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杜甫死因真相:死于食物中毒并非撑死

杜甫死因真相:死于食物中毒并非撑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633 更新时间:2024/1/18 6:11:06

导读:“杜甫”在2012年突然蹿红,忙碌的身影出现在网络的各个角落。其实,历史上的杜甫也真的很忙,只是忙的内容并没有多么高雅,而是为了生计在奔波。虽然后世一提到杜甫,都将其与李白一并视为唐诗的代表与化身,但与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在其生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更没有享受到创作带给他的荣耀与富足的生活。相反,杜甫的命运很不幸。与其文学才能相比,他的经世能力堪成反比,中年之后只能不断投靠他人来维持生计。而且他的个人性格似乎也有瑕疵,时人评价他“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这显然并不是什么褒义词。更糟糕的是,他生逢乱世,赶上了唐代盛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在这种种的因素下,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时常忍饥挨饿,甚至于他的死因,也与食物扯上了关系。

网络配图

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杜甫死于饮食过饱,唐代人编着的《明皇杂录》中描述:杜甫在漂泊至湖南耒阳的时候,为洪水所困,差不多十天都没有进食。后来幸亏当地县令派船救助,并且赠送杜甫一些牛肉和白酒。长期的忍饥挨饿之后,本应慢慢进食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让肠胃逐渐适应。但杜甫一下子猛吃猛喝,牛肉又不是易消化之物,结果肠胃难以承受,反而因此丢掉了性命,时年59岁。

一代诗人如此死法,自然令人叹息不已,后世还有人假借韩愈的名义,写了一首《题杜子美坟》的歪诗来感慨杜甫之死:当时处处多白酒,牛肉如今家家有。饮酒食肉今如此,何故常人无饱死?到了近现代,又有学者结合现代医学认为:杜甫死因确实与食物有关,但不是死于消化不良,而是死于食物中毒。并分析认为当时正值暑热天气,旧时并无冷藏技术,牛肉极容易变坏腐化,从而产生毒素,而饮入体内的白酒又会促进毒素的循环,杜甫身体本就虚弱不堪,从而导致食物中毒而死。

虽然杜甫的死因还存在一些争议,但无可争议的事实便是由于长期动荡、贫困的生活,杜甫的身体状况确实很差,早衰迹象非常明显:他四十多岁时候已经满头白发,像一个老翁一样;而且身患多种疾病,特别是晚年,肺疾、风痹、疟疾、消渴(糖尿病)等频繁发作,视力变弱,耳朵也有些聋,就连牙齿都已经半落,有时候走路都需要拄杖,平生最爱的酒也不敢常喝。

但实际上,杜甫并非不懂养护身体之道,他对于养生颇有兴趣,也谙熟药性,掌握一定的医药知识。他曾着迷于寻仙访道,不但与从事修炼的道士结交,年轻的时候,还曾经和李白一起到屋山寻访世外高人,想学长生之道,当寻访未得时,竟然夜宿石阁,希望有神仙半夜来传授他金丹秘诀。在他的诗歌中,鼎炉、丹砂、姹女、金丹等与炼丹有关的词语并不鲜见。只是炼丹也好,服食也罢,总归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像杜甫这样连温饱尚成问题的文人是根本负担不起的。

网络配图

杜甫时常在山野间采集药材,或者偶尔自己种植一些,他对于药物的药性、采集、炮制等都非常熟悉,留下了许多诗句。但是这些亲手采集、加工而来的药材并非自用,而是要出售来维持生计,特别是较为名贵的药材更不可能留下自用,正如他在《赠李白》一诗中所说:“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杜甫一生中,曾经屡次卖药来维持生计:

在长安十年,曾满怀政治抱负的杜甫科举失意,向权贵献诗也屡屡受挫,没有收入来源,时常忍饥挨饿,无奈之下,只好“卖药都市,寄食友朋”;“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携家带口逃难途中,又操起采药、卖药的旧业,“晒药能无妇,应门幸有儿”,甚至一度濒临绝境,全家饿得呻吟不止,只好在山间捡一些橡栗充饥;到了成都,杜甫在浣花溪旁安顿下来后,还曾经开垦药圃,并“洗药浣花溪”;晚年流寓湘江时,又再操旧业,白天上岸卖药,晚上夜宿孤舟。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显然,这些悲惨的遭遇对于杜甫个人而言当然是大不幸,但对于诗坛而言,则是福音,或许正因为“诗穷而后工”,由于诗人杜甫有切身的经历与感受,才能挥笔写下那些千古流芳的作品。杜甫诗歌感人至深,具有无比的艺术感染力,甚至被认为可用来“治疗”疾病,当时便有“杜诗除疟”的美谈。据时人记载,杜甫写《姜楚公画角鹰歌》诗后,曾请好友郑虔品评,郑虔读后说:“足下此诗,可以疗疾。”这当然是在恭维,赞其将鹰的威猛描绘得极为形象,令人不觉悚然。后来,郑虔妻子恰巧生病。杜甫遂引自己诗句对郑虔说:“你先对夫人读‘子璋髑髅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如果没有好转,就再读‘观者徒惊掣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若还是没有用,就读‘昔日太宗拳毛,近时郭家狮子花’。倘若病仍不愈,那么即使叫医和、扁鹊这样的名医来也没用了!”

