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名臣胡宗宪:将钓鱼岛划归中国领土的第一人

名臣胡宗宪:将钓鱼岛划归中国领土的第一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762 更新时间:2023/12/24 22:22:12

中国和日本,既是一衣带水的近邻,又是恩怨难解的历史冤家。中古以来,中日两国间无论是政府或民间的纠緾就一直没有消停过。如今,日本公然叫嚣要对钓鱼岛进行所谓“国有化”。我国政府明确表态,这是非法的,钓鱼岛的中国主权是不容置疑的。在这些历史的斗争中,明代徽州绩溪龙川的胡宗宪,为中华古国的领土完整,东南沿海百姓的生活安康,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胡宗宪(1512-1565),字汝贞,号梅林,江南徽州府绩溪县龙川村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授山东益都令,屡决悬案,平反冤狱,获朝延嘉奖,晋三级。后任杭州知府,修整西湖,扩建岳坟。嘉靖三十二年,歙人汪直、徐海、陈东等据岛作乱,煽引倭寇骚扰东南沿海,致使闽、奥、浙、苏、赣、皖等地百姓惨遭荼毒,民不聊生。嘉靖三十四年,明廷任命胡宗宪担任浙江巡按御史,随即提为总督,总制东南七省军务,领导抗倭灭冠。胡宗宪召徐渭、沈明臣、茅坤、文征明、郑若曾等为幕僚,参賛军务;以俞大猷戚继光、卢镗为大将,制定“攻谋为上,角力为下”,和“剿抚兼施,分化瓦解”策略,转战江、浙、闽、赣,每役躬擐甲胄,指授方略。至明嘉靖三十六年,计斩徐海,俘陈东、降汪直,断倭寇之内应,东征西讨,终于弥平倭患,使东南百姓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

胡宗宪以平倭战功显著,屡获殊荣,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并加少保衔。嘉靖四十年,因南京给事中陆风凤仪弹劾胡宗宪为“严(嵩)党”而入狱。明世宗对群臣说“宗宪非严党,朕拔用八九年,人无言者。自累献祥瑞,为群邪所嫉”。于是获释。第二年,御史汪汝正以宗宪付严嵩之子严世蕃手书中有“自拟圣旨”罪再次弹劾胡宗宪,又重新下狱。在狱中,胡宗宪愤然上书数千言,发出“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慨叹。世宗怜之,久未定其罪。嘉靖四十四年,胡宗宪瘦死狱中。隆庆六年(1572)宗宪案得以昭雪,并录平倭功勋。万历十七年(1589)胡宗宪孙胡灯奏准,御赐葬故里龙川之天马山,谥号襄懋,备极哀荣。

胡宗宪本为进士出身,虽系抗倭著名统帅,实乃一代儒将。他在抗倭之戎马倥偬中,著作甚丰,有《三巡奏议》、《督抚奏议》、《忠敬堂江录》等,特别是有鉴于当时抗倭斗争需要和国家的领土完整以及航海必须,精心组织郑若曾等一干幕僚,主持编纂的《筹海图编》一书,对于中国海防史尤其是钓鱼岛主权的明确标注,意义巨大深远,成为后代中国海防和主权历史的圭臬。

关于《筹海图编》,《明史》和《清史稿》均说是胡宗宪纂辑,绩溪县图书馆藏本明天版《筹海图编》亦注明为胡宗宪纂辑,清康熙朝还有一个重刻版本的《筹海图编》,主纂者是郑若曾,亦即胡宗宪的幕僚是也。

郑若曾(1503-1570),字伯鲁,江苏昆山人,少师岳父魏校,后从师于明代著名教育家、哲学家王守仁,并经常和归有光、唐顺之等人相互切磋学习。明嘉靖十五年(1536),以贡生入国子监读书,嘉靖十九年在北京应顺天乡试,未中。嘉靖三十一年倭寇劫掠东南沿海,郑若曾以《殄倭方略》密陈总督胡宗宪,被招聘入幕,参賛军务。他侦知倭寇不熟悉地理环境,是通倭的内奸带领他们劫掠的。于是命人伪装内奸,击退倭寇,论功而授世袭锦衣卫官员,但他力辞不受,又荐修国史,也不就。他有感于当时的抗倭将领,经常在不明敌情的情况下,冒然用兵,以致兵败。于是多方收集资料,询问熟悉日本国情的人,调查倭寇情况,参互考订,分别于嘉靖四十年、四十一年纂辑成《日本图纂》和《筹海图编》。后又著有《万里海防图论》、《江防图考》、《朝鲜图说》、《琉球图说》、《安南图说》等,为明清研究海防和海外贸易交通的权威著作。在这些著作中。尤以《筹海图编》对后影响最大,意义殊深。该书共13卷,记载了明代抵御倭寇事迹,以嘉靖时为重点,上溯明和及明以前中日交通情况。首列沿海和日本地图,日本事略;继以分省御倭事宜,并列年表、寇踪图谱;再次记述重大战役及遇难者事迹,而终以兵略。对于用兵、城守、剿抚、互市等,均予以详细记载,还附有沿海布防、形势、武装等详图。其中《福七·卷十九》图中左上角明确标出了中国主权岛屿“钓鱼屿”,即钓鱼岛。并在“福州琉球针路”中明确指出:“从福州外港梅花开船,向东南取小琉球(即台湾)方向,夸北过鸡笼屿(基隆屿即基隆岛)、彭嘉山后向东取钓鱼屿(即钓鱼岛)、赤坎屿方向,再到古朱山,然后抵达大琉球,在那霸泊船”。

