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深情化豪情!刘禹锡一往情深深几许?

深情化豪情!刘禹锡一往情深深几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347 更新时间:2023/12/12 19:11:29

深情化豪情!刘禹锡一往情深深几许?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刘禹锡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刘禹锡大抵算是上承李白下苏轼式的诗人。

读他的诗,应当备上一壶老白干,再来点儿摇滚乐什么的,当他诗中的豪气扑面而来时,大饮一口,高呼爽!这个儿劲就对了,这才不枉顾刘禹锡“诗豪”的名号。

刘禹锡还会让我常常想起一个人来。海明威笔下那个孤独的老者,他与大海奋战了一辈子,海水可以吞没他,但从未曾把他征服。

刘禹锡也是如此。杀了他,不过是引刀成一快;想让他投降,嘿嘿,做梦!

任凭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这就是一代诗豪刘禹锡。

(一)白银盘里一青螺

我不得不承认有些东西的确是天生的,比如刘禹锡的豪气。汉高祖刘邦一曲“大风起兮尘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可谓豪情万丈,这一点儿精神竟然时隔八百年又遗传到了刘禹锡身上。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刘禹锡出生在江南嘉兴。他祖籍洛阳,乃汉中山靖王刘胜(就是河北保定满城穿金缕玉衣的那位王爷,据说也是刘备的祖上)之后。

大历七年(772年)真实我国文化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刘禹锡,白居易,李绅崔护等大才子们都是在此年出生,也许正是文曲星联袂下凡,才子扎堆出现,才造就大唐这一诗歌的盛世王朝。

刘禹锡出生在标准的小官僚之家,爷爷父亲都是地方小官,但江南富饶,刘家自然也吃喝不愁。虽不是柳宗元柳家般豪门世族,但也不是杜甫李贺李商隐等人可比的。

总之刘禹锡是可以安心读书,且他本就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很早便已诵读儒家经典,亦可吟诗作赋。名扬天下的诗僧皎然与灵澈游历江南,对刘禹锡的才华颇为惊叹,忍不住亲自指点。

家里有矿,又是天才,又有名师,又很勤奋,活该刘禹锡成名啊!看看我们,说要减肥,假期都懒的出门;说要赚钱,一加班就头晕头疼;说要勤奋,一看书就心慌恶心。唉,算了吧,活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

这首《望洞庭》据说是刘禹锡少年时随父亲游历时所作。诺大个洞庭湖在少年刘禹锡眼里不过如同卧在盘子里的一只青螺而已——估计还不够他一口吃的。

是啊,刘禹锡,他心里装的是天下,哪里还看的上这小小的一洼水池。

鹦鹉洲头浪淘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这首《浪淘沙》应该也是刘禹锡早期的作品。写完该诗,他就直奔洛阳而却,独自狂夫不忆家,洛阳才是他的舞台。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过了黄河就是洛阳。站在黄河边,刘禹锡遥望洛阳。有风起,他羽扇纶巾,衣衫飘飘,轻声道:“洛阳,我来了。”

(九曲黄河万里沙)

(二)沉舟侧畔千帆过

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18岁的刘禹锡来到洛阳,并在洛阳、长安一带游学备考,很快锋芒毕露,震惊士林。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21岁的刘禹锡进士及第,与20岁的柳宗元同榜。六年后,两人再次同榜博学鸿词科。

这两位来自南方的天才渐渐的走到了交织在一起,死亦不休。其实少年时,刘禹锡青生活的苏州与柳宗元所在的江西并不算遥远,两位年龄相差仅一岁的天才少年也许早神交已久,但古人并不像我们现在现有手机有微信,所以古人说有缘自会相遇,尽管现在也如此,但谬之千里矣。

此时25岁的韩愈已经声名鹊起,也比他们早一年中了进士,自然的成了这两位大哥。稍后不久白居易、元稹也加入了他们的圈圈。唉,真想看看他们的朋友圈,你来我往的互赞,也一定精彩纷呈。

(九曲黄河万里沙)

可惜啊——

永贞革新就像雕刻在刘禹锡与柳宗元生命中的一道疤痕,无论怎么绕都始终绕不开。这道疤痕把他们的命运一下子分成两段——一段是风流倜傥的公子小哥,一段是命运多舛的天涯骚客。

改革是改革者的墓志铭,可是执笔者又是谁呢?

