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史可法是南明最受争议的悲剧英雄 被后人争论300多年

史可法是南明最受争议的悲剧英雄 被后人争论300多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298 更新时间:2024/1/5 20:16:59

关于史可法这个人物,一直有着很大的争议。甚至在史学圈内部也是如此,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史可法是民族英雄,他的事迹和气节应该得到传颂。但还有一派人认为史可法虽然是民族英雄,但是他的个人能力不足也是南明灭亡的原因之一。客观的说,史可法的确是一位民族英雄,但无用的英雄和有用的小人这个矛盾体,在南明的历史中一再出现。史可法是民族英雄,但他的个人能力不足这也是事实,他与南明弘光政权的瓦解有解不开的关系。

一、在拥立新君的问题上摇摆不定,坚决主张联虏平寇

1644年3月,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带着20多万军队被围了北京城,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只能在煤山自缢殉国。随着崇祯皇帝的死讯陆续传开,各地的官员陷入了一片震动,尤其是明朝的南都南京。崇祯皇帝去世之后,南京的官员们在伤痛之余,也不得不考虑拥立新皇的问题。在南京城内分为两派,一派支持福王朱由崧,另一派支持潞王朱常淓。史可法作为南京兵部尚书,拥有真正的实权,他的话应该是最有分量的。但是史可法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摇摆不定,最终马士英依靠一些军队的支持,把福王送上了皇帝的宝座。史可法虽然也进入了内阁,但他明显得不到朱由崧的绝对信任。

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也被没有站稳脚跟。仅仅一个多月之后,李自成就被清军击败。山海关大战,李自成大败亏输。在此之后,吴三桂引导着清军进入北京。李自成逃回了自己的老根据地陕西,他准备东山再起。此时有一个问题就摆到了南明君臣的面前,联合李自成对抗满清还是联合满清镇压李自成。很不幸,几乎所有的官员都赞成联合满清对付李自成,也就是联虏平寇的政策。在这些官员中,表现的最为强烈的就是督师大学士史可法。作为传统的文人,史可法建议一定要为先帝报仇。在清军击败李自成并向东转移部队之后,史可法还存在着和平的幻想。直到清廷方面扣押了南明的谈判使臣,史可法才如梦初醒,认真布置抵御清军的问题。

二、史可法的个人道德无法挽救大明王朝

史可法的个人道德简直无可挑剔,他不贪污、不好色,这在明末的官场中非常少见。但是个人道德毕竟无法挽救一个王朝,史可法犯了一个致命但又无奈的错误。由于弘光王朝刚刚建立,所以根本没有多少钱粮供养军队。但是无论是对抗满清还是镇压农民军都需要军队,在也有危急的情况下,史可法建议军队将领可以就地取粮、就地征收赋税,这几乎和晚唐时期的藩镇割据没有任何的区别。江淮四镇建立之后,根本就不听从中央的号令。史可法这个督师大学士根本无法指挥他们,史可法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一切已经无可挽回。四大军镇并不和睦,黄得功和高杰两个人几乎要火拼,史可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制止了这场内斗。

史可法身上的书生气太重,根本不懂灵活变通。四大军阀之一的高杰被部下杀害,史可法前往安抚高杰的军队。高杰的妻子为了自己集团的安全,想让高杰的儿子拜史可法为义父。如果史可法灵活的话,应该立刻表示同意,这样可以暂时控制住高杰的部众。但是由于高杰是农民军出身,史可法十分忌惮这个问题,他不愿意做这个义父。这一举动深深刺激了高杰的那些部众,清军南下之后,高杰之妻和高杰之子率领军队投降了清军。史可法是一位道德君子,但有的事情是君子们干不来的。现在很多人对阉党或者东林党总是一竿子拍死,其实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不是君子就一定好,小人就一定坏。

三、史可法率领最后的军队血战扬州

清军南下之后,史可法的军事指挥能力也暴露出了不足之处。史可法将军队来回调动,搞得军队疲于奔命。那些将领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纷纷向清军投降,南下的清军还不到7万人,而投降的明军超过了25万。所谓的江淮四镇中,除了黄得功部,其余已经全部投降。事已至此,史可法选择了为国尽忠,他率领最后的军队死守扬州。为了震慑南明朝廷投降,清军在扬州上演了悲惨的一幕。随后清军渡江进攻南京,弘光皇帝朱由崧逃往黄得功的军营之内。黄得功对明朝确实是忠心耿耿,但是在他战死之后,他的部下们把朱由崧交给了清军。南明弘光政权就此瓦解,在此之后,南方出现了鲁王朱以海和唐王朱聿键分庭抗礼的情况。

