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解析三国姜维屯田避祸的典故究竟是怎么回事

解析三国姜维屯田避祸的典故究竟是怎么回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001 更新时间:2023/12/19 0:38:10

姜维屯田避祸的典故

姜维在历史上又非常著名的几个典故,其中最为盛名的即是“屯田避祸。”这一典故直到现在还是被很多历史学家称赞,也是很多普通人茶余饭后的谈笑。

姜维避祸

姜维避祸,说的是姜维在祁山与邓艾相持,稍占上风,却因为宦官黄皓与想要取代姜维的右将军阎宇狼狈为奸,向后主进谗言将其召回。姜维被迫班师,求见后主不得,却通过郤正得知了真相。姜维气愤欲杀黄皓,被郤正劝止。郤正建议姜维带兵外出沓中屯田避祸,并列举四大优势:一可以收获粮食以供军中之用,二可以夺取陇右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国军队不敢对我汉中累举妄动,最后,将军在外握有兵权,谁也不敢算计你,可以避祸。这就是保国安身的办法,姜维大喜非常感谢郤正,次日召集众将,对汉中防御体系进行了周密部署后率军北上沓中屯田。

通过姜维避祸的历史典故可以看出,要学会避祸自保,避免与敌手正面相撞,防止自己得不偿失。这种谋略的表现形式很多,可以从时间上分为防患于未然和补救于事后,可以从态度分为积极遏制和消极避让,可以从手段上分为正当和歪曲。“走”或“不走”有时的确要费一番思量。该走的时候不走,不该走的时候又走了,都会产生困扰。

姜维,一个传奇性的人物,从政治家伦理方面言之,姜维可算是三国时代的政治家中当之无愧的英雄。概括他的一生“恪尽本职超越了极至”

姜维北伐的结局如何

姜维北伐,是在公元238年,前后共进行了11次北伐,蜀国的国力消耗过度,之后无法只能举国投降。姜维北伐其实是延续的诸葛亮的战略。因为西川易守难攻,只需要好好防守,便能消耗魏国的兵力。当时诸葛亮认为可以以攻代守,积极北伐,可以保卫成都的安全。但是公元234年,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病故于五丈原。

姜维一二次北伐示意图

蜀军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司马懿追击,不料姜维依旧击鼓作出反击的样子,司马懿以为中计,不敢靠近,使得蜀军顺利的撤退,发丧之后,司马懿知道被骗,后悔不已。

诸葛亮死后,刘禅任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公元238年,姜维进行第一次北伐,与魏军在南安相持不下。公元244年,姜维进行第二次北伐,曹爽大败。到第四次北伐的时候,蜀中已经没有大将了,姜维与魏国将领作战,双方互有胜败。

之后,司马懿又进行了几次北伐,终于在第十一次北伐,被邓艾打败,又遭朝中人猜忌,最后只能为了避祸躲在沓中。

姜维经历了十一次北伐,具体战绩是: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算起来也算是胜多败少,消耗方面也是蜀国轻魏国重,但是魏国实力本就强劲,虽消耗大,但终归没有消耗国本,但是姜维的北伐,却掏空了蜀国的国本,所以蜀国在十一次北伐之后,很快便灭国了。

蜀国执政大臣姜维图片形象介绍

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姜维,是蜀国的第四代执政大臣,也是甘肃早期比较有名的历史人物。据相传,姜维的故乡在今甘肃甘谷县六峰乡姜家庄。

姜维像

姜维本来是魏国的将领,但却并不是多受重视,再加上被诸葛亮用一招离间计让魏国猜忌,他不得已之下投靠蜀国。不过他投靠蜀国之后,并没有因为是魏国的人而遭到排挤,诸葛亮很是重用他,并将自己的衣钵传给了姜维。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就定下了以攻代守,以汉中为屏障,守卫成都的策略,只是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之后北伐的计划被搁置了几年,直到姜维独揽军事大全,于公元238年,再度进行北伐。

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胜多负少,但却动摇了蜀国的国本,在姜维第十一次北伐失败之后,蜀国兵败如山倒,在北伐失败的第二年就灭亡了。

适逢刘后主举国投降,并且命令姜维也投降。姜维无奈之下,只能假意投降。在投降期间,他策反钟会,期盼用钟会的造反给蜀国带来一线的生机,但是钟会造反失败,被部下所杀,姜维也知道大势已去,只好拔剑自刎。

姜维死后被剖腹,并且不允许下葬,一代名将的下场不可谓不凄惨。

不过姜维的一生可谓是精彩,他文从孔明,武从赵云,是难得的文武全才,衷心可嘉,即使到了最后一刻也不放弃机会,虽然最后失败,不过也成功的让魏国少了两名大将。

姜维的父亲姜冏有何贡献

姜维的父亲叫姜冏,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人物,是天水郡守的功曹佐官。姜维的父亲姜冏,他出生于天水冀县(也就是现在的甘肃省甘谷东南),在当时的三国时期,“姜”还是凉州的大姓。

