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作为唐睿宗的嫡长子,李宪为何心甘情愿让位给李隆基呢?

作为唐睿宗的嫡长子,李宪为何心甘情愿让位给李隆基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456 更新时间:2024/1/19 18:59:42

你知道李宪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自古以来,皇帝的儿子总是不容易的,因为权势滔天的皇位,多少亲兄弟自相残杀,“冷血无情”也成了皇子们身上常见的标签。再者,从商周时期开始,嫡长子继承制就已经形成,并随着历朝历代发展不断沿袭,“立嫡立长”早已成了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多少人挤破了头皮想成为嫡长子,从而获取荣登大宝的资格。可是在太平盛世的唐朝,有一位嫡长子却心甘情愿让出皇位,竭力扶持弟弟李隆基,自己做一个快意自在的逍遥王爷,演绎了一番“兄友弟恭”的历史佳话。这个人就是唐睿宗李旦的长子、唐玄宗李隆基的长兄,李宪。

李宪,本名李成器。后人提起他的名字,多半是和“让皇帝”挂了钩。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从没做过半天皇帝,死后却被封为皇帝封号的王爷。就连“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也曾给予他高度评价:“废长而立少,虽圣贤犹难之,宪与玄宗兄弟相安,终身无间言焉,盖古今一人而已乎!”

那么作为唐睿宗的嫡长子,李宪到底是因为什么,心甘情愿让位于李隆基呢?

一、“兄友弟恭”是有真实依据的

早年由于武则天当政,当时的唐睿宗李旦虽然被立为皇帝,却只不过是武皇的傀儡。不久后,李旦被废,连带着当时已经被立为皇太子的李宪也被废,自然而然地跟着降身份为皇太孙。

在被废时期,李旦一家人经历了共患难,有一段非常和睦相处的难得时光。李旦有五个儿子分别是李成器、李成义、李隆基、李隆范、李隆业,据说五王王府都建造在同一条街上,五王分院而居,再加上没有明显权势的诱惑,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李宪兄弟相比其他的皇家兄弟,更多了一份“共患难”的情谊。在李隆基做了皇帝后,也对几个兄弟都很好,他的兄弟都是历史少有的“得以善终”,这也和他们年少时住在一起有很大联系。

李隆基确实是在哥哥李宪的辅佐下成功登基,因此在此后的数十年里,他始终对哥哥李宪留存了一份感激与尊重。尤其在大哥李宪面前,李隆基从来不称朕,都以“弟隆基”自居,每次给大哥李宪写书信,李隆基都会写上“弟隆基白”。

在李宪去世后,李隆基认为普通谥号不足以表达自己对兄长的心意,一定要追封其为“让皇帝”。李宪的儿子汝阳王李琎诚惶诚恐,上疏奏明父亲平生志向,不敢接受“皇帝”称谓,但李隆基坚决不准,出殡当天还送去天子衣服,亲笔手写祭文,祭文自称“隆基陈述”。李宪这一生虽然政治功绩不突出,却活得非常值,因为主动让贤,赢得了生前富贵、死后荣光。

虽然晚年的唐明皇李隆基荒唐颓废,但青年时的他却也是一代好皇帝,在他的统治下出现愈加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元盛世”。在这样的和平盛世背景下,哥哥耐心辅佐,弟弟做个好皇帝,他俩堪称是兄友弟恭,被后世誉为皇家兄弟典范。

当然这个“兄友弟恭”的真实依据,也不过是个很小的原因,真正决定李宪心甘情愿让位的,还是在于李宪自身。

二、李宪很有自知之明

在历史上著名的“唐隆政变”中,李隆基是主角,带头铲平韦后势力,平定太平公主之乱,对于稳固李唐政权有着卓越的贡献。

平定时局叛乱中,李隆基贡献卓越,政治才能过人,但李宪却并未过多表现这方面的天赋。甚至深究李宪的一生中,基本也没什么突出的功绩值得歌颂。

在平乱后,李旦重登皇帝位,按理说这时候应该重新确立嫡长子李宪为太子。但经过唐隆政变,就数李隆基功绩最为卓越,朝堂上对立李隆基为太子的呼声很高,关于“立谁为太子”这个话题朝中大臣分成了两派,一方支持嫡长子李宪,另一方支持才能卓越的李隆基。这件事也让唐睿宗李旦着实苦恼。他还考虑到,李隆基手中掌握着很大的兵权,假如再依照祖制“立嫡立长”的原则立李宪为太子,那么无疑也为兄弟相残埋下隐患。

