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安史之乱后,刘禹锡的这个制度,竟然一直沿用至今

安史之乱后,刘禹锡的这个制度,竟然一直沿用至今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347 更新时间:2024/2/4 16:27:45

郑州的荥阳刘禹锡公园内树立着十二个牌坊,分别记载了一代诗豪,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从出生地嘉兴,做官地长安、扬州、和州、洛阳,到去世地荥阳,一段段丰富的人生经历。

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字梦得,中唐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洛阳,生于浙江嘉兴,曾在郑州荥阳生活过,晚年居于洛阳,逝后葬于郑州荥阳檀山原。

刘禹锡生活于安史之乱后的年代,这个时候有三个最尖锐的社会矛盾,一个是藩镇割据,二是宦官专权,三是国家财政严重的困难。唐德宗统治的时期,也就是贞元年间,有一大批中下层官僚子弟家庭出生的知识分子,一直在反思,想要进行改革。

这一时期,新文学、新乐府、传奇小说等为代表的新思潮开始涌现,它有着人们期望进行深层次改革的要求。因为,安史之乱使国家财政收支减少,藩镇割据的这些地方不向朝廷输纳贡赋,国家的开支越来越困难,养兵却越来越多,面对这种局面该怎么办?

于是,改革的历史使命就落到了当时以刘禹锡为代表的,年龄为二、三十岁的年轻士大夫身上,他们的官位很低,政治资源夜不够丰富,这个时候他们能够想到的改革途径就是紧密地团结在皇帝的周围,利用皇帝的权力来实现他们这种改革的诉求。

在文坛已经享有盛誉的刘禹锡,此时在朝廷担任监察御史,官品并不高(正八品)。监察御史虽然级别很低,但是具有上监察宰相,下监察地方各级官吏的权利。刘禹锡倡议实行举报制度,他倡议采取设立缿筩,类似后来举报箱的监督措施,用来监督昏庸的官员,奖励揭发检举违法乱纪之人,打击社会邪恶势力,严惩欺下瞒上的人。

所谓缿筩,是当时一种口小肚子大的,类似于储钱罐一样的一种制品。刘禹锡设立的这种缿筩,口小肚子大,使人们举报意见,投进去以后,就不容易再被拿出来,起到保护举报人的作用。这种作为举报贪官,举报腐败现象的一种方式,在当时有效,到今天夜逐渐地演变为

我们现在的举报箱制度。

刘禹锡在《答饶州元使君书》中说到:“徙木之信必行,则民不惑,此政之先也;置水之情必励,则人知敬,此政之本也;缿筩之机或行,则奸不敢欺,此政之助也“。也就是说为政者必须要做到诚信,只有做到诚信,才能够不让百姓心存疑虑,这是为政者的首要之所在;其次

作为为政者,一定要做到政治清明,只有做到政治清明,才能够对老百姓产生激励,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才能够获得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这是为政者的根本之所在。

“天资帝王宅,以我为关钥;能令下国人,一见换神骨;高山固无垠,如此方为岳;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这首《华山歌》作于公元794年,为青年刘禹锡的明志之作,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愿意以一腔热血,为国家、民族、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

唐德宗晚年,太子李诵希望革新王朝政治,中下层官僚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位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太子李诵继位,历史上称为唐顺宗,改革开始了。他首先通过加强执掌盐铁转运使,来整顿财政,加强国家的财政收入;其次,是整顿宦官,因为宦官掌管着禁军统帅权。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局面并没有缓解,相反愈演愈烈,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主要根源之一,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的统治力,使得中央的政令不能下行,而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藩镇与藩镇之间,时不时地会发生战争,使得人民的生活陷于了水深火热之中,这也是刘禹锡最痛心的。

但是,要让那些拥兵自重的藩镇贵族们舍弃自己的权利和既得利益谈何容易。改革遭到了强烈的阻挠,首先是来自地方强藩的阻力,强大的藩镇联名上书朝廷,其实便是宦官,在藩镇和宦官的联合打压下,新政推行了一百天左右的时间,唐顺宗就被迫把权力交给他的太子李纯。

新继位的唐宪宗李纯虽部分地保留了改革措施,但是把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个年轻的官员外派为八个边远州的司马,刘禹锡被分配到了朗州为司马,朗州就在今天湖南的常德,从此刘禹锡开始了长达二十三年的地方官的生涯。

