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陶渊明成名的情书里到底写了些什么?

陶渊明成名的情书里到底写了些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333 更新时间:2024/1/10 8:44:57

陶渊明学历史上的成就相信不用多说,大家也都熟悉。但是有历史学者这样评论: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诗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许多安贫乐道、及时行乐、避世消极的东西。所以后人多着重欣赏和赞扬他诗文的精华。

他最出名的诗词是《闲情赋》,从这首诗里,有学者考究后认为陶老师是个闷骚的情圣,哈哈,看看怎么回事。

网络配图

不知道是年何月,不知道是哪位美眉,触动了陶渊明那一颗爱情的心,尤其是那颗为爱伤感的心。

按照陶老师本人的叙述,这位美眉德才兼备,要论相貌,有“倾城之艳色”;要论品德,有“德于传闻”,大家都说这位姑娘品德好。闷骚男陶渊明的《闲情赋》可谓情书之圣者

陶渊明深深地爱上了她,这位姑娘对陶老师感觉如何,似乎有点说不清,根据陶老师的爱情自白书,他认识这位美眉,应该是在一次音乐会上,姑娘正在弹古筝,纤纤玉手拂动琴弦,也拂动陶老师的心;尤其是美眉的眼睛,顾盼生辉,似乎瞩目于陶老师,还巧笑倩兮,但这并不影响她专注于弹琴。

陶老师没有机会上台表白,心里纠结得很,回到家,写了一封爱情告白书,别看陶老师“不为五斗米折腰”,对荣华富贵的口味淡得很,可对爱情,对美眉,却似乎不怎么讲究气节,口味也不轻。

陶老师是个闷骚的人,他想走上台去跟意中人表白,并达成恋爱的约定,却又害臊,生怕触犯礼节,不敢表白;直接表白不行,于是想到写情书表白,又担心其他的哥们抢先,“恐他人之我先”,担心到魂飞魄散了N次。纠结来纠结去,就是没法接近美眉本人,有什么办法接近呢?

陶老师设计了很多套接近美眉的方案,虽然很新奇,很有创意,我们看可不可行。

方案一:想变成美眉的衣领。积极作用:这样就可以接近美眉的脸部,占据一定的高地,从而感受美眉脸部发出的芬芳气息。消极效果:美眉一到晚上就脱衣睡觉,作为衣领,不得不被挂在一旁忍受整整一个晚上的分离。变成了衣领的陶渊明,会抱怨夜是何等的漫长。

(原文: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方案二:降低接触高度,从衣领下降到腰部,愿意变成心上人的腰带。积极作用:可以尽情拥抱心上人的小蛮腰。消极作用:天气一变,美眉就得换腰带,被甩的可能性太大。

(原文: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

网络配图

方案三:想变成发膏,涂在美眉的头发上。积极作用:可以附在美眉的秀发上,一路下垂到肩膀,全方位覆盖。消极作用:这位美眉勤洗澡,爱洗头,好不容易贴上去了,一阵热水冲刷而来,变成了发膏的陶老师又在热气中被蒸发,变成浮云。

(原文: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

方案四:愿意变成心上人的眉黛。积极作用:可以贴近美眉的眼神,和她一起秋波流转。消极作用:就怕美眉卸妆。有些男朋友就是美眉的眉黛,让你神采飞扬一段,然后就卸掉你。

(原文: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

方案五:实在不能成为美眉身体上的服饰,退而求其次,成为美眉的床上用品,例如床席。积极作用:可以让美眉贴着自己睡。消极作用:天气一凉,垫被取代凉席,变成了凉席的陶老师又得熬到明年的夏季,美眉才会对他有需求。

方案六:陶老师想变成鞋子,挂在鞋子专卖店里让美眉买回去,附在美眉的足部,每天跟她跑腿周旋,可惜啊,一到晚上美眉就把陶老师丢在床脚,让他孤零零地熬夜等黎明

还是不妥。那就变成心上人的影子,二人同进同退,寸步不离,这下行了吧?还是有导致分离的因素:一旦到了树荫下,变成影子的陶老师就灰溜溜地被树影吞噬了。言下之意是不是说被某位高大伟岸的帅哥给盖下去了呢?陶渊明没有交代,不好做结论。反正没缘分就是没缘分,做了美人的影子,还得被树影给灭掉。

影子情人做不了,那就做美眉夜间的照明工具吧?南北朝时期没有灯泡,那就做蜡烛吧,牺牲自己,照亮美人,尤其是变成蜡烛的光线,照射着美丽的脸蛋,此生足矣!“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楹,堂屋前的柱子)”。

可惜黑夜并不漫漫,一到天亮,美眉就把我给灭了,连灯泡都没得当。

网络配图

当蜡烛不行,那就当扇子吧,给心上美人送来清凉,可惜天气一凉,白露一到,美人就把我晾在一边了。

最后的方案:做一把梧桐琴,横躺在美人膝盖上,为她发出美妙的音乐,“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这下如意了吧?没想到,美眉闹情绪,有时候觉得音乐太悲催,将我一把推开。

