顾雍在东吴担任丞相长达十九年之久,他从不以个人喜好、恩怨去选择官员,而是尽力把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职位上,并且一旦委任后,便全心全意地信任他们,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顾雍还经常到民间走访,探询人民的疾苦,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办法。通过顾雍十九年的精心辅佐,东吴得到了全面的兴盛和繁荣,因此顾雍被赞誉为“东吴名相”。

吴赤乌六年(243年),已经76岁高龄的顾雍病到了,孙权让名医赵泉前往顾府为顾雍诊治,赵泉诊治完后,却不告诉他病情。

没几天,孙权就拜顾雍的次子顾济为骑都尉,顾雍得知后,便明白自己不久于人世了,他对家人说:“泉善别死生,吾必不起,故上欲及吾目见济拜也。”果然,几天后,顾雍就去世了。

顾雍死后,孙权身穿素服亲自前往吊唁,后又下诏称颂顾雍:“至德忠贤,辅国以礼。”并赐谥号“肃侯”。

吴国末年,吴国后期重臣、陆逊之侄陆凯称赞顾雍:“汉有萧(何)、曹(参)之佐,先帝有顾、步(骘)之相。”把顾雍与汉初之萧何、曹参相比,可见顾雍在东吴历史上的影响有多大。

标签: 顾雍三国

更多文章

  • 位高权重却一尘不染的东吴名臣,顾雍为何不出名?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顾雍,东吴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顾雍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三国中治国才能可与诸葛亮比美的,还有东吴的名相顾雍。关于顾雍这个人,看官你可能没有听说过,其实这也并非罗老先生对他有什么偏见,他不出名也不是偶然的,因为他不是一个贪功好利之人,即使处在高台上,顾雍也一样一尘不染,不与其他人争功,

  • 顾雍是能与诸葛亮比肩的丞相,他有哪些有趣的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三国,顾雍

    顾雍(168—243),字元叹,吴郡吴县人。三国孙吴丞相、政治家。顾氏是江南名门望族。顾雍从小聪明机灵,少年时曾从因避怨而隐居于吴的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原名雍,字伯喈)学琴与书法。蔡邕对顾雍的才华十分赏识,认为将来必定有所成,于是将自己的名字相赠。顾雍像 弱冠之年,顾雍即由州郡官吏表举推荐,担任

  • 诸葛亮为什么要挥泪斩马谡?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诸葛亮,马谡

    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度,在山上扎营,是丢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丢失,让蜀汉军队丧失了继续进取陕西的最好时机,作为将领,马谡需要负主要责任。诸葛亮斩马谡可谓是千古传诵。马谡的伏法归咎于他犯的军法,但是犯了军法的将领不一定就一定要处斩,比如唐时二路元帅薛丁山屡次犯军法,但却并没有被斩首示众。由此可见

  • 诸葛亮执法有失公平?为何斩马谡却放纵法正?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诸葛亮,马谡,法正,三国

    军纪严明,的确是保持一支军队旺盛战斗力和优良作风的根本保障。但在乱世多战的背景下,将帅频征于沙场,孰能无过?谋士累算于阵前,岂能无遗?再加之人才竞争激烈,“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故而军中极刑的实施并不能完全拘于俗理,束于常规,对于尊者、名将必须适度而刑。相比于曹操,诸葛亮则施刑太重,屡对手下重臣痛下

  • 街亭疑云:马谡到底违背了诸葛亮什么样的部署?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诸葛亮,三国,北伐,

    诸葛亮初次北伐中原,有魏国等三郡叛魏响应,占有军事上的主动,可是,由于马谡将街亭丢失,形势发生了逆转。诸葛亮进攻失去了所可以依托的据点,只好退回到汉中。兵退后,诸葛亮将马谡斩首,以追究军事失败的责任。马谡本来是个参军,在诸葛亮南征时给诸葛亮献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

  • 马谡为何不受重用 诸葛亮骂马谡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马谡

    三国马谡马谡,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生于190年,卒于228年,享年39岁。字幼常,襄阳宜城人(今为湖北宜城南),为三国时期蜀汉侍中马良之弟。马谡共有兄弟五人,并在五人中年龄最小,但五兄弟个个都才气过人,被人们称为“马氏五常”。马谡画像马谡原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国,曾相继担任过绵竹县令、成都

  • 马谡最后究竟有没有被孔明斩杀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马谡,诸葛孔明

    关于诸葛亮是否有斩马谡的事情,很多人持有异议,当时马谡战败回到大营之后就被人关押到了牢中然后押解回蜀中进行审判。关于挥泪斩马谡的桥段最初开始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小说作品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真实的诸葛亮和马谡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在《向朗传》中有关于这段历史的描述,当时丞相长史是向朗,而马谡跟向朗关系

  • 分析马谡不受刘备重用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马谡

    三国马谡马谡,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生于190年,卒于228年,享年39岁。字幼常,襄阳宜城人(今为湖北宜城南),为三国时期蜀汉侍中马良之弟。马谡共有兄弟五人,并在五人中年龄最小,但五兄弟个个都才气过人,被人们称为“马氏五常”。马谡画像马谡原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国,曾相继担任过绵竹县令、成都

  • 分析解读为什么诸葛亮要选马谡守街亭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诸葛亮,马谡

    马谡失守街亭在关于三国的争论中,有一个就是诸葛亮到底该不该斩马谡,马谡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受诸葛亮重用,曾任成都令,和马良都是在刘备入川的时候加入到大军的。马谡剧照街亭失守之后,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但是后世有人认为诸葛亮斩马谡过于严苛,这件事期大部分责任是归咎于马谡刚愎自用,纸上谈兵。但是不能因此抹杀

  • 失街亭后潜逃 历史上马谡没被诸葛亮“斩”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马谡,诸葛亮

    马谡,字幼常,襄樊宜城人,生于公元190年,死于公元228年。马谡在历史上算不上是大人物,可是知名度却很高,一部《三国演义》的小说,一出《空城计》的戏曲,使他以纸上谈兵的形象定格在历史的天幕上。说起马谡的死,历来人们都认为马谡是在街亭之败后回到诸葛亮大营负荆请罪,最后被诸葛亮挥泪斩于军门。网络配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