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解析王敦与王导王羲之司马睿的关系

解析王敦与王导王羲之司马睿的关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078 更新时间:2024/1/18 16:12:02

大将军王敦是东晋的开国功臣。他出自世家王氏,娶了司马家的公主为妻。那个时候他和堂弟一起帮助琅琊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由于司马家族刚刚经过了内乱,这位新皇在江南需要依靠士族维持政局,其中琅琊王氏的实力是最强大的。

王敦图像

当时的经济中心在荆州和扬州。王敦那时刚被封作镇东大将军,统领六州军事,其中包括了荆州和扬州。这样一来,这位大将军掌握了国家经济中心的军事大权。一时之间,登他家门的人不计其数。但是这位大将军性格强势,威胁到了皇权。皇帝渐渐疏远了王氏家族,扶持了江南其他士族。王敦起兵叛乱,他很顺利就打赢了。

司马睿做出了让步,赋予了王敦更大的权力,不久就因为思虑成疾过世。继任的新君不像他的父亲,他是一个既得民心,又有手腕的帝王。他暗中联络忠臣,拉拢王导与王敦对抗。王敦意图想要发动第二次兵变。但这时,他得了重病。在病榻中,他想了他的身后之事,找来了亲信。对他们说,有能力的人才能做难的事,他马上就要死了,世子属于没有能力的,在他死后最好立刻解散军队,让子弟入朝为官。这是上策。中策是退回武昌,有军队做后盾,表现地对朝廷恭敬一些,这样皇室也能允许他们活着。下策是趁他还有一口气,另立朝廷。其实大将军王敦的判断是对的,可是他的亲信自作聪明地选择了下策。王敦在说完不久就病逝了。他的亲信鼓动世子发起叛变,最后的结果是叛军全军覆没,大将军王敦一脉彻底绝后。

王导 王敦

王导是东晋名相,王敦是王导的堂兄。兄弟二人出身显赫世族,身份高贵,一起协助司马家建立了政权。王导为内王敦在,。朝堂渐渐被掌握在他们手里。但是皇帝并不愿意见到这个局面。当时的都城是建业,它位于长江下游,能控制出海口。

王导图像

这个城市的不足就是容易受到长江上游的威胁。正好,王敦就驻扎在长江上游。该地区的军政都被他掌握在手里。所有人的眼里只有王敦的命令,对于中央几乎已经不放在眼里了。皇帝培养了一些人给与了他们军权,希望他们能够压压王敦的气焰。但这却使王敦兵行险招

,终于在鄂州发动兵变。还在都城的王导为了保全自己发布了一个与堂兄划清界限的声明,希望中央能尽快抓住叛贼。紧接着司马皇帝也发布了一个表彰了王导的大义灭亲的声明。王敦从鄂州一路南下,很顺利就攻占了京城边的一处军事要塞。他纵容手下的士兵四处抢劫。坐不住的皇帝只能选择向王敦求和。王敦一见到堂弟就怪他在当今皇帝即位前没有听他劝,现在陷入了这样一种境地。但王导依然坚持认为不能改立皇帝,王敦只好退回鄂州。后来皇帝因为忧虑成疾病逝了,王导接受了遗召,辅佐幼帝上位。

后来王敦病重了。他的堂弟谎称他已经死了,还发丧号召叛乱者投降。可是王敦没有真的死,他知道后立即组织兵马,但为时已晚,只能不甘地死去。由王敦引发的叛乱就这样被王导平定了。王敦所做并没有影响王氏家族的繁盛。王导的官越做越大,最终成为一代东晋中兴名臣。

王敦 王羲之

王敦是王献之的族叔。 王敦当时是东晋的大将军,掌握重兵。

在朝堂上,王敦的强势作风引起了皇帝的不满。皇帝渐渐疏远了王氏家族。王敦很不甘心,自己当初为司马家付出了这么多的心血,结果却要遭受猜忌。

王羲之画像

他开始在荆州训练兵马,为发动政变做准备。在王敦的眼里,除了军政大事外能让他上心的就只有他的侄儿王羲之了。一次,王羲之在王敦那儿玩得有些迟了,就不愿回家了。王敦就让他睡在自己的屋里。

第二天的凌晨,王敦的谋士找他来商量

有关政变的计划。迷迷糊糊的王敦与他的谋士一起梳理细节,完善计划的不足。谈到兴起,王敦才想起自己的侄儿还睡在屋里。谋士一听,这还得了。政变能牵扯到的人太多了,不能有丝毫的泄露。

他建议王敦杀掉他的侄儿。在里屋早就醒了的王羲之,一听自己要被杀死了,急得脑门上冒出冷汗。他灵机一动,决定装成熟睡的样子表示自己没有听到他们的谈话。

他拼命地回忆熟睡的样子。手脚该放在什么位置?表情又是怎样的?王羲之狂吐口水,粘得床单上到处都是。王敦拿着刀无奈地掀起床帘,看见侄子这副样子立刻笑了。对谋士说,“不用杀羲之了。你看他睡得多熟。”口水就这样救了王羲之一命。逃过鬼门关的羲之醉心书法,成为了一代大书法家。他所创造出来的书法艺术被后人推崇。

司马睿 王敦

司马睿是东晋的开国皇帝,而王敦是帮助他建立东晋的有功之臣。既然有功就必有势力,有势力就必定与皇帝有瓜葛,有斗争。

王敦像

根据历史的记载,司马睿并非是皇族的司马氏,而是王室的司马氏,他的家族是王室之族,他的父亲是琅邪王,因为是不激进的王室,所以,就军事和其他方面来说,司马睿都是没有什么势力的。他之所以能够建立东晋,是因为他依靠了王导和王敦的势力。

