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韩熙载一生经历了什么?为什么才名远播为何一展抱负?

韩熙载一生经历了什么?为什么才名远播为何一展抱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729 更新时间:2024/1/21 4:18:23

韩熙载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韩熙载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官员,本来不为大家熟知,但是一副《韩熙载夜宴图》让人们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他本人博学多才,善音律,精书画,颇有名士之风。他渡江避祸之后历仕南唐(吴)四代君主,却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要说韩熙载终生未登相位,这个就见仁见智了,韩熙载晚年最终担任的官职是中书侍郎,这个职务在隋唐以来就是中书省的副职,而在隋唐的群相制度中至少可以算一个副宰相。当然他的正宰相职务是死后追封的,而且关于他的追封在陆游所编撰的《南唐书》里有一个较详细的记载。认为他终生未登相位的说法可能也是源至于此。

韩熙载的早年经历

韩熙载是潍州北海人,因为战乱少年时代隐居在嵩山读书,二十二岁左右开始到洛阳游学(此时后唐刚刚灭亡后梁不久,北方基本得到统一),后唐同光四年(926年)二十四岁的韩熙载在后唐举行的科举中高中进士。看似要在这个统一了北方的强国后唐开他的仕途生涯,但是命运却和他开了个玩笑。当时他的父亲在平卢节度使那里担任幕僚副手,结果当时的平卢节度使因不愿意自己的职务被后唐中央政府安排的人取代,就借口煽动兵乱,结果被后唐政府派兵镇压,韩熙载的父亲也一同受到牵连被处死,害怕被株连的韩熙载只能逃出后唐。

南吴杨溥朝:不受重用,外放历练

926年,外逃的韩熙载没有多少选择,北方基本是后唐的地盘,南方当时最大的是南吴政权(南唐的前身),而且一直以来也奉行吸纳北方士人的政策,于是韩熙载就来到了南吴政权的都城扬州。

刚到南吴的韩熙载向当时的吴国君主杨溥写了封“简历和自荐书”,充分展示了他的文才。但是当时实际掌控南吴政权的是权臣徐知浩(也就是后来建立南唐的李昪),可能是觉得韩熙载还是太年轻,而且让人看起来不太成熟,史载为:“年少放荡,不守名检”。于是徐知浩先是安排他出任负责校订典籍的秘书官,后来干脆外放常州等地任职。

可以说与当时其他从北方来的士人受到重用相比,韩熙载算是备受冷落的了,但是性格洒脱不羁的他也并没有很在意,正好可以寄情山水,四处游乐。

南唐李昪朝:重回京师,辅佐储君

其实韩熙载的才华李昪(即前文的徐知浩,他篡吴建唐后改名李昪)是清楚的。可能因为李昪出身低微(早年是个流浪儿),因此他不是很喜欢韩熙载身上那种贵族名士范,再加上也觉得他还年轻不太成熟,所以将他外放到地方历练。

公元937年,完成了篡位工作的李昪很快就将韩熙载召回京城,并授予他秘书郎的职务,让他辅佐储君李璟。并向韩熙载告知了之前外放他到地方历练的原因,以及希望他辅佐储君的期望。

谕之曰:以卿早奋名场。未更事,故使历州县之劳,今用卿矣,宜善自修饬。辅吾儿也。

《南唐书陆游列传》

于是已经35岁的韩熙载就一头扎进了东宫,每日里与当时的储君李璟谈诗论文,结下了深厚的君臣情谊。

南唐李璟朝:虽受信用,但遭权臣打压

公元943年,李璟登基,在东宫待了六七年的韩熙载和其他东宫属官一样,以储君旧臣的身份开始在南唐朝廷受到重用。韩熙载先是出任虞部员外郎,后因其博学加官掌管礼仪的太常博士,后再兼任负责草拟诏书的知制诰,而且还特批穿超越品级的官服。由此可见李璟对韩熙载的喜爱和信任。

但是文人性格名士风范的韩熙载秉持“士为知己者死”的大无畏精神,已经四十多岁的人还敢当南唐朝廷的“中年愤青”。对南唐朝廷上下弊政或奸佞猛烈开火,上至欣赏重用他的皇帝李璟,下至百官群臣,只要韩熙载觉得做得不对,那就怼你商量,简直是怼天怼地怼空气。

