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唐名将李嗣业的生平简介,李嗣业的人物事迹

大唐名将李嗣业的生平简介,李嗣业的人物事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160 更新时间:2024/3/6 22:37:51

威震西域

李嗣业,字嗣业,京兆高陵(今陕西省三原县)人,身高七尺,力大超群。 开元年间(713年—741年),李嗣业跟随安西都护 来曜征伐十姓苏禄,李嗣业首先登上城堡抓获俘虏,积累功劳授任昭武校尉。 天宝初年(742年),李嗣业受召募到安西,当时军队中开始使用 陌刀(一种长柄两刃刀),而李嗣业特别擅长使用陌刀,每次战斗必定担任先锋,所向无敌。安西四镇节度使 夫蒙灵察(马灵察)知其勇敢强健,每次出兵都带李嗣业一同前往。 后来,李嗣业累次升迁至 中郎将。

天宝六年(747年,《 旧唐书》误作天宝七年),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四镇节度副使、行营节度使 高仙芝奉命率军攻打

小勃律国。高仙芝任命李嗣业和中郎将 田珍担任左、右 陌刀将。当时

吐蕃十万军队驻扎在娑勒城,靠山临河,用木材修成城寨,来抵御唐军。高仙芝夜里偷渡信图河,下命令说:“到中午打败敌人,不然都处死。”李嗣业率领步兵登上高山,往下推石头砸击吐蕃军,单独扛着大旗带头冲向险路,众将都跟着他。吐蕃军没料到唐军突然到达,因此大败,跳下山崖摔死、投水溺死的有十分之八九。

唐军乘胜进军到勃律城,抓获小勃律国国王、吐蕃公主,斩断藤桥,派兵三千戍守。于是小勃律国平服, 拂林、

大食国等七十二国都归顺唐朝。李嗣业因功升任右威卫将军。

天宝十年(751年),李嗣业跟随高仙芝讨平 石国和 突骑施,以跳荡先锋加封特进官,兼任本官。 敌军都称他为“神通大将”。

先前,高仙芝靠用计偷袭攻占石国,俘虏石国国王,石国国王之子逃跑,就挑拨各族都怨恨高仙芝,并与大食国联合准备进攻四镇。高仙芝得知后,率领胡、汉两万(一作三万)军队进攻大食国,深入其国境七百余里,到怛罗斯城时,与大食军队遭遇。双方相持五日,此时葛罗禄部众反叛唐朝,与大食夹攻唐军,高仙芝大败,士卒阵亡殆尽,仅剩残余士卒数千人。当时情况非常紧急,李嗣业对高仙芝谋划说:“您率兵深入敌境,后无援兵,大食军乘胜进攻,他们其他各族军队也将勇猛敢斗,我和您都前去战死,谁来报效国家呢?不如退守

白石岭考虑退兵。”高仙芝说:“我正召集被打散的军队,明天再和他们交战。”李嗣业说:“大势已去,不能坐等杀头。”于是立即赶去扼守白石岭,由于道路狭窄,所以只能步兵、骑兵一个跟着一个前进,恰逢遇上

拔汗那退兵,辎重车堵住道路不能过,李嗣业怕被追上,于是手拿大棒打他们,士兵和马匹被打倒的有几十上百,拔汗那的异族军吓跑,高仙芝才得以生还。

高仙芝向朝廷奏报李嗣业的功劳,朝廷升任李嗣业为右金吾大将军 ,留任疏勒镇使。[

奉命讨叛

天宝十二年(753年),朝廷加任李嗣业为 骠骑大将军。李嗣业进京朝见时,唐玄宗

李隆基当面赐酒给李嗣业喝,李嗣业因酒醉起身拜舞,唐玄宗为了表示对李嗣业的宠信,赏给李嗣业一百匹绸缎、五十件金器、钱十万贯,并说道:“这是给你解酒的。”

天宝十四年(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 安禄山造反, 安史之乱爆发, 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 长安、洛阳两京陷落。此时皇太子