标签: 唐朝,唐肃宗

更多文章

  • 深情化豪情!刘禹锡一往情深深几许?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刘禹锡

    深情化豪情!刘禹锡一往情深深几许?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刘禹锡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刘禹锡大抵算是上承李白下启苏轼式的诗人。读他的诗,应当备上一壶老白干,再来点儿摇滚乐什么的,当他诗中的豪气扑面而来时,大饮一口,高呼爽!这个儿劲就对了,这才不枉顾刘禹锡“诗豪”的名号。刘禹锡还会让我

  • 刘禹锡游玄都观干了什么?为什么游完就被贬了?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刘禹锡

    刘禹锡游玄都观干了什么?为什么游完就被贬了?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王叔文实行永贞革新的时候,不但一批宦官恨王叔文,还有不少大臣嫌王叔文地位低,办事专断,也对他不满,到了唐宪宗即位,大伙都纷纷攻击王叔文。原来支持王叔文改革的八个官员,都被看作是王叔文的同党。宪宗下了诏书,把韦执谊

  • 刘禹锡最讽刺的一首诗,因此被贬到了岭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禹锡,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刘禹锡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刘禹锡应当说是唐朝众多诗人中,最具有个性的一位,同时也是一位比较敢言,也同样敢写的诗人,但也正是由于他这种直率的个性,更是令他吃过了不少的苦头。要知道在唐朝那样一个封建的时代,虽然唐朝给我们一种很开明的印象,可是也依旧还是封建时代,

  • 刘禹锡被贬朗州,写下一首诗感叹世态炎凉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禹锡,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刘禹锡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古代文人讲究不平则鸣,生活的坎坷、官场的失意,这些苦难都成了他们创作的绝佳素材。在遭受贬谪后,他们感自己所感,言自己所言。只是因个性、遭遇及时代的不同,诗歌中流露出的贬谪情怀自然也就不同。如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时,就曾写下“莫

  • 为什么说刘禹锡是打不死的小强?被贬23年后刘禹锡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刘禹锡

    为什么说刘禹锡是打不死的小强?被贬23年后刘禹锡的结局是什么?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说起刘禹锡,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唐朝著名的诗人,读书的时光里还学过不少关于他的诗歌。若是要在唐朝找一位刚正不阿,藐视权贵,用自己豁达的态度在长达23年的贬谪之路上一直乐观地笑着面对各种逆境的人

  •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生死情!柳宗元和刘禹锡是怎么相识相知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柳宗元,刘禹锡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生死情!柳宗元和刘禹锡是怎么相识相知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怎样才算的上是朋友?其实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心中都有对朋友的定义。庄子曾今说过:“君子之交淡如水”。孟子说:“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而亚里士多德则说:“挚友就如异体同心一般。”真正的朋友是以心

  • 仕途坎坷的刘禹锡写下一首诗,为何却遭贬?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禹锡,唐朝

    在历史长河中,刘禹锡这个人物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他刘禹锡,熬了十年,终于熬出头了!皇上让他回京了!本想着回京后能一展宏图的刘禹锡,看到朝廷中的场景,却是整个人傻眼了。长安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那些他看不爽的奸诈小人。无良宵小。日子过的

  • 做人要学刘禹锡却不能太刘禹锡!刘禹锡和牛僧孺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刘禹锡,牛僧孺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刘禹锡和牛僧孺的故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唐朝科举考试继承了隋朝初创的制度,在程序上尚不甚完美,尚未实行糊名等制度。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考生早已名满天下的话,金榜题名的概率就会大很多。张爱玲说 “成名要趁早”,唐朝的考生们也是这么想的。他们要在参加考试之前给自己大造

  • 韩愈和刘禹锡本来是好友,后来怎么不来往了?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韩愈,唐朝

    你们知道韩愈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代,唐诗宋词是文化艺术宝库的明珠,伟大杰出的文人更是如同井喷般爆发。明朝人将这时期的八位文人,合称“唐宋八大家”,这可谓是顶尖的赞誉。要知道,从唐到宋也就八百年历史,相当于100年评一人,难度远胜过诺贝尔文学奖。唐宋八

  • 刘禹锡和柳宗元到底多有缘?人生路线完全一致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刘禹锡,柳宗元

    宦官擅权始于唐玄宗朝的高力士,后来肃宗时的李辅国,代宗时的程元振、鱼朝恩,以宦官身份执掌兵符,权力更大。到了唐德宗晚年,宦官窦文场、霍仙鸣担任神策中尉,掌管了守卫京师的精锐部队神策军,而且把宦官主管禁军制度化。这样一来,宦官军权在握,更加无所顾忌,专权跋扈,使得朝政更加腐败。公元805年一月,对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