在官场宦途,这种人往往死得很快。但韩熙载还是很幸运的,李璟对他很信任,同时李璟也是一个宽容的皇帝,而且李璟统治的时代对朝臣也是普遍宽仁,不会动辄要人性命,同时也使得那个时代即使政治斗争也很少置人于死地。

但是皇帝容忍,不代表下面的群臣会不记仇。看看韩熙载同志得罪的都是些什么人:宋齐丘,南唐开国元勋,先帝重臣,当朝宰相;冯延巳,和韩熙载一样与皇帝李璟有旧交,且当时也出任宰相;其余陈觉、冯延鲁和查文徽等人都是担任监军或者枢密使的掌军之人。韩熙载带头将这些重臣弄得灰头土脸,或被免官或被外放。

愤怒的宋齐丘亲自出马弹劾韩熙载好酒,这样的罪名与韩熙载弹劾他们的结党乱政、劳师远征、损兵折将比起来简直像小孩子吵架一般荒谬。但是政治有时就是这样,讲的是实力不是道理。在宋齐丘这些朝廷重臣的压力下,李璟不得不妥协,不善饮酒的韩熙载被以嗜酒猖狂的罪名贬谪外放。

虽然几年后,李璟又把韩熙载召回,而且依旧对他信任有加,但是因为宋齐丘党人的存在,韩熙载没有多少施展才华的空间。只能眼睁睁看着南唐被北周侵扰,国力日渐消退,已渐渐有亡国之像。

南唐李煜朝:心灰意冷、放浪形骸

公元961年,南唐后主李煜继位,已经快六十岁的韩熙载出任吏部侍郎。但是此时的韩熙载已经心灰意冷,他知道南唐政权已经积重难返,无力回天了。于是就更加放浪形骸,纵情声色。甚至还因与宰相当庭争执和纵情声色两次被降职,而且连南唐后主李煜娶小姨子小周后也作诗嘲讽。但他也曾上书李煜“论刑政之要,古今之势,灾异之变”,使得李煜非常认同,于是给了他生前最高的官职中书侍郎,这一年韩熙载已经66岁了。

关于韩熙载晚年李煜曾经想拜韩熙载为相的说法与那副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而画,有着很多的说法,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但是根据陆游的《南唐史韩熙载列传》来看,韩熙载在李煜朝已经心灰意冷,无心政治的心态表露无疑。他之所以在晚年纵情声色,是为了自污,避免被拜相,不想成为亡国宰相。

然性忽细谨,老而益甚,蓄妓四十辈,纵其出,与客杂居。物议哄然,熙载密语所亲曰:吾为此以自污,避入相尔,老矣,不能为千古笑。

《南唐书韩熙载列传》

终上,韩熙载早年因为性格不被李昪所喜,因而不得重用;李璟登基后,受到重用的他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却因不善政治斗争而得罪权贵,导致无法一展所长;晚年李煜在位时,他已心灰意冷,极力回避入相了。

标签: 五代十国韩熙载

更多文章

  • 雄心壮志的韩熙载为何后来安于享乐了呢?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五代,韩熙载

    历史上因成为画中主角而被人广为记住的例子并不多见,五代时期,因一幅《夜宴图》而名留史册的韩熙载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在南唐朝廷官居副相却日夜纵情声色的人物,有着诸多令人不解的行为。如他的姬妾与门下食客往来偷情,他知道了既不生气,也不阻止,反而笑说“不敢阻兴”。这在视女人为私产、绝不容他人染指的古代,十分

  • 南北朝荒唐史:南汉皇帝刘鋹竟建太监之国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刘鋹

    五代十国之一的南汉传到第四代刘继兴(刘鋹)的时候,南汉灭亡。刘继兴做皇帝时荒唐,在投降北宋以后,也是个逗比人物。比如有一次宋太宗在讨伐北汉刘继元前,宴请投降的前吴越王钱俶等人,刘继兴就说:“平定中原以后,我希望能手持棍棒,做这些投降的君主的老大。”惹得太宗大笑。网络配图当然这或许是刘继兴故意为之,以

