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包拯的好帮手公孙策到底是怎么死的?

揭秘:包拯的好帮手公孙策到底是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107 更新时间:2023/12/26 10:48:08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包拯的故事。

———不畏权贵。逵任转运使时,因搜刮老百姓引发动乱后,派士兵抓捕参与动乱者拷问,酷刑之下导致很多善良的民众或伤或亡,老百姓把他恨死了,纷纷向上陈诉冤情。但王逵不仅有宰相陈执中贾昌朝等罩着,还深受宋仁宗的宠用,几乎没有人能奈何得了他,因此非常张狂霸道。包拯得知王逵的暴行后,接二连三地上了七次奏章。最后一次,竟然直接责问宋仁宗赵祯说:“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此言一出,震惊了整个朝野,人们议论纷纷,暗地里指责宋仁宗等人包庇王逵。迫于舆论的压力,赵祯罢免了王逵。

——贤德为民。在天长县干县长时,包拯曾审理过一件棘手的案子。一天,一个老百来到县衙,击鼓告状说,他家耕牛的舌头被坏人割掉了,请求县大老爷捉拿罪犯。包拯接案后,暗自寻思:割了牛舌头,并不能得到什么好处,这应该是仇家的报复行为。于是,跟这位农民说,回去把你家的牛杀了,然后把肉拿到到集市上去卖。农民说,这是犯法的行为,他不敢。在宋朝,擅自宰杀耕牛是犯法的。包拯说,不要怕,我为你做主,你按我说的去做可以引出割你家牛舌头的人。不出包拯所料,偷割人家牛舌头的人,看见牛的主人把牛杀了,想增加这家人的罪过,就赶紧跑到县衙告发,于是就自投罗网了。随之,令人费解的偷割牛舌案就破解了。

——廉洁自律。端州(今广东肇庆)出产砚台,此地的不少知府,都打着向朝廷进贡的旗号,变着法多收缴些砚台,用来给赠送当朝的达官贵人,以谋取自己的前途。包拯任端州知府时,下命令说,制造的砚台够进贡朝廷的就行了,不必多造。他虽然也很喜欢端砚,但在任时,没有私自拿用一方端砚。

包拯在他的家乡庐州做知州时,他的亲戚朋友以为这下好了,他们可以为所欲为了。于是,就肆无忌惮地仗势欺人,甚至扰乱官府的正常公务。包拯了解了情况后,非常生气,决心大义灭亲,严惩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亲朋好友。当时,他的一位叔伯舅犯了法,包拯查明情况后,不仅没有考虑亲情关照他,而是依照法律将他的叔伯舅痛责一顿。这样一来,他的那些亲友都悄悄收敛了自己,再不敢为非作歹了。

包拯强力主张“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并且谆谆教诲后代。他曾订立《家训》,并将《家训》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堂屋的东面,以告诫、明示后人。

性情公孙策公孙策,是《三侠五义》(作者:清朝,石玉昆。)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个虚构的文学形象。

公孙策差点被杀的事情,缘于包拯奉皇帝之命南巡时,在太湖发现了一个命案。为了查明真相,包青天联合湖州的官吏一起侦查此案。后经过多方查证,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犯案嫌疑人江龙。江洋大盗江龙一伙杀了湖州刘巡抚,把将其伪装处理后沉入太湖,然后趁机假扮刘巡抚,目的是除掉包拯,因为包拯杀死了他的弟弟。

破案期间,有刺客多次暗杀包拯。展昭在与一个女刺客打斗时,夺得了女刺客的手镯。公孙策见到手镯时,不禁大惊失色,因为他也有一个与此一模一样的手镯。经过公孙策舍身查证,发现女刺客竟然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瞬间,亲情上来,理智下去了。亲生的女儿能不相认吗?能不相救吗?等父女相认并了解了一些情况后,我们的公孙先生为自己没有照顾好女儿而羞愧难当,愧悔不已。为了补偿女儿,为了赎买自己的罪责,公孙策瞒着包大人,擅自放走了孟如意。公孙策,想用自己的命换取女儿的命。

包拯得知了公孙策的作为后,既深感痛惜,又非常气愤——自己的左膀右臂、患难之交、亲密无间的助手,竟做出了知法犯法的事,不可思议!沉静之后的包大人,虽说难以接受这不幸的事实,但仍毅然决然地将公孙策送入大牢,准备用虎头铡以正大宋王朝的法纪。当孟如意得知了父亲代替自己去死的消息后,立即向包拯自首,并且在公孙策的面前自杀,想免除公孙策的罪责。但是,我们的包大人却不理这一套,仍然坚持处决公孙策。幸而在展昭等人劝阻无效后,朝廷及时宣召赦免了公孙策,公孙策才没有被送入“虎口”。

幸哉,幸哉,公孙策!善哉,善哉,包龙图!

