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官二代杜甫:家族成员为官记录保持近三千年

官二代杜甫:家族成员为官记录保持近三千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633 更新时间:2024/1/17 20:29:14

法无定法。成功亦然,没有固定的路径,有人得来全不费功夫,有人却费尽心机皆枉然,比如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杜审言身世显赫、才华出众、人脉发达;在机遇无数的武则天时代,朋友们纷纷得志、他不过尔尔;官场斗争中还搭上了儿子的性命;中年后放下斯文、趋炎附势,未受重用,反被罚得最重;终于盼来了升职,可生命到了尽头。正如吴敬梓在《儒林外史》开篇词中所说“人生南北多歧路”、“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劲心情,总把流光误”。

孙子被誉为“诗圣”,可杜审言根本无需凭借杜甫出名,他在他的年代里就是著名人物。杜家家世显赫,上溯可直追帝。作为尧帝的直系后人,周朝时被周成王封地于杜城,汉代时杜城改名为京兆杜陵县,故杜家提起郡望皆为“京兆杜陵人氏”,杜甫也称自己为“京兆杜甫”、“杜陵野老”。杜家是仕宦之家,家系清晰可考,家族成员在朝为官的记录几乎保持了三千年,其中不乏名人,如杜周为西汉的御使大夫,杜预为晋朝刺史、征南大将军,其他如杜畿、杜耽等数位先人在正史中皆有传。东晋南渡时,杜家迁至湖北襄阳,入唐后,杜审言的父亲任巩县县令,他们这支由此定居巩县,故杜甫亦自称为巩人。

网络配图

杜审言,字必简,因其“凡属文,能精审语言,文章必然简要”,自幼文采出众,“雅善五言诗,工书翰,有能名”,闻名乡里。科考之前,已被州县聘为僚属。二十五岁时,进士及第,次年释褐,授予汾州隰城县尉,正式成为官员。较之宋之问金榜题名后十五年方被选为官员,杜审言的入职速度应该算是快的。可惜他连续二十多年位居九品,隰城之后,担任过四川、江阴及其他几处的县尉。据学者考证,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即是送杜审言调往蜀州任县丞时所作。期间可能在朝廷中担任过同品级的麟台正字,直到五十二岁时成为洛阳县丞,“累转洛阳丞”。彼时朝廷在东都洛阳,洛阳丞的地位也非其他县丞所能比拟。能有如此好运,有赖于好友苏味道当时担任吏部选官的天官侍郎。

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号称“文章四友”。四友中,他的官职最低,这与他不会为人处世相关。杜审言以“好大言”出名,说话太高调,口无遮拦。《新唐书》记载,他病重时,宋之问等去探望他,他居然说“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

网络配图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担任洛阳丞不久,杜审言被贬江西吉州参军。离开洛阳时,陈子昂为其写了赠序,送别的文士有四十五人,皆作诗文,杜审言亦“挟琴起舞,抗首高歌”。场面动人,浑然不知前途一片凶险。到了吉州后,杜审言与同僚“不叶”,发生了矛盾。这一次可不是一般的矛盾,惹得两位上司周季重、郭若讷设计诬陷他,将其下狱并准备处死。杜审言的次子、杜甫的二叔杜并时年十六岁,在周季重的宴会上,“密怀刃以刺”,周季重负伤而亡,杜并也被军校砍杀。周季重临死前感叹:“吾不知杜审言有孝子,郭若讷误我至此!”真是上阵还需父子兵。杜并的孝行轰动一时,侯门之后、文章与张说并称为“燕许大手笔”的苏颋为墓志,工文辞、与王勃齐名的刘允济为祭文。杜审言也由此被释放,免官调回洛阳。

三年后,崔融为其在武则天面前美言,获则天召见并被授五品的著作郎。授官后,则天问杜审言“卿喜否”,杜审言手舞足蹈拜谢,作《欢喜诗》。之后,五十八岁的他终于开始梦想中的伴驾左右,官职也被升为掌管祭祀物品的膳部员外郎。作为“方外十友”成员,虽以求仙学道为主旨,但其他道友们处心积虑地积极入仕的态度不可能不影响他。接近皇帝后,杜审言也与武则天宠爱的张昌宗、张易之兄弟过从甚密。未见史书记载他与张氏兄弟有何具体勾当,但在中宗反正后流放的张氏集团成员中,杜审言被贬得倒数第二远、仅次于沈佺期,可见其罪过之重,甚至重于为张氏兄弟“捧溺器”的宋之问。很怀疑他是如晴雯般“枉担了虚名”!宋之问被贬到广东泷州,杜审言和沈佺期分别被贬到位于今天越南境内的峰州、驩州,而李峤只被贬到通州。彼时杜审言已经六十岁。贬谪官员不能结伴而行,虽同路,也只能各自独行。喜幸当时无城管设置,诗人们可以放心在墙上题诗,谓题壁是也。沈佺期过大庾岭时,看到杜审言留下的诗,便作《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而等宋之问经过端州(广东肇庆)时,看到杜、沈等在这里的题诗,也写了《端州驿见杜审言王无竞沈佺期阎朝隐壁有题慨然成咏》。