  • 史上最荒唐皇帝刘鋹:朝堂之上全是太监,想当官先做太监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南汉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宦官乱政之事层出不穷,在很多朝代,都将宦官不可干政当作一个条例。但是,也不乏昏君,由于自小与宦官生活在一起,对其十分信任,最终导致了被宦官所左右的情况。不过这都不算是什么,历史之上,有一个十分荒唐的皇帝,名为刘鋹(音:chǎng),此人的朝廷之上,居然全是太监。刘鋹,原名刘继兴,乃

  • 历史上最胖的妃子媚猪,是怎么成为刘鋹的宠妃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刘晟

    在中国历史上说起以胖为美的朝代非唐朝莫属,唐朝的李隆基就是败倒在小胖妞杨玉环的底下,因此唐朝就开始效仿以胖唯美,其实历史上的杨玉环并不胖,顶多算丰满而已。其实真正以胖为美的年代还要在唐朝往后退200年。造成这一现象的是中国从古至今最为奇葩的一位皇帝南汉后主刘鋹,大约在公园960年的一天,他带着自己的

  • 亡国之君南汉后主刘鋹,在位期间都做了哪些荒唐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五代十国,刘鋹

    十国中南汉政权的管辖区域在今天的广东、广西两省及越南北部,面积约40多万平方公里。它的奠基者是唐末清海节度使刘隐,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讲讲他的一些故事。907年后梁建立后,刘隐归附朱温,被封为南海王,他率兵平定岭南,重用岭南士人,安抚当地百姓,发展经济,为日后建国打下了基础。911年刘隐去世,他

  • 后唐大臣安重诲人物生平简介,政治污点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安重诲

    人物生平安重诲年轻时即投于后唐大太保李嗣源军中,因骁勇善战,才识过人而逐渐得到李嗣源的赏识。在十几年的军旅生涯中,李嗣源引安重诲为心腹,安重诲视李嗣源为知己,二人结成莫逆。后唐同光四年(926年),魏州(今河北大名县)发生兵变,庄宗李存勖命李嗣源率侍卫亲军前去平叛。李嗣源兵至魏州,反而利用兵变力量,

  • 《资治通鉴·后唐纪·安重诲》原文及翻译,安重诲,应州人也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安重诲

    安重诲,应州人也。重诲少事明宗,为人明敏谨恪。初,帝义子从珂与安重诲饮酒争言,从珂欧重诲,重诲终衔之。至是,重诲用事,时从珂为河中节度使,重诲屡短之于帝,帝不听。重诲乃矫以帝命谕河东牙内指挥使杨彦温使逐之。是日从珂出城阅马彦温勒兵闭门拒之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吾待汝厚何为如是对曰彦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

  • 安重诲是谁?李嗣源为什么会怀疑他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安重诲,五代十国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安重诲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在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政权更迭频繁,国家处于长期的分裂状态,战火几乎燃遍了整个中国。在那个年代中,中原百姓能够得到安定的时间特别短暂,而后唐明宗李嗣源在位时期就是这样一个难得的稳定期。虽然李嗣源的登基过程也是依托于叛乱,

  • 后周皇亲慕容彦超的作死之道 真-不作死就不会死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五代十国,慕容彦超

    慕容彦超在郭威称帝后派遣使者朝贡,郭威怕他心有疑虑,特别着意安抚他说:“如今为兄已经称帝,不多说没用的,希望你能够辅助我,共同让黎民安居。”为了让慕容彦超安心,郭威不久即下诏加封他为中书令。三月的时候,郭威又下了一份诏书给他,对他说:“以前国家失德,少主信用小人,仓促之间召卿进京防卫。卿得到命令即刻

  • “天下第一赑屃”正定巨型赑屃 传说是节度使安重荣下令建造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后唐,安重荣

    被人称为正定巨型赑屃的这件文物出土于2000年6月,准确地讲它是一尊巨大的赑屃碑座。赑屃长8.4米,残宽3.2米,高2.6米,残重达107吨。在它出土之前,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石碑是邯郸市大名县的《魏博节度使何进滔德政碑》,也称为《五礼记碑》,碑身高6.45米,宽3.3米,厚1米,赑屃碑座高2.2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