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坚守孤城却无人救援

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坚守孤城却无人救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882 更新时间:2024/1/18 6:07:55

古代历史上风云人物辈出,史可法的故事大家听过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公元1645年,大清豫亲王多铎率军包围了扬州城,当时镇守扬州城的,正是明末抗清大将史可法。史可法一边坚守孤城,一边想方设法向南明求救,可是南明其他三镇总兵却无动于衷。

后来清军用大炮轰城,史可法没有办法,只能写血书向南京告急,可仍然没有得到任何答复。最终扬州城被清军攻破,史可法拒降遇害,时年43岁。

史可法坚守孤城,拒不降清,其义举不知为后世多少人所敬佩,但他却因没有援兵而遇害,实在令人感到惋惜。那么当时身为南明督师的大将史可法,在被清军围困的情况下,连发多次求救檄文,为何却无一援兵来救呢?

一、得罪福王

崇祯皇帝自缢殉国后,南京百官拥立福王朱由崧登基,建立了南明政权,是为弘光帝。弘光帝本该派兵支援史可法的,奈何在此之前,史可法曾经得罪过他,怎么回事呢?

当初在决定拥立人选的时候,朝中大臣出现了分歧。东林党人主张拥立潞王朱常淓,可部分将领主张拥立福王朱由崧。东林党人的理由是,福王虽然是明神宗的孙子,但他有七大缺点:贪、淫、酗酒、不孝、虐待下属、不读书、干预官吏。而潞王虽然是明神宗的侄儿,可他贤良且聪慧,应当立为王。

后来东林党人的意见,被以文书的形式,通报给时任南京兵部尚书的史可法。史可法本身也是东林党人,所以他自然同意文书上的意见。

凤阳总督马士英支持的是福王,他也来询问史可法的意见,结果史可法就把福王的七大缺点告诉了他,还说福王:“在藩不忠不孝,恐难主天下。”

然而福王最终靠着江北四镇,以及马士英等势力的支持,顺利登上了皇位。马士英因为拥立之功,成为南明政权的首辅大臣。更没想到的是,马士英竟然将史可法之前的话,以文书的方式上报给弘光帝,可想弘光帝有多生气。

弘光帝正愁怎么报复史可法,谁知他就主动请求出京督军,镇守淮扬,弘光帝自然欣然应允。在这种情况下,弘光帝怎么可能去救史可法呢?

二、南明内讧

就算弘光帝不想救史可法,那么南明政权的其他军事力量,也不该就这样看着扬州失陷啊。这就要怪他们只顾着内讧,看不清局势了。

弘光帝是借助江北四镇的势力,以及马士英的帮助才登基为帝,江北四镇主要就是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和刘泽清四股势力。其中高杰驻守泗州,黄得功驻守庐州,刘良佐驻守临淮,刘泽清驻守淮安。同时在武昌,还有一支左良玉率领的部队。

原本他们共同组成江淮防线,防止清军南下,可当清军真正南下的时候,他们却忙着内讧。左良玉与马士英对立,他甚至发布檄文讨伐马士英。后者随即调江北三镇(高杰当时已被清军诱杀)势力来保卫南京。三镇势力一离开,江淮防线就被打开,清军趁机南下,包围了扬州。

紧接着左良玉暴病而亡,南京之危已解除,这时候他们明明可以团结起来,发兵救援扬州,可是诸将各怀鬼胎。黄得功以要保卫南京为由,不肯出兵救援,刘泽清、刘良佐见清军来势汹汹,竟然选择了降敌。

三、一盘散沙

这一盘散沙说的就是南明政权,因为当时不仅内讧严重,而且皇帝昏庸,权臣当道。弘光帝对首辅马士英言听计从,可马士英欺上瞒下,视军国大事如同儿戏。

而弘光帝呢,却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还想着扩充后宫,修建宫殿,只顾着享乐。可以说当初东林党列出的七大缺点,弘光帝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于马士英,他当初既然会打史可法的小报告,如今自然也不会想着去救他。

南明在皇帝昏庸、权臣当道、内讧不断的情况下,已经犹如一盘散沙,就算史可法坚持再久,也不会看到一个救兵。

史可法生前写了四封遗书,其中一封是写给大清豫亲王多铎的,里面这样说道:“败军之将,不可言勇;负国之臣,不可言忠。身死封疆,实有余恨。得以骸骨归葬钟山之侧,求太祖高皇帝鉴此心,于愿足矣。”

可见在久久等不到援兵的情况下,史可法早已看清现实,也接受了现实,但他能够为国牺牲,在他看来是无愧无悔的。然而弘光帝与马士英却想不到,在他们尽情享乐的时候,为他们提供保障的正是史可法。

史可法死了不到一个月,弘光政权就玩完了,弘光帝和马士英最终都死在清军手上。

标签: 史可法明朝

更多文章

  • 史可法是怎么撑住南明的?用鲜血与忠诚铸就了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硬骨头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史可法,明朝

    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史可法是怎么撑住南明的,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崇祯17年,即公元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以破竹之势攻陷了北京,崇祯皇帝走投无路,上吊自杀,明朝政府到此覆亡。 这时候,在山海关镇守的明朝将领吴三桂,当农民军进入北京后,他丧心病狂,宁愿出卖自己的祖国,而去依

  • 明末抗清的民族英雄,史可法为何知名度不高呢?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史可法,明朝

    大家好,我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说起史可法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孙兆奎,字君昌,江苏吴江人,生年不详,明末举人、抗清英雄。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孙兆奎投奔镇守扬州的督师、兵部尚书史可法。不久,扬州失守,史可法被俘,不肯投降清军被斩杀。多铎率清军疯狂屠城,十天内,扬州城八十万人惨遭屠戮

  • 史可法为什么没能在扬州坚守更长的时间呢?当时的扬州城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史可法,明朝

    史可法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扬州从隋唐两朝开始,就是江淮流域非常重要的城市之一。如果占领了扬州,就可以威胁从江南向北方输送粮食税赋的大运河。因而没有朝代会不重视对这座城市的保护。然而,在1645年的清军南下攻势中,扬州城以非常不可思议的速度被攻陷。为什么一

  • 如何评价明朝宰相刘健?为什么刘健谥“文靖”而谢迁李东阳谥“文正”?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健

    刘健是明朝孝宗和武宗两朝首辅,生于公元1433年,去世于公元1526年,1460年高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洛阳人氏,字希贤,号晦庵。刘健明英宗一朝登进士第,但是却是在明宪宗一朝本身的才华得到了最有效的发挥。他在明宪宗时期任职东宫讲官,与太子朱佑樘,也就是日后的明孝宗相处融洽,培养了极佳的默契。明

  • 徐溥廉洁奉公的好首辅 却因何闹出黄河决口的大祸!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徐溥

    咱都知道有个典故叫做《徐溥储豆》,今天咱就来说一说这位固执的清官徐溥。 弘治元年(1488年),清洗了前朝旧臣的明孝宗朱佑樘,组建了自己的第一套内阁班子:刘吉,徐溥,刘健。三个人都是朱佑樘做太子时的老师,其中两个在前面已经露过面了,刘吉是根标准的老油条,刘健是门性格暴烈的炮筒子,露面不多的,却是徐溥

  • 明朝首辅大臣徐溥:大臣赠他《清明上河图》,他为何转手送人?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徐溥,明朝

    对徐溥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相关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字面意思是,曾子每天要自我反省三次,后来这句话也用来告诫我们,要常常反省自己的不足。关于这一点,明朝有位重臣就做得很好。这位明朝大臣叫徐溥,他少年时在私塾读书,就决定要效仿古人每日自省。不过他与曾子的自

  • 徐溥,明朝第十七位内阁首辅,没有他就不会有现在的清明上河图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徐溥,明朝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您走进徐溥的故事。明孝宗朱祐樘在赶走刘吉后,终于将自己心仪已久的徐溥任命为首辅大臣,至此他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第十七位内阁首辅。徐溥(1428年——1499年),字时用,号谦斋,南直隶宜兴县洑溪(今江苏省

  • 明朝所有首辅里出身最差的,揭秘杨士奇的为官之路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杨士奇,明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杨士奇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在明朝所有的首辅里面,杨士奇大概是出身最不好的一个了,他一岁丧父,母亲不得已改嫁,结果继父又得罪权贵被发配陕西戍边,且不幸死在了那里。杨士奇只能靠教书来维持母子生活,《明史》形容其“贫甚,力学,授徒自给”。但就是这样一个命途多

  • 已经过继给别人的杨士奇,为什么能复还姓杨?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杨士奇,明朝

    杨士奇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提起永乐年间的才子我们可能首先会想到大文豪解缙,解缙由于太高估自身能力,妄想干预立储君之事,最后惨死。然而这些不影响他的名气,甚至他的名气太大以至于盖过同时期的杨士奇。杨士奇比解缙大了三岁,但是解缙在洪武年间就中了进士,被朱元璋看中

  • 杨士奇有什么特别之处能成为三杨之首?他是什么人?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杨士奇,明朝

    杨士奇有什么特别之处能成为三杨之首?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下去。杨士奇,名寓,江西泰和(今吉安)人,父亲早死,期间随着母亲改姓,再后来又恢复杨姓。由于家贫,所以读书很用功。青年时期的杨士奇,曾在湖、湘、汉、沔等地游学,做过塾师,喜欢交往当地的硕儒才俊,因此,阅历、学识和人脉都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