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 唐肃宗,遥奉唐玄宗为 太上皇。

至德元年(756年),唐肃宗征调李嗣业回来,诏书一到李嗣业就率军上路,并和众将割破手臂起誓说:“路过的地方,一草一木都不能动。”到达凤翔后,拜见唐肃宗,唐肃宗高兴地说:“现在你来到,胜过几万军队,讨贼能否成功,全靠你们。”于是下诏命李嗣业和

郭子仪仆固怀恩配合。李嗣业常常担任先锋,用大棒挥击,叛军碰到必败,可谓是所向无敌。 后升任四镇、伊西、北庭行军兵马使。

收复两京

至德二年(757年),当时长安、洛阳还未收复,而唐肃宗身在凤翔。同年九月,李嗣业跟随广平王

李豫前往收复长安,当时李嗣业率领前军,郭子仪率领中军,王思礼率领后军。大军到达长安城西后,在香积寺北面沣水东岸结成阵列。叛军十万在北面列阵,叛军将领李归仁率领精锐骑兵出阵挑战,唐军用箭射退他们后就派骑兵击,逼近叛军阵中,叛军一齐前进,唐军退却,叛军乘机突进,唐军惊乱,阵型混乱。这时李嗣业对郭子仪说:“今天如果不拼死抵抗,全军就会彻底灭亡。”于是就袒露上身,手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声呼喊,奋勇杀敌,被李嗣业的刀砍中的敌人人马都碎裂了,李嗣业接连杀死数十人,唐军的阵型恢复严整。然后李嗣业率领前军两千步兵各持长刀、长柄斧,排成横队,如墙向前推进,李嗣业身先士卒,唐军所向披靡。李归仁埋伏精兵于阵地东面,想要从后面袭击唐军,但被唐军侦察发觉,元帅广平王李豫派朔方左厢兵马使仆固怀恩率领回纥精兵袭击叛军伏兵,李嗣业到叛军背后夹击叛军。叛军伏兵被全部消灭。此时李嗣业率唐军与回纥军绕道至叛军阵后,与唐朝大军前后夹击叛军,从午时至酉时,大破叛军,斩首六万级,叛军填沟壑而死者达到十分之二三(另一说接近一半),叛军大败而溃退。剩余的叛军逃入长安城中,夜晚喧叫声不止。叛军将领张通儒、安守忠、李归仁向东退去,防守陕郡。唐军收复长安。安庆绪又命令严庄率军队到陕郡援助张通儒等人抵挡唐朝官军。广平王、郭子仪、王思礼等大军驻扎在陕西。李嗣业与郭子仪在新店遇到叛军,交战数合,唐军先胜后败,李嗣业急忙接应,回纥从叛军背后攻击叛军,冲入叛军军阵,李嗣业率领唐军精锐骑兵前进攻击,内外夹击之下,叛军大败,逃向河北。郭子仪于是收复洛阳。李嗣业作战最多。

屡败叛军

至德二年(757年)十一月,李嗣业与 张镐、 鲁炅、 来瑱、吴王 李祗、 李奂攻打河南、河东道的郡县,全部收复。只有叛将

能元皓占据北海,高秀岩占据大同,还未克复。 李嗣业因功加任 开府仪同三司,兼任卫尉卿,封爵虢国公,食邑两百户。

乾元元年(758年)三月二十一日,当时李嗣业屯驻在 河内,北庭兵马使王惟良阴谋叛乱,李嗣业与裨将 荔非元礼讨伐并杀死王惟良。叛军首领

安庆绪得知李嗣业驻守在河内后,于同年四月,和部将 蔡希德、崔乾率领步兵、骑兵二万,渡过沁水来攻打河内,没有攻克而率兵返回。

乾元元年(758年)六月,李嗣业兼任怀州刺史,充任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

九月,李嗣业奉命与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淮西节度使鲁炅等率领步兵、骑兵二十万讨伐安庆绪。

十月,郭子仪击败叛军将领安太清,安太清退保卫州,郭子仪进兵包围卫州,李嗣业等一起到卫州与郭子仪会合。安庆绪派兵七万援救卫州,唐军大败安庆绪,攻取卫州。

战死沙场

乾元二年(759年)正月,李嗣业和郭子仪等围攻相州,当时军队疲倦,众将都没能建功,只有李嗣业穿铠甲多次奋勇杀敌,在众军中数第一。李嗣业后在攻打

邺城时,身中流箭受伤,躺在营帐里养伤。正月二十八日,李嗣业在军中休养数日,伤势即将痊愈,恰逢突然听见发令的钟鼓声,李嗣业知道是在和叛军作战,因而大喊杀敌,致使伤口破裂,流血几升而死。

