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萧铣坐拥四十万兵马不战而降!不知是该说他仁道还是无能!

萧铣坐拥四十万兵马不战而降!不知是该说他仁道还是无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23 更新时间:2024/1/10 12:16:40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萧铣不战而降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隋末天下乱,无论是官还是贼,都纷纷造反。北方最后基本形成唐、郑、夏三足之势,而南方则复杂得多,虽然有很多反王,诸如萧铣、杜伏威、辅公祏、沈法兴、李子通林士弘、张善安等等,然而却没有一个有真正的实力可以与唐对抗。其萧铣是少数几个能集四十万兵力与唐朝打一场的人。

萧铣是南朝后梁宣帝的曾孙——本来萧铣的祖父叛变隋投降了陈,没想到陈却被隋所灭,那么萧铣一家的处境可想而知了。可是当隋炀帝登基的时候,本来贫困的萧铣却因为外戚的缘故当了罗川令。隋末在众人都忙着推荐姓李的人当头的时候,岳州起兵的董景珍却推举了梁之后人萧铣。萧铣一听就高高兴兴地上任了。

萧铣还没到的时候,景珍派人去迎接他,萧的手下柳生怕将来自己的位子在他们之后,把人家给杀了。萧铣虽然责怪,却没有杀意。但到了城,景珍认为这样很不合理,于是只好把柳生杀掉了。不过最后,这位董景珍因为他弟弟谋反的缘故也被杀掉了。这算是一点的插曲,但总的来说,萧铣的举兵还是非常顺利的。和窦建德的五凤祥瑞差不多,当时萧铣那里有异鸟之瑞,由此萧铣也当了皇帝,改元凤鸣(一作鸣凤)。隋将也曾讨伐,但却无法攻克。最后,萧铣竟发展到了四十余万人。总的来说,和别人相比,萧铣这里实在是太平多了。

李渊也曾派李孝恭攻打过萧铣,但举进攻则是在武德四年(621),平定王、窦等人之后。当时萧铣以为江水正是上涨的时候,所以放松了警惕,没想到李孝恭和李靖会率二千战舰来攻打自己。如果说放松警惕仓促应战就已经够糟糕的了,那么更要命的是,此前他罢兵营农,身边才留宿卫数千人,一下子集不齐人马,狼狈至极。最后萧铣只好困守在江陵,等待救兵来援。但是到底没有那个耐心等到人马来齐了,于是萧铣对臣们说了一番话,什么岂以我一人致伤百姓,想起了刘璋;还有诸人失我,何患无君,想起了孙权——不过,孙权正是因为别人都可以降而自己不能降下定了与曹操在赤壁作战的决心,萧铣却以此来安慰他的臣,不知是该说他仁道呢,还是说他无能……总之,和臣们痛哭了一场之后,萧铣开城投降了。但押解到长安之后,李渊的词典里可没有宽处理这一条,虽然萧铣说的隋失其鹿,英雄竞逐,铣无天命,故至于此。亦犹田横南面,非负汉朝十分有理,但仍然被杀掉了。

其实萧铣本可以打一仗的,只因为策略不当,都城位置又太靠前,怎么看都有点可惜。只是他还不够坚强,如果他能像王世充那样也不会一个月就灭亡。李渊杀萧铣的时候,也许想到,如果他败在了别人的手里,他也一样会有一个悲惨的下场,因此下手格外地狠,根本不给别人翻番的机会。我们今天看来好像觉得太狠了,而且有时这样的杀降没有必要,但焉知不是李渊潜意识害怕自己将来也会有如此下场的一种恐惧?