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出京,初为远州刺史,后为远州司马。戴罪之身,刺史与司马,又有何区别,只不过是政敌们再多羞辱再多折腾他们一次罢了。

相较于习惯沉默思考的柳宗元,刘禹锡可是个“刺头”,他眼里揉不得半粒沙子,想让他就此作罢,忍气吞声,根本办不到。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

这首题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此时距刘禹锡第一次被贬已经过去了二十余年,期间他又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连州(今广东清远)、夔州(今四川奉节)及和州(今安徽和县)。这二十年,刘禹锡可谓天南海北的转了一大圈,也许政敌们觉得折腾了这么久刘禹锡所谓的傲气所谓的豪气早就消磨殆尽,可惜他们错了。

他刘禹锡压根就没有服输过——

白居易感慨,“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他刘禹锡哈哈大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一叶沉舟怎么能抵挡千帆竞发,一木之病怎么能压的了万木争春?!我老刘不怕你们,不服来啊,我老刘就在这儿呢,我等着你们。

写这句诗的时候,他的好友柳宗元已经去世多年,可永贞革新却还如大石头一般压在他们身上。柳宗元没有屈服过,他刘禹锡也没有屈服,并且他还要告诉他的朋友,告诉他的敌人,我老刘就是跟你们斗到底。

为了朋友为了心中的理想,就算泰山压顶,也不过微微一笑。

呜呼,此处,怎可不大饮三杯?!

(三)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的精神还在于他根本就没有把那些政敌们放在眼里,尽管他们视自己为眼中钉肉中刺。在这场并不对称的战役中,刘禹锡不会放过任何还击甚至羞辱敌人的机会。

尽管机会不多,但每一次刘禹锡都直击要害,那赤裸裸的蔑视更是让政敌们食不能味,寝不能安。

唐宪宗元和九年(815年),此时永贞革新的头头王叔文的骨头烂的渣都不剩了,显宗皇帝李纯才在裴度等人劝说下召刘禹锡与柳宗元回京。由于武元衡等政敌的仇视,柳宗元很快就被赶到了柳州。刘禹锡虽然暂时在京城住下了,但不安分的老刘哪里会甘心——在玄都观,他向敌人正式开了第一炮!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玄都观桃花》后面还有一个副标题“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呵呵,这一下就有意思了。玄都观桃花是很好,那又怎么着,还不是俺老刘走之后才栽种的?!

嘿嘿,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你们这帮家伙,别看一个个人模狗样的,我呸,那是因为俺老刘没在,有俺老刘在,哪里轮的上你们作威作福?!

这一炮,是瞎子都知道冲谁去的。这下不仅是武元衡就算宪宗皇帝也坐不住了。宪宗皇帝心道,既然不能为我所用,那就不如赶远一点儿,眼不见心不烦!于是一道圣旨就把刘禹锡扔到了播州(后改为连州)。

可历史还是给了刘禹锡在玄都观开第二炮的机会。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56岁的刘禹锡被召回洛阳,此时他已经被贬了23年之久。

永贞革新的事情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也许都应该忘记了。可惜他的政敌没有忘,他刘禹锡也没有忘。有些事情,发生了,就是发生了,谁都不会忘记,只是看谁先记起而已。

又是春日,他又来到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篇题为《再有玄都观》的诗作或许最能体现刘禹锡的不屈不挠。用毛主席的话说,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

怎么样?我老刘又回来了。你们呢?还不是树倒猢狲散!

诗中透露出战斗精神与乐观天性让人很难将此与一个年近六十岁的老人联系起来,诗中表达的蔑视更是让许多人如坐针毡。

与人斗,其乐无穷。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我刘禹锡就是要跟你们斗。

话尽管刺耳,但刘禹锡毕竟已经是一个老人,还是一个诗名远播的老人。文宗皇帝想必也看明白了,就让他发发牢骚把,毕竟憋屈了一辈子,无所谓的。以后的刘禹锡官渐渐越做越大,最后做到了太子宾客,虽然是闲职,但毕竟德高望重。

晚年的刘禹锡再次去了玄都观。这一次他选择了冬天去,再也没有桃花了。在漫天的飞雪中,刘禹锡写道,“好雪动高情,心期在玉京。人披鹤氅出,马踏象筵行。照耀楼台变,淋漓松桂清。玄都留五字,使入步虚声。”火药味明显少了许多,也许吧,他老刘再牛气终究还是抵不过时间。

