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韩琦才华出众如岳飞 为什么才华却难以得到认可?

韩琦才华出众如岳飞 为什么才华却难以得到认可?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428 更新时间:2024/1/22 7:42:08

岳飞饱读兵书,娴熟武艺,早就盼着有一天能够投身疆场,杀敌报国。在靖康之变发生的前几年,金已经严重威胁着宋的安全,而岳飞家乡也面临金兵的直接威胁。那个时候,投军报国是每一个热血青年的选择。所以,当真定府路安抚使招募敢死队时,他就报名参加。由于岳飞个人素质出众,不久就被任命为一个管10个人的小队长。这个职务大概相当于现代军队里的班长。

在当小队长期间,岳飞立了一功,那就是抓住了当地的黑帮头子陶俊、贾进和。不过,这段军事生涯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岳飞的父亲岳和死了。按照封建时代的规矩,父母死,要按丁忧规定回家守孝三年,这是非常重要的人伦,如果不遵守会有大的麻烦,何况岳飞本来就是个大孝子。所以在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后,岳飞立即回家守孝。

守孝期满,岳飞继续投军,这回是到了名将韩琦手下,但是没当上正规军,而是做韩家的庄客,也就是做看家护院的事。在这期间,岳飞也曾经在农民军来犯的时候显示了一下他的神箭,一箭射杀了对方首领。

韩琦是一代名将,岳飞更是中国历史上军神一类的人,但两位军事家的相遇并没有擦出什么火花,也许是岳飞当时还很年轻,两人的年龄、地位差距太大。总之,两位名将失之交臂。

岳飞当然不甘心一辈子给人家看家护院,看看在韩琦这里没有机会,不久改投驻扎在山西平定的宋军地方部队,大概是混了个连长之类的小军官。虽然混上一个小军官,但岳飞还是感到郁郁不得志。因为宋朝军队分禁军和厢军,禁军是中央直属部队,厢军是地方部队。岳飞参加的是厢军,装备差,士兵大多是老弱病残,就是参加战斗也很少打胜仗,所以个人发展的空间很小。

靖康元年12月初,宋徽宗的九儿子康王赵构在河北相州建立大元帅府,自己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下令招募义勇民兵。相州许多穷苦百姓为了保卫乡土,纷纷从军。岳飞也经人介绍,参加了赵构统率的军队,并且当上了一名小军官。

一次, 岳飞带领100名骑兵在滑州练习冰上骑射。

天气很冷,黄河上结起厚厚的冰。金军大队人马从冰上飞驰而来,岳飞见敌我悬殊,沉着地对部下说:“敌人人数虽多,但他们不知我们究竟有多少人,我们乘他们立足未稳给他们一个迎头痛击。”于是岳飞一个人冲进敌阵,一下子杀死一名挥舞大刀的金军将领。岳飞手下的骑兵也乘机冲杀,杀了不少金兵。岳飞因为这一次的功劳被提拔为秉义郎,大概相当于正规军的连长。

岳飞的突出表现,引起了所在部队的最高领导汴京留守宗泽的注意。宗泽对岳飞说:“你在打仗方面的天赋,不比古代的名将差。但用野路子打仗,终究不能算上乘。”于是宗泽把打仗的阵图传授给岳飞。虽然面对自己的长官,岳飞也不盲从,说:“摆好了阵再打,只是平常的打法。真正精妙的战法主要靠自己根据战场情况灵机一动。”宗泽觉得岳飞说得有理。

岳飞跟着赵构征战了一年多,没想到宋朝居然灭亡了。金人俘虏了除康王赵构以外的所有皇子,幸存的赵构于1127年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南宋政权。赵构也就是高宗皇帝。

这个时候,岳飞以一个下级军官的身份上书赵构,慷慨陈词要求夺回中原,驱赶奸臣。这一下搞得宋高宗赵构很恼火。结果岳飞在部队中的职务被一捋到底,连军籍都没保住,被赶回了老家。

类似的上书岳飞在他的一生中还会有好多次,所说的内容或者是驱除朝中奸臣,或者是恢复中原,他从来不管高宗喜欢听什么,也不管高宗忌讳什么,岳飞的这种举动在他自己看来是精忠报国,而宋高宗的看法是岳飞这个人政治上不成熟。

多年的军旅生涯已经使岳飞习惯于部队生活,所以还得去投军。这一次,岳飞投靠了河北招讨使张所。张所也是一位抗金名将,在一次长谈中了解了岳飞的过人军事才华,于是把岳飞安排到八字军首领王彦手下。当时北方受到金人的侵略,有很多流离失所的难民,王彦招募身强力壮的流民组成了这样一支武装。

岳飞文武双全,又有在正规军里当军官的履历,在八字军里当上了一名统制。王彦的部队战斗力不强,基本上不打胜仗,只有岳飞带领的部队常打胜仗。所以岳飞逐渐自成一支,经常独立行动,不太听王彦的指挥,王彦很恼火,差点以军法处置他。后来岳飞因为缺乏军粮,去向王彦请罪,但是王彦不愿意见他,也不杀他,而是把他开除了。