标签: 包拯宋朝

更多文章

  • 包拯含泪斩杀公孙策,背后有何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包拯,宋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包拯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这个情节发生在老版电视剧《包青天》中,包拯奉命南巡,经过太湖的时候发现一具浮尸,这具浮尸身着官差衣服,由此牵扯出一桩大案和一段父女相认的故事。包拯和当地的刘巡抚配合调查此事,在调查的过程中,包拯接连不断的遭到了刺客的暗杀,每次都被南

  • 公孙策作为包拯的得力助手 包拯为什么要杀公孙策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公孙策,包拯

    还不知道:包拯杀公孙策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原来在一次南巡中,包拯遇到了一件命案,而就在案件调查过程中,包拯却一再遭人刺杀,这个刺杀他的人叫江龙,还口口声声是为了弟弟报仇,他的弟弟就是以前被包拯斩杀的恶霸。包拯为何含泪斩了他的得力助手公孙策?其实原因很简单

  • 包拯挥泪铡公孙的故事出自哪里?公孙策犯了什么罪?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朝,包拯,公孙策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包拯挥泪铡公孙的故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以下说法全为戏说,请勿当历史来看。首先《三侠五义》中并没有提及公孙策死的桥段,更没有包拯挥泪斩公孙策一说。“包拯挥泪斩公孙策”一说源于金超群版《包公奇案》的第二单元“怒铡公孙”。当然在这部电视剧中,包拯虽是挥泪斩公孙策,但是

  • 《三侠五义》中包拯为什么要杀公孙策?公孙策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朝,包拯,公孙策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三侠五义》中包拯为什么要杀公孙策?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很多人都知道,在各种有关包拯的传说中,公孙策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人物,不仅是包拯的好友,同时还是包拯的得力助手,两人搭档之下,很多案件可以说都是迎刃而解的。然而还有一些说法,说公孙策最终是被包拯狠心

  • 公孙策作为包拯的得力助手 包拯为什么还要处死这个助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包拯,公孙策

    很多人都不了解包拯和公孙策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宋朝给后人留下了不少非常出名的人物,这些人当中有武将也有文臣,当然他们出名的方式也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有些是因为能干令人敬佩而成了名人,有些则是因为做事令后人痛恨而逐渐出名。这次要说的是宋朝出名大臣包拯的故事,保证为什么要处死自己

  • 汪元量是个什么样的人?汪元量的生平经历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南宋,汪元量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汪元量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汪元量是南宋诗人,他出生于一个琴而儒的大家庭,年纪轻轻便已精通写诗填词、弹琴作画。因为汪元量在音律方面的突出才能,因此被选为供奉内廷的琴师。除此之外,汪元量还是一位爱国诗人,汪元量的诗词往往能从中洞悉出他的一腔爱国热情,毕竟他

  • 宫廷乐师与皇帝妃子相识,揭秘王清惠和汪元量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王清惠,南宋

    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王清惠和汪元量,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宋度宗时期的南宋宫廷宛如一个重症病人,生命岌岌可危,却仍沉浸在美丽的幻像中,不可自拔。没想到,元兵如天降,一下子将这一切摧毁了。上到皇帝,下到宫女,全部沦为战俘,其中就有南宋奇女子王清惠和宫廷乐师汪元量。被俘之

  • 汪元量:宋朝的宫廷琴师,诗作被称为“宋亡之史诗”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汪元量,宋朝

    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汪元量,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汪元量(1241年—1317年后),字大有,号水云,也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度宗时以晓音律、善鼓琴之能而担任宫廷琴师,元灭宋后,随太皇太后北行。汪元量因目暗亡国惨状,作的诗多记录宋亡之前后

  • 【玉簪记】简介,潘必正与陈妙常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玉簪记】

    《玉簪记》是明代作家高濂创作的传奇(戏剧),刊行于明万历年间。该剧写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冲破封建礼教和道法清规的约束而相恋结合的故事。金兀术南侵,少女陈娇莲在逃难中与母失散,入金陵女贞观为道士,法名妙常。府尹张于湖赴任经过,曾向妙常挑逗,但为所拒。女贞观主潘法成之侄潘必正会试落第,亦来女贞观。陈、

  • 陈妙常是什么人?宋朝尼姑陈妙常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宋朝

    陈妙常,是南宋高宗绍兴年间,临江青石镇郊女贞庵中的尼姑。陈家本来就是临江的官宦之家,只因陈妙常自幼体弱多病,命犯孤魔,父母才将她舍入空门,削发为尼。在女贞庵中诵经礼佛。空门多暇。陈妙常好学不倦,她不但诗文俊雅,而又兼工音律,十五六岁以后突然容光焕发,秀艳照人,穿着宽袍大袖的袈裟,就象仙女下凡,令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