察觉到父亲唐睿宗李旦的苦恼与纠结,李宪主动站出来,表示要将太子之位让给弟弟李隆基。在满朝堂惊讶之余,他也说出了自己让位的理由:“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大意就是说,国家安居乐业、安稳太平可以立嫡长子,但国家危乱需要立功劳大的一个,而平王李隆基功劳最大,理应立他。在李宪极力劝说和诚意让贤下,唐睿宗最终决定立李隆基为太子,不久后李旦退位,李隆基荣登大宝,兄长李宪进封宋王。

主动让贤,其实李宪也有着自己的“小算盘”。他深知,即便叛乱被平定,大唐也不如以往那般繁荣盛世,烂摊子还需要新继任的皇帝来收拾。他深知自己不是当皇帝那块料儿,于是就主动请让,一则是巧妙躲避新皇帝的压身的重任,避免成为三弟隆基的“绊脚石”,二则是能让弟弟李隆基的才能得到发挥,对李家、对朝堂都是大有裨益的,三则还能卖弟弟个面子,假如李隆基是个知情分、懂感恩的人,只要自己下半辈子不做“出格”的事儿,安安稳稳辅佐,那么一生荣华富贵都是有保障的。

三、志不在此,外加明哲保身

虽然没有突出的政治才能,但李宪却对艺术方面展现出不一般的天赋。有史料记载,李宪喜好声色,少年时才气过人,成年后精通音乐,尤其对西域龟兹乐章有独到的见解。如此喜爱音乐,在政治上也不急于表现自己,想必是个不喜争抢的淡然性子,所以李宪对于皇位,可能确实也没多大兴趣。

除了对音乐确实热爱之外,李宪整日沉浸于声色中,其实也是明哲保身的最好方式。他深知三弟李隆基是个厉害角色,即便自己主动让贤,他也不一定会对自己消除戒心,必定时时提防自己。如果跟他斗自己也不是对手,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让李隆基彻底信任:我是真心想让位于你,我对皇位一点兴趣都没有。

于是他整日待在家里,奏乐纵饮、击球斗鸡,或者读书画画,从不结党营私和卷入朝廷纷争,让自己彻底避开李隆基产生怀疑的可能。即使如此,李隆基也不放心,常常会派人暗中监督大哥李宪的动静。有一次,手下人来报,说李宪天天沉迷于古书之中,李隆基担心大哥暗中研究兵法韬略,于是再令人加强窥探,发现李宪孜孜不倦看得是古乐谱,这样李隆基才渐渐放下戒心来。

对于沉浸声色这件事,不管李宪是真喜欢也好,是作为幌子明哲保身也罢,总之他做得实在厉害,展现了他所特有的“大智慧”。

相比起历朝历代,多少皇族子弟为了争夺至高无上的皇位,不顾亲情自相残杀,斗个你死我活,让皇帝李宪可谓是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他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驾驭不了的不去奢望,所拥有的就好好珍惜,尽心尽力辅佐弟弟李隆基,同时也获得弟弟的信任与尊重,一生荣华富贵、潇洒快意,也难怪清朝文人何亮基都要感慨一句“宫中喋血千秋恨,何如人间作让皇。”

标签: 李宪唐朝

更多文章

  • 李宪要将皇位拱手让人,他为什么不想当皇帝呢?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朝,李宪

    你真的了解李宪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在古代社会里,再没有谁的权力,比皇帝更大的了。很多人为了当上皇帝,不惜杀兄弑父、骨肉相残。然而在唐朝的时候,却有这么一个太子,放着好好的皇帝不当,非要让位给自己的弟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他既不是为情所困,也不是想遁入空门,自然也不是

