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张同敞被评价为“奇男子”的真实原因?

揭秘张同敞被评价为“奇男子”的真实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425 更新时间:2024/1/17 17:22:50

张同敞评价

在国家到了生死存亡之时,明朝都将要灭亡了,却涌现出了众多英雄豪杰。在怪林就曾出现了这么一个人物,那就是张同敞,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抵御清军的斗争中,尽管这种行为如飞蛾扑火一般自不量力,可以说是自取灭亡,但就是他这种大不畏的精神,受到了后人的称赞。

张同敞雕像

曾有这么一个典故,说张同敞要被处决的时候,他的头颅的确是落了地,但是身躯依旧能前进三步,才倒地。而根据当地的老百姓的传说,还原了当时的场景,说是张同敞受刑那天,头都已落地,但身躯依旧血淋漓地站在那里,让那些刽子手怎么推都推不倒,吓的当时在场的所有清兵都吓的要死,直呼张同敞为总兵,话完,身躯才倒地。不管这个典故是真还是假,足见后人对他的评价之高,不然不会将其神化。

现代人对他评价,那就得从学大家郭沫若出发了,他曾写过《赞张同敞》,全书就是为了赞扬张同敞坚毅的性格。

还有一个就是朱东润,身为文学批判大师的他,曾写过《张居正大传》,在其书的最后面提到了张同敞,毕竟他是张居正的后代,将其放到张居正的传记中,这也说的过去。说到:“他的祖先张居正也曾手握权力,然后整顿国防,想要让这个国家重新走向强盛。因此,在张同敞的身体里,存有祖先的报复,但是奈何如今的明朝,就只剩下残兵败将。”

这两个人是如今对其评价最客观的存在,但是也有很多在论坛上多次提到张同敞,将其与其他朝代的民族英雄联合起来。

赞张同敞

后人对张同敞的评价有很多,有说他是民族英雄,也有人称他为救世豪杰,总之都是好的方面想。而郭沫若作为文学的泰斗,也曾给张同敞写下一首诗,称赞他的美德,这首诗歌目前依旧在流传,作为后人对张同敞性格了解的重要文学记载。

张同敞遗像

其诗歌共有四句,开头就是称赞,称其为“奇男子”,并且在之后点名其人,是江陵那一带的一个忠烈之士,其名为张。开门见山的就是直呼其名,对张同敞极为赞赏,用了的确、奇、忠烈等词语,称赞了张同敞。

诗歌的第二句,讲述了张同敞的一生,他是跟随自己的师父一起共同接受困难,是在明朝灭亡之际,跟明朝一起共存亡,点名了张同敞的忠烈。

第三句,就是第二句的递进,把情感进一步激发,但是没有真正抒发开来。渲染了一个不怕死的真汉子,手断了又如何,眼睛伤了又无论,不在乎这些细节,脑海里只有对战沙场,守卫自己的故乡。

第四句,就是全诗的升华,情感强烈地爆发出。瞬间把张同敞的地位拔高,拔到了可以让所有人对此仰望的地步,并可以受到后世的流传。

郭沫若这首诗,都是由白话文组成,也许缺少了古味,假如有原来的古诗韵味的话,其氛围更加的渲染,能够更多表彰其英雄气节。但就是如此,这首诗歌已经在桂林那片地区个广泛流传下来,其诗背后就是民族英雄张同敞的真实写照。

张同敞家族

提到家族这一个名词,我们首先想的就是一群具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的一个群体,并且通常会有几代人,这就是如今对家族这一名次的定义。众观清末的英雄张同敞,首先我们想到的肯定是他的曾祖,那就是张居正。

历史上的张同敞

张居正此人是明朝重要的大臣,曾当过内阁首辅,是一名重要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对明朝来说,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他的科举生涯可谓是一帆风顺,5岁就开始识字,7岁就知晓六经的意蕴,之后就是12岁中秀才,举人、进士这些都不在其话下。在万历皇帝登基之后,他就成为了当时的首辅大臣,年幼的皇帝不懂朝政,就把一切的军政大事都交给张居正处理。至少在他任职10年的首辅生涯里,实行改革,把国家治理的条条有道,平定叛乱。之后还在生前就被任命为太师,位高权重。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所代表的张氏一族的繁衍必经迅速,家里的亲属发展肯定是不用愁的。直到张居正晚年,皇帝对他的清算,张氏一族可谓是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局面。

家族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他的爷爷张敬修,历史上对其的记载并不是特别多,但也是重要的一位家族成员。

到了张同敞这一代,不知道张氏一族是兴盛还是衰败。因为张同敞曾在朝中担任过文渊阁大学士,并兼吏、兵二部的尚书的师父身份,跟他的弟子共同在湖光地区举行着对抗清军的活动,之后担任总督一职。身上拥有如此高的权力,其家族怎么可能会差到哪里去,但是并没有多少关于他家族的记载,之后他就被清军砍杀。

张同敞作品

我们所知道张同敞形象就是对抗清军的救世英雄形象,却不知晓他独特的一面,那就是他其实是一个诗人,并写有一些诗歌流传至今。张同敞极为擅长诗赋,他常常跟着自己的师父学习,而这位师父也就是他的顶头上司瞿式耜,两个爱好诗词走在一起,难免会切磋一二。