以上方案五花八门,从美人的用具到美人的衣着,乃至影子,无所不用其极,其终极目标无非就是和心上的美女全天候相守,二十四小时厮守,陶渊明老师的胃口不小,写的情书口味也很重,连鞋子都想做,真所谓辛晓琪所唱的:“想念你的笑,想念你的外套,想念你白色袜子和身上的味道。”味道很重啊。

这些方案可行吗?答案是否定的。文学青年陶渊明急得没法,只好设想一场偶遇,于是漫步到树林,希望在青松下,芳草地上,不经心地遇到心上的美眉,然而,大多数单相思的结局都不会按照主人公设计的路子走,夕阳西下,美人不见,陶老师感觉如同没有了魂魄,就好像船儿没了浆,“神飘飘而不安;若凭舟之失棹”。

陶渊明老师在《闲情赋》的背后,就是隐藏这种心理,西北的汉子都想做绵羊了,何况诗人气质的陶老师,当然想做美人的鞋子,袜子和影子,自己想让美眉偎依,也想让自己偎依美眉。

从这个角度而言,陶渊明的《闲情赋》可谓情书之圣者也。

标签: 陶渊明

更多文章

  • 高风亮节的陶渊明私谥是什么 陶渊明故居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高风亮节的陶渊明私谥是什么

    陶渊明哪里人?根据史料记载,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人,换到现代的地图上,便是江西省九江市的西南方向。陶渊明出生于公元352年,也有记载说是出生于公元365年,生活在东晋末年,南朝宋初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辞赋家。除此之外,陶渊明被流传于世、饱受后人赞扬的还有他的高风亮节。陶渊明雕像陶渊明哪里人?陶渊

  • 陶渊明有何才能被誉为中国田园诗人第一人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陶渊明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被世人成为靖节先生,家乡位于浔阳柴桑。他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颇为著名的伟大诗人、辞赋家,拥有众多优秀作品流传于世。陶渊明曾踏入仕途,先后出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等官职,最后一次出仕担任的是彭泽县令这一官职,上任八十几天后就辞官离开,就此归隐田园。陶渊明陶渊明的家境最初并不

  • 辞赋家陶渊明:辞官归隐山林实乃无奈之举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辞赋家陶渊明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被世人成为靖节先生,家乡位于浔阳柴桑。他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颇为著名的伟大诗人、辞赋家,拥有众多优秀作品流传于世。陶渊明曾踏入仕途,先后出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等官职,最后一次出仕担任的是彭泽县令这一官职,上任八十几天后就辞官离开,就此归隐田园。陶渊明陶渊明的家境最初并不

  • 陶渊明弃官归隐,为什么王维还讽刺他不识时务?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陶渊明,王维

    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曾任江

  •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哪里?是真的存在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陶渊明,聊斋,鬼怪,神话

    陶渊明家乡庐山的某一座山谷中地处庐山大汉阳峰下,总面积约一万多亩,"桃花源"又称康王谷,是庐山第一长峡谷,全长约15华里,素有"世外桃源"的美称,景观特色以幽谷风光取胜,历来被认为是陶渊明名篇《桃花源记》创作原型所在地,安徽古徽州的黟县。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是指黟县漳河流域石山至渔

  • 大文学家陶渊明归隐田园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陶渊明,晋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陶渊明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陶渊明是东晋末年、刘宋初年的大诗人,他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后,八十多天就弃官而去,归隐田园,开始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后人都说陶渊明是淡泊名利,不为五斗米折腰,所以推崇备至。然而,仔细分析陶渊明的经历,就会发

  • 陶渊明真的因为五斗米才归隐的吗 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陶渊明,东晋

    很多人都不了解陶渊明归隐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1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别号五柳先生。他近半生过着隐居生活,他的归隐对于中国文人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则被世人传为佳话。但是,陶渊明只是一个完全没有人生理想和追求的隐逸者吗?当然不是,

  • 什么原因导致陶渊明归隐田园?原来是仕途不顺的无奈选择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陶渊明,归隐田园

    陶渊明归隐田园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陶渊明是东晋末年、刘宋初年的大诗人,他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后,八十多天就弃官而去,归隐田园,开始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后人都说陶渊明是淡泊名利,不为五斗米折腰,所以推崇备至。然而,仔细分析陶渊明

  •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设置了哪三个让人细思极恐的细节?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的《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也是脍炙人口的文学名篇。长期以来,“桃花源”三字都代表着理想的人间仙境,那里的景色宁静祥和,人们生活安居乐业,让外人心向往之。但现代也有学者认为,陶渊明在文中故意设置了3个细节,让人细思极恐,渔夫去的,其实是一个亡灵

  • 东篱:中国古典诗词常用典故之一,如陶渊明《饮酒》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东篱,中国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是否善于用典,是诗词高手与诗词爱好者的本质区别。以下就是常见的典故。作为诗词写作者,不可不知。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