网络配图

显然,杜甫是在与郑虔嘲谑而已。不过,传到后来便出现了多种版本,甚至称有患疟疾者读其诗后霍然而愈。但不论怎样,杜诗可以治病的名声就这样延续了下来。清代一则医案也称某人患有气痛症,每当疾病发作时,就赶快朗诵杜甫的诗,只要读上几首,气痛症立刻就好了。其实,杜甫的诗当然不可能除疟疗疾,但若于病中品读,读之入神,不觉便会忘记身体的疾痛,这也算得上一种精神疗法吧。

标签: 杜甫

更多文章

  •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趣事:机智作诗穷开心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杜甫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作诗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深远,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出生于北方的名门大士族,家族为京兆杜氏分支的襄阳杜氏,自祖父杜审言起举家自襄阳迁至巩县。杜甫小时候家境优厚,生活宽裕,年幼好学,七岁能

  • 唐代诗人杜甫的“工匠精神”是怎样炼成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杜甫

    唐大历三年(769)正月,杜甫离开白帝城出三峡,船行到西陵峡口下牢溪停泊夜宿,峡州长吏在津亭设宴款待。杜甫写了一首《春夜峡州田伺御长吏津亭留宴》,记述了当时的情景。从此,杜甫离开了他寓居了三年的长江三峡。这三年,是杜甫穷愁潦倒、飘泊在社会边缘的岁月,也是他诗作丰收、诗艺大进的时光。在现存的杜诗里,有

  • 陈与义的诗风:靠模仿杜甫形成自己的独有风格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陈与义的诗风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陕西西安人,他的先祖是居住在京兆,后来的曾祖父又搬迁到了洛阳,所以他是河南洛阳人。陈与义出生在宋哲宗元祐年间,在宋高宗绍兴八年的时候去世。陈与义是北宋末期著名的诗人,同时也非常善于填词。他的词虽然在如今保存的并不多,但是都很有鉴赏的价值。陈与义作品陈与义在北宋的时候在地方府中

  • 杜甫的真正死因是饱死的吗?杜甫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杜甫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他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

  • 李白杜甫的神奇友情:怎么就忽然成CP了呢?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白

    经常有人在上网时刷到李白和杜甫的段子,歌颂李白杜甫伟大的爱情,不对是友情。但是根据史书的记载,李白杜甫虽然都是诗人,但是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为什么在他们去世之后,李白杜甫忽然就在一起了呢?网络配图李白和杜甫身在同一年代,又有着相似的境遇,被贬谪看不惯朝廷,当然李白更豪放更加敢说一些。这两人的各有各

  • 李白杜甫的神奇友情 怎么就忽然成CP了呢?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杜甫

    经常有人在上网时刷到李白和杜甫的段子,歌颂李白杜甫伟大的爱情,不对是友情。但是根据史书的记载,李白杜甫虽然都是诗人,但是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为什么在他们去世之后,李白杜甫忽然就在一起了呢?李白和杜甫身在同一年代,又有着相似的境遇,被贬谪看不惯朝廷,当然李白更豪放更加敢说一些。这两人的各有各的风格,

  • 唐代哪位诗人在邻国日本最受欢迎?并非李白杜甫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杜甫

    唐朝时期,中国的古诗达到了井喷式的发展,遣唐使当然也不会错过那些优秀的诗作,都辛勤地把唐诗传到了日本,有趣的是,在中国名声斐然的李白与杜甫在日本虽然也很受欢迎,但却远远不及于白居易的声望和影响。波澜壮阔,大气磅礴,山河壮美如画,产风流人物无数,政经文武,独领海内外风潮。这便是中国的盛唐。网络配图 樱

  • 杜甫逃亡途中遇旧识,写下一首送别诗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杜甫,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杜甫的一些趣事,欢迎阅读评论。据悉,乾元元年冬天,杜甫因上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杜甫告假回洛阳探望旧居。自洛阳经潼关的回乡路上,杜甫拜访了居住在乡间的少年时代的友人卫八处士。一夕相会,闲话家常,又匆匆告别。诗人在离乱时代中,感喟离多聚少、世事沧桑。动情之中

  • 盛唐诗歌的一座丰碑:满眼悲怆,满心忧郁的杜甫!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朝,杜甫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盛唐诗歌的一座丰碑:满眼悲怆,满心忧郁的杜甫!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杜甫的一生,可悲可叹,但是,隐约中我们可以透过他或恬静或悲壮或凄凉或孤独的文字,看到他虽满眼悲怆,满心忧郁却并不沉沦,仍积极旷达的心胸。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创新,随着唐王朝的鼎盛发展,唐诗迎来了它的全盛

  • 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诗人杜甫流浪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朝,杜甫

    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诗人杜甫流浪的一生!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安史之乱结束了。这对于饱受战乱痛苦、盼望安定的百姓来说,毕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当时在梓州(今四川三台)过流亡生活的诗人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更是欣喜若狂,泪流满面。杜甫,字子美。他跟李白一样,是唐代最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