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羲之听到伯父要造反,他是怎么保住性命的?

王羲之听到伯父要造反,他是怎么保住性命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201 更新时间:2024/1/17 12:28:37

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王羲之,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先贤无数,但能被称为“圣”的人,少之又少。例如西汉司马迁被称为“史圣”,唐朝杜甫被称为“诗圣”。因为“圣”者,必然在特定的领域有杰出的贡献。东晋时期,王羲之书法造诣冠绝天下,被后人推崇备至,因此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实际上,王羲之不仅在书法上很有造诣,他还是一个特别有智慧的人。

王羲之,字逸少,出自东晋“王谢”二族之一的琅琊王氏。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和东晋著名政治家王导是堂兄弟,也就是说,王羲之是王导的堂侄。《晋书·王羲之传》云: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深为从伯(王)敦、(王)导所器重。

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都不觉得他有什么长处。等他渐渐长大,人们突然发现王羲之性情爽直,擅长雄辩。因此,王羲之深得堂伯父王敦、王导的器重。

王羲之虽然出身于名门,但性格恬淡。东晋太尉郗鉴有一个女儿名叫郗璿,年方十六,到了待嫁的年龄时,郗鉴听闻丞相王导家中的子弟才貌双全,于是派心腹管家到王导府上去相看。王家子侄当时都在东厢房居住,听闻太尉派人来相女婿,纷纷梳洗打扮,十分恭谨。唯有王羲之不在意被太尉看重,躺在床上,连起身都没有。管家看了半天,回到郗鉴府中,对郗鉴说:

“王家的诸位少爷都很不错,听闻我去了,都非常重视,言行举止也都很矜持,但唯独东床上躺了一个少年,坦着肚子,对我不闻不问,别有一番气派。”

郗鉴听闻后,大笑说:“东床上那个坦着肚子的年轻人,正是我要选的女婿!”这就是“东床快婿”的来历。

王羲之被郗鉴选为女婿后,从此,他身后有丞相和太尉两大助力,让他很快立足于朝堂之上。后来被封为秘书郎、宁远将军,会稽内史和右将军等职。

王羲之在书法、政治上都颇有作为,但殊不知,在王羲之小时候,曾经历过一场十分凶险的事件,若不是他反应灵敏,很可能就被伯父王敦杀掉了。

上文提到过,王羲之从小深得伯父王敦、王导的喜爱,王敦是王导的堂哥,西晋末年时,王敦和王导一同辅佐晋元帝建立东晋,任大将军,权势滔天。在王氏众多子侄中,王敦比较喜欢王羲之,有时候甚至要搂着小王羲之睡觉。

有一天,王敦先起床,看着王羲之还在熟睡,便没有叫醒他。这时,王敦的心腹钱凤走进来,要和王敦商量谋反的计划。王敦怕其他人听见,让家里的仆人全部退下,一时间竟忘了床上的王羲之。王敦和钱凤正详细推敲谋反细节,突然想起王羲之还在自己床上。造反毕竟是天大的事情,即使是自己的侄子,王敦也不能手软。于是,王敦二话不说,拔起佩剑,冲向隔壁卧室,打算杀掉王羲之。可是,等他掀开被窝,看到王羲之满脸口水,还在轻轻地打着鼾。王敦心软道:“看来他睡着了,不杀他了。”

其实,王羲之真的是睡着了吗,并不是。《智囊》云: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

原来,王羲之早晨睡眼朦胧,正打算起床,可听到伯父在和另外一人商量造反的事情,惊恐万分,知道自己听到了不该听的消息,必死无疑。为了活命,王羲之灵机一动,往脸上和被子上涂抹大量的口水,然后继续装睡。等伯父王敦掀开被窝,看到了王羲之还在梦乡中,以为他什么都没听见。毕竟是侄子,既然没听见,就不必杀他了。

