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宋著名将领呼延赞:为何说他是史上最搞笑将军

北宋著名将领呼延赞:为何说他是史上最搞笑将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792 更新时间:2023/12/7 6:41:27

呼延赞最大的功劳,就是参加了北宋征伐北汉的太原之战。当时,为打好太原之战,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大军攻到太原城下,遭到北汉军队疯狂阻击,发起无数次冲锋依然不能奏效。士气低落之际,作为铁骑军指挥使的呼延赞毫无惧色,奋力登城,他摔下来又爬上去,摔下来又爬上去,如此三番五次,愈战愈勇,最终跃上城头,吼声震天,宋军士气顿时大振,一举拿下了太原城。

呼延赞骁勇善战,功夫固然不错,然而他却是个黑旋风逵,有勇无谋。宋太宗有心栽培他、提拔他,连连给他封官,他却常常做不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宋太宗在三五年内,先把他由马军副都军头提拔为都军头,不久又重任他为保州刺史。刺使作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钱、粮、税收、治安都要管,需要极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呼延赞打仗时是个“拼命三郎”,但又要带军队、又要管行政、还要协调关系,那他就无法招架了,结果队伍也带不好、老百姓也治理不好、地方管理十分混乱,宋太宗改任他为管辖范围小一点的辽州刺史,但他仍然吃不了这碗饭,宋太宗没法,只好把他降到原来的位置,重新让他担任都军头。

不过,在朝廷干了那么多年,就这样混个“芝麻官”退休,那还不被那些三日一嘉奖、四日一升迁的同行们笑掉大牙?他做梦都想着打仗,因为只有在那里,他才能找到施展的空间和自我的价值。于是,他连连宋太宗送请战书,要求上前线,率军攻打契丹,并发誓不与契丹同生。宋太宗见他年纪一大把了,还天天念叨着打打杀杀,便召见了他,命他当场演示演示。呼延赞见皇帝给机会,高兴得不得了,立刻披挂上马,左手持铁鞭,右手持长矛,一阵风似地旋绕廷中,眨眼间就舞了三四个来回。接着,他又唤来四个儿子必兴、必改、必求、必显加入,轮番舞剑挥鞭使矛,只见一片刀光剑影,舞得密不透风、水泼不进,停下之时,干净利落,不见疲乏,宋太宗不禁啧啧称赞。不过,宋太宗也知道,呼延赞勇则勇矣,但领兵打仗、管人理事还差点,就是说,他认为呼延赞是员猛将,却不是帅才。因此,宋太宗象征性地赏赐给他们父子一些白金、衣带之类,至于请战契丹,没有批准。

呼延赞心里很是不甘。如果不能冲锋陷阵、奋勇杀敌,自己梦想的盖世功名必将付诸东流。他固执地认为,皇帝之所以不同意自己上前线,关键是对自己颇有疑虑。于是,为表达自己的赤胆忠心,他做出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荒唐举动。他在自己全身上下到处刺上“赤心杀贼”字样,不但脸上、身上、脚上,就连嘴唇里面都刺满了,还有那些兵器上、马鞍上、马鞍垫子上,无处不是密密麻麻的“赤心杀贼”,并用浓墨着色,非常醒目。不要以为好玩,呼延赞使用的这种刺字方法,是宋代一种肉刑,当时称“黥墨”, 或“墨刑”﹑“黥刑”,通俗演义中所谓“刺配沧州”中的“刺”就是指这种刑罚,呼延赞希望通过这种自罚、自虐、自残的方式,来打动皇帝铁石般的心肠。

他又叫来自己的娇妻美妾说,我们受皇家厚禄,应该在脸上刺字才能表达对皇帝的感恩之情,如果谁不同意刺字,立刻砍掉脑袋。一听要在那娇嫩光滑的脸上刺字,里里外外顿时一片号啕之声,呼延夫人哭泣着说,妇道人家脸上刺字,人家会以为是被判刑的不贞之妇,总归不好,一定要刺,能不能刺在手臂上呢?呼延赞一琢磨,同意了妻子的请求。他要求四个儿子和仆人们也依例执行,同时,儿子们除了身上刺“赤心杀贼”外,还在耳朵后面刺上“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主”字样。于是,呼家上上下下,无论老翁妇孺,主仆从属,一个个满身是字,他们脸黑、身黑、手黑、耳黑,三分似人,七分似鬼,怪模怪样,常常引得路人惊恐万状,尖叫连连。

其实,呼延赞不近情理的荒诞之举由来已久,儿子刚生下来的时候,他就在寒的冬天,用刺骨的冷水浇到孩子身上,说是长大后能耐寒劲健;儿子病了,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炖汤,说孩子喝了就能痊愈;幼子刚满百日,还在襁褓之中,呼延赞竟然把他从城楼上抛掷到地上,说试试儿子的命硬不硬。这还不够,他还把唐代名将尉迟恭当成自己的偶像,学着尉迟恭的样子,乘踏雪乌骓马,使铁鞭、丈八长矛,着装诡异,荒诞不经,还常常以“小尉迟”自许。每次到皇宫办事,他的怪异形状总是引得那些值班太监团团围观,这里摸摸,那里看看,仿佛来了个“外星人”。有一次,他甚至当着那些太监,拿着刀把自己的胸脯割得鲜血直流,然后让随从用笔蘸血,写血书,请求皇帝批准他攻打契丹。旁边一个太监见状,开玩笑问他:您怎么不剖心示忠呢?