标签: 萧铣

更多文章

  • 萧铣:他是南朝梁宗室,计杀权臣最后被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萧铣,南北朝

    萧铣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萧铣命齐王张绣进攻驻扎长沙的董景珍。在梁国里,张绣应该算是军事能力最高的将领,最初巴陵起兵时,张绣也是骨干之一。不过,作为地理上靠近中原的沔阳人的他,可能和董景珍等不是同乡,因此在当初的巴陵军官团中,他是比

  • 一介书生的萧铣成群雄之一,董景珍为啥反叛?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董景珍,隋朝

    萧铣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江南形势大转变,开始于武德三年(620年)的十一月。历史上稍有成就的农民起义军,似乎许多都摆脱不了内讧的死局,如李密和翟让的内讧,太平天国内讧。实际上,内讧最基本的起因,就是领导人性格的问题。李密杀翟让,因李密性格多疑;石达开出走,也

  • 揭秘李靖降唐后的第一战,直接杀了萧铣的东平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李靖,唐朝

    李靖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武德五年(622年)七月,杜伏威才去长安正式上朝,这时才算是他真正地投降了唐朝。上朝以后,以前杜伏威在淮南的一切都将划归于李渊的集团,特别是财务,杜伏威出差想报销,那都得李渊签字了才算数。因此,“上朝归降”就相当于吞并了你,你才真正是

  • 宋词之贺圣朝·留别赏析,这首词该如何理解?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词,贺圣朝·留别

    贺圣朝·留别,宋代叶清臣,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满斟绿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花开花谢、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这首词大约是作者北宋首都汴京留别友人之作。全词以别易会难为主旨,上片写留饮,下片写惜别。开篇写作者

  • 解密:安史之乱祸首之一的史思明称过帝吗?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史思明,安史之乱,安禄山

    史思明,703年出生于营州柳城,也就是今天的辽宁省朝阳,史思明的样貌不扬,但是他懂六蕃语。他与安禄山为同乡人。史思明的职位是军阀、叛军的首领,他建立了燕国形成割据,是安史之乱祸首之一。史思明号称大圣燕王、燕帝,年号为应天、顺天。史思明是宁夷州人,原名叫阿史那,名崒干,因为有战功给,所以唐宣宗赐名为“

  • 古代战争:“安史之乱”李光弼大破史思明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安史之乱,李光弼

    唐王朝收复两京以后,安庆绪逃到河北,占领六十座城,继续顽抗。唐肃宗决定派大军 进剿安庆绪。这一次进军,唐军一共集中了九个节度使带领的六十万兵力。这九路大军归谁 统率呢,论地位和威望,应该是郭子仪和李光弼,但是猜忌心很重的唐肃宗,怕郭、李两人 权力太大,故意不设主帅,却派了一个完全不懂打仗的宦官鱼朝恩

  • 解析安禄山史思明的关系 对史思明的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安禄山,史思明

    安禄山、史思明两人有什么联系呢?史思明703年出生,宁夷州人,居住在营州柳城。是唐朝的军阀,后成为叛军。安禄山,703年,营州人,他的职位是军阀,后成为叛军。从这里可以看出,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人是同乡人。史思明像史思明年少的时候,与安禄山一起在营州柳城长大,在两人成年以后,还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不久两人

  • 安史之乱祸首之一史思明是被儿子谋杀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史思明

    史思明,703年出生于营州柳城,也就是今天的辽宁省朝阳,史思明的样貌不扬,但是他懂六蕃语。他与安禄山为同乡人。史思明的职位是军阀、叛军的首领,他建立了燕国形成割据,是安史之乱祸首之一。史思明号称大圣燕王、燕帝,年号为应天、顺天。史思明是宁夷州人,原名叫阿史那,名崒干,因为有战功给,所以唐宣宗赐名为“

  • 安史之乱秘闻:唐肃宗欲想密除史思明被识破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史思明

    安史之乱迫使唐朝逐渐式微,为日后消亡埋下伏笔。今天,小编想为大家介绍一下安史之乱中,不太引人瞩目的史思明。关于安史之乱,我们一般对安禄山了解的比较多,知道其阴险狡诈,凶狠残忍,还知道他是个二三百斤的大胖子。但是关于史思明,一般人就不太了解了。史思明其实原来并不姓史,而是姓阿史那,名干,是阔面碧眼的突

  • 史思明有几个儿子?他的妻子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史思明

    史思明(703年-761年),宁夷州人,原姓阿史那,名崒干。史思明是唐朝安史之乱的首领之一,他和安禄山一起发动了这场叛变。安史之乱使唐朝后期开始走下坡路,一向繁盛的局面也逐渐消失。史思明是突厥人,会六蕃语,和安禄山是从小长到大的玩伴,一直跟随在安禄山左右,是安禄山的心腹之一。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后