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南宋孝宗皇帝赵昚:执意北伐壮志难酬

南宋孝宗皇帝赵昚:执意北伐壮志难酬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1719 更新时间:2023/12/19 1:08:40

采石大捷给南宋带来了希望

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耻,是宋人心里挥之不去的隐痛。13年后,岳飞与中兴诸将大破金兵于中原,还我河山,指日可待。但是转眼之间,赵构、秦桧遵照金国的意旨,勒令岳飞退兵,订立了丧权辱国的绍兴和约,赵构“去帝号,去国号”,把堂堂的宋朝皇帝自贬为“江南国主”。以后又谋杀岳飞。到1161年采石大捷为止,这种奇耻大辱压在全国军民的心里已经压了20年之久,一旦爆发起来就成了一股难以抗御的力量。1161年的采石大捷还有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金帝完颜亮舍己之长,用己之短,自讨失败。自古天限南北,各有特长,北人骑马,南人驾船。北方的军队跑到南方的水乡来较量,哪有不失败的!完颜亮凶残暴虐,于1161年冬倾全国之兵,来犯长江,竟在长江南岸的采石矶被宋方的一个文官允文率领的临时编组的杂牌军所击败。凡是渡过长江的金兵,全被歼灭,无一生还。完颜亮大怒,率领残军顺长江北岸东下,驻扎在扬州之南的瓜州,召集部下几十个将领,下达军令:限三日之内,必须抢渡长江,如果违令,一律斩首。诸将议论纷纷,觉得长江难渡,与其等到三天之后你来杀我们,不如眼前我们杀了你。于是,诸将一举拥人大营,把完颜亮乱刀砍死,然后拔营归国。金兵撤退之后,边疆出现了一片真空。各地宋军纷纷乘机收复失地。不到一个月,江北失地完全恢复。

1161年底,南侵金兵退尽,失地完全收复。到了第二年,赵构就有禅位给太子的想法。这是为什么?原来赵构的思路与一般人不同。一般人是前线打了胜仗就安心了,赵构是前线打了胜仗就担心了。担心什么?因为我方打了胜仗,对方不会甘休,从此兵连祸结,危险一直存在。如果订了丧权辱国的和约,我方虽然吃了一点亏,但是没有战争,没有危险,日子就要过得舒心得多。当年虞允文打出了一次采石大捷,朝野上下万众欢腾。他不便反对,如果反对了,会被人骂为卖国,但是却在打自己的小算盘,这时把帝位传给儿子,战争发生,他随时可以无牵无挂地下海逃难。战事不发生,就安安稳稳当太上皇。历史事实的发展,确也如他的预料,他当手握实权的太上皇一直当了26年才寿终正寝。

1162年6月,身体健康,还只有55岁的赵构下诏宣布退位,由太子赵昚继位。在此禅位仪式上,赵构公开地向群臣表示感谢,他说:“这些年来,我在位时多有失德之处,还承各位帮忙关照遮盖!”看来他还颇有自知之明。他这一辈子所利用过的人,所对不起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曹操说过:“宁使我负天下人,不使天下人负我!”赵构的一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赵奋对于赵构已经是够顺从够孝敬的了,但是他在继位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工作作风,还是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首先是为岳飞平反的问题,他明知道岳飞的冤案是赵构一手制造的,但是假装不知道,却在有意无意之间把责任一起推给秦桧,这样就更有利于表扬岳飞。他封岳飞为鄂国公,谥号“武穆”。他最有魄力的一招,就是趁给岳飞平反的东风,把所有秦桧执政时期的一切冤假错案一起平反,掀起了一个平反高潮。这中间肯定有不少案子是赵构定的。但是当今皇帝决定平反,太上皇也不好反对,只有算了。

北伐受到掣肘,壮志难酬

赵奋在继位后的5年中,举行了三次全国性大阅兵,选拔将领,整军经武,自己也下校场学习骑射,有一次还为射箭断弦而弄伤了自己的眼睛。他一天也没有忘记过北伐中原,洗雪国耻。许多正直的官员看到这位新君朝气蓬勃,深感欣慰。