在东晋建立时,司马睿因为王氏的功劳,重用了王导和王敦。当时,司马睿刚刚上任,自然会有各种不同意的声音,也会有各种战乱,例如,当时的江州刺史就不想听从司马睿的命令,于是,司马睿就派王敦去帮他讨伐江州刺史,另外,还有其他的大小战乱,也都是派王敦帮他平复的。但是,王敦与王导不同,他是属于有野心的人。所以,随着王敦平复的地方变多,他就开始在每个地方开始培养属于自己的势力,自己任命官员等。最后,他几乎是统治了长江中游一带地区。

对于君王来说,大臣权利特别大,就是个威胁。所以,当司马睿发现王敦权势已经如此大的时候,他就开始害怕了,怕他谋反,于是,他开始重用其他姓氏的人,以便压制一下王氏的权力。后来他还以打北方的名义去防王敦,这样反而激怒了王敦,所以,王敦开始发起了谋反之战。最终,是以司马睿求和结束了这场叛乱。

标签: 王敦

更多文章

  • 东晋才女谢道韫为何下嫁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东晋才女谢道韫

    东晋女才人谢道韫出于名门,是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丈夫是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那时候王谢两家最为风光,势力财力均是那时候最鼎盛的家族,直到在梁武帝在位时被诛杀。王谢两家的风光也就被泯灭。谢道韫从小便才气侧漏,聪慧爱学。有一次她的叔父谢安问她:“《毛诗》中那一句最好?”谢道韫的回答让他叔父大为称赞。

  • 揭秘:王羲之为什么偏爱养鵝 “书圣”写经换鹅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或321~379),字逸少,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曾经做过右军将军(中央直属武官)等官职,因此又有人称他为王右军。王羲之从小就爱习书法,曾经拜书法名家卫夫人为师,精通各种书法字体,草、隶、正、行,博采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体裁。他的行书《黄庭

  • 王羲之:书法功力之深到连皇帝都视为传世至宝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王羲之

    王羲之的书法同他那本就是书法大家的王氏家族分不开,他先是像自己的父亲王旷学习。好学的他还将父亲视为家传之宝的《笔论》偷取自己研习。后来又师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在卫夫人那里王羲之不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形成了一种媚妍之风。王羲之不过王羲之从卫夫人那里学到除了书法,还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处世之

  • 王羲之为何放着大官不做:只因瞧不起上司!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王羲之

    宋人洪迈《容斋四笔》中有“王逸少为艺所累”一条,他认为,论操守见识和议论口才,整个东晋时期没有几个人能够比得上王羲之,王羲之是跟温峤、蔡谟、谢安等相当的人物。但是因为王羲之有出世思想,不愿意被人使唤,因此“功名成就,无一可言”。网络配图 结果是,包括《晋书》在内的后代文献,都只能称赞他的书法造诣,“

  • 唐太宗竟是王羲之粉丝:曾派卧底骗走兰亭序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太宗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又叫《兰亭序》、《临河序》、《楔序》、《楔帖》)是中国行书的绝代佳作,它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有关它的轶闻趣事就接连不断,如今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一幅《萧翼赚兰亭图》,就记载了其中的一个传奇故事。在唐代,“萧翼计赚辩才”的故事就已经是当时画家喜欢的题材,唐代画家阎立本将之绘成《萧翼

  • 他是王羲之后人,狄仁杰帮助他从武则天手里要回传家宝!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王方庆

    《万岁通天帖》是唐代流传下来的王羲之家族书法的临摹品。武周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王氏后裔王方庆将王羲之、王献之等七位家属的十通书翰进献。王方庆将传世法帖进献武则天后,夜不能寐,茶饭不思,后悔把自家法帖进献给了武则天。担心武则天会死后把法帖带到地下,那么这样他就是家族罪人,这是他就想办法把法帖要

  • 王羲之儿子是谁?王徽之奇特的死法却让人尊敬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王徽之

    东晋宰相谢安在为自己的侄女,著名才女谢道韫选丈夫时,先看中的是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王徽之。可是,考虑到王徽之太不着调,才换成了相对稳重的王凝之。那么,王徽之真的不着调吗?从才华上来说,王徽之绝对是杠杠的。他的书法不仅得到父亲的真传,还被后人评价为“徽之得其(王羲之)势”。气势是书法的灵魂,这等于是说,

  • “书圣”王羲之的孙女王神爱 才华出众却嫁给了个傻子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晋朝,王羲之,王神爱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书圣”的美称。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继承了父亲高超的书法技艺,父子二人在中国书法史上并称为“二王”。王献之早年丧妻,第二次结婚娶的是当时东晋文帝的女儿,新安公主司马道福。公元384年,新安公主为王献之生了一个女儿,爷爷王羲之看到孙女之后非常喜欢,亲自给她取名——王神爱!由于爷爷

  • 书圣王羲之之子,东晋名士王徽之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东晋;王子猷;王徽之

    王徽之(公元338年-公元386年),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第五子。曾历任车骑参军、大司马参军、黄门侍郎,但生性高傲,放诞不羁,对公务并不热忱,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其书法有"徽之得其(王羲之)势"的评价,后世传帖《承嫂病不减帖》《新月帖》等。司马参军

  • 王羲之与儿子王献之, 名字中都有之字, 难道不要避讳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东晋,王羲之,书法

    王羲之与儿子王献之, 名字中都有之字, 难道不要避讳吗?在古代,孩子起名是非常讲究的,尤其是在避讳这方面,必须要避祖先的名讳。但是,在历史上,有一个家族却非常奇怪,那就是书圣王羲之所属的琅琊王氏,这一家人的名字后面几乎都带着一个“之”字,比如王羲之的七个儿子全带,如王焕之、王徽之、王献之,王羲之的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