呼延赞越是这样荒诞不经,皇帝越是对他无动于衷。试想,哪个皇帝敢把这样的“精神病患者”派到前线领兵杀敌呢,姑且不论他是否能赢得战争,倘若战场上出现这样一位“星外来客”,不被战士们叹息为江山不幸,也会被敌军讥笑为大宋无人啊。

标签: 呼延赞宋朝

更多文章

  • 南宋孝宗皇帝赵昚:执意北伐壮志难酬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宋孝宗,赵昚,北伐

    采石大捷给南宋带来了希望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耻,是宋人心里挥之不去的隐痛。13年后,岳飞与中兴诸将大破金兵于中原,还我河山,指日可待。但是转眼之间,赵构、秦桧遵照金国的意旨,勒令岳飞退兵,订立了丧权辱国的绍兴和约,赵构“去帝号,去国号”,把堂堂的宋朝皇帝自贬为“江南国主”。以后又谋杀岳飞。到116

  • 宋孝宗赵昚是谁的儿子?宋孝宗亲生父亲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宋孝宗,宋孝宗赵昚,宋朝皇帝

    导读:我们都知道宋高宗赵构是宋朝的一大懦弱皇帝,在宋金之战中,赵构一路南逃,在他尚且活着时就禅位给了赵昚,视为宋孝宗。据了解,赵构在南逃过程中被吓的失去了生育能力,那么继位的宋孝宗赵昚是谁的儿子?宋孝宗的亲生父亲是谁?宋孝宗昚是南宋的第二个皇帝,他的养父算是宋高宗赵构。但赵昚是宋太祖的七世子孙,是赵

  • 宋孝宗赵昚简介 被公认为是南宋最杰出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宋孝宗赵昚,宋朝皇帝

    宋孝宗赵昚(1127年11月27日、建炎元年十月廿二-1194年6月28日、绍熙五年六月初九),南宋第二位皇帝(1163年--1189年在位),宋太祖七世孙,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他是宋高宗养子,原来是太祖赵匡胤的次子赵德芳的六世孙。父亲为秀安

  • 《卜算子》宋·王观原文及赏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卜算子》

    《卜算子》宋·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是一首送别词,感情真挚,语言浅易,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表达了送别惜春这一主题。上阕以眼波和眉峰来比喻水和山,灵动传神:“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盈盈绿水似少女眼波流动,

  • 庆清朝慢·踏青原文翻译及鉴赏,调雨为酥,催冰做水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庆清朝慢

    庆清朝慢·踏青宋代:王观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晴则个,阴则个,饾饤得天气,有许多般。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译文春神东君吩咐春回大地,细雨成酥,寒冰

  • 天才的逝去是满满的遗憾,天才画家王希孟为何忽然离世而无记载?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北宋,画家,王希孟

    说王希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仅凭一幅作品,即《千里江山图》便红遍大江南北,穿透整个中国绘画史,他来得那么突然,走得那么蹊跷,除了中国绘画史绝不能绕开的一幅画,还是众人公认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中绝不能漏掉的一幅,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将绵亘山势、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水

  • 谁的山水画创作曾得徽宗亲自指导?《千里江山图》作者王希孟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北宋,王希孟

    王希孟,北宋(1096 -?)时人工山水作品罕见;可以称得上中国绘画引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然而史书中没有他的记载。王希孟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独具,认为:"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经赵佶亲授

  • 李公麟胸中有千驷,“龙眠居士”李公麟的故事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北宋,李公麟,画家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州(今安徽舒城人)。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李公麟因风痹致仕,归居龙眠山庄

  • 白描大师李公麟其实是个骗子?李公麟《五马图》解析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北宋,李公麟,画家

    历史上,马作为一个特殊的绘画题材历代相传,以唐宋时期最为活跃,画马名家层出不穷。唐代著名的画马名家以曹霸、韩幹为首,而宋代的李公麟创造的独特的白描画马,更是技法一绝。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汉族,舒州(今安徽桐城)人。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

  • 大写意泼墨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大写意人物画开山鼻祖 梁楷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南宋,画家,梁楷

    在中国绘画史上,唐代始有水墨画。水墨山水画始自王维,而泼墨法则始自王墨,到了北宋时米氏父子独创大写意泼墨山水,开一代新风,而真正把泼墨人物画推向高峰的是梁楷。梁楷(生卒年未祥),他的祖先是东平(山东东平)人,南渡后流寓钱塘。曾在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2年)为画院侍诏。善画人物道释、鬼神、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