影视剧里张同敞形象

张同敞在桂林担任总督的时候,虽然军务众多,但他也会抽空约友人去游玩山水,并写下很多称赞的诗歌,饮酒做乐,不失诗人本色。

张同敞所写的诗歌大概有40卷,但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又有谁会在乎这些诗词歌赋呢。如今留下的就只有在遇难前,他跟他的师父囚前对唱所写的几十首诗歌,这些诗歌让永历帝听到之后,就会泪流满面,于是,让工部将其雕刻,著作成《御览伤心吟》一书,想要流传下来,让后世称赞。

在明朝都要灭亡的时刻,那么身为的张同敞,他所能在诗中所写的,莫过于描写在桂林等地与清军的抗争,以及自己内心难以排除的忧愁之感。《绝命诗》是他在被俘前所写的一首诗,“一日悲歌待此时,成仁取义有谁知……”这一句诗就写出了他面对清军,抵抗到底的决心,以及他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他的性格在全诗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在国家都要灭亡之际,有谁还晓得我一个人在此杀身殉国”,以及最后的“我的魂魄还不想回到故国,只想到先皇的陵墓前面前哭泣”。这一首爱国诗,真叫人拍案叫好。

标签: 张同敞

更多文章

  • 张同敞与张居正是什么关系?张同敞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张同敞,张居正,崇祯,明朝

    提到家族这一个名词,我们首先想的就是一群具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的一个群体,并且通常会有几代人,这就是如今对家族这一名次的定义。众观清末的英雄张同敞,首先我们想到的肯定是他的曾祖,那就是张居正。张居正此人是明朝重要的大臣,曾当过内阁首辅,是一名重要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对明朝来说,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他的科举

  • 张衡对历法的贡献:著有天文学著作《灵宪》以及《九道法》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张衡,历法

    在望远镜发明前,中国就积累了大量有关日食、黑子、彗星、流星雨、新星、超新星和极光等十分准确而丰富的记录,为近代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东汉时期的张衡(78~139年),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省南阳县石桥镇人,15岁时出外游学,主要从事于文学创作,30岁时研究的重点转向哲学、天文、历算。他最主

  • 张衡: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地理学家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张衡,东汉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

  • 汉代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同声歌》作品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张衡,《同声歌》

    《同声歌》是汉代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创作的一首五言诗,题目是据《周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成语取义,比喻志趣相同的人互相唿应,自然结合。此诗写新婚夫妇的喜悦,以新妇的口吻,自述尽妇道,供妇职,希望能与丈夫永久恩爱,求得白首不忘的幸福。这是一首合乐可歌的文人乐府,借写新婚夫妇的相得心情,可能有所托喻

  • 张衡:中国古代真正的发明大王 发明名传千古!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张衡

    一、勤奋治学,不懈追求少年时期的张衡就态度谦虚,勤奋好学,喜欢思索问题。他给自己定的求学信条是:如果对一件事情搞不明白就放弃,是可耻的行为;平时要善于克制约束自己的欲望,把精力用到钻研学问上。为此,他以旺盛的求知欲、饱满的学习热情,先后熟读了《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等儒家经典

  • 张衡简介 东汉大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什么东西?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张衡,东汉

    张衡简介: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主要成就开创了我国天文、地理研究之先河,代表作品有《灵宪》、地动仪、《四愁诗》等。于公元139年逝世。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

  • 张衡简介 东汉章帝时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张衡,汉朝,东汉著名天文学家

    张衡(78~139),东汉科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召县石桥镇)人。少游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通五经,贯六艺,永初五年(111)徵拜郎中。自元初二年(115)至永建初,两次为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候风地

  • 皇甫嵩、张温、张奂和袁隗四人在历史上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皇甫嵩,汉朝

    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两汉。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东汉末年权臣,因废汉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东汉朝廷从此名存实亡。董卓

  • 汉末名将张奂:凉州三明之一甚至被匈奴所敬仰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凉州三明,张奂,匈奴,

    张奂(104年—181年),字然明。敦煌渊泉人(今甘肃安西县东)人。东汉时期名将、学者,凉州三明之一。汉阳太守张惇之子。少年时师从太尉朱宠,学习《欧阳尚书》,又自行删减《牟氏章句》。在东汉对外战争中功勋卓著,多次以恩信安抚、招降外族,使得北方宁静一时。后入朝,为宦官所利用,率军前往进击窦武。事后自责

  • 张奂简介 东汉时期名将汉阳太守张惇之子张奂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张奂,汉朝,汉朝将领

    张奂(103~181),东汉后期名将。字然明。敦煌渊泉(今甘肃玉门西北)人。少欲建功边郡。初为议郎,后任安定(治今甘肃镇原东南)属国都尉。南匈奴攻掠美稷(今内蒙准格尔旗西北),东羌起兵策应,奂率兵200余人进至龟兹(治今陕西榆林北),断羌、胡联系,招降东羌后,联兵破南匈奴左奥鞬,迫伯德降。延熹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