(四)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的豪气不仅仅体现在他坚持理想的斗士精神,还

体现在他积极乐观的心态。尽管他大半生都是在贬谪的路上飘零,但我们在他的诗中却看不到丝毫的惆怅与悲哀。他始终积极乐观的看待生活,看待世界,真正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宋玉以来,秋天似乎成为了悲伤或萧瑟的化身。大诗人李白在秋风四起时亦曾叹道,“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杜老夫子更是“万里悲秋常作客”。刘禹锡的好友白居易也有“秋雨梧桐叶落时”的感慨。五代李煜更是哀鸣“春花秋月何时了”。

但刘禹锡的这首《秋词》却一扫悲秋之感,赋予秋日更为宽广的境界,并把这种境界上升到做人的态度上,用秋日晴空万里喻指人生的胸怀与豪气,一扫颓废。此时他正被贬朗州,乃戴罪之身,更难能可贵。

观我之物,著我之色,寥寥数语,尽显风流。以诗煮酒,刘诗当之无愧。

刘禹锡一生多次被贬,但享72岁的高寿。相比之下,李商隐47岁、柳宗元45岁,他们境况相差无几,所不同者大抵心态尔。

人始终还是要开看一点儿。

刘禹锡的确看得开。他每到一个地方就去琢磨当地的民风民俗民歌,尤其对民歌情有独钟。他一生流浪大江南北,眼界甚宽,每到一地当地民歌也自然的被其引入诗中。这些看是俗语化的诗作,却成为了诗向词演变的发端,刘禹锡无心插柳,但功不可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我在杨柳青青的江山边,听见阿哥在唱歌。他心里到底怎么想的?就像这天气说是晴天吧,江西边却下着雨;说是雨天,这江东边还出着太阳。真难捉摸。”

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不就是这样吗?!刘禹锡一词写尽风流,乃至于后世大文豪苏轼都不得不反其道而为之才写出了“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的著名词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其实人生亦如此。风雨与彩虹不可兼得,但不经历风雨,怎么可以在蓦然回首时得见灯火阑珊处的彩虹。

(五)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果以剑喻诗,李太白可为酒剑仙,逍遥自在,风流倜傥;杜老夫子可为王重阳,剑气厚重,典雅方正;白居易可为风清扬,返璞归真,举重若轻;刘禹锡可为杨过,剑走偏锋,睥睨天下。刘禹锡的咏史诗就是其纵横唐代诗坛的独门绝技。

刘禹锡曾在824年-826年间任职金陵和州。当地历史遗迹甚多,这自然没有逃脱刘禹锡的“魔掌”。在刘禹锡那支神奇的大笔下,这些沉寂多年的古迹如同注入了灵魂,一下子活了起来。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首《题石头城》的诗作,犹如崔颢的《题黄鹤楼》一般,让后世膜拜,但从未敢言超越。

“潮打空城寂寞回”,这潮水一下子就有生命,成了过往历史的见证者。潮水还在,可曾经繁华的金陵城却已经空空如也。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刘禹锡只用了区区七个字就写完了。

大诗人白居易读了此诗,顿时技痒,也想来一首。虽然是好朋友,但自古文无第一嘛。可是白大诗人思来想去还是吃瘪了,最终哀叹道:“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几百年后,大才子苏轼提剑来战,一句“山围故国城空在,潮打西陵意未平”虽然也属上乘之作,但还是被刘禹锡杀的片甲不留。苏大才子一生喜欢和诗,且往往都是碾压对手,没有想到这次被刘禹锡秒了。

我最喜欢的是刘禹锡另一首咏史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只燕子,穿过旧时王谢,飞入寻常百姓之家,历史兴替,沧桑巨变,尽收笔下。

所谓豪门世族荣华富贵,都不过是过眼云烟。潜台词是什么呢?我刘禹锡根本不在乎这些东西,也只有你们这些无脑的小儿才去挖空心思的去追求。刘禹锡对政敌的鄙视真是彻底,刘禹锡对政敌的不宽恕也可见一斑。

明朝才子唐伯虎亦曾感叹道,“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虽异曲同工,但就深度而言,不如刘作。

据说,刘禹锡根本没有去过金陵。杜牧还没有去过杏花村呢。唉,有诗读有酒喝就够了,理他作甚?!

(六)后记

我们读诗,读什么呢?如果仅是考试,那不如不读。我想我们更应该读的是诗中的精神。

刘禹锡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被贬的路上,但他对生活始终一往情深。这种深情化作豪情,支撑他积极乐观的去生活去战斗。

如今和平盛世,有些人动不动就高呼压力,进而崩溃甚至自残自尽,其不愧呼?!难道连同生活战斗下去的勇气都没有吗?!