郑若曾在《筹海图编》自序中说:“壬子以来,倭之变极矣,久乃得今少保梅林(即胡宗宪)公,祇承天威,殚虑纡策,元凶授馘,余党底平。当变之始作也,莅事者欲按往迹,便地利,侦鼫技,以图万全事功,而记载蔑如,天所从得,仅有日本考略,而挂纤漏巨,无关成败,咸以为恨。荆州唐公顺之谓予宜有所述,毋令后人之恨今也。稿未半,荆州不逮,陇池王公道行,顾予旅舍,困命成之。会少保公征辟賛画,参与机宜,且获从幕下诸文武士闻所未闻,越数月而书竣事……是编也,肇意于荆州,玉成于龙池,而少保公实厘正之。其翼而辅之者,则柏泉胡公,晴江杜公拯,中方范公惟一,娄江唐公爱,洋山凌公云翼,二华唐公枢,允斋严公中,鹿门茅公坤,翔海载公冲霄,松坡黎公秀,南塘戚公继光,山南蔡君汝兰,九河俞君献可。考核地理,搜罗志史,则吾儿应龙一鸾。倾发宛委,商订义例,则丹阳邵君芳之力居多,邵君有经济之负,隐而未试,少保公所器重而宾礼者,因面命而得其相切磋云。”因此,可以认定,《筹海图编》是一部集众人之大成的著作,胡宗宪是组织领导并具体进行编审即“厘正”工作,郑若曾是执行编纂人,这有如现在的执行主编,而胡宗宪则是编辑《筹海图编》的组织领导人,是编审和出版人。因此,后人说《筹海图编》为胡宗宪所辑议,似不为过。《筹海图编》第一次在福建海防备上明确标注钓鱼岛方位,胡宗宪就是将钓鱼岛划归中国领土的第一人。

而钓鱼岛,自古以来即是中国领土,我国有关钓鱼岛的最早文献出自明永乐元年(1403)的《顺风相送》一书,称该岛为“钓鱼屿”。它是我国最东部的岛屿,由11个无人岛组成,包括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北小岛、南小岛、大北小岛、大南小岛等。具体地理位置在台湾省东北,距离基隆港(即前文之鸡笼屿)约190公里,距日本冲绳岛西南约420公里。钓鱼诸岛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岛屿周围的海域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5个台湾本岛面积。自明永乐以后,各类文献及官方舆图均采用“钓鱼屿”名称,可见于明嘉十三年(1534)第十一次册封使陈侃所著《使琉球录》,嘉靖四十一年(1562)胡宗宪、郑若曾等编纂的《筹海图编》,乾隆三十二年(1767)钦命绘制的《坤舆全图》(该图使用闽语发音,称为好鱼须,即钓鱼屿)。台湾则沿用“钓鱼台”名称至今,大陆现在则称“钓鱼岛”,有时也用“钓鱼台”名称。据鞠德源先生《钓鱼岛正名》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钓鱼岛列屿就已被中国先民发现,与海山列岛一起称为“列姑射”。隋朝时,正式给包含在列姑射中的钓鱼岛一个名字叫“高华屿”,这是钓鱼岛最原始的命名。

作为台湾岛的附属岛屿,历史上钓鱼岛还有过其它不少名称,如“高英屿、钓鱼山、花鸟山、鱼屿、钓鱼台”等。隋、唐、宋、元、明、清六朝,福建与广东均掌握至琉球和通往日本列岛的航海针路,并对我国沿海的海山岛屿完成岛名核定,载入各种海防图籍文献,绘入海山沙舆图之内。尤其是元、明、清三朝经营中国东海岛屿主权领土疆域所记录下来的岛屿名称,是具有权威性并独具中华特征的法定的主权领土标志。贾宇先生《国际法视野的中日钓鱼岛争端》一文指出,根据国际法,中国通过先占取得了钓鱼岛的主权。钓鱼岛在南宋时即由福建泉州管辖。南宋乾道年间,泉州知府汪大猷在澎湖派驻水师,遣将分屯各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在军事上隶属澎湖统辖,行政上则由福建泉州的管辖。

在光绪十九年(1893)10月,即甲午战争前一年,慈禧太后下诏,将钓鱼岛赏赐给当时的邮传部尚书盛宣怀作采药用地。慈禧的诏书中写道:盛宣怀所进药丸甚有效验,据奏,原料药材采自台湾海外钓鱼岛,灵药产于海上,功效殊于中土。知悉该卿家世设药局,施诊给药,救济贫病,殊堪嘉许。即将钓鱼台、黄尾屿、赤屿三岛赏给鉴宣怀为产业,供采药之用。