唐肃宗得知后,甚是震惊惋惜,便下诏表彰李嗣业的生前功绩,赐谥号为忠勇,追封武威郡王,并派灵车护送其遗体回任所。

下葬当天,唐肃宗派宦官前往吊唁,朝中大臣哭着为李嗣业致哀,李嗣业的墓地安排十户人家常年清扫。

标签: 唐朝

更多文章

  • 勇猛无敌的李嗣业是怎么殒命的?唐肃宗是怎么指挥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李嗣业

    勇猛无敌的李嗣业是怎么殒命的?唐肃宗是怎么指挥的?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唐朝开元年间,安西都护府中涌现出一位猛将,他善用陌刀、骁勇善战,“每战必为先锋,所向摧北”,此人就是名将李嗣业!安史之乱爆发后,李嗣业率领精兵驰援,每次与叛军交战时,他身先士卒,“持大棒冲击,

  • 最早使用陌刀和推广陌刀的大唐名将,还真不是李嗣业?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

    最早使用陌刀和推广陌刀的大唐名将,还真不是李嗣业?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陌刀,唐军的骄傲、敌军的噩梦。一提起陌刀,人们就会想起大唐名将李嗣业:“陌刀如墙而进,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一刀断人,一刀断马,陌刀堪称当时唐军大杀器。凭借平定安史之乱的赫赫战功,李嗣业成了大唐第一

  • 李嗣业:唐朝第一猛将,他有何著名战绩?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嗣业,唐朝

    你真的了解李嗣业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当嗣业者,人马俱碎!”当这声怒吼在战场中扩散开来时,敌人无不噤若寒蝉,就连那紧紧握住武器的手,都开始止不住的颤抖。语罢,他挥舞着长刀闯入敌军阵中,陌刀翻飞间,人马尽化作粉齑。一场刀舞下来,敌军竟被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这样勇猛的大将

  • 唐朝名将李嗣业,为何在乾元二年殒命沙场?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嗣业,唐朝

    对李嗣业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话说757年9月,唐军在长安附近的香积寺展开大战,关键时刻,李嗣业挺身而出,“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杀十数人,阵容方驻”。唐军稳住阵脚后,在李嗣业的指挥下,向叛军发起进攻,最终取得了胜利,“斩首六万级,填沟

  • 收复长安之战李嗣业是怎么扭转战局的?他靠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嗣业,唐朝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李嗣业。公元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开始造反,安史之乱由此爆发。因为安禄山的都是骑兵部队,加上唐军战斗力低下,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大唐的天子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长安、洛阳两京被叛军攻陷。就在此危难之际,皇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

  • 揭秘诗人王昌龄的绝好人缘:朋友都是著名诗人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王昌龄,李白,杜甫,

    饮马渡秋水的这个人,不以数量征服,只以质态取胜。质态至上,生命的质态,文学的质态,都是超一流的。诗作不多,人生的传奇不多,正史野史的记载寥寥几笔,其一生行状始终无法厘清,存在各种是耶非耶的疑问。但他有一种神秘的能量,和盛世大唐同在,注释着唐代的雄性与柔情。对盛世的信仰,是一生希望的源泉对于王昌龄来

  • 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王昌龄,出塞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注解1、但使:只要。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译

  • 王昌龄《闺怨》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王昌龄,闺怨

    【原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注解】1、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2、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作

  • 王昌龄《春宫曲》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王昌龄,春宫曲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朝【原文】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注解】1、未央:汉宫殿名,也指唐宫。2、平阳歌舞: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译文】昨夜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未央宫前殿明月高照一片光华。平阳公主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帘外春正寒皇上特把锦袍赐她

  • 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

    作者:王昌龄朝代:唐朝原文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注解1、黯黯:同“暗暗”;2、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3、咸:都。译文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当年长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