但是一接触要用真刀真枪去北伐的问题,阻力还是不可小视。最大的阻力就是太上皇。赵构本人是个投降派,这是尽人皆知的,在朝廷上议事之时,他有时候不能不讲几句漂亮话。但在私人谈话之时,他是厌闻抗金之说的。他退位之后,赵昚按时要去问安。凡是有关北伐、抗金的计划,照理说也该向他汇报一下。他心情好的时候,听了之后不置可否,也就算了;如果心情不好,就会立刻打断话头,不耐烦地说:“小哥!我不想听这些国家大事,你还是说点别的。这些大事最好等我百年之后再商量吧!”弄得赵昚啼笑皆非。

当时赵昚身边支持北伐最坚决的人就是张浚,赵昚任他为枢密使,全权负责江淮全线军事行动,坐镇扬州,指挥北伐。但是尚书省、中书省、枢密院内部都有一批不赞成北伐的官员,看着赵构的眼色行事,对北伐大业抱冷眼旁观的态度。在公元1163年5月,南宋的北伐大军出发的时候,赵昚和张浚都不免为将领们的力量不足而担忧,在20多年前,张浚也是北伐的统帅,他当时的副手中有韩世忠、岳飞、刘锜等名将,这时他们都已去世,比较能干的将领只有李显忠、邵宏渊两人。北伐之初,宋军在淮河前线节节胜利。李显忠接连攻克灵壁、宿州,邵宏渊攻克虹县(今泗县),沦陷区的老百姓纷纷响应,一时形势很好。只可惜宋军因胜而骄,李、邵两人又不团结。在金兵进行反攻进围宿州的时候,邵宏渊不加援手,李显忠害怕被困,匆忙撤出宿州,在符离集被金兵追上,全军溃败,这一次筹划已久的北伐实际上只进行了20天就收手了。本来胜败兵家常事,符离兵溃,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当时战场还远在淮河以北百余里的地方,只要坚持打下去,形势就有扭转的可能。但是当时他们这一场北伐,是在许多人冷眼旁观的形势之下进行的。多打几次胜仗,并没有人喝彩,打了一次败仗,就会引起投降派官员的一片哗然。他们不好批评皇帝,却纷纷指责张浚,要求张浚下台,与金人重开和议。起初,赵昚还勇敢地负起责任,鼓励张浚不要动摇,一度升张浚为右相,表示信任。后来就有人来劝他,不妨把和谈作为权宜之计,暂时渡过难关。还劝他最好重新起用秦桧余党汤思退,只有用了汤思退,和议才能谈成。并且暗示他,这是太上皇的意思。有时候他去向赵构问安,赵构也一再劝他,如今金强宋弱,要想长治久安,还是以和谈为宜。

我们不要忘记,赵昚是在30年前6岁时作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被抱进宫来当太子候选人的。进宫的时候只是个民间儿童,什么条件也没有。30年来,经历许多风风雨雨,虽然长了不少见识,但他来的时候,毕竟只是孤家寡人一个,没有任何潜在势力。一旦落在赵构所布置的天罗地网之中,他无论如何也摆脱不开,最后只好屈从,同意任用汤思退为相,主办议和之事。有了赵构做后台,汤思退也就敢于放手卖国,完全不把年轻的皇帝放在眼里。未得赵昚同意,他就敢派使臣到金营中去谈议和条件。为了逼迫赵昚答应苛刻的议和条件,他居然秘密派人通知金人,说是宋军主力已经撤回江南,要金人派兵南下,武力逼和。金兵得此消息,迅速攻下楚州、濠州(今凤阳)、滁州。这一丑闻外传,全国舆论哗然。赵昚毫不犹豫,立刻对汤思退法办,押赴永州管制。这时太学生张观等72人联名上书给朝廷,请对汤思退这个汉奸斩首以谢天下。汤思退在去永州的路上得到消息,知道自己卖国罪行暴露,死罪难逃,忧惧发病而死。

赵昚和他的养父赵构毕竟不同。秦桧卖国行动暴露,赵构可以包庇他,一直包庇到死。赵昚虽然被环境所迫,起用了秦桧余党汤思退,但是一旦发现了汤的卖国罪行,就毫不客气地加以惩处,谁也包庇不了。虽然到了1165年3月,宋金双方还是签订了一个“隆兴和议”,但这并不是赵昚屈膝求和,而是当时的宋金两国国内经过了大的动乱,都需要一段休养生息的时间,所以双方各作了一些让步,签订了和约,保持了将近30年的和平。