姜维像

不过至于姜冏出生的年月日,以及逝去准确时间不是特别的详细。

大约在公元二百一十四年春天的时候,另外一名历史人物汉末的三国名将马超大人,他向汉末割据军阀,也就是五斗米道第三代天师张鲁借兵上战场打战,还和东汉末年军阀,也就是将领韩遂大人,他们着几个人率领羌族、戎族进攻凉州祁山(也就是现在的甘肃省礼县东),非常顺利的击败了祁山守将姜叙将军。不过就在值羌戎继续进攻冀县时,身为第一武将的姜冏英勇的站了出来护卫。

姜冏他为了保护郡太守、姜叙等人,自己一个人去与众多的敌人厮杀。不过可惜的是,孤身奋战的姜冏虽然勇气很可嘉,但是最终还是因为寡不敌众没能起到什么决定性作用,不幸和那些跟他一样的战士都战死在疆场上。而姜冏的儿子姜维,在十二岁的时候深受父亲的影响毅然从军。

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剧中,我们可以看出姜冏也是一个英雄,虽然不是很出名甚至很渺小,不过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很忠心的武将,他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所承担的使命与责任,就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没有忘记。

姜维墓在什么地方

姜维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将领,第四代执政大臣,是甘肃早期有名的历史人物。据传,姜维的故里在今甘肃甘谷县六峰乡姜家庄,那里有姜维的衣冠冢。

姜维墓

姜维本是魏国的将领,诸葛亮一手离间计使得姜维被魏国猜忌,不得已之下投靠蜀国,诸葛亮颇为重用姜维,并将姜维作为自己的衣钵传人。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就定下了以攻代守,以汉中为屏障,守卫成都的策略,只是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之后北伐的计划被搁置了几年,直到姜维独揽军事大全,于公元238年,再度进行北伐。

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胜多负少,但却动摇了蜀国的国本,在姜维第十一次北伐失败之后,蜀国兵败如山倒,在北伐失败的第二年就灭亡了。

姜维死在魏国将领的手里,当时他想要策反钟会,期盼用钟会的造反给蜀国带来一线的生机,但是钟会造反失败,被部下所杀,姜维也知道大势已去,只好拔剑自刎。

姜维死后被剖腹,并且不允许下葬,忠心的部下偷偷的带回了姜维的衣物,埋葬在姜维的故里。之后,姜维的尸身埋葬于四川,但是为了弘扬姜维爱国的精神,他的衣冠冢至今仍保留在姜维的故里。

姜维衣冠冢距离甘谷县城东5公里,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在1997年被甘谷县人民政府定位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到姜维的诞辰,故乡的人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历史上的姜维到底是谁

姜维是谁?看过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朋友应该都不陌生,姜维(公元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汉族人。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军工官衔达到大将军。死后追封为“开明王。”关于姜维的背景会让很多人感到纠结,既是谋士、文官。也是武将,善战。

姜维像

姜维是蜀国军师诸葛亮的徒弟,他的一生对蜀国可谓功不可没。他本是魏国人,在被诸葛亮用离间计遭到魏国猜忌的时候,走投无路之下归顺了蜀国。他从魏国归附蜀国之后,随诸葛亮参加了四次的北伐。诸葛亮在途中逝世后,他从容镇定,利用计谋安排了撤退,让司马懿被死的诸葛吓退。在独掌军权之后,他决定北伐,完成前人未竟事业并统一天下。他先后进行了九次北伐,虽胜多负少,但是掏空了蜀国的国库。直到刘后主投降,蜀国灭亡,刘禅命令他带军投降的时候,他还假意投降,利用钟会反叛的机会复兴蜀汉,由此可以看出看对蜀国的衷心。

有人觉得,诸葛亮之所以重视姜维,不仅是因为姜维的文韬武略对北伐有利,也对促进民族团结有帮助。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而姜维的生活比较节约,也正好对了诸葛亮的胃口,因为诸葛亮一向觉得应该节俭。从这些方面来看,诸葛亮器重姜维也就很正常了。

姜维,历史长河中一个不能湮灭的才子。不可遗忘的灵魂。

标签: 姜维

更多文章

  • 解析传承诸葛亮衣钵的姜维北伐为何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诸葛亮,姜维

    姜维简介姜维,生于公元202年,卒于公元264年,享年62岁。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少时和母亲同住,父亲姜冏战死之后,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后期为蜀国名将,官拜大将军,在蜀国位高权重。姜维剧照姜维本是魏国将领,但是在诸葛亮北伐时期,姜维在诸葛亮的离间计之中,被魏国怀疑有异心,不得