2010年12月30日,在北京的一场慈善拍卖会上,一件晚清册封使钱梅溪《册封琉球国记略》手抄本,以1325万元的天价拍出,震惊海内外,其主要原因是该手抄本记载了1808年清代文学家沈复经钓鱼岛赴琉球途中的所见所闻,对钓鱼岛附近海域的描写清晰地勾勒出当时中国国界的钓鱼岛段,比日本宣称古贺辰四郎在1884年发现该岛的时间早76年,此件被普遍认为是古代名人亲笔记录钓鱼岛为中国固有领土的孤本墨迹,是证明中国钓鱼岛的铁证。(来自毕青的新浪博客)

标签: 胡宗宪钓鱼岛

更多文章

  • 明朝抗倭名将胡宗宪简介 胡宗宪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抗倭名将,胡宗宪

    胡宗宪简介胡宗宪(1512—1565年),汉族。字汝贞,号梅林,徽州绩溪(今属安徽)人,明朝抗倭名将。万历十七年(1589),御赐归葬故里天马山,谥号襄懋。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历任益都(今属山东),余姚(今属浙江省)知县,后来提升为御史巡按宣府,大同,三十三年出任浙江巡按御史。为人多智略,擅

  • 明代抗倭功臣胡宗宪的权力有多大?古今只此一人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胡宗宪,明朝

    你真的了解胡宗宪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近年来,随着《大明王朝1566》《抗倭英雄戚继光》的热播,明朝抗倭名臣胡宗宪也逐渐走入大众的眼帘中。他为了抗倭大业,违心依附于严党,因此导致他声名不佳;甚至他麾下的俞大猷、戚继光声名皆在其上。其实,胡宗宪在总督东南数省的岁月中,作为最高

  • 抗倭名将胡宗宪为什么会投靠魏忠贤?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胡宗宪,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抗倭名将胡宗宪为什么会投靠魏忠贤,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在古代,官场上的斗争是很残酷的,许多人可能本身立过大功,做过许多对百姓有好处的事,但是因为他们投靠的人倒台了,因此就会被人打压。今天我们要说的胡宗宪就是其中之一,他本来是抗倭名将,剿灭了许多海盗,让沿海的百姓过上

  • 明朝抗倭名臣胡宗宪的一生是怎样的?胡宗宪经历过哪些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胡宗宪,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胡宗宪的文章,欢迎阅读哦~看过《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朋友都知道,戚继光虽然刚正不阿,但他出仕于嘉靖,那时正是严党的天下,若不依从严党,不论才能多大都无用武之地,甚至被杀。比如不依附严党却大败过倭寇的南方督抚朱纨、张经最终都是因得罪严党而身首异处。戚继光能在剿倭

  • 大太监冯保是什么人?张居正推行新政跟他有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冯保,张居正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张居正和冯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没有冯保就没有张居正的万历新政!明朝的太监确实牛,不过大多名声不太好。冯保虽然也留下了不少恶名,但总的来说,他是明朝难得的政治家,万历新政的推行,冯保是幕后功臣。所以,冯保是张居正的政治盟友。明朝的权力结构与冯保的地位明朝的权

  • 冯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太监 为何连皇帝都有些畏惧这个太监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冯保

    对明朝太监冯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史上从来不乏权倾朝野的宦官,他们站在离天子最近的位置,借着便利条件迅速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此时,早已无法尽人事的太监们无法追求寻常人的生活,只能将目标瞄向财富和权力,明朝太监冯保就是其中典型。冯保是明代一个颇有争议的“太

  • 明朝开国将领李文忠的一生是怎样的?他经历过哪些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文忠,明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李文忠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人(今安徽省明光市),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明朝开国的著名将领、谋臣。李文忠十二岁时,母亲曹国长公主就去世了,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多次濒临死亡。二年之

  • 王守仁的心学思想是怎样的?包括了哪两方面的含义?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王守仁,明朝

    说到王阳明,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王阳明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被称为儒学“第一完人”,他的心学是明代中期以后最有影响力的儒家学派。从理论渊源来看,王阳明的心学继承了先秦儒学和宋代理学思想,汲取了孟子的“心”思、禅宗的“

  • 王守仁的故里是哪里?他到底是绍兴府余姚人,还是宁波市余姚人?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王守仁,明朝

    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王守仁的故事大家听过吗?王守仁是驰名中外的名人,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他的心学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很大的影响。那么王守仁小时候曾经叫王云,为什么会改名守仁呢?王守仁之所以取名云跟王守仁出生的时候异象有关。王守仁的母

  • 王守仁被称为明清第一牛人 王守仁到底有多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朝,王守仁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王守仁,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他的父亲王华,字德辉,成化(朱见深)十七年(1481)考中进士第一名。授编修。弘治中(朱佑樘),逐渐做到学士、少詹事。王华很有度量和才能,在讲幄时间最长,孝宗(朱佑樘)很眷恋他。李广受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