生活艰难困苦时,请君多读刘禹锡。是为记。

标签: 唐朝刘禹锡

更多文章

  • 刘禹锡游玄都观干了什么?为什么游完就被贬了?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刘禹锡

    刘禹锡游玄都观干了什么?为什么游完就被贬了?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王叔文实行永贞革新的时候,不但一批宦官恨王叔文,还有不少大臣嫌王叔文地位低,办事专断,也对他不满,到了唐宪宗即位,大伙都纷纷攻击王叔文。原来支持王叔文改革的八个官员,都被看作是王叔文的同党。宪宗下了诏书,把韦执谊

  • 刘禹锡最讽刺的一首诗,因此被贬到了岭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禹锡,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刘禹锡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刘禹锡应当说是唐朝众多诗人中,最具有个性的一位,同时也是一位比较敢言,也同样敢写的诗人,但也正是由于他这种直率的个性,更是令他吃过了不少的苦头。要知道在唐朝那样一个封建的时代,虽然唐朝给我们一种很开明的印象,可是也依旧还是封建时代,

  • 刘禹锡被贬朗州,写下一首诗感叹世态炎凉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禹锡,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刘禹锡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古代文人讲究不平则鸣,生活的坎坷、官场的失意,这些苦难都成了他们创作的绝佳素材。在遭受贬谪后,他们感自己所感,言自己所言。只是因个性、遭遇及时代的不同,诗歌中流露出的贬谪情怀自然也就不同。如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时,就曾写下“莫

  • 为什么说刘禹锡是打不死的小强?被贬23年后刘禹锡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刘禹锡

    为什么说刘禹锡是打不死的小强?被贬23年后刘禹锡的结局是什么?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说起刘禹锡,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唐朝著名的诗人,读书的时光里还学过不少关于他的诗歌。若是要在唐朝找一位刚正不阿,藐视权贵,用自己豁达的态度在长达23年的贬谪之路上一直乐观地笑着面对各种逆境的人

  •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生死情!柳宗元和刘禹锡是怎么相识相知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柳宗元,刘禹锡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生死情!柳宗元和刘禹锡是怎么相识相知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怎样才算的上是朋友?其实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心中都有对朋友的定义。庄子曾今说过:“君子之交淡如水”。孟子说:“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而亚里士多德则说:“挚友就如异体同心一般。”真正的朋友是以心

  • 仕途坎坷的刘禹锡写下一首诗,为何却遭贬?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禹锡,唐朝

    在历史长河中,刘禹锡这个人物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他刘禹锡,熬了十年,终于熬出头了!皇上让他回京了!本想着回京后能一展宏图的刘禹锡,看到朝廷中的场景,却是整个人傻眼了。长安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那些他看不爽的奸诈小人。无良宵小。日子过的

  • 做人要学刘禹锡却不能太刘禹锡!刘禹锡和牛僧孺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刘禹锡,牛僧孺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刘禹锡和牛僧孺的故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唐朝科举考试继承了隋朝初创的制度,在程序上尚不甚完美,尚未实行糊名等制度。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考生早已名满天下的话,金榜题名的概率就会大很多。张爱玲说 “成名要趁早”,唐朝的考生们也是这么想的。他们要在参加考试之前给自己大造

  • 韩愈和刘禹锡本来是好友,后来怎么不来往了?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韩愈,唐朝

    你们知道韩愈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代,唐诗宋词是文化艺术宝库的明珠,伟大杰出的文人更是如同井喷般爆发。明朝人将这时期的八位文人,合称“唐宋八大家”,这可谓是顶尖的赞誉。要知道,从唐到宋也就八百年历史,相当于100年评一人,难度远胜过诺贝尔文学奖。唐宋八

  • 刘禹锡和柳宗元到底多有缘?人生路线完全一致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刘禹锡,柳宗元

    宦官擅权始于唐玄宗朝的高力士,后来肃宗时的李辅国,代宗时的程元振、鱼朝恩,以宦官身份执掌兵符,权力更大。到了唐德宗晚年,宦官窦文场、霍仙鸣担任神策中尉,掌管了守卫京师的精锐部队神策军,而且把宦官主管禁军制度化。这样一来,宦官军权在握,更加无所顾忌,专权跋扈,使得朝政更加腐败。公元805年一月,对宦官

  • 刘禹锡有哪些诗词?刘禹锡为什么叫诗豪?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禹锡,诗豪

    刘禹锡有哪些诗词?刘禹锡为什么叫诗豪?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刘禹锡的诗词。刘禹锡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