网络配图

从召回的速度亦可窥杜审言之运气。李峤、崔融是神龙元年当年即被召回任用,苏味道是次年春夏之际被召回,而杜审言是神龙三年春才遇赦北归,被授予从七品下的国子监主簿。杜审言为崔融戴孝就是这次回到东都后。景龙二年,有赖于上官婉儿扩大修文馆的建议,修文馆扩编,杜审言六十四岁时被选为七品的修文馆直学士。入职不足一年,杜审言辞世。李峤为其上奏,中宗赠著作郎。但这一哀荣来得较晚,下葬时,宋之问为其写的祭文中还称其为学士。四年后,杜甫出生。杜甫非常钦佩祖父,称“诗是吾家事”,赞其“吾祖诗冠古”。可惜这位“冠古”的大诗人命运多蹇,正所谓“成功不在于拿一手好牌,而是要把手里的坏牌打好”。

标签: 杜甫

更多文章

  • 杜甫诗中的"读书破万卷" 到底有多少本书?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杜甫

    当我们形容一个人读书很多、学识渊博的时候,会很自然地用“读书破万卷”这句成语,意思是,万卷书都被翻破,足见读书之多。那么古人的“万卷”究竟又该有多少书呢?网络配图“读书破万卷,笔如有神”一句,出自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意思是说,自己年轻时便读了很多书,文采很好,下笔如神。杜甫这样说自己不是

  • 揭秘杜甫死因:并非贪吃撑死的而是死于食物中毒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杜甫

    相反,杜甫的命运很不幸。与其文学才能相比,他的经世能力堪成反比,中年之后只能不断投靠他人来维持生计。而且他的个人性格似乎也有瑕疵,时人评价他“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这显然并不是什么褒义词。更糟糕的是,他生逢乱世,赶上了唐代盛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在这种种的因素下,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四处漂泊,

  • 李林甫为阻言路零录取 杜甫"被落榜"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杜甫

    科举考试是封建统治子者揽延人才一种手段。总体来看,科举考试还算比较公平,改变了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用人体制,让更多的社会低层才俊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当然,历史上也有几次科举考试十分荒唐,我们姑且称为零纪录的考试,至今仍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网络配图零录取率的考试。公元746年伟大

  • 南齐最牛诗人谢宣城:连李白杜甫都是其忠实粉丝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谢宣城,李白,杜甫

    唐代诗人李白,被人称为“诗仙”,粉丝自古至今都有。然而,“诗仙”也有自己的偶像,有一名诗人让李白毫无保留地倾倒折服。这个人就是谢朓。清人王士祯《论诗绝句》有两句云:青莲才笔九州横,一生低首谢宣城。“青莲”是指青莲居士李白,“谢宣城”就是谢朓,因为他曾任宣城太守。。网络配图灵心秀口诵名句李白曾经写过一

  • 李白与杜甫有多情投意合:有被同共 有手同携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白

    这是天宝十二年753潦倒在长安时做的,时年四十二岁。痛快淋漓,仿佛在读李白的作品。请看他对于郑虔是如何敬佩,对于“痛饮”是如何倾倒!网络配图这位郑虔,倒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老“博士”。他能诗,能画,会写字,会弹琴,而又是星历家、医药学家、兵法家。他最有趣的是饭吃不饱偏好喝酒,没有钱便向朋友讨钱去喝。好

  • 杜甫死因真相:非贪吃撑死而是死于食物中毒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杜甫

    “杜甫”在2012年突然蹿红,忙碌的身影出现在网络的各个角落。其实,历史上的杜甫也真的很忙,只是忙的内容并没有多么高雅,而是为了生计在奔波。虽然后世一提到杜甫,都将其与李白一并视为唐诗的代表与化身,但与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在其生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更没有享受到创作带给他的荣耀与富足的生活。相反

  • 杜甫轶事:为何会在京城漂泊10年之久?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杜甫

    京漂族是指那些长期在京城工作和生活但没有京城户口的流动人口。据报道,如今北京的京漂族多达360万人。这个数据仅指在北京居住了半年以上并且办理了暂住证的人数,如果算上短期的和没办暂住证的,估计不少于500万人。京漂族算不上新生事物。唐朝的时候,首都长安就有不少京漂族。如大诗人王维、杜甫、孟浩然等,都曾

  • 不解!李白 杜甫 高适因什么原因而没有了联系?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白,高适

    中唐时期文人范传正,他非常崇拜李白,给李白重新整修墓碑,撰写《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碑文中提到:“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网络配图李阳冰主编李白诗集《草堂集》并为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

  • 杜甫死因真相:死于食物中毒并非撑死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杜甫

    导读:“杜甫”在2012年突然蹿红,忙碌的身影出现在网络的各个角落。其实,历史上的杜甫也真的很忙,只是忙的内容并没有多么高雅,而是为了生计在奔波。虽然后世一提到杜甫,都将其与李白一并视为唐诗的代表与化身,但与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在其生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更没有享受到创作带给他的荣耀与富足的生活

  •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趣事:机智作诗穷开心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杜甫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作诗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深远,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出生于北方的名门大士族,家族为京兆杜氏分支的襄阳杜氏,自祖父杜审言起举家自襄阳迁至巩县。杜甫小时候家境优厚,生活宽裕,年幼好学,七岁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