  • 李宪没有登基当过皇帝,为什么他会有帝号?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朝,李宪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强盛的一个朝代,产出了很多著名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等等都是我们所熟知的。在古代封建社会,皇位一直是无数人都想要得到的,皇子们为了争夺皇位不惜杀兄弑父、骨肉相残,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三兄弟的争夺,还有康熙帝儿子们的“九子夺嫡”,可以说这才是皇子争夺

  • 嫡长子李宪为何心甘情愿让位给李隆基?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成器,唐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李成器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李宪,本名李成器。后人提起他的名字,多半是和“让皇帝”挂了钩。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从没做过半天皇帝,死后却被封为皇帝封号的王爷。就连“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也曾给予他高度评价:“废长而立少,虽圣贤犹难之,宪与玄宗兄弟相安,终身无间

  • 唐朝历史:唐朝英雄万马救中原”的一代名将之李嗣业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名将,李嗣业

    李嗣业是京兆高陵(今天陕西省三原县境内)人,身长七尺,也就是2.1米,膂力绝众,天生就是练武的好胚子,在盛唐崇尚军功的氛围下,从军入伍、建功边塞,成为他顺理成章的选择。年轻的李嗣业每次战役都奋不顾身、冲锋在前,很快升为昭武校尉,天宝初年,应募安西,在西域为大唐效力。当时,军中推广陌刀(一种长柄两刃刀

  • 大唐名将李嗣业的生平简介,李嗣业的人物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

    威震西域李嗣业,字嗣业,京兆高陵(今陕西省三原县)人,身高七尺,力大超群。 开元年间(713年—741年),李嗣业跟随安西都护 来曜征伐十姓苏禄,李嗣业首先登上城堡抓获俘虏,积累功劳授任昭武校尉。 天宝初年(742年),李嗣业受召募到安西,当时军队中开始使用 陌刀(一种长柄两刃刀),而李嗣业特别擅长

  • 勇猛无敌的李嗣业是怎么殒命的?唐肃宗是怎么指挥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李嗣业

    勇猛无敌的李嗣业是怎么殒命的?唐肃宗是怎么指挥的?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唐朝开元年间,安西都护府中涌现出一位猛将,他善用陌刀、骁勇善战,“每战必为先锋,所向摧北”,此人就是名将李嗣业!安史之乱爆发后,李嗣业率领精兵驰援,每次与叛军交战时,他身先士卒,“持大棒冲击,

  • 最早使用陌刀和推广陌刀的大唐名将,还真不是李嗣业?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

    最早使用陌刀和推广陌刀的大唐名将,还真不是李嗣业?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陌刀,唐军的骄傲、敌军的噩梦。一提起陌刀,人们就会想起大唐名将李嗣业:“陌刀如墙而进,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一刀断人,一刀断马,陌刀堪称当时唐军大杀器。凭借平定安史之乱的赫赫战功,李嗣业成了大唐第一

  • 李嗣业:唐朝第一猛将,他有何著名战绩?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嗣业,唐朝

    你真的了解李嗣业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当嗣业者,人马俱碎!”当这声怒吼在战场中扩散开来时,敌人无不噤若寒蝉,就连那紧紧握住武器的手,都开始止不住的颤抖。语罢,他挥舞着长刀闯入敌军阵中,陌刀翻飞间,人马尽化作粉齑。一场刀舞下来,敌军竟被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这样勇猛的大将

  • 唐朝名将李嗣业,为何在乾元二年殒命沙场?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嗣业,唐朝

    对李嗣业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话说757年9月,唐军在长安附近的香积寺展开大战,关键时刻,李嗣业挺身而出,“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杀十数人,阵容方驻”。唐军稳住阵脚后,在李嗣业的指挥下,向叛军发起进攻,最终取得了胜利,“斩首六万级,填沟

  • 收复长安之战李嗣业是怎么扭转战局的?他靠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嗣业,唐朝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李嗣业。公元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开始造反,安史之乱由此爆发。因为安禄山的都是骑兵部队,加上唐军战斗力低下,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大唐的天子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长安、洛阳两京被叛军攻陷。就在此危难之际,皇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