这个时候宋军已经乱套了,将领们带着队伍各自为战,于是岳飞投奔了宗泽。宗泽本来是岳飞的老领导,很喜欢这位热血沸腾的年轻人,没有治他脱离主将擅自行动的罪,而是留在帐前听用,让他戴罪立功。

岳飞在宗泽的部队里,率领四、五百人的小股队伍,连续取得了黑龙潭、汜水关、竹芦渡等战役的胜利。宗泽提拔岳飞做了统制,那可是正规军的中级军官,相当于现在的团、旅长,能够独立地带领一个作战单位。这个职务对岳飞今后的发展很重要,从那以后,岳飞开始进入高宗的视线之内。

标签: 韩琦岳飞

更多文章

  • 曾公亮发明的军事通信密码,该如何用五言律诗破解?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曾公亮,北宋

    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曾与丁度承旨编撰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军事科学百科全书——《武经总要》。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看吧。在古代战争中,主帅和驻军在各个阵地的将领进行军事信息传递时,若军事通信一旦被敌方截获,战场上的胜败有可能会瞬间逆转,因此,战场上的军事情报如

  • 《宿甘露寺僧舍》北宋官员曾公亮所作,将作者所见所有东西都写入其中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曾公亮,北宋

    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出身晋江曾氏,与鼎丁度奉旨编纂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编纂的军事科学百科全书——《武经总要》。下面跟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在古今中外的战争中,军事情报的保密性和传递方式,历来是领导人和军事指挥官非常重视的工作。我国当然也不例外。据有文字记录的史料记载,我国军事密码的创

  • 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公亮,一首诗写尽长江的大气磅礴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曾公亮,宋朝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赏析曾公亮的诗词吧!《宿甘露寺僧舍》宋代:曾公亮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诗人初到甘露寺借宿,夜深了诗人还是睡不着,感觉枕头有一点点湿润,好像现在正处在云峰之间那样;长江的波涛声就像万壑松发出的声音,此时此刻似乎就在我床下轰轰作响。如

  • 一代名相富弼:为大宋撬开辽夏同盟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富弼

    因西夏国的消亡,西夏文没能“活”下来,出土的西夏文著作《德行集》等成为天书。前两年,有人研究发现,《德行集》的一段文字,实际上节译自苏轼的《富郑公(即富弼)神道碑》,是现存最早的用少数民族文字翻译的苏轼作品。这个发现表明西夏人对富弼其人其事的重视,也表明东坡诗文在西夏如同在辽国一样有过广泛的影响。网

  • 北宋名相富弼是怎么死的 北宋富弼的墓地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富弼,宰相,北宋

    富弼(1004年2月13日—1083年),字彦国,洛阳人,北宋名相。庆历二年(1042年)出使辽国,以增加岁币为条件,拒绝割地要求;次年任枢密副使,与范仲淹等共同推行庆历新政,条上所拟河北守御十二策。庆历五年(1045年)被排挤,出知郓州、青州(今山东益都)。时河北大水,难民四处流亡。富弼动员救灾,

  • 北宋名相富弼的故事 北宋富弼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富弼,宰相,北宋

    富弼(1004年2月13日—1083年),字彦国,洛阳人,北宋名相。庆历二年(1042年)出使辽国,以增加岁币为条件,拒绝割地要求;次年任枢密副使,与范仲淹等共同推行庆历新政,条上所拟河北守御十二策。庆历五年(1045年)被排挤,出知郓州、青州(今山东益都)。时河北大水,难民四处流亡。富弼动员救灾,

  • 北宋名相富弼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名相富弼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富弼,宰相,北宋

    富弼(1004年2月13日—1083年),字彦国,洛阳人,北宋名相。庆历二年(1042年)出使辽国,以增加岁币为条件,拒绝割地要求;次年任枢密副使,与范仲淹等共同推行庆历新政,条上所拟河北守御十二策。庆历五年(1045年)被排挤,出知郓州、青州(今山东益都)。时河北大水,难民四处流亡。富弼动员救灾,

  • 北宋名相富弼生平简介 北宋名相富弼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富弼,宰相,北宋

    富弼(1004年2月13日—1083年),字彦国,洛阳人,北宋名相。庆历二年(1042年)出使辽国,以增加岁币为条件,拒绝割地要求;次年任枢密副使,与范仲淹等共同推行庆历新政,条上所拟河北守御十二策。庆历五年(1045年)被排挤,出知郓州、青州(今山东益都)。时河北大水,难民四处流亡。富弼动员救灾,

  • 一代名相富弼如何巧解危局:拆散辽夏同盟观虎斗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富弼,元昊,辽国,

    因西夏国的消亡,西夏文没能“活”下来,出土的西夏文著作《德行集》等成为天书。前两年,有人研究发现,《德行集》的一段文字,实际上节译自苏轼的《富郑公(即富弼)神道碑》,是现存最早的用少数民族文字翻译的苏轼作品。这个发现表明西夏人对富弼其人其事的重视,也表明东坡诗文在西夏如同在辽国一样有过广泛的影响。辽

  • 北宋宰相韩绛简介:参知政事韩亿第三子、太子太保韩缜之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北宋,韩绛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韩绛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韩绛(1012年—1088年),字子华,原籍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后迁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