  • 蜀汉权臣姜维为何继承遗志继续北伐?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姜维

    三国姜维三国时期,姜维是蜀国后期的大将,并且是军师诸葛亮的衣钵传人,可谓是有勇有谋,是蜀国的第四代政权掌控人。姜维形象姜维本是魏国人,自幼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因为其父亲是战死,所以姜维之后继任了父亲的官位,在魏国也算是比较重要的将领。诸葛亮看重了姜维的才华,当时蜀国文臣武将中后继无人,诸葛亮有心培

  • 姜维北伐兵力多少 姜维北伐为什么会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姜维

    姜维北伐是三国时期有名的历史事件,历史上对于姜维的这些北伐也一直是褒贬不一,推测不断,而在诸多的揣测质疑之中,姜维北伐的兵力多少就是一个非常受人关注的焦点,那么姜维北伐到底动用了多少的兵力呢?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姜维的兵力一定不多,在诸葛亮的时候,蜀国数次北伐就没有多少兵马,也就是5-10万之间,甚至有

  • 解析姜维拥兵10万 为何守不住刘备的半壁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姜维

    随着诸葛亮的去世,北伐撤兵,魏蜀两国的均衡似乎要被打破,蜀国似乎已难以匹敌魏国,事实并非如此!一、姜维好战导致蜀亡,这似乎成了史学界的公论。但此说是值得商榷[què]的,第一,姜维是否应该主动北伐?《通鉴辑[jí]览》作了很好的回答::“虽说统一之志未能实现,但先声夺人,把战火燃烧在敌国境内,这是积

  • 姜维改变蜀国稳定部署导致蜀汉灭亡?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姜维

    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蜀汉政权丧失了掌舵人。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之后就直接是姜维接班,其实姜维的资历还差得远,在诸葛亮之后还有蒋琬和费祎两个重要人物。在这两个人在时期,蜀汉政权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转而开始了休养生息。但是费祎被刺杀之后,姜维成为了蜀汉政权的实际领导者,姜维军事能力很强,但是政治能

  • 姜维:三国中唯一一个打败赵云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姜维

    要说起三国中最厉害接近完美的武将,小编觉得只有赵云莫属了。在汗水一战中,刘备毅然对诸葛亮说:"子龙一身都是胆”,这点毫不夸张,赵云在蜀国的战绩中,丝毫不差于五虎上将,下面我们就先来说一下,赵云的主要战绩:网络配图赵云一生中,最辉煌的战绩,莫过于救阿斗,在曹军营帐中,七进七出杀出重围,把阿斗平安的交到

  • 姜维北伐时的臂膀原来是他!最后被乱军所杀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姜维

    这个人就是蜀汉后期赫赫有名的大将张翼。张翼字伯恭。刘备领益州牧后用翼为书佐。后翼举孝廉,受职江阳长,汉水之战中,曾任赵云副将。后迁涪陵县令,升官后历职梓潼、广汉、蜀郡太守。网络配图张翼在北伐之前曾治理南中,由于他生性严峻,一板一眼,因此不得少数民族欢心,南中刘胄叛乱时,张翼虽有心严加惩罚,由于得不到

  • 揭秘三国蜀国将领姜维使用的武器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姜维

    姜维,生于公元202年,卒于公元264年,享年62岁。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少时和母亲同住,父亲姜冏战死之后,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后期为蜀国名将,官拜大将军,在蜀国位高权重。姜维本是魏国将领,但是在诸葛亮北伐时期,姜维在诸葛亮的离间计之中,被魏国怀疑有异心,不得已的情况下投靠了

  • 谁说三国后期无人:姜维不比孔明差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姜维

    关羽夜走麦城后,整个小说到了一个转折,等到诸葛亮死后,有人认为那代表”智“的消失。其实不然,三国后期有一个人不必诸葛亮差。其实在三国后期,有一些人其实也很棒。不过我只打算在吴、魏、蜀里面各挑一个人。姜维是诸葛亮死后继承了他的北伐志向,希望能兴复汉室。在诸葛亮死后,姜维并不是直接掌握蜀国的军权。蜀国一

  • 他是诸葛亮身边的优秀秘书 为何却害苦姜维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姜维

    胡济是荆州义阳郡人,曾任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主簿,与诸葛亮有着亲密友好的关系。网络配图胡济为人不避嫌疑,敢于直言,多次向诸葛亮进谏,诸葛亮将他与崔州平、徐庶及董和相提并论,认为他们都是能适时规劝自己过失的诤友。胡济后任行中参军,昭武中郎将。公元231年(建兴九年)二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