赵昚虽有雄心壮志,但在赵构的死死压制之下,一举一动都不自由,岁月蹉跎,大事难成。我们在痛恨赵构这个卖国贼卖国一辈子还要祸延子孙之余,不能不对一生受压壮志难酬的赵昚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的同情与惋惜。

标签: 宋孝宗赵昚北伐

更多文章

  • 宋孝宗赵昚是谁的儿子?宋孝宗亲生父亲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宋孝宗,宋孝宗赵昚,宋朝皇帝

    导读:我们都知道宋高宗赵构是宋朝的一大懦弱皇帝,在宋金之战中,赵构一路南逃,在他尚且活着时就禅位给了赵昚,视为宋孝宗。据了解,赵构在南逃过程中被吓的失去了生育能力,那么继位的宋孝宗赵昚是谁的儿子?宋孝宗的亲生父亲是谁?宋孝宗昚是南宋的第二个皇帝,他的养父算是宋高宗赵构。但赵昚是宋太祖的七世子孙,是赵

  • 宋孝宗赵昚简介 被公认为是南宋最杰出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宋孝宗赵昚,宋朝皇帝

    宋孝宗赵昚(1127年11月27日、建炎元年十月廿二-1194年6月28日、绍熙五年六月初九),南宋第二位皇帝(1163年--1189年在位),宋太祖七世孙,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他是宋高宗养子,原来是太祖赵匡胤的次子赵德芳的六世孙。父亲为秀安

  • 《卜算子》宋·王观原文及赏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卜算子》

    《卜算子》宋·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是一首送别词,感情真挚,语言浅易,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表达了送别惜春这一主题。上阕以眼波和眉峰来比喻水和山,灵动传神:“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盈盈绿水似少女眼波流动,

  • 庆清朝慢·踏青原文翻译及鉴赏,调雨为酥,催冰做水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庆清朝慢

    庆清朝慢·踏青宋代:王观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晴则个,阴则个,饾饤得天气,有许多般。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译文春神东君吩咐春回大地,细雨成酥,寒冰

  • 天才的逝去是满满的遗憾,天才画家王希孟为何忽然离世而无记载?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北宋,画家,王希孟

    说王希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仅凭一幅作品,即《千里江山图》便红遍大江南北,穿透整个中国绘画史,他来得那么突然,走得那么蹊跷,除了中国绘画史绝不能绕开的一幅画,还是众人公认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中绝不能漏掉的一幅,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将绵亘山势、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水

  • 谁的山水画创作曾得徽宗亲自指导?《千里江山图》作者王希孟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北宋,王希孟

    王希孟,北宋(1096 -?)时人工山水作品罕见;可以称得上中国绘画引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然而史书中没有他的记载。王希孟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独具,认为:"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经赵佶亲授

  • 李公麟胸中有千驷,“龙眠居士”李公麟的故事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北宋,李公麟,画家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州(今安徽舒城人)。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李公麟因风痹致仕,归居龙眠山庄

  • 白描大师李公麟其实是个骗子?李公麟《五马图》解析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北宋,李公麟,画家

    历史上,马作为一个特殊的绘画题材历代相传,以唐宋时期最为活跃,画马名家层出不穷。唐代著名的画马名家以曹霸、韩幹为首,而宋代的李公麟创造的独特的白描画马,更是技法一绝。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汉族,舒州(今安徽桐城)人。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

  • 大写意泼墨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大写意人物画开山鼻祖 梁楷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南宋,画家,梁楷

    在中国绘画史上,唐代始有水墨画。水墨山水画始自王维,而泼墨法则始自王墨,到了北宋时米氏父子独创大写意泼墨山水,开一代新风,而真正把泼墨人物画推向高峰的是梁楷。梁楷(生卒年未祥),他的祖先是东平(山东东平)人,南渡后流寓钱塘。曾在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2年)为画院侍诏。善画人物道释、鬼神、山水

  • 画坛“疯子”梁楷:一个不接受画院最高荣誉的画家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南宋,画家,梁楷

    《泼墨仙人图》是梁楷减笔画的代表作,此画以酣畅的泼墨法,绘出仙人步履蹒跚的醉态,再以简括细笔,夸张地画出带有幽默感的沉醉神情。梁楷也成为后代画家心仪手追的大写意的楷模。但是,此所谓的“泼墨”,与今天我们所见张大千创制的“泼墨泼彩”完全不同。梁楷泼墨仙人图张大千泼墨不用笔,而将墨水或颜料盛在钵内,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