王羲之当时虽然年幼,但在关键时刻能靠聪明才智保自己一命,让人佩服。若王羲之当时没有想到装睡的办法,世间恐怕就没有“书圣”了。

标签: 王羲之东晋

更多文章

  • 王羲之的生平如何?为何他的书法这么受追捧?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晋朝,王羲之

    王羲之(约321—379年),字逸少,东晋琅玡临 。“沂(今山东临沂)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出身士族,初任秘书郎,后升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朝廷公卿爱慕他的才能,几次召他担任侍中、吏部尚书,他都不做。朝廷又授他为护军将军,他仍推辞不做,经过别人劝说,才答应入仕了。他最后做

  • 陶渊明简介资料 陶渊明的资料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陶渊明,资料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陶渊明的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

  • 陶渊明质性自然 因强烈的道德感被体制所“淘汰”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陶渊明,东晋,隐居,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为东晋重臣,官至大司马,封长沙公。祖父陶茂,为武昌太守。外祖父孟嘉,乃东晋名士。然至渊明父辈,家道逐渐衰落。渊明幼年仍受到良好的教育,“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并受到那个时代玄风的影响,而“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晋书》)。渊明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闲静少言,不

  • 陶渊明是如何做到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陶渊明,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之所以这般出名,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诗,也是因为他也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般的,有“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骨气。那么,陶渊明是如何做到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若说只是凭骨气,那么,我们的这位大诗人,恐怕连发牢骚的力气都没了。陶渊明(352或3…陶渊明之所以这般出名,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诗,也是因为他也如李

  • 揭秘陶渊明为何离开官场喜欢采菊生活?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陶渊明

    陶渊明最后终于退出官场,固有家族地位实际不高故而不致显达及对乱世的厌倦,而眼见刘裕日渐强大,不奈世间阶级与风习的转趋,也是观察陶渊明退隐田园不能不加以注意的大的历史背景。陶渊明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形象大概立刻就会浮现出来:这是一位遵从自己心愿而归隐田园的诗人。不过,就一定是这样的

  • 陶渊明成名的情书里到底写了些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陶渊明

    陶渊明在文学历史上的成就相信不用多说,大家也都熟悉。但是有历史学者这样评论: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诗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许多安贫乐道、及时行乐、避世消极的东西。所以后人多着重欣赏和赞扬他诗文的精华。他最出名的诗词是《闲情赋》,从这首诗里,有学者考究后认为陶老师是个

  • 高风亮节的陶渊明私谥是什么 陶渊明故居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高风亮节的陶渊明私谥是什么

    陶渊明哪里人?根据史料记载,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人,换到现代的地图上,便是江西省九江市的西南方向。陶渊明出生于公元352年,也有记载说是出生于公元365年,生活在东晋末年,南朝宋初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辞赋家。除此之外,陶渊明被流传于世、饱受后人赞扬的还有他的高风亮节。陶渊明雕像陶渊明哪里人?陶渊

  • 陶渊明有何才能被誉为中国田园诗人第一人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陶渊明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被世人成为靖节先生,家乡位于浔阳柴桑。他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颇为著名的伟大诗人、辞赋家,拥有众多优秀作品流传于世。陶渊明曾踏入仕途,先后出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等官职,最后一次出仕担任的是彭泽县令这一官职,上任八十几天后就辞官离开,就此归隐田园。陶渊明陶渊明的家境最初并不

  • 辞赋家陶渊明:辞官归隐山林实乃无奈之举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辞赋家陶渊明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被世人成为靖节先生,家乡位于浔阳柴桑。他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颇为著名的伟大诗人、辞赋家,拥有众多优秀作品流传于世。陶渊明曾踏入仕途,先后出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等官职,最后一次出仕担任的是彭泽县令这一官职,上任八十几天后就辞官离开,就此归隐田园。陶渊明陶渊明的家境最初并不

  • 陶渊明弃官归隐,为什么王维还讽刺他不识时务?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陶渊明,王维

    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曾任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