标签: 史可法南明

更多文章

  • 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的生平事迹介绍 史可法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史可法,名将

    史可法简介史可法是明末抗清名将,宪之是他的字,道邻是他的号,史可法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历史上对史可法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史可法知恩图报,对师父言听计从,认为史可法在抗击清军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崇祯自缢后要是没有史可法立朱由崧为皇帝,也许清军一入关就直接把中原都走。那我们大汉名族的颜面真是要给丢

  • 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坚守孤城却无人救援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史可法,明朝

    古代历史上风云人物辈出,史可法的故事大家听过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公元1645年,大清豫亲王多铎率军包围了扬州城,当时镇守扬州城的,正是明末抗清大将史可法。史可法一边坚守孤城,一边想方设法向南明求救,可是南明其他三镇总兵却无动于衷。后来清军用大炮轰城,史可法没有办法,只能写

  • 史可法是怎么撑住南明的?用鲜血与忠诚铸就了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硬骨头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史可法,明朝

    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史可法是怎么撑住南明的,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崇祯17年,即公元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以破竹之势攻陷了北京,崇祯皇帝走投无路,上吊自杀,明朝政府到此覆亡。 这时候,在山海关镇守的明朝将领吴三桂,当农民军进入北京后,他丧心病狂,宁愿出卖自己的祖国,而去依

  • 明末抗清的民族英雄,史可法为何知名度不高呢?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史可法,明朝

    大家好,我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说起史可法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孙兆奎,字君昌,江苏吴江人,生年不详,明末举人、抗清英雄。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孙兆奎投奔镇守扬州的督师、兵部尚书史可法。不久,扬州失守,史可法被俘,不肯投降清军被斩杀。多铎率清军疯狂屠城,十天内,扬州城八十万人惨遭屠戮

  • 史可法为什么没能在扬州坚守更长的时间呢?当时的扬州城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史可法,明朝

    史可法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扬州从隋唐两朝开始,就是江淮流域非常重要的城市之一。如果占领了扬州,就可以威胁从江南向北方输送粮食税赋的大运河。因而没有朝代会不重视对这座城市的保护。然而,在1645年的清军南下攻势中,扬州城以非常不可思议的速度被攻陷。为什么一

  • 如何评价明朝宰相刘健?为什么刘健谥“文靖”而谢迁李东阳谥“文正”?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健

    刘健是明朝孝宗和武宗两朝首辅,生于公元1433年,去世于公元1526年,1460年高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洛阳人氏,字希贤,号晦庵。刘健明英宗一朝登进士第,但是却是在明宪宗一朝本身的才华得到了最有效的发挥。他在明宪宗时期任职东宫讲官,与太子朱佑樘,也就是日后的明孝宗相处融洽,培养了极佳的默契。明

  • 徐溥廉洁奉公的好首辅 却因何闹出黄河决口的大祸!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徐溥

    咱都知道有个典故叫做《徐溥储豆》,今天咱就来说一说这位固执的清官徐溥。 弘治元年(1488年),清洗了前朝旧臣的明孝宗朱佑樘,组建了自己的第一套内阁班子:刘吉,徐溥,刘健。三个人都是朱佑樘做太子时的老师,其中两个在前面已经露过面了,刘吉是根标准的老油条,刘健是门性格暴烈的炮筒子,露面不多的,却是徐溥

  • 明朝首辅大臣徐溥:大臣赠他《清明上河图》,他为何转手送人?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徐溥,明朝

    对徐溥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相关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字面意思是,曾子每天要自我反省三次,后来这句话也用来告诫我们,要常常反省自己的不足。关于这一点,明朝有位重臣就做得很好。这位明朝大臣叫徐溥,他少年时在私塾读书,就决定要效仿古人每日自省。不过他与曾子的自

  • 徐溥,明朝第十七位内阁首辅,没有他就不会有现在的清明上河图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徐溥,明朝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您走进徐溥的故事。明孝宗朱祐樘在赶走刘吉后,终于将自己心仪已久的徐溥任命为首辅大臣,至此他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第十七位内阁首辅。徐溥(1428年——1499年),字时用,号谦斋,南直隶宜兴县洑溪(今江苏省

  • 明朝所有首辅里出身最差的,揭秘杨士奇的为官之路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杨士奇,明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杨士奇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在明朝所有的首辅里面,杨士奇大概是出身最不好的一个了,他一岁丧父,母亲不得已改嫁,结果继父又得罪权贵被发配陕西戍边,且不幸死在了那里。杨士奇只能靠教书来维持母子生活,《明史》形容其“贫甚,力学,授